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2009年商业银行理财市场运行报告
一、2009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情况
(一)产品发行数量统计
2009年是我国银行理财市场飞速发展的一年。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境内各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7741款,较2008年增加1465款,发行总量突破5万亿元。2009年全国共有94家商业银行参与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相比于2008年的73家增加28.77%。参与理财产品发行的银行已经涵盖了国内所有类型的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及国有股份制银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国内其他银行及外资银行。
从各月产品的发行情况来看,为争夺市场份额,各家银行发行频率逐步上升(见图3-1)。特别是中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数,由1月的发行量226款增长到8月的608款;后四个月发行数量更是激增,9月产品发行数量月环比上升43.53%,达到了943款,11月理财产品发行数为1061款,创造了全年月发行量的纪录。相比之下,由于2008年产品表现不佳的影响,外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远远落后于内资银行,发行量最高的4月也只有62款。
图3-1 2009年各月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从产品种类来看,2009年9月理财产品发行量猛增源于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大量发售。2009年上半年银行信贷投放的高速增长促使监管部门加强对银行新增信贷的控制,从而影响到银行下半年的信贷发放。但是市场资金需求并没有相应减少。于是各商业银行从9月起发行了大量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通过理财计划置换存量贷款的方式,间接为新增贷款腾挪空间。2009年10月,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冲高回落,产品绝对数量较上月而言小幅下调,但11月产品发行数量又反弹至全年最高位,达到1022款。
(二)产品币种结构
1.2009年产品发行币种结构
从币种结构看,2009年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是以人民币币种为主,其次是美元和澳元理财产品。其中,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了6628款,市场占比84.76%;美元产品发行了663款,市场占比8.41%;澳元产品发行了280款,市场占比3.58%;港元和欧元理财产品的发行数和市场占比相近,发行数量分别是118款和103款,相应的市场占比分别是1.46%和1.33%。英镑和加元产品分别发行了16款和17款,市场占比分别为0.21%和0.22%。另外,其他币种(新加坡元和新西兰元)理财产品发行了两款,市场占比0.03%(见图3-2)。
图3-2 2009年发行的不同币种理财产品数占比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2.2008—2009年不同币种产品发行数量比较
2009年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大幅增加,由2008年的4746款增长到2009年的6570款,同比上升38.43%。相比之下,外币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有所减少,其中港元、欧元理财产品发行数量降幅较大,而美元、澳元等外币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变化并不明显。港元产品发行数量较上年减少154款,同比下降22.03%;欧元产品数减少99款,同比下降49.01%;美元产品数减少47款,同比下降6.72%;澳元和欧元产品分别增加18和12款(见图3-3)。
图3-3 2008、2009年各币种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比较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随着国内投资渠道的日益拓宽和人民币汇率的稳步上升,人民币理财产品在近几年逐渐受到追捧。2009年的数据表明,人民币理财产品发展势头非常强劲,不仅发行数量创造新高,而且在市场上也是占据着绝对优势。
与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量剧增相对应的是其他币种(除澳元)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的大量减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外币理财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导致大部分产品的收益率偏低,各银行也在外币理财市场上节节败退。虽然2009年非美元货币都有不同程度的升值,但是各外币利率仍然处于低位,加上理财市场上浓厚的观望情绪,使外币理财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澳元兑美元最高涨幅达到48.56%,最终全年上涨26.82%,是对美元升值幅度最大的货币,澳元的大幅升值引发了国内市场对澳元理财产品的追捧。因此,在各外币产品发行数量纷纷下滑时,澳元理财产品发行量不减反增。
3.2009年人民币理财产品月发行数量
从图3-4中可以看出,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月发行趋势图类似于理财产品总体的月发行趋势图。1~8月产品发行数量稳步增加,从1月的168款增加到8月的569款;后四个月发行数激增,9月发行844款,相比8月增加275款,发行数环比上升48.33%,10月产品发行数量出现小幅回调,发行660款,11月发行数量则升至全年最大值——966款,12月发行数量略降,为889款。从各月发行数市场占比来看,从1月的68.00%(最小市场占比)增加到12月的90.88%,其中市场占比最大的是11月,其值为91.05%。
图3-4 2009年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月发行数量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4.外币理财产品月发行数量
外币理财产品全年发行量波动性很小,如图3-5所示,上半年各月产品发行量先增后减,从6月开始发行量逐步趋稳。但是外币理财产品市场占比呈现出逐月下降的趋势,由1月的32.00%减少到12月的9.56%。
图3-5 2009年外币理财产品月发行数量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具体来看,第一季度产品发行数量稳步增加,1月份共发行78款,为全年最少,3月共发行124款,为全年最多,且相对于1月增加46款,增幅为58.97%;第二季度产品月发行数量连续下滑,由4月的119款减少到6月的93款,减幅为21.85%;第三季度月发行数量渐趋平稳,第四季度各月发行数量与第三季度相当。综观2009年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外币产品发行数量逐渐萎缩,其市场份额的逐渐减少就是最佳证明。2009年外币理财产品遭遇寒流与国外经济形势的低迷不无关系。虽然2009年全球经济在政府的大规模刺激政策下逐步企稳,但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形势不容乐观。图3-6到图3-9分别具体描述了各币种理财产品的发行情况。
第一,2009年美元理财产品月发行数量。全年来看,美元理财产品的发行情况可以分为明显的三阶段。1~3月,发行数量逐月上升,从1月的37款增加到3月的65款,为全年最大月发行量;4~8月,发行数量逐月减少,由4月的63款减少到8月的48款;9~12月,各月发行数量相对平稳,相差也不过三款。从市场占比重看,美元理财产品逐月下降,2月市场占比最大,为15.07%,而11月,市场占比降到最低,仅为5.44%(见图3-6)。
图3-6 2009年美元理财产品月发行数量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第二,2009年澳元理财产品月发行数量。如图3-7所示,澳元理财产品月发行情况也可以分为较为明显的三个阶段:1~5月发行数量逐月增加,从1月的15款到5月的31款,翻了一番;6~9月,发行数量先减少再上升;10~12月,产品发行数量相对平稳,但绝对数量较前季度明显减少。由图3~7还可以看出,下半年澳元理财产品的市场占比逐月下降,这与澳币利息的上调以及澳元产品收益率的回升形成对比。
图3-7 2009年各月澳元理财产品发行数量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第三,2009年欧元理财产品月发行数量。从图3-8可以看出,欧元理财产品的月发行趋势与前面两种外币产品有很大不同,1月发行数量较少,2月快速增加,并在3、4月维持了相对较大的发行数量,从5月开始,欧元理财产品发行量骤减并持续到年末。
图3-8 2009年欧元理财产品月发行数量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第四,2009年港元理财产品月发行数量。由图3-9可以看出:2009年前四个月,港元理财产品发行量处于高位;5~11月发行数量在低位徘徊,保持在7款左右;12月,发行数量再次回升到了12款。而前四个月产品发行数量占比持续下降,而后从5月起在低位保持稳定,12月微幅回升。
图3-9 2009年港元理财产品月发行数量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三)QDII类银行理财产品
2009年各商业银行共发行23款QDII类银行理财产品,其预计最高年收益率为4.53%。QDII产品的币种结构如下:13款美元理财产品,5款澳元理财产品,3款人民币理财产品,1款港元理财产品,1款欧元理财产品;产品类型分别为:14款结构类理财产品,7款债券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1款票据类理财产品,1款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收益类型构成为:11款保本浮动类理财产品,7款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和5款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
自2006年发行QDII产品以来,短短4年间QDII类产品就演绎了一段冰火两重天的兴衰史。从图3-10看出,作为金融新产品,2006年QDII发行量仅仅为22款。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但其影响还未在全球扩散,表面上看,全球经济依然向好,特别是中国股市更是迎来一场大牛市,引发了全民炒股的热潮,因此2007年QDII产品发行数量骤然增加到了282款,同比增加260款。2008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经济陷入低谷,金融市场开始暴跌,由此引发QDII产品发行数同比减少106款。
图3-10 2006—2009年QDII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相比于2008年的176款,2009年QDII类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大幅减少到23款,降幅高达86.93%。从图3-11也可以看出,2009年没有一个月的发行量超过10款,4月和7月甚至出现了QDII产品零发行的情况。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际经济形势低迷的影响,2008年QDII类银行理财产品亏损惨重,许多QDII产品投资者血本无归。受此影响,2009年QDII类理财产品的需求量迅速减少,全年发行量不足上年的1/3。不过随着海外市场的回暖,银行系QDII理财产品净值逐步反弹,尤其是投资新兴市场股市的QDII产品涨幅居前。
图3-11 2008—2009年QDII类理财产品月发行数量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四)产品期限结构
1.2009年银行理财产品期限结构
