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诸子百家”导读
第一讲 《道德经》导读
一、关于老子、道家和《道德经》
(一)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年楚国人(准确地讲属陈国人。陈是小国,为楚所灭,国土并入楚国,即今河南鹿邑),当过周朝的柱下史(国家图书馆馆长),曾为孔子讲过礼学,后来看到周朝衰落,辞官而去,回到自己的家乡一带收徒讲学,其间曾到秦国及其他国家游历。据传老子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的时候,关令尹喜知老子知识渊博,一定要求他留下著作,老子于是留下了五千言,当时被称为《老子》。后来道教兴起,老子被尊称为太上老君,道德真人,《老子》被尊称为《道德真经》,简称《道德经》。据《庄子》的记载,老子最后死于秦。
李耳被称为老子,为什么不像孔丘、墨翟、孟轲被称为孔子、墨子、孟子呢?
老也是老子的姓,先秦贵族一般都有几个姓氏,老子也不例外。《通志》记载:
三代之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者所以别婚姻。(《通志·氏族略序》)
姓是别婚姻的,所谓“同姓不婚”;氏是区分贵贱的,贵族才有氏。
比如,孔子是商王室后代,本为子姓,后来借用先祖孔父嘉的名,以孔为氏;再如,屈原(前340—前278)是“楚公族芈姓之后,楚武王子瑕食采于屈,因氏焉”(《元和姓纂》);又如,秦始皇名嬴政,又叫赵政。先秦时期同一人有两到三个姓很正常。
(二)道家
老子所创立的学派称为道家学派。与老子在家乡陈国收徒讲学有关,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在陈国周围。如老子家乡西边不远的郑国(今河南新郑),有列子;北边不远的宋国(今河南商丘),出现了著名的庄子;东边的齐国道家影响更大,形成了稷下道家学派;南边有鹖冠子。
道家学派在先秦和后世影响很大。道家的思想,不论是在修身还是治国方面,都有很积极的作用。
中国几千年来虽然是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但历史上最辉煌的三个时期——“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是以道家思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以唐朝为例,唐朝皇帝姓李,于是追老子为李家的祖先,把道教立为国教,道士的地位很高,如果他们犯了罪,即便是当地的知府也无权处理,必须交给专门处理皇家内部事务的机构。唐朝把《道德经》和《庄子》列入科举考试的内容,唐玄宗甚至自己亲自翻译注释《道德经》,并把注释本发放到全国。唐太宗和唐玄宗用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治理国家,开启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使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了鼎盛时期。
唐朝以后,道家思想不再占据统治地位,从宋代开始,儒家掌控了政治大权。但宋元明清以来,中国积贫积弱,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宋代和明代都有皇帝被抓作俘虏。个中原因很多,其中一点大概跟“儒家规矩多、控制人,而道家鼓励人的自由发展、顺其天性”有关系。
以道家思想修身,取得成功的例子很多,如范蠡、张良、曾国藩(1811—1872)等。此处以范蠡为例稍做说明。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以后,觉得勾践不可共富贵,于是离开勾践,隐居起来。据史料记载:
(范蠡)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王命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浃日而令大夫朝之,环会稽三百里者以为范蠡地,曰:“后世子孙,有敢侵蠡之地者,使无终没于越国,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国语·越语下》)
范蠡功成身退,保全了自己。而和他同样立下大功的文种,却被勾践赐死。
(三)《道德经》
《道德经》影响很大,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至今已被翻译成30多种外国语言,近500个外文版本,是被翻译成外文版本和语种最多的中国典籍。据说,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书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1987年,美国《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古今中外,对老子及其书的评价一直很高,譬如孔子对老子的称颂: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唐太宗在总结治国经验时体现了老子的思想:
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贞观政要》)
宋太宗这样评价《道德经》:
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贞观政要》)
鲁迅认为,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尼采认为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四)《道德经》的版本和断句问题
《道德经》的版本很多,其中王弼注的通行本,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郭店竹简本,河上公本,都是比较有名的版本,尤以王弼注本最为著名,也最得学界好评。不同版本的争论时常有,这是很正常的。
古书没标点,所以后人有不同的断句,《道德经》第一章的断句就争论了一千多年,参与的都是名家大家,但至今也无结论,读者尽可以选择自己认同的断句方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丰富的,然而其主流实际只有两条,那就是儒家和道家。儒、道两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仅共同铸就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性格心理,甚至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的形成,都起到了主导作用。可以说,不了解儒家和道家,就不了解中国的过去,因而也无法深刻理解中国的今天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