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的“痛”与成长的“悦”
我和茂盛校长的缘分,始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门头沟分校。2009年8月,茂盛校长被时任门头沟区教育委员会主任何渊带到学校来:“李校长,这是咱们门头沟分校新任校长宋茂盛,来自一所山区学校”。对茂盛校长的第一印象:内敛、朴实、执着、话语不多,一看就是一位从山区走出来的校长。随后两年的交往中,我看到了这位朴实的“山区校长”惊人的内秀!他渴望改变,渴望创新,而且亲力亲为、颇有想法。从分校新建校舍开始,茂盛校长倾情投入,从学校硬件到校园文化,从课程建设到师资水平,从教育理念到管理举措,无一不呈现出巨大变化,以仅仅3年的发展,一跃成为门头沟区最好的小学之一。
这期间,我读到了茂盛校长的理想与抱负、勤奋与实干、善思与灵气。茂盛校长的理想与抱负,体现在他渴望成功、获得认同上,体现在他对前卫信息与技术的勇敢尝试上,更体现在他始终如一的极其鲜明的开拓精神上。我相信,跟着这样的校长一起工作,永远不会寂寞、不会平庸,生活始终会精彩纷呈。茂盛校长的勤奋与实干,点点滴滴无处不在,他脚踏实地少有空谈,并且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始终笔耕不辍。这本书里记录的每一点一滴思考,都来自于他自己的亲笔记录与整理,还不包括他通过微信、短信、书信等方式的表达与互动。这一切自然也是他能逐步走向成功与卓越的根本。茂盛校长不止于“量”,还有“质”!当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双主体育人”及以爱育爱、以学论教、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办学思路进入茂盛校长视野的时候,他学习、思考、琢磨,然后提出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圆心、以爱为半径的校本理念,并逐步构建出了既体现总校核心思想又具有乡土气息的分校办学框架与整体思路,即“以爱为源,以人为本”。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化思考,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茂盛校长的善思与灵气,从中也可窥见一斑。包括,在每年数次的集团交流活动中,茂盛校长都能言简意赅,语出不俗,表现出出类拔萃的学习力与感悟力。
就是这么优秀的一位校长,却在学校发展中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从此开启了他充满“痛”的改变之旅。
茂盛校长于2014年7月跻身于首批北京市中小学名校长发展工程,我又恰好成为他的实践导师。高频而丰富的学习安排,使我有机会深入了解茂盛校长,尤其走进他思考的过程。随着学习的推进,工作室逐步转向校长们的管理实践,拟以课题的方式聚焦问题,促进校长们的个人成长与学校的发展。这时,茂盛校长坦露心声:在学校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获得一些成绩,看似越来越顺利的时候,他却感受到了带队伍的艰难。多数教师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对他不断提出的新举措,搭建的新平台,不再有此前的热情,出现了日益普遍的倦怠。该怎么办?他苦苦思考,急于找到“灵丹妙药”。当追问到他个人对此的看法时,他直言不讳:与总校相比,大部分教师素质不行。带着对问题的探究与诊断,也带着对茂盛校长的心疼与相助,“名校长工程一组”一行再次来到门头沟分校。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生机盎然的校园生活、井井有条的教学管理,也听到茂盛校长及其管理团队对学校发展思路的梳理。那厚厚的一沓又一沓的材料,有思考、有高度,有结构、有系统,有创新、有前瞻,有实操、有举措,背后尽显门头沟分校每一位教师、干部的心血与付出。就在此时,我和同组理论导师季苹教授,不约而同地发现一个问题:与思考、结构、创新相对应的实操部分,全部指向教师,成为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且这些任务不分层次、没有选择,更不是来自教师的自主需求。在越来越尖锐的追问与研讨中,遮挡茂盛校长的迷雾被揭开:校长个人认为的“应该”和“教师发展的需要”,是否就是教师的“愿望”和“教师发展的需求”?我们用大量的实例来论证,任何一项举措如果不是来自于教师的真实需求,如果仅仅来自于校长以为“教师们需要”的“一厢情愿”,那么举措再好,即使确系学校发展之需,对教师而言,仍是一种类似于只见责任不见“认同”的负担——这就是典型的目中无“人”的管理方式,一种“去人性化”的管理。
