别让不懂沟通害了孩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孩子犯错不可怕,不当批评才可怕

孩子犯错了,父母有责任批评和管教,但怎样的批评才能既有作用,又不伤害孩子呢?心理专家告诉我们:在批评和尊重之间,了解孩子的承受能力,并选择适合的批评方式,会帮助父母找到平衡。

别让冷暴力伤了孩子的心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一点一滴的栽培。父母应该明白,教育也要有适度的把握,如果把握不当,“冷处理”就容易发展为“冷暴力”。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要跟他讲道理,可以适当“冷处理”,切忌用“冷暴力”应对。

很多父母都明白,在家庭教育中,最忌讳的做法就是对孩子使用暴力。可是,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家庭“冷暴力”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泛滥了。

孩子犯了错,父母没有挥舞手中的棍棒,也没有任何过度的责骂,但是冰冷的表情、过度的恐吓、无情的挖苦像一把把锋利的匕首,深深刺痛孩子脆弱的心灵。孩子的自卑、恐惧、羞怯等心理就会这样悄然发芽了。

诚诚的母亲觉得,8岁的男孩子应该学会独立,不能总是依赖大人,免得将来长大了,自理能力很差,于是拒绝给诚诚拥抱与抚慰。

诚诚的学习成绩很不错,学习主动性高,母亲很少督促他。除了吃饭的时候和诚诚聊几句,其他时间很少和诚诚坐下来聊聊天。有时候,妈妈对诚诚爱搭不理,时间一长,诚诚产生了被母亲抛弃的感觉,经常做噩梦,情绪不稳定,不愿和人说话。母亲每次看完诚诚的成绩单后也从来不发表任何意见,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诚诚不知道母亲对自己的成绩是否满意,心里胡乱猜测,由此变得烦躁不安。

在教育孩子方面,很多父母都深知打骂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于是对孩子采取“冷暴力”的教育方式。当然,他们自己对此却浑然不知。其实,“冷暴力”虽然没有像打骂孩子那样伤害到孩子的身体。但是如果父母表现出来过多的冷淡、轻视、疏远和漠不关心,则会造成孩子精神和心理上莫大的伤害。

父母对孩子的冷暴力,通常都有如下表现:其一,父母不愿意搭理孩子,漠视孩子的存在。其二,父母批评过度,甚至是全盘否定,这样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唯唯诺诺不自信。其三,有的父母总是威胁、恐吓孩子。

受到“冷暴力”的伤害后,孩子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歧视和白眼让孩子们消极自卑,自暴自弃。由于心理压力过重,患忧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各种心理疾病的孩子越来越多,甚至产生暴力倾向,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这些“冷暴力”的现象通常都是亲子之间缺乏沟通的一种表现,大多数父母对于孩子只是一味要求,并没有真正去了解他们。如果父母多试着去了解他们、多和他们沟通,效果可能会大不一样。

给父母的建议

★ 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家庭关系和谐,且家庭氛围轻松悠闲,那么就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孩子感受到父母彼此之间的恩爱和体谅,慢慢地自己也会学着理解他人,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有话可以自由表达。即便有时候父母不大理解孩子的心理,但是孩子却能够反过来理解父母。

★ 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孩子沟通:防范“冷暴力”,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多和孩子沟通,即使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也要多鼓励、少指责孩子,多以“你做得很不错”“挺好的”之类的语言激励孩子。另外,父母要用关爱的语言感化孩子的心灵,关注和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比如:一起出去参加亲子活动等。

★ 学会自我反省:父母应该多从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上寻找问题,找出自我不足的地方,并且要懂得,教育孩子本来就是一门科学,需要的是系统的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自我素质,才能用对方法。

★ 向孩子道歉:比如说:“对不起,是爸爸妈妈太冲动了,没顾及你的感受,请你原谅。也许爸爸妈妈对你的要求太高了,但不管怎样,我们是一家人,一起努力,好吗?”