纵观2009年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期限多以短期为主,1年期以内的理财产品占全部产品的93.94%。理财产品短期化应该是发行银行在经济危机阴霾下的应对策略。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银行理财市场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许多理财产品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率,甚至出现了负收益率。2009年,在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不明朗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在理财资金的运用上开始变得更加审慎,产品设计多以短期限为主。对投资者来讲,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受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较大,实现预期收益率的不确定性较高,同时为了规避未来货币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利率风险,投资者多愿意持有流动性高的理财产品。期限较短的产品很好地克服了未来利率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并且可以随时根据国家政策或经济形势的变动而调整投资方向与理财产品。因此2009年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一大关键词就是“短期性”。
2009年,期限为1~3个月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最大,全年共2051款,市场占比为26.5%;发行数量排名第二的是3~6个月的理财产品,共1878款,市场占比为24.26%;期限为1个月以内和6~12个月的理财产品发行数目相差无几,分别为1701和1642款,市场占比为分别为21.97% 和21.21%;而期限在1年以上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很少(见图3-12)。
图3-12 2009年不同期限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占比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2.2008、2009年不同期限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比较
由图3-13可以看出,2009年,除了1~2年期的理财产品外,其他期限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较上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别是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产品净增675款,同比上升63.44%,是增长量最大的一类产品;其次是期限为1~3个月的理财产品,较上年增加341款,同比上升19.86%;期限为3~6个月的理财产品增加119款,同比上升6.71%;期限为6~12个月的产品增发250款,同比上升17.84%;期限为1~2年的产品减少10款,同比下降3.73%;无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增加了3款,同比上升5.77%;而未公布期限的理财产品也由2008年的1款增加到了15款。由此可见,2009年高流动性的产品增加数量最多,可以说短期高流动性产品的发行带动了2009年产品发行数量的剧增。
图3-13 2008、2009年发行的不同期限银行理财产品数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3.不同期限银行理财产品月发行数量分析
图3-14到图3-18直观地显示了2009年不同期限银行理财产品月度发行趋势以及市场占比图。由于期限2年以上和无固定期限的银行理财产品全年发行量非常小,且不具有代表性,因而此处并未列举。
图3-14 1个月内(含)产品月发行数量及市场占比图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图3-15 1~3个月(含)产品月发行数量及市场占比图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图3-16 3~6个月(含)产品月发行数量及市场占比图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图3-17 6~12个月(含)产品月发行数量及市场占比图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图3-18 1~2年(含)产品月发行数量及市场占比图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五)产品种类结构
1.2009年发行理财产品种类结构
从产品种类结构看,2009年各商业银行共发行了6988款非结构类理财产品,市场占比为90.27%;753款结构类理财产品,市场占比为9.73%。前者在发行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说明理财市场需求以风险较小的非结构类理财产品为主,从而反映出2009年银行理财产品更加注重风险的控制。
2.2009年非结构类理财产品种类分析
2009年各商业银行总共发行了2859款信贷资产类产品,占到同期非结构类理财产品的40.91%。信贷资产类产品也因此成为银行理财市场上的主力军,特别是2009下半年该类产品发行数量急剧增加。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在下半年突然发力的原因是2009年上半年大量的信贷投放致使商业银行下半年发放贷款的规模受到限制,同时在资本充足率、贷款拨备覆盖率等重要指标的压力下,银行不得不放缓放贷的速度,转而调整贷款的结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产生与信托公司合作的动力,通过发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为发放新增贷款腾挪空间。另外,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因其较高的收益率和较低的违约率而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发行数量排在第二位的是债权货币市场类产品,全年共发行1850款,市场占比为26.47%。尽管其收益率并不是很高,但在相同收益水平上风险较小,因此也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发行数量排在第三位的是综合类理财产品,全年发行996款,市场占比为14.25%;债券货币市场/票据类理财产品年发行755款,市场占比为10.81%;票据类理财产品相对于2008年则有较大萎缩,全年只发行了146款,市场占比只有2.09%(见图3-19)。
图3-19 2009年非结构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市场占比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值得一提的是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2009年其发行数量明显减少。此类产品属于保本浮动收益型,投资对象主要为新股申购(含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非定向增发股票、新发行可转债及可分离转债的申购)、债券、信托贷款、票据信托、存量股权融资类信托以及存款、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等流动性管理工具和其他资金市场投资工具。2009年第二季度,随着股票申购新规的实施,新股申购类产品已经不具备明显优势。新股发行制度规定单一账户网上申购不得超过网上发行总量的千分之一,所以即使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资金量再大,但由于限制了单个账户的申购量,单个账户中签的数量就会比较少,再分配到单个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就更低了,因此2009年新股类理财产品发行数的大量减少。
信贷资产类和债权货币市场类等稳健收益理财产品发行总数占据了市场67.38%的份额,成为2009年银行理财市场的主要产品,特别是在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上,这两类理财产品更是风光无限。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在2009年大受追捧,这和国家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有很大关系;债券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也因其稳健的收益特征在众多的理财产品中脱颖而出,吸引了大批的投资者。特别是在2009年的后四个月,各家银行都竞相推出期限较短,风险较小的稳健类产品,可以说,2009年银行理财市场的一大特征就是稳健。
3.2008、2009年非结构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比较
在2009年的银行理财市场上,非结构类理财产品以风险相对较小的特征而获得快速发展。由图3-20可以看出,2009年,信贷资产类、债券货币市场类、债券货币市场/票据类、综合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无疑是全年发行量的冠军,2009年较2008年增加了950款,同比上升49.76%;债券货币市场类则增加了681款,同比上升58.25%;综合类理财产品是全年发行量同比增幅最大的,由2008年的108款增长到2009年的996款,增长822.22%。相比之下,2009年票据类、新股类和其他类型理财产品数量下降了不少,其中,票据类理财产品减少了728款,同比下降83.30%;新股类理财产品减少121款,同比下降99.18%,而其他类型(投资对象为股票、基金、收益权和股权等)理财产品也减少了239款,同比下降20.60%,是三种理财产品中降幅最小的。
图3-20 2008、2009年非结构类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比较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4.2009年结构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
在2009年发行的结构类理财产品中,市场占比最大的为挂钩利率类理财产品,全年共发行376款,市场份额为50.61%,占据结构类理财产品的半壁江山;挂钩汇率类理财全年共发行127款,市场占比17.05%;挂钩股票类理财产品共发行89款,市场占比12.04%;挂钩基金类理财产品全年共发行70款,市场占比9.47%;挂钩指数类理财产品共发行50款,市场占比6.77%;挂钩黄金类理财产品共发行26款,市场占比3.25%;发行数量最小的是挂钩信用和挂钩债权类理财产品,前者发行4款,后者2款,市场占比分别为0.54%和0.27%。
图3-21 2009年结构类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市场占比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5.2008、2009年结构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比较
由图3-22可以看出:在结构类理财产品中,挂钩利率、挂钩汇率、挂钩黄金、挂钩基金、挂钩债券和挂钩信用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挂钩利率类产品全年增加244款,同比上升184.85%;挂钩汇率类产品增加了82款,同比上升182.22%;挂钩基金类产品增长了37款,同比上升112.12%;挂钩黄金类产品增加了11款,同比上升73.33%;挂钩指数类产品减少了100款,同比下降66.67%;挂钩股票类产品减少了47款,同比下降34.56%;而挂钩债券和挂钩信用类理财产品则在2009年打破了上年零发行的纪录,前者共发行2款,后者4款。
图3-22 2008、2009年结构类银行理财产品数量比较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6.不同类型理财产品月发行数量统计
第一,信贷资产类。作为银行理财产品的一大主力,2009年前八个月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发行量总体上逐步增加;从9月起,该类产品的发行数量激增,9、11、12三个月产品的月发行数量都超过了400款,9月单月共发行432款,比上月增加224款,环比上升107.29%,而11月则达到全年月发行数量最高峰——492款。发行数量的急剧增加,源于商业银行上半年贷款增速太快,导致下半年放贷空间狭小,为了给新增贷款提供空间,银行大量发售信贷类理财产品。