这是一次直击人心的对话,对茂盛校长而言,如当头一棒!我能体会并理解。多年来,我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常常与老师们谈“爱的能力”与“爱的智慧”,最常见的就是类似的问题与苦恼:虽然做得辛辛苦苦、让人心疼与动容,却没有走进孩子与家长的内心,没有得到教育对象的认同。我们称之为“辛苦又心苦”,这是“爱的智慧”不足的典型表现。若想实现“辛苦但不心苦”,那么必须要首先做到“走进”和“读懂”。对老师而言,要走进孩子、读懂孩子,走进家长、读懂家长;对校长而言,要走进教师、读懂教师。也就是,一些教师职业倦怠出现的原因,问题可能不在教师自身,而在于管理,在于管理者自身。重中之重,就在于管理者要做到“目中有人”。目中有“人”的核心,是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不能仅仅基于学校的发展之需,而必须也要基于教师内心深层次的需求。换句话说,只有二者实现了和谐巧妙的统一,才是充满活力、具有实效的管理。
当以为问题出在教师身上的茂盛校长,意识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时,他的内心并不轻松,甚至是痛的!关键时刻显真情怀。可贵的是,茂盛校长本着自己的教育情怀、教育理想,以及他对学校、对教师、对孩子、对家长和对教育深沉的爱,在意识到自身问题时,不仅毫不退缩,而且勇往直前,大胆剖析、深刻反思,在导师的建议之上系统地提出了四种“自我改变”——从关注“事”到关注“人”、从关注“经验”到关注“系统”、从关注“批评”到关注“赏识”、从关注“主导”到关注“促进”的改变。对于已有近30年教龄、做了15年校长的茂盛而言,惯性使然,这些“改变”谈何容易!然而茂盛校长做到了!这其中需要多么大的自我挑战与突破,要经受多少别样的煎熬与痛苦,不言而喻,可以想象!改变后的茂盛校长又重新带领老师们共享着做教育的幸福。本书中,茂盛校长分享了几个幸福微镜头,从中即可略知一二。痛过之后的茂盛校长,开启了新的成长篇章,拥有了更真实的成长幸福,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写下以上文字,既是作序,也是与大家分享茂盛校长这本书的一部分背景,尤其是其中茂盛校长所经历改变的“痛”与成长的“悦”。此外,作为导师,我很欣慰地看到善于思考、不断钻研、勇于突破的茂盛校长,始终没有停下反思与成长的脚步,将在实践中的经验与工作室的学习感悟再次进行提炼,提出“从‘心’守道做校长”。我特别开心,并在此拟与茂盛校长、与读者们,一起分享我对从“心”守道做校长的一点理解,作为本序的结尾。
从“心”,不只是“心能”,也不限于心理。从“心”谈到的是人性,只有实现对人性的尊重,尤其实现对人内心深层次需求的尊重与激发,才是有“心”的管理。从“心”还包含管理者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涌动与喷发,这也需要管理者必须先实现对人性的尊重与理解,不断提升“感受他人感受”的能力,实现自我与他人之间和谐相处,一切的管理行为才能从“心”而出。
守道,道,是相对于“术”而言。只有循“道”的管理,才能拥有无一定之规的“术”,才能随着势、人、事的变化,而有相应之术俯拾即是之状。这个道,强调的是规律,强调的是本质。大道至简,往往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那个“一”。管理的本质是关系,是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并由此产生的影响。所以,在我看来,管理的大道在于:让人“愿意”发生改变、获得成长,从而引发组织的改变与成长。一个小小的“愿意”,就是管理中至简的大道,管理的智慧则应运而生。
祝福茂盛校长在从“心”守道做校长的路上,收获更多成长之“悦”!
2017年6月8日于丁章胡同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