孩子犯错,要杜绝打骂

柳好的父母是一位暴脾气的父母,每当柳好做错事时,父母对她非打即骂,柳好在作文里称自己的父母是“历史上的暴君”。有一次班里为灾区捐款,柳好从父母的钱包中拿了5元钱,并给父母留了小纸条。可是父母没看到小纸条,柳好放学回家后首先就饱尝了父母的“唾沫大餐”。柳好觉得父母太不理解自己,心里委屈极了,当天晚上就离家出走了。

父母应当明白打骂孩子所产生的恶果,但是打骂行为依然存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父母对孩子期望值的提升与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一些打骂孩子的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殊不知,打骂孩子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这些后果包括:

1.产生报复心理。青少年法律专家认为,家庭暴力带给孩子的不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调查显示:遭父母打骂的孩子,有9.2%的人产生过轻生念头,18.1%的人想离家出走,8.4%的人想和父母打一架,甚至还有6%的孩子埋下了“复仇”的种子。这说明,孩子在遭遇家庭暴力时,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甚至想采取极端手段来报复施暴者。同时,孩子对暴力伤害的恐惧也高于其他伤害,选择“害怕遭别人打骂”的比例高达41.2%。

2.产生暴力循环。犯罪心理学家指出: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接受并使用暴力,父母打孩子,实际上起到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别的孩子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暴力循环”。而且,遭打骂的孩子还极易产生其他不良的性格特征。

3.出现懦弱性格。假若孩子经常挨打,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畏惧心理,不敢贸然接近。所以,无论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对或者错,他都会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通常容易造成自卑、懦弱的性格。这样的孩子会唯命是从,精神极度压抑,学习也会趋于被动。

4.行为孤独自闭。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常常会感到孤独无援。特别是父母当众暴打孩子,更会导致孩子的自尊心遭受伤害,对自己的能力往往会产生怀疑,会自我感觉“低人一等”,显得较为压抑、沉默,认为老师与小朋友都鄙视自己,从而产生羞愧心理。这样的孩子,一般不愿意与父母或者老师交流,不愿意与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也表现出孤僻内向。

上述情况如果出现在孩子身上,父母一定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不知如何是好。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这些状况都不会发生的。

给父母的建议

★ 多和孩子交流

抽出尽量多的时间与孩子沟通,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而不是靠打骂孩子来解决问题。

★ 凡事要多和孩子讲道理

父母要多和孩子讲道理,不打不骂也能教育出懂事的好孩子。父母要在实际生活中多跟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具有同理心,他就能够学会换位思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事实证明,这样也更容易让孩子自发地接受父母的意见,教育效果更理想。

★ 把孩子当做独立个体。

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把孩子当做家庭中的一个平等成员,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作为家长要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事观。

★ 对孩子有个全面了解。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父母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明白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这样教育犯错的孩子才听话

假设你是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妈妈带你到小区花园玩。你与一个玩伴闹别扭,因为他推了你一把,或者嘲弄你,于是你把玩具扔到他身上。这时候,妈妈刚好看见你的举动,她对你的不良行为有两种不同反应。

妈妈的第一种反应是,她很生气,小玩伴的父母可能也在旁边,妈妈为了惩罚你,打了你一下,骂道:“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粗鲁呢!”

你的想法是什么?可能是:“妈妈不分青红皂白就打我,她不看看那个混蛋是怎么对我的,我恨妈妈!”或者是:“可能我真的很坏,坏到应该被打骂,妈妈不会爱我了。”

妈妈的第二种反应是对你说:“你很生小玩伴的气,所以你用玩具扔他,这是粗鲁的举动,而且不能解决问题。你可以礼貌地告诉小玩伴你为什么不高兴,你能做到的!”

这时,你可能想:“妈妈理解我生气的心情。她不让我报复他,但是她觉得我可以告诉他我的感受。或许我应该这么做。”

这是两种很不一样的内心活动。妈妈的第一种反应使孩子相信他做错了事情,所以要被暴力惩罚。第二种反应则教他如何处理矛盾和分歧,坚定但不使用暴力。

和体罚同样罪恶的是语言暴力,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不能骂他“蠢材”“坏孩子”。要让孩子知道,你限制或者批评他并不代表你不爱他,你是针对他的不当动机及行为,而不是针对他这个人。这样孩子才会知道如何改变自己,不至于误解父母是针对他发怒,导致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我们伤透了脑筋。大部分父母知道,对孩子不能打,不能辱骂。儿童心理学家告诫我们,一个不快乐的童年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我们深深担忧自己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给父母的建议

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们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 解决问题前,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

我要尽可能地接纳和倾听孩子,这样我会得到一些以前忽略的信息和感受;我要避免武断和唠叨;我会考虑任何新的想法,不管这些想法是否现实。

★ 开始之前,先问一下自己:“我现在还在气头上吗?我现在足够冷静吗?”

然后询问孩子的情绪:“你现在方便讨论这件事吗?”

★ 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我想你大概觉得……”

★ 简短地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我的感受是……”

★ 一起讨论,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这能让说出想法的人感到被尊重。

★ 一起看看,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诸行动。注意不要说贬低的话,只是说出你的感受:“这个让我感觉不舒服,因为……”“这个我认为可以做到……”

★ 跟踪执行。“把计划变成行动,我们还需要做什么?”“谁来负责这个?”“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完成?”