与去年相比,2009年前八个月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量相差不大;而在9月以后,该类产品月发行量呈现激增态势(见图3-23)。
图3-23 2008、2009年信贷资产类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比较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第二,债券货币市场类。2009年,债券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的发行情况基本上可以分为较为明显的两个阶段:1~4月,产品发行数量逐月增加;从5月起到12月,产品发行数量也是逐月增加,但是5月产品发行数量环比减少了49款。
1月份债券货币市场类产品共发行83款,为全年发行量最小的月份。4月份发行量增加到144款,5月减少到95款,随后至9月,月发行数量逐渐增加到242款,10月份发行数减少至175款,11、12两个月发行数量所有上升,分别为216款和212款。通过对不同类型产品之间的平行比较,可以看出,信贷资产类和债券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都是下半年发行数量大于上半年,但是债券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发行增量少于信贷资产类产品。
与2008年相比,2009年债券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月发行数量同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除10月外)。该类产品发行数量的显著增加主要源于投资者对稳健收益的需求增加。如图所示,图3-24中1~4月产品发行数量增加较为明显,而5~7月与2008年相当,9月增加125款,环比上升106.84%,而后,10月发行数几乎与2008年持平,11月和12月发行数较2008年都增加了80款。
图3-24 2008、2009年债券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数量比较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第三,票据类。2009年票据类理财产品各月的发行数量很少,全年最大月发行量为2、3两个月的25款,其余月份的发行数皆未超过20款,特别是8月,该类产品只发行了1款。这与2008年票据类理财产品月发行趋势完全不同。由图3-25可以看出,2008年1~8月份,此类产品发行数量逐月增加;而8月份发行199款,到达月发行数量最高峰;8月之后,产品发行数量逐月递减。究其原因,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许多新股申购类银行理财产品遭受巨额亏损,导致投资者转向风险相对较低、收益较为稳定的票据类理财产品。但是2008年9月16日,央行突然降息,而后又分别在10月9日、10月30日、11月17日和12月23日连续四次降息,使票据类理财产品遭受打击。央行降息的初衷是增加市场流动性,防范金融危机给国内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却给国内信贷类理财市场带来沉重打击,在央行五次降息后,银行理财市场上的信贷类产品,特别是票据类产品收益水平受到了极大的影响。2009年,央行保持利率水平不变,致使票据类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处于低位,因而票据类理财产品全年各月发行数量都很小。
图3-25 2008、2009年票据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比较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由于其他类型的理财产品在2009年发行数量变化趋势不具有典型性,在此就不做专述。
(六)产品收益获取方式结构
1.2009年不同收益获取方式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
从产品收益的获取方式来看,2009年市场份额最大的是非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全年共发行了4218款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市场占比54.01%,特别是9月,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不仅发行数量大幅增加,而且其市场占有率也显著上升;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发行了2369款,市场占比30.34%;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全年共发行1201款,市场占比15.32%(见图3-26)。值得一提的是,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在第四季度发行量大幅增加,主要原因是:(1)票据类和债券货币市场类产品收益水平相对较低,而具有较高收益率的权益类理财产品又存在着较高的风险,对投资者缺乏足够的吸引力;(2)投资于贷款等项目的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将资金投向了优质企业,在收益率和风险控制方面可以获得一个较为理想的匹配。
图3-26 2009年不同收益获取方式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市场占比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2.2008、2009年不同收益获取方式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比较
如图3-27所示,2009年保证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的发行数较2008年都有明显增长,未公布收益获取方式的理财产品发行数也有所增加,而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发行量略微减少。其中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增加了546款,同比上升29.95%;非保本浮动型收益类产品增长最快,达到992款,同比上升30.75%;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减少145款,同比降低10.77%;而未公布收益获取方式的理财产品由2008年的4款增加到了2009年的29款。
图3-27 2008、2009年不同收益获取方式的理财产品数量比较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二、2009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水平统计
(一)按产品种类
按不同投资对象比较,2009年结构类理财产品的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最高,达到了4.81%;信贷资产类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水平排在第二,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为3.39%;新股类理财产品以3.2%的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排在第三位;接着是综合类银行理财产品(2.28%)、其他类银行理财产品(2.24%)、票据类产品(2.04%)、债券货币市场/票据类理财产品(1.92%);排在最后一位的是债券货币市场类银行理财产品,其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是1.82%。
由图3-28可以看出,相对于2008年,2009年的所有银行理财产品公布的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都有所下降,而降幅最大的是新股申购类产品,由2008年的14.82%下降到2009年的3.2%,降幅为11.08%。另外,结构类理财产品的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下降也十分明显,由2008年的10.08%降低到2009年的4.81%,降幅5.27%。
图3-28 2008、2009年不同种类银行理财产品的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比较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二)按货币币种
按不同货币币种比较,2009年澳元理财产品的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最高,达到3.93%;其次是人民币理财产品,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为2.78%;紧接着分别是美元产品(1.82%)、欧元产品(1.35%)、英镑产品(1.13%)和港元产品(1.00%);加元产品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最小,为0.60%。
与2008年相比较,2009年不同币种银行理财产品的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均大幅下降,但各币种之间的相对收益率却非常相似(见图3-29)。2008年澳元产品以8.38%的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名列同类产品第一;2009年澳元产品同样以3.93%的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名列第一。人民币产品的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在所有币种理财产品中排中等,其预计平均最高收益率在平均值上下波动,2008年各币种理财产品的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是5.19%,而人民币产品以4.72%略低于平均值;2009年各币种理财产品的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是1.69%,人民币产品以2.78%略高于平均值。
图3-29 2008、2009年不同币种理财产品的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比较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三)按收益方式
按收益获取方式比较,2008年和2009年的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按照保证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的次序依次上升。但是2009年的保证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的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较上一年均有所下降。如图3-30所示,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是1.76%,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的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是2.82%,而非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的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是3.34%,2008年的相应数值分别是4.32%、5.18%、5.52%,可见同比都有所降低。
图3-30 2008、2009年不同收益获取方式产品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比较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保证收益、保本浮动收益、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的风险水平是依次增加的,所以预计最高年收益率也依次上升。当然,有时仅从商业银行自身定义的理财产品所属类别考察,不能反映各理财产品真正的风险,此时就需要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交易结构、投资方向和管理方式等因素做综合的考虑。综合不同因素后,各种类理财产品的风险就会有较大改变,甚至部分保本浮动和非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的真实收益率有时也会很低,因此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不能只看其预计最高年收益率。
(四)按产品期限
1.2009年不同期限理财产品收益总述
按不同期限比较,2009年发行的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银行理财产品的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为1.72%,随着产品期限的延长,其预计最高年收益率也逐渐上升。期限在2年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的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为5.7%,达到最高峰。由图3-31可以看出,从期限在1个月内到2年以上的理财产品中,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随着期限的延长逐渐上升。同时,无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是1.73%,略高于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
期限越短的理财产品流动性越强,投资者的风险也就越小,其回报率就越低;而随着产品期限的延长,影响产品真实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产品风险加大,其回报率就需要相应上升以补偿投资者承担的额外风险。
2.2008年、2009年各期限产品收益比较
由图3-31可以看出,2009年,几乎所有期限的理财产品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较上年均有所下降。虽然期限在2年以上的理财产品收益率由2008年的5.65%上升到2009年的5.70%,但是涨幅并不大。期限为1~2年的理财产品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变化最大,从2008年的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11.38%骤降到2009年的5.27%。2009年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最高的是期限在2年以上的理财产品,为5.70%,略高于1~2年期产品。
图3-31 2008年、2009年不同期限银行理财产品预计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比较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三、2009年发行主体产品发行情况分析
(一)按银行性质分类比较
1.2009年中、外资银行产品发行情况概述
在经济危机的阴霾下,2009年发行的许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较上年都有所降低,但是产品发行量却不减反增。各家商业银行竞相发行理财产品,不管是中资还是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相比上年均有所增长。如图3-32所示,2009年,中资银行共发行7259款产品,相比2008年的5785款增长25.48%;相比之下外资银行虽然在产品的发行数量上有所增长,但是增幅却不大,从2008年的424款到2009年的482款,增幅为13.68%。由此可以看出,2009年中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的增长速度几乎为外资银行的两倍。
图3-32 2008年和2009年中、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比较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2.不同性质商业银行产品发行情况分析
在各类发行主体中,国有控股股份制银行以外的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发行主力,仅26家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就发行了市场上超过50%的理财产品;排名第二的是国有及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2009年发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占比为29.85%;城市商业银行共发行1108款,与上年基本持平,市场占比为15.26%;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虽然不大,但发行增长速度却很快,成为银行理财市场的新生力量;其他商业银行共发行266款,市场占比为3.66%,与上年相比明显增加(见图3-33)。
图3-33 2009年不同性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市场占比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2009年银行理财市场获得了飞速发展,由图3-34可以看出,2009年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相比2008年都有所增长。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增发654款,同比上升43.23%;股份制商业银行增发541款,同比上升17.43%;城市商业银行增发51款,同比上升4.82%;而农村商业银行增发42款,同比上升131.25%;其他商业银行增发186款,增幅达232.50%,说明其影响力不容小觑,但由于基数较小,增长数量并不大。
图3-34 2008、2009年不同性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比较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3.国有及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情况分析
2009年,在六大国有及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交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最多(663款),紧接着是中国银行(645款)和中国建设银行(419款),市场占比分别是30.60%、30.17%和19.34%;发行量排名第四的是中国工商银行,发行数为257款,市场占比是11.86%;中国农业银行发行了140款理财产品,占据6.46%的份额,排名第五;排名最后的是邮政储蓄银行,发行数为34款,市场占比1.57%。其中,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产品发行数量相当,两家银行产品发行数量之和已经超过其他四家商业银行的发行总数(见图3-35)。
图3-35 2009年六大国有及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市场占比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由图3-36可以看出,2009年六大国有及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四家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相比2008年都大幅增加。中国银行是这六家银行中理财产品发行量增加最多的,全年增发364款,同比上升125.52%;交通银行增发237款产品,同比上升55.63%;中国农业银行增发81款,同比上升137.29%,是发行量增长最快的银行;而中国建设银行的产品发行数减少82款,同比下降19.57%;邮储政储蓄银行也减少了2款,同比下降5.56%。
图3-36 2008年、2009年六大国有及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比较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二)商业银行产品发行排行
1.2009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总数前二十名
2009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主体已经涵盖了中国所有类型的商业银行。其中,招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光大银行、上海银行、浦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华一银行、北京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东莞银行等近20家银行在2009年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均超过100款。各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发行数量如图3-37所示。其中,招商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已超过1000款,在发行数量上引领整个中国银行理财市场,比排名第二的交通银行多出594款。排名第二和第三名的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在全年发行数量上相近,前者共发行663款,后者658款。交通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量排名由2008年的第六位跃升至2009年的第二位,其理财业务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在前二十名榜单中只有荷兰银行一家外资银行,位列第15名。而作为中国第一家由海峡两岸合资的华人银行——华一银行也表现不俗,在2009年以215款的发行数排在第11位。
图3-37 2009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总数银行排名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2.2009年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总数前二十名
如图3-38所示,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量排名前三位的银行分别是: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和民生银行,发行数量分别为1182款、585款和490款。
图3-38 2009年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总数银行排名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在此20家银行中,只有招商银行全年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超过1000款,比第二名交通银行多出597款,在全年发行的6628款人民币理财产品中占据17.83%的份额,可见招商银行在人民币理财市场上的绝对优势。除招商银行外的前20家银行中只有交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数超过500款,其他银行发行数均不足500款;在这20家银行中,有17家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数超过或等于100款。
3.2009年商业银行外币理财产品发行总数前二十名
根据理财产品设计结构和银行对理财产品的定义,2009年发行的外币理财产品全部为保证收益或者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同时,在银行理财产品设计中的观察期开始增加,甚至部分外币理财产品采取逐日观察。可以看出,在2009年市场行情波动较大、政策形势不明朗的情形下,商业银行在外币理财产品设计中,更加注重对理财资金的风险控制,以确保投资者资金的安全。