这样,我们以身作则,向孩子传授了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会把理性的思维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引导孩子改正错误

一天晚上,阳阳去楼上邻居家与几个小朋友玩。母亲喊她回家,一出人家的门,就见她一只小手紧紧捂着口袋,担心口袋里的东西掉出来,怕被人看见似的。看到这种情况后,母亲说:“阳阳,兜里装的是什么,能给妈妈看吗?”阳阳赶紧说:“没有,什么也没有”。

后来,母亲也没有再说什么。回到家后,母亲没有接着问这件事事,而是问她:“今天晚上好不好玩,玩些什么……”这样开始慢慢亲近她。

不一会儿,母亲再问她口袋里的东西时,阳阳才说:“是一个小朋友拿了楼上阿姨家的几角钱,给我两张,那个小朋友把另几张放在了兜里。”

这时,母亲并没有批评或责骂她,而是引导她:“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坏人才做这样的事。《弟子规》上说:‘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即使是在自己家,也不能乱拿东西。你是个好孩子,应该把这两角钱拿去还给人家,并向阿姨认错,这样你才是个好孩子,妈妈才会更喜欢你。”

孩子听懂了,主动把钱还给楼上的阿姨,还认了错。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拿过别人的东西。

孩子总会经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做一件事情时,难免会出现问题或错误。因为孩子的身心发展不成熟,动手能力比较差,所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有些困难。当孩子做错事后,父母应该引导他改正错误。

尽管孩子做事有良好的动机,但往往会把好事变成坏事。比如,第一次洗碗却把碗打碎了,第一次做饭却把饭做糊了,等等。如果这时,父母呵斥孩子,或打骂孩子,孩子就会产生反抗心理,就会在心理上远离父母,同时,还会让孩子失去做事的信心与勇气。

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把它视作与孩子沟通的好机会,借此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但态度一定要和蔼,在情感上与孩子贴近,这样反而会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会正确的做事方法。

比如,当孩子第一次做饭而把饭煮糊时,父母应该和蔼地告诉他:“没关系的,妈妈第一次煮饭时,也煮糊了呢!孩子,你已经很不错了。妈妈告诉你,煮饭时,火不要太旺,还要注意不断搅拌才行。”

所以,当孩子做错事情时,父母应该帮孩子找出错误的原因,同时教给孩子正确做事的方法,帮助孩子不断进步。当然,与孩子沟通时,父母不应该忘记肯定与安慰孩子:“已经不错了,不过,你要是再努力些,一定会做得更好!”事实证明,这样的正面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孩子比较容易接受。

给父母的建议

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教育方法就是:感化,说服,再感化。也就是父母要重视与孩子的情感沟通。注意,父母与孩子沟通时,应该入情入理,千万不能空洞说教,以免孩子反感。

掌握批评技巧,让批评事半功倍

10岁的蔡小佳已经读四年级了,妈妈总是为她那不好的数学成绩而着急。观察过蔡小佳的几次数学试卷后,妈妈发觉蔡小佳每次都会犯同一个错误——粗心。于是妈妈曾经这样指责蔡小佳:

“眼睛是做什么用的?你看看你总是这样不小心,细心点能死吗?”面对妈妈的呵斥,蔡小佳感到非常委屈,只是低着头保持沉默。

后来,有一次蔡小佳再次拿着数学成绩单回到家中,当妈妈正在查看她的数学成绩单时,蔡小佳在一旁小心翼翼地说:

“妈妈,老师让交50元钱的班费。星期天老师带全班同学去美术馆参观。”妈妈看到蔡小佳再次犯了粗心大意的毛病,非常生气。不巧的是,妈妈想起刚买完菜,手里仅仅剩下几元零钱了,因而就没好气地对蔡小佳说:

“今天妈妈没钱。”

听到妈妈这样的答案,蔡小佳感觉是因为自己数学没考好,妈妈才不想让自己去的。所以下午就对老师说美术馆参观的活动她不参加了。实际上是由于妈妈忙其他的事情,把女儿参观美术馆的事情给遗忘了,而蔡小佳还是感觉是自己数学没考好,妈妈才想这样惩罚自己的。从此以后,她就更没有兴趣学数学了。在期中考试中,蔡小佳的数学成绩排名倒数第一,她非常害怕,下午放学后也没有胆量回家,就在教室里一直干坐着,直到妈妈找到学校。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认为,对孩子进行批评,其目的是要让孩子心服口服。这听起来非常简单,做起来却很不容易。

给父母的建议

★ 批评孩子要注意时间和场合

批评孩子尽量不要在以下时间:清晨、吃饭时、睡觉前。批评孩子不应在下列场合:公共场所,当着孩子同学朋友的面、当着众多亲朋的面。

★ 批评孩子之前要让自己冷静下来

只有冷静,才能对孩子所犯错误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才能帮助孩子找出犯错的原因和改正错误的方法。

★ 要给孩子申诉的机会

当孩子犯错后,不要剥夺孩子说话的权利,要给孩子一个申诉的机会,让孩子把自己想说的话和盘托出,这样父母会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楚的认识,对孩子的批评会更有针对性,也让孩子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批评。

★ 父母要形成“统一战线”

当孩子犯错后,父母一定要旗帜鲜明,保持高度一致,形成“统一战线”,共同努力,让孩子能正视自己所犯的错误并努力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 批评孩子之后要给予安慰

比如说些“没关系,知道错了改正就行”“我知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自己会知道怎么做”“爸爸妈妈也有犯错的时候,重新再来”之类的话。

注意批评态度,有些话是不可说的

孩子需要的是一种安全的环境,包括外在的和内心的。而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块不安的土壤,一旦孩子产生了对某种情况的害怕,父母就要及早停止对孩子这方面的刺激,否则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在惩罚孩子的时候,要在保证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进行,否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将得不偿失。

“你再调皮,妈妈就不要你了!”这句话似乎在很多妈妈的嘴里都出现过。有的父母可能只是无意中用这种方式来吓唬孩子,让孩子能够乖顺、听话,然而,这个被很多父母顺口说来管教孩子的“妙招”,对孩子的心灵伤害是极大的。

孩子年纪小,如果父母对他们过于威逼,就很可能会让孩子害怕,没有安全感。而且一旦造成孩子的精神紧张,那么他们就会时刻害怕父母不理他。所以,父母应当尽量减少对孩子的不良刺激,不能因为孩子不听话,就用“不要你了”这样的言辞来威胁恐吓他们。

佳佳今年3岁,第一次跟妈妈坐火车出远门。因为车上人多,佳佳觉得不舒服,便一直哭闹个不停,妈妈怎么哄都没用,给她吃东西也不管用。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

“你还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把你丢在火车上!”并作势站了起来。

佳佳一听,哭得更凶了,年轻的妈妈觉得很烦躁,二话不说,扭头就往车门走。佳佳见妈妈真的走了,不要她了,慌了神,赶紧追上去,边哭边喊着:

“妈妈,不要扔下我啊,我不哭了……”

孩子最依赖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孩子自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着深深的眷恋,同时也有着缺少父母就无法生存的潜在不安感。不管孩子究竟是不是已经懂事,在他的内心里,都会有“爸爸妈妈会不会丢下我”这样的担忧。假若父母在孩子产生这种心理的情况下,还对他说“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这类的话,他的不安会变得愈加强烈,心灵更容易遭受到大人无法想象的打击。

当然,父母并非是真的要抛弃自己的孩子,只是想通过欺骗孩子来达到让他听话的目的。但对于不懂事的孩子来说,是不可能区分父母的表面行为和内在动机的。尤其是两岁左右的孩子,对别人情绪的理解十分有限,他们通常是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为去感知别人的情绪,而对成人一些复杂的内心体验很难理解,他们会将爸爸妈妈的离开,理解为真的离开。

发展心理学认为,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对父母都有强烈的依赖感,这种依赖关系会让孩子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他们的内心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孩子的信任感是在与父母的不断接触中建立起来的,如果假装遗弃孩子,他们就会认为自己身边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依赖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

给父母的建议

★ 放弃威吓、恐吓的态度: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应该耐心、温和地劝解,缓和孩子的激动情绪,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对大人提出的新问题产生兴趣,从而自然停止哭闹。

★ 按照规则进行惩罚:父母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

★ 最忌讳讽刺挖苦:父母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父母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绝不是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与其批评,不如用宽容让孩子改正

一位老教师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年暑假,我10岁的孙子住在我家。一天,我发现自己归整的一摞旧报刊不见了。我问老伴,老伴说没在意。老伴问孙子是否看见了,孙子吞吞吐吐地说:“没……没看见。”

我见状,心里明白了八九分,只是叨念着:“那摞报刊有几份资料挺有用,真可惜。”此后,我对此事一直没再提,但我敏感地意识到孙子正受着内心的责备。

暑假快结束时的一天,孙子来到我的身旁,低着头说:“爷爷,我做错了一件事,我撒谎了,那摞报纸是我卖的,一共卖了8元钱,我没敢花,现在给您。”我爱抚地摸了摸孙子的头,缓缓地说:“爷爷原谅你了。去,把钱交给奶奶买菜吧!”