如图3-39所示,以外币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计算,排名前三的发行主体分别是中国银行、荷兰银行和上海银行,这三家银行的外币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均超过100款,分别为212款、169款和154款。而全部理财产品发行总数和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总数第一的招商银行在外币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排名中位列第七,说明其在外币理财业务中并没有数量优势。相对于2008年,2009年发行的各外币理财产品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外国经济,各国纷纷降息以刺激经济发展,以致外币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降低;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2008年和2009年的良好表现导致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猛增,外币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因此减少了很多。
图3-39 2009年商业银行外币理财产品发行总数银行排名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4.2009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售规模同业比较
仅凭发行数量这一个指标并不足以全面衡量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能力,发售金额可以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发行主体的发行能力和在整个银行理财市场所占的实际份额。表3-1给出了2009年八家银行理财产品销售额、存量以及市场占比情况。
表3-1 2009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同业比较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表3-1可以看出,2009年,按理财产品销售额及其市场份额计算,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位居前三甲,从而显示出国有及国有股份制银行在银行理财市场上的雄厚实力。接下来是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理财产品年销售额均在2000亿元以上。按理财产品市场销售额存量及其市场占比来讲,中国工商银行以2518亿元雄居榜首,其次是中国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年末理财产品市场销售额存量分别为1699亿元和1053亿元。其他银行发行产品销售额存量都在1000亿元以下。
同时,就发行理财产品的业务收入能力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着其他银行无法比拟的雄厚实力。据市场调查数据统计,2009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收入分别为32.32亿元、20.94亿元、4.54亿元、0.63亿元。可以看出,中国工商银行全年理财业务收入超过其他三家银行业务收入总和,以绝对优势高居榜首。
四、2009年到期产品数量统计
(一)到期产品币种结构
2009年,无论是全部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总数、人民币理财产品到期总数还是外币理财产品到期总数相比于2008年都有所减少。其中,人民币理财产品到期总数减少439款,同比降低9.61%;外币理财产品到期总数减少591款,同比降低44.81%(见图3-40)。
图3-40 2008、2009年到期产品数量比较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在各种不同币种的到期产品中,人民币理财产品到期数量占据最大比重。2009年共有4165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到期,市场占比84.86%;在743款到期的外币理财产品中,美元到期368款产品,在外币到期产品中占比49.31%,在所有币种(包括人民币)到期产品中占比7.50%;到期数量排在第三位的是澳元理财产品,2009年共有179款到期,在外币到期理财产品总数中占比24.31%,在所有币种到期产品总数中市场占比3.66%;港元到期产品90款,在外币到期理财产品中占比11.95%,在所有币种到期产品总数中占比1.84%;欧元产品2009年共有78款产品到期,在外币到期理财产品总数中占比10.58%,在所有币种到期产品总数中市场占比1.59%;加元和英镑分别有14款和13款到期,在外币到期理财产品总数中占比分别为1.92%和1.79%,在所有币种到期产品总数中市场占比分别为0.29%和0.26%;其他到期的外币理财品种是一款华侨银行(中国)发行的外币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新西兰元理财产品(见图3-41与图3-42)。
图3-41 2009年各币种到期产品总数市场占比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图3-42 2009年外币理财产品到期数量占比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由图3-43可以看出,2009年,除加元以外,人民币、美元、港元、欧元、英镑、澳元和其他币种(新西兰元)理财产品在到期数量上较2008年均有所下降。人民币理财产品到期数量减少404款,同比降低8.84%;美元产品减少283款,同比降低43.47%;港元产品减少173款,同比降低65.86%;英镑产品减少22款,同比降低62.86%;欧元产品减少104款,同比降低57.14%;澳元产品减少21款,同比降低10.50%;加元产品增加9款;其他币种产品(2008年其他币种理财产品全为日元产品)减少7款。
图3-43 2008、2009年各币种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数量比较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二)到期产品期限结构
2009年到期产品中,期限在1~3个月的理财产品共1878款,占据了到期产品总数的最大份额,比重为38.68%;而到期数量排名第二的是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共1697款,市场占比34.96%;期限为3~6个月的理财产品到期数量也较大,为1054款,市场占比21.71%;期限为6~12个月的理财产品到期数为223款,市场占比4.59%;2009年其他期限的理财产品到期数量极少,比如1~2年期限的理财产品只有3款到期产品,而2年以上和无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到期数量为零(见图3-44)。
图3-44 2009年不同期限的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数量占比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由图3-45可以看出,2009年,期限在1个月以内和1~3个月的理财产品到期数量相比上年都有所增加;但是期限为3~6个月、6~12个月、1~2年和2年以上的理财产品到期数量却有所减少。其中,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到期数量增加最多,由2008年896款增长到2009年的1697款,同比上升89.40%;期限为1~3个月的理财产品到期数相比上年增加了162款,同比上升9.44%;减少数量最大的是期限为6~12个月的产品,减少了1176款,同比降低84.06%;期限在3~6个月的理财产品减少了712款,同比降低40.32%;期限为1~2年的产品到期数由2008年的107款减少到了2009年的3款,降幅最大;期限为2年以上的理财产品2008年只有1款产品到期,在2009年没有到期产品;而无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在2008年和2009年到期数量均为零。
图3-45 2008、2009年不同期限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数量比较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三)到期产品收益方式
2009年的到期产品中,保证收益类占有绝大部分比重,共有4053款产品到期,市场占比58.03%;保本浮动收益类是到期数量最少的品种,全年共有785款产品到期,市场占比11.24%;而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共有2146款到期,市场占比30.73%。
图3-46 2009年不同收益方式到期产品数量占比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如图3-47所示,2009年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到期数量较上一年增加了2311款,同比上升132.66%;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到期产品数较上一年分别减少375款和834款,同比分别下降32.33%和27.99%。
图3-47 2008、2009年不同收益方式到期产品数量比较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四)到期产品发行对象构成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对象可以分为普通个人、VIP和机构三种。从图3-48可以看出,2009年的到期产品中,有43.63%面向普通个人投资者发行;面向机构和VIP的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数量相差不多,前者占28.14%,后者28.23%。
图3-48 2009年不同发行对象到期产品数量占比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由图3-49,从绝对数量上看,2009年按不同发行对象划分的各类理财产品到期数量较上年均有所减少。
图3-49 2008、2009年不同发行对象到期产品数量比较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五)到期产品种类结构
2009年的到期产品中,债券货币市场类数量最多,共有1553款,市场占比33.78%;其次是信贷资产类产品,到期数为1342款,市场占比29.18%;排在第三位的是综合类理财产品,全年共有700款到期,市场占比15.22%;其他类型的到期产品共658款,市场占比14.31%;债券货币市场/票据类到期产品188款,市场占比4.09%;票据类到期产品141款,市场占比3.07%;新股类到期产品16款,市场占比0.35%(见图3-50)。
图3-50 2009年不同种类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数量占比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由图3-51可以看出,2009年信贷资产类、票据类、新股类、债券货币市场/票据类和其他类理财产品到期数较上年均有所减少;而债券货币市场类和综合类理财产品的到期数则较上年有所增加。作为2009年到期产品的两大主力产品之一的信贷类理财产品减少了549款,同比下降29.03%;而另一大类债券货币市场理财产品则增加了392款,同比上升33.76%。
图3-51 2008、2009年不同种类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数量比较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六)到期产品发行主体
2009年各商业银行到期理财产品总数中,由国有及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的产品共1601款,市场占比32.98%;由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的产品共2151款,市场占比44.30%;由城市商业银行发行的产品共759款,市场占比15.63%;由农村商业银行发行的产品共50款,市场占比1.03%;由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发行的产品共83款,市场占比1.71%;由外资银行发行的产品共211款,市场占比4.35%(见图3-52)。
图3-52 2009年不同性质商业银行发行产品到期数量占比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与2008年相比,国有及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发行产品2009年到期数量均有小幅增加,发行产品最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到期产品数量明显减少905款,同比下降29.61%,城市商业银行发行的产品到期数也有所减少。具体数据见图3-53。
图3-53 2008、2009年不同性质商业银行发行产品到期数量比较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五、2009年到期产品收益率分析
(一)不同币种到期产品收益率
由图3-54可以看出,2009年澳元理财产品的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为7.84%,是所有币种的理财产品中收益最高的;英镑理财产品虽然发行数量不大,但是其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却达到5.65%;人民币产品是银行理财市场上发行数量最大的,其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为3.41%,排在第三位;而外币理财产品中发行数量最大的美元产品收益水平却并不高,不到3%;欧元理财产品的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为3.26%,略高于美元理财产品;港元理财产品的到期年化收益率是所有币种中最低的,仅为2.30%。
图3-54 2009年不同币种到期产品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二)不同期限到期产品收益率
上文分析已经指出,银行理财产品的期望收益率大致随着产品期限的拉长而相应上升。
2009年到期产品中,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产品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为1.79%,高于期限在2年以上的产品;期限为1~3个月产品的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为2.52%;3~6个月理财产品的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为3.74%;6~12个月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5.07%,是所有期限到期产品中收益率最高的;期限为1~2年的到期产品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为3.64%。(由于2009年期限在2年以上的理财产品到期数量为零,因此图3-55中此类期限产品的收益率统计为0%。)
图3-55 2009年不同期限到期产品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三)不同收益方式到期产品收益率
由图3-56可以看出,2009年到期产品中,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的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最低(2.90%);非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的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4.33%)略低于保本浮动型产品(4.37%)。
图3-56 2009年不同收益方式到期产品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虽然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最低,但其风险也最小。2009年到期的694款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都实现了正的到期收益率,其中,有26款获得了超过预期的收益率,658款的到期年化收益率与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相等,只有10款产品的到期年化收益率低于预计最高年化收益率;所有产品中到期年化收益率最高为11.5%,最低为0.35%。
在到期的539款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中,501款实现了正的到期收益率,37款产品的到期收益率为零,还有1款产品的到期年化收益率为负;有14款产品获得了超额收益,458款产品的到期年化收益率与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相等,有67款产品的到期年化收益率低于预计最高年化收益率;所有产品中到期年化收益率最高为21.23%,最低为-1.30%。
在到期的1788款非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中,1761款实现了正的到期收益率,2款产品的到期收益率为零,还有25款产品的到期年化收益率为负;有29款产品获得了超额收益,1652款产品的到期年化收益率与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相等,107款产品的到期年化收益率低于预计最高年化收益率;所有产品中到期年化收益率最高为71.1%,最低为-8%。可见非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到期年化收益率波动幅度很大,风险也是三类产品中最高的。
(四)不同种类到期产品收益率
由图3-57可以看出,2009年,信贷资产类到期产品的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最高,达4.34%;票据类到期产品的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为3.30%,新股类理财产品的到期年化收益率为2.37%;债券货币市场/票据类理财产品的到期年化收益率与债券类到期产品相等,均为2.62%;结构类到期产品的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最低,仅为1.86%。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到期的票据类产品收益水平就其本身的低风险特性来说表现不俗,究其原因,主要是上半年货币市场利率较低,如1~6月期利率在0.9%至1.2%区间内浮动,而7月以来,货币市场产品收益率持续走高,许多银行也相继发行了大量债券、票据类银行理财产品,这些产品的收益率也随之不断上涨。
图3-57 2009年不同种类到期产品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2009年,所有种类到期产品的平均到期收益率为2.85%。其中,信贷类理财产品平均到期收益率最高,为4.34%,这也从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2009年信贷类理财产品如此受青睐;在所有到期的信贷类理财产品中,最低的年到期收益率为1%,最高为10%,低于结构类理财产品最高年到期收益率31.58%;在到期的1208款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中,全部产品的到期收益率都为正,有1157款产品实现了预期高收益率,其中有17款产品还获得了超额收益率。
票据类理财产品以3.30%的到期年收益率位居第二。在该类全部到期产品中,最低年化到期收益率为1%,最高为5.10%;全年到期的154款产品到期收益率均为正,且都实现了预期收益率,其中还有3款获得了超额收益率。
债券货币市场类到期产品的年平均到期收益率为2.62%;在该类全部到期产品中,最高年化到期收益率为5.20%,最低1.32%;全年到期的253款产品实际收益率都为正,有250款产品实现了期望收益率,其中有14款产品实现了超额收益率。
新股类到期产品的年平均到期收益率是2.37%;在该类全部到期产品中,最低年收益率为-5.60%,最高年收益率为8.73%,说明新股类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波动较大。在全年到期的16款产品中,有13款产品的到期收益率为正,3款为负,而且只有4款产品实现了期望收益率,没有产品实现超额收益率。
债券货币市场/票据类到期产品的年平均到期收益率为2.62%;在该类全部到期产品中,最低年收益率为1.32%,最高为5.20%;全年到期的253款产品到期收益率都为正,有250款产品实现了预期年收益率,其中有14款产品实现了超额收益率。
结构类到期产品的平均到期年收益率最低,为1.86%。结构类理财产品的风险最高,其期望收益率也应普遍偏高,但是2009年经济形势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加大了产品操作的难度,导致结构类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率“两极化”严重,在该类全部到期产品中,最低年到期收益率是-8%,最高达31.58%。在全年到期的131款结构类理财产品中,有83款产品的到期收益率为正,34款为零,14款为负;另外,有60款产品实现了其预期收益率,其中有4款实现了超额收益率。
由图3-58可以看出,信贷类理财、票据类、债券货币市场类和债券货币市场/票据类理财产品的预计平均收益率和到期年化收益率都相差无几。而对于新股类和结构类等风险较高的理财产品,其预计最高年化收益率大大高于到期年化收益率;尽管此两类产品中有部分产品的收益率非常高,但是也有部分产品出现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在2009年到期的六类银行理财产品中平均收益率最低的就是结构类理财产品,为1.86%,相比其预计最高年化收益率低8.53个百分点。新股类理财产品的到期年化收益率排名倒数第二,相比其预计最高年化收益率低14.89个百分点。
图3-58 2009年不同种类到期产品的到期年化收益率与预计最高收益率比较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月银网(www.moonbanker.com)。
六、2009年商业银行理财市场深度观察与分析
2009年,全球经济见底回升,我国也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并率先复苏。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走势下,国内资本市场在震荡中逐步回暖,银行理财市场也随之逐渐走出萧条。相比2008年,整个银行理财市场呈现出投资稳健、保守谨慎的特点,信贷资产类产品激增、高风险类理财产品锐减、现金管理类产品凸显、外币类产品大受冷落、高端理财产品创新不穷、区域性理财产品发展强劲、法人理财产品偏重于超短期则是其显著表现。下面将从这八个方面对本年度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特点作出具体分析。
(一)低风险、稳收益
综观2009年银行理财市场的总体运行情况,产品的设计和推出均以稳健为主,风险低、收益稳定的理财产品受到购买者热捧,高风险产品发行数量大为减少。各发行主体在设计产品时更加注重投资的风险控制,以确保理财产品购买者资金的安全和银行自身品牌的维护。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大形势的不景气以及2008年的零、负收益风波影响。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大多数理财产品的设计上都采取了“保本”的方针,保证收益率大于零,只有极少数高风险产品才可能出现负收益情况。而本年度外币理财产品的设计几乎都采取了保证收益或保本浮动收益,观察期也明显增加,部分产品甚至采取逐日观察。
与投资稳健相伴而生的是,产品收益率偏低。如上文所述,2009年到期的理财产品中,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85%,比2008年的4.53%有明显的下降。银监会禁止银行发行投资于二级市场股票或与其相关的公募基金等限制性规定的出台,是造成收益率普遍较低的一个客观因素。
(二)信贷资产类产品激增
2009年,信贷资产类产品发行数量呈持续、迸发式增长,在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中保持主导地位。这一方面源于产品本身高收益、低风险的特征。此类产品投资标的明确、结构设计简单、收益相对稳定,符合本年度银行理财产品设计理念和投资规则,深受投资者追捧。另一方面,缘自其在盘活银行信贷规模中的特殊作用。商业银行出于信贷规模持续扩张、货币政策趋紧以及资本充足率约束的压力,纷纷通过银行理财的方式将存量贷款转出,从而在表外新增信托贷款给客户融资。