尽管孙子现在已经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工程师了,但孙子至今都记得这件小事。

学会宽容孩子非常有必要。当孩子做了错事后,父母应该以一种宽大的胸怀包容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反思,感到悔恨,从而改正错误。父母学会宽容,才能用宽容之心去理解孩子,才能用谅解去感化孩子,这要比对孩子无休止地唠叨、斥责与打骂好得多。

孩子是受教育者,他是在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进步和成长的。孩子犯错误一般是不自觉的,或者是对错误的后果认识不够造成的。所以,父母应该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有一颗宽容心,谅解孩子。

研究表明:孩子犯错误或有过失时,正是教育孩子最有效果的时机。父母要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有一个教子秘诀,就是用谅解感化孩子的过失,必要时,甚至为孩子的错误和过失保密,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这种情形下,有过失的孩子会吸取教训,加倍努力,并且进步很快。

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如果以暴力与专制的方式对待他,只能让孩子心中充满恐惧和怨恨。只有宽容才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力量,也只有这种力量才能让孩子敬重、信服,并为父母感到自豪。

宽容孩子并不是对他的错误放任不管,而是孩子有了错误或过失时,允许他有一个认识、反省的时间和机会。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有宽容心,千万不能采用专制、暴力的方法,因为这对于解决问题是无济于事的。只有温和、宽容地对待孩子,采用正确的疏导方法,才能够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所以,给犯错误的孩子一些宽容,父母就会收获一分惊喜,而孩子也会收获一分成长。

给父母的建议

宽容孩子还有另外一种情形,就是当孩子已经认识到自身的过错,并主动向你坦白时,就不应该再追究孩子了,而是宽容,这样收到的教育效果会更好。因为这时,孩子最需要父母的理解与信任,如果此时父母还要试图“教育”孩子一番的话,并不利于孩子改过,也不利于亲子沟通。

几种情况下父母不宜批评孩子

马义从小是一个令人头疼的男孩,他机灵活泼,但是很多事都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所以,马义的父亲经常对他进行批评。

有一次,马义没有通过数学课的检查,所以老师要求马义把该补充的内容都补上。父亲知道后想帮他看一下,分析分析题目。马义说:“爸爸,您就别管了!每次您帮我看暑假作业,最后都是‘上纲上线’,把什么事都扯进来了。动不动就骂我没出息。”父亲听了火冒三丈:“我什么时候絮絮叨叨了?”马义说:“爸爸,就算您过去没有,但这一次您别来管我了,好吗?”父亲听了非常不快,转身就走了。

过了几分钟,父亲又回来了,对马义说:“儿子,我过去确实喜欢什么事都一把抓,忽略了你的感受,但这一次我会约束自己就事论事的,好吗?你让我看看你的作业,也许,我能帮上一点儿忙。”

马义将信将疑地把自己的作业拿出来,放在父亲面前。父亲看后严肃地对他说:“马义,我觉得你作业质量差,主要不是你不会,而是你没有耐心深入下去。你看看这道题,我认为你完全可以把它解得更好一些,相信你一定是厌烦了前面复杂的推算,所以才随便套用一个公式,对吗?”马义点点头。

父亲说:“希望你以后改正粗心大意、虎头蛇尾的坏习惯。”从这次以后,马义学习和做事都有了一定的耐心。

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要注意一点,批评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不要批评孩子本人。尤其要避免批评孩子时“上纲上线”,给孩子贴标签,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可能会受打击,丧失信心。

批评不能滥用,滥用的结果是批评没有真正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反而引起了负作用。有一位父母从小就习惯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结果孩子越来越讨厌家,初中毕业后就离家出走了,孩子在写给父母的留言中说:“离家出走是因为你们对我无休止的批评。”像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有的孩子虽然没有离家出走,但是在内心深处对父母深有怨意。

我们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批评孩子,所以对什么情况下应该批评孩子,什么情况下不应该批评,孩子的父母要有一个明确的把握。

给父母的建议

父母要把握批评的度,在下面几种情况下是不能批评孩子的:

★ 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留尊严。

★ 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了。

★ 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

★ 饮食不责: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

★ 欢庆不责: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 悲忧不责: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 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