针对商业银行将表内业务表外化以及通过发行信贷类理财产品给限制领域客户进行变相融资而引发的潜在风险和社会关注,银监会于7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从投资领域、信贷数额等方面对信贷类理财产品加强约束。而12月中旬和下旬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则对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发售的相关问题作出了明确的限制和规定。
在信贷资产类产品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银信政”模式下的理财产品。“银信政”产品在2008年在昆明首先推出,随后被各地迅速复制。2009年一季度的“银信政”产品的发行量规模已达1000多亿元。与此同时,此类产品高度杠杆化和短债长用的弊端也日渐显露。4月以来,银监会开始收紧这种产品的规模;5月11日银监会下文《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信托公司信政合作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要求全国各信托公司对政信项目持谨慎态度。这直接影响到政府信用类和股权类项目的投资。
(三)高风险类理财产品锐减
高风险类理财产品,如股票类、基金类以及QDII产品2009年度的发行数量和规模明显萎缩且收益不尽如人意。而本年度到期的产品中,零、负收益产品也较集中在这些高风险高收益种类。
上述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遵照本年度整个银行理财市场产品设计发行的谨慎理念;另一方面是因为受到监管方限制政策的影响,直接投资A股和基金的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被叫停,能够继续发行的只剩下与股票挂钩的结构性产品和打新股产品。另外,私人银行仍可为高净值客户提供证券投资类产品。
IPO重启后,打新股迎来新机遇,但由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致使机构打新优势减少,银行对打新股类理财产品的热情也随之下降;加之市场持续调整,新股开盘价趋于合理,打新股类理财产品的收益与往年巅峰状态时不可同日而语。
(四)短期现金管理类产品优势凸显
在2009年上半年经济形势不够明朗的情况下,短期理财产品较受追捧,尤其是期限在6个月以内的产品,下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短期化趋势更加明显。2009年整个年度,每月发行数量中的短期产品占比持续保持在70%以上。
产品投资期限短期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加息预期。随着国内通胀预期渐为强烈,市场普遍预期央行将在2010年年中前后加息,大部分银行为了避免市场走势对产品收益率的影响而主动减少了投资于货币、债券、信贷等资产的长期理财产品的发行,转而增加投资期限低于6个月甚至低于3个月的产品比重。此外,随着证券市场的震荡反弹,投资者对于资金流动性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超短期的银行理财产品能充分保证资金的流动性,迎合市场需求,还可以提供高于同期活期储蓄利息的收益率。
短期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可以分为自动滚续型和无固定期限型两类产品。前者如中国工商银行的“灵通快线”固定期限超短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中国银行的7天自动滚续理财产品等。自动滚续型产品的持续期通常由一系列固定的、连续的投资周期组成,客户可在当前投资周期结束前行使赎回权;若客户未予赎回,则理财资金自动循环滚入下一投资周期。无固定期限型产品采用开放式交易模式,客户可根据资金运作需求自主掌控产品的申购与赎回,实现了资金的“T+0”交易,即买入即时成交,卖出实时入账,流动性可与活期存款媲美。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活期宝”产品和中国银行的中银货币理财计划之“日积月累”收益率排在同类产品前两名。
(五)外币类产品大受冷落
2009年度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中,外币产品共1181款,较2008年的1477款大幅减少20.04%;外币产品款数占比为15.24%,较2008年比重下降8.50%。
外币产品在2009年吸引力降低,主要是因为各国为刺激国内经济发展,纷纷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各主要币种利率持续走低,导致外币理财产品收益率降低。同时,美欧等主要货币有持续贬值趋势,这也降低了银行对外币理财产品的发行热情。
但银行之间发行策略略有不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鲜有外币产品推出;中国银行全年累计推出198款“汇聚宝”外币理财产品,但外币产品在其全部理财产品中的占比逐季下降;光大银行共推出82款“阳光理财”外币理财产品,1~4季度外币产品在其全部理财产品中的占比分别达35.5%、55.3%、41.5%和45.2%。
(六)高端理财产品创新异彩纷呈
在全球投资市场风云变幻、传统理财产品收益率下滑的背景下,与传统投资有着较弱相关性甚至是负相关性的另类投资理财兴起并逐渐受到投资者的青睐。2008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首推“君顶酒庄”红酒收益权信托理财产品,开启了另类理财产品新篇章。随后,挂钩普洱茶、小麦、艺术品等的另类理财产品相继问世,掀起了另类理财产品投资热。2009年年初,中国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与云南龙润茶业集团、国投信托联手于2009年年初推出全球首款普洱茶信托理财产品——“龙润普洱茶立方壹号”财产受益权信托理财产品。7月,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联手国投信托公司和保利文化艺术公司推出“国投信托·盛世宝藏1号保利艺术品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用于投资艺术品藏家合法拥有的艺术品收益权,成为该行私人银行对稀缺收藏品投资领域的一次成功探索。
在超短期假日理财方面,中国银行在同业中率先推出“搏弈周末”人民币理财产品,每周滚动发售,实现了交易日与双休日资金运作的“无缝链接”。在个性化理财规划方面,交通银行全新推出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交银理财锦囊”,为客户人生不同阶段量身定制全方位、差异化的理财规划。
银行与私募基金合作推出理财产品。如光大银行面向财富客户推出了“阳光私募基金宝”专属产品,采用双层信托模式,自主构建阳光私募基金评估体系,对私募投资管理人的业绩进行跟踪考评,并根据各私募基金的操作风格和特长优势,在不同投资管理人之间分配资金。此外,邮政储蓄银行推出了“金种子优选投顾”理财产品,成为国内第二家聘用私募机构为高端客户理财的银行。
(七)区域性理财产品发展强劲
区域性理财业务是面向特定区域内客户开展的自主研发理财产品并对理财资金进行投资管理的业务种类。区域性理财产品的研发与上市,是各个银行分行信贷资产与理财业务的有序对接,是实施公私业务联动、培育商业银行综合创新能力的有效实践,是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运作管理模式的一大变革。
2009年以来,区域性理财产品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其中由中国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推行的理财产品表现出最为明显的区域化、定向化策略。中国建设银行的“利得盈”信托贷款类产品和招商银行的“金葵花招银进宝”之信贷资产理财计划基本都按照不同的地域划分进行销售。在招商银行全年发行的所有人民币理财产品中,区域性产品共585款,占比高达84.2%,区域化特征十分明显。
(八)法人理财产品偏重于超短期
法人理财产品是新的市场条件下快速发展的一项全新业务。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针对法人客户“收益稳定,流动强”的投资需求,率先推出了创新型超短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产品主要投资于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以及货币市场基金、回购、新股申购、银行承兑汇票等其他投资管理工具,还包括由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提供担保的优质企业信托融资项目和拥有充足不动产抵押保障的优质企业信托融资项目等,并搭配部分债券、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等流动性管理工具。
2009年资本市场震荡反弹,流动性充裕,大量拟入市资金跃跃欲试。各银行针对法人客户更注重资金流动性的特点,纷纷大力推出短期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并加大法人理财产品的产品创新力度,法人理财业务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特征。法人定向理财有效抓住了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积极开拓信托融资项目资源,以组建信贷项目转让资产池、重点投资政府信用支持类信托融资计划、创新房地产投资基金信托计划等方式,加大理财资金对信贷资产的投资力度,努力拓宽投资渠道,合理配置资产类型和期限结构,提高了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在第三季度,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将信托贷款类产品作为理财业务推广的重点。
七、2009年监管新规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
2009年以来,为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健康有序发展,针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实际发展情况,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9]65号,以下简称“65号文”)、《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09]111号,以下简称“111号文”)和《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09] 113号,以下简称“113号文”)。
(一)监管新规频发背景
自2005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实施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理财市场几乎以“井喷式”的速度在发展。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已从2005年的2000亿元人民币,激增至2009年的5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投资者重要的投资品种之一。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讲,经过多年的发展,银行逐渐意识到理财产品的发展是内在需求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转变经营模式、拓展收益渠道的压力,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商业银行唯有加快理财业务发展的创新步伐,通过负债结构与收益结构的转变,形成理财产品与储蓄存款的联动效应,才能在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前,多数银行已经把理财业务定位为创新的核心产品和重要的发展战略选择,国内部分银行甚至更进一步把理财业务定位为同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存、贷、汇”并驾齐驱的核心支柱业务之一。
不过,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尤其是结构性产品)不断爆出零收益、负收益等事件,影响了银行理财行业的形象。2009年,部分银行出现了信贷扩张的冲动,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数量盲目激增;而资本市场的回暖也造成了不少投机冲动。这些状况使得银行业经营风险加大。同时,在纷繁复杂的理财市场面前,各大媒体的负面报导引发了各方的广泛讨论;投资者的投诉和相关渠道的反馈信息亦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监管当局才接连出台了上述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对于防范银行业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规范并促进理财市场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引导银行理财以稳健为主,鼓励创新
稳健经营历来是商业银行成功的法宝之一。2009年出台的65号文、111号文和113号文(见表3-2),体现了监管当局把这种经营策略贯彻到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进而引导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的意图。
表3-2 银行理财监管大事记
资料来源:银监会。
1.投资方向细化明确
在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的投资方向上,65号文对投资于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银行信贷资产、金融衍生品和结构性产品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的投资标的市场公开评级应在投资级以上;禁止理财资金以任何形式投资于二级市场股票或与其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不得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份;不得将商业银行理财客户的资金用于投资高风险或结构过于复杂的金融产品;禁止投资二级市场股票、基金、PE等。111号文中规定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理财产品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113号文中也明确指出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通过资产组合管理的方式投资于多项信贷资产,理财产品的期限与信贷资产的剩余期限存在不一致时,应将不少于30%的理财资金投资于高流动性、本金安全程度高的贷款、债券等产品。上述规定的出台将有效督促和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投资风险管理,降低投资风险,促使理财产品向稳健回归。
2.客户分类为创新留下空间
在对投资方向进行明确的同时,监管新规也对客户进行了分类指导。65号文要求商业银行将理财客户分为有投资经验客户和无投资经验客户,并要求仅向有投资经验客户发售的理财产品的起点销售金额不得低于10万元人民币,且不得向无投资经验客户发售。111号文中,银信合作产品投资于权益类金融产品或具备权益类特征的金融产品的,投资者应为单笔投资最低金额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等。
从投资者角度来讲,加大客户细分力度,将引导高端投资者审慎投资,同时对中低收入投资者进行更有效保护。从理财产品创新的角度看,客户分类的要求会使得银行理财产品的研发设计逐渐趋于个性化、差异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理财市场上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状。按照65号文规定,对于具备一定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净值客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私人银行服务满足其投资需求,对原有的投资方向不作调整,也不受文中所禁止投向的限制。此条规定与客户细分的要求一脉相承,将有力促进理财产品的创新。但是也可能发展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类是面对无投资经验的低风险低收益产品;另一类由私人银行操作的高风险高收益产品。
3.规范信贷资产转让
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内部资本束缚和外部政策等信贷约束条件的增多,商业银行在信贷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开始对信贷资产进行部分转让。转让主要包括两种手段:一是转向信贷资产类理财;二是同业之间的信贷资产转让,包括买断、回购和双买断。
111号文已经禁止了银行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发行理财产品、受让本行信贷资产,进而实现将贷款移到资产负债表外,也并对银信理财合作信贷资产转让相关法律手续做出明确规定。例如,文中第三条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出售信贷资产和票据资产需要事后通知债务人转让事宜。此规定增加了转让银行事后与融资客户间的沟通和协调成本。融资客户出于融资信息保密等因素的考虑,可能对转让事宜持异议甚至出现提前偿还银行贷款情形;而转让银行为了减少与融资客户尤其是优质大客户间的沟通协调风险和成本,可能会倾向于减少此类资产转让。同时,为了体现上述信托公司真实持有转让资产,111号文第四条规定信托公司不仅需要持有全套原始权利证明文件或者对应复印件,还需在此基础上办理抵押品权属重新认定和让渡。由于银行信贷客户基础资料、合同要件以及审批资料纷繁复杂,对于商业银行理财资金大规模投资其他银行存量贷款的情况,这条规定大大增加了转让交易的执行成本。
113号文的出台着眼于促使银行在开展信贷类理财过程中真实完整转移信贷资产,禁止核算出表而风险不出表的违规信贷资产转让行为,促进业务规范、有序发展。文中第四条明确规定“禁止资产的非真实转移,在进行信贷资产转让时,转出方自身不得安排任何显性或隐性的回购条件;禁止资产转让双方采取签订回购协议、即期买断加远期回购协议等方式规避监管”,就是针对“双买断”转让形式下的“失踪”信贷资产进行的规范。该规定本质上是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转出信贷资产后不得安排任何担保和回购条件,并将回购情况作了进一步细分。文中第十五条规定“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应符合整体性原则”,并对所投资的信贷资产所包括的未偿还本金及应收利息分四种情况进行约束,实际上还是要细化规定贷款真实转让的要求,即信贷资产转让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本金和利息的风险百分之百出表,不能发生部分风险或部分期限风险留在表内的情形。
禁止信贷资产的非真实和非整体性转移的规定从总体上看都是针对存量资产转让的限制措施,一方面禁止本行理财产品受让本行信贷资产,另一方面加大了不同行之间信贷资产转让的规范力度,同时也提高了操作和管理成本;从根本目标上看是引导商业银行能创新信贷类理财业务模式,在商业银行之间建立一个公开的、信息透明、标准统一、定价市场化的信贷资产转让市场,理财产品可以作为一个交易主体参与这个市场的投资,进而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信贷类理财业务模式。
(三)引导银行理财业务向着公开、透明发展
当前银行理财市场产品信息披露不透明现象严重,信息不对称充斥整个理财市场,林林总总的理财产品说明书让人眼花缭乱,无从理性选择,也给监管者的监管带来不便。就此,监管当局下发的文件无一不渗透着加强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思想。
65号文中强调,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应坚持审慎、稳健的原则对理财资金进行科学有效的投资管理;尽责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商业银行应将理财业务的投资管理纳入总行的统一管理体系之中,实行前、中、后台分离。这反映出监管部门比以前更加重视流程控制,以相对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来规范非标准化的理财产品和服务。这些规定将有利于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增强产品信息披露,提高理财业务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缺陷,提高风险可控程度。113号文则进一步强化信贷类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明文规定商业银行需要于产品发行和存续期间在理财产品说明书中定期充分披露所投资的银行存量贷款的风险-收益特征及五级分类信息,在存量贷款质量发生重大变化时还要临时披露。
在证券市场不发达、银行中介服务与利率体系市场分割与管制的金融结构中,银行理财产品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工具、作为充满活力的中间类型,弥补了国内金融结构的缺憾,并推进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但是,我们不能无视次贷危机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盲目的业务扩张和金融创新虽然可能成就一时的繁荣,最终却可能引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后危机时代的金融监管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65号文强调了商业银行“卖者有责”,注意保护投资者利益;并且初显理财业务由具体产品的监管向机构的监管以及标准、方法及流程等各个方面的制度性建设的转变。111号文和113号文虽然对商业银行通过组建行内存量贷款资产池的信贷类理财业务以及信贷类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这些规定对于提高银行管理能力、资产配置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规范银行理财业务,促进银行理财的未来可持续和稳健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监管新政实施绩效
上述新规发布实施以来,一些效果立竿见影,如信贷资产类、股票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的大幅缩减,高端财富客户以及私人银行理财产品的兴起等。
为了解监管新规实施以来的政策效应,各地区银监局、商业银行等机构对个人理财市场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结果显示,理财新规的出台对理财市场稳健发展产生积极推进作用,但同时出现的一些新动向、新风险也值得高度关注。
新监管政策实施后理财业务发展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产品设计趋于审慎,风险降低,投向趋于混合化、多元化;客户分层更加细化,各银行进一步加强理财产品的差异化管理;风险管理和控制更加到位;产品信息披露更加充分。
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家银行推出“长期信贷+短期理财”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理财资金的短募长贷可能使银行面临声誉风险、信用风险等多重潜在风险;理财产品设计趋于稳健、理财资金投资方向收窄导致的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同质化现象更加突出;监管政策对“投资经验”、“高资产净值客户”等私人银行服务无明确规范和界定,使高端客户门槛降低,变相扩大了高风险理财产品的销售群体和销售风险;部分银行在实际操作中未严格按照“金融资产转移”原则对理财资金所投向的资产应逐项进行认定,会计核算不规范,金融资产风险揭示不充分;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特别是绝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不具备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资格,使得商业银行开展理财资金投资资产托管业务积极性不高。
针对这些新现象、新问题,商业银行应正确制定理财业务长期发展战略,明确市场定位;合理细分投资客户标准,准确评估客户产品适合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创新;根据理财产品风险状况对个人理财产品实行分类托管,实现从低层次扩张向多元化、高层次理财发展目标的根本转变。同时,一定要切实加强理财产品风险管理,强化合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