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象帝之先,万物之宗
【原典重现】
道冲①,而用之或不盈②,渊③兮,似万物之宗④;挫⑤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重点注释】
①冲:通“盅”,一种用来盛酒的中空器物,此处用来表示虚空的意思。
②盈:满,引申为穷尽,极限的意思。
③渊:空明而深远。
④宗:本源,根本。
⑤挫:消磨掉。
【白话翻译】
“道”是空虚而无形的,但是它使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源泉。“道”是这么深远而广大啊,好像是世间万物产生的根本。它挫去锐气不显露自己的锋芒,解开它的纷杂,以简驭纷,将它的光芒收敛起来,遇到尘埃就可以与之混杂在一起。它看起来是那么沉静而虚无,又好像若有若无地存在着。我不知道它是由什么产生的,好像在天帝出现之前就产生了。
【鉴赏评议】
在本章中,老子用“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再一次重申了“道”的本源地位:“道”是一种中虚真空、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世间万物,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有能力主宰“大道”,因为“道”是无形的。“道”似乎只存在于人的意识形态中,它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可以渺小到如同微末凡尘,也可以庞大到无边无际,无穷无尽。“道”在我们所不能穷极的地方,默默地滋养着世间生灵,山川河流,它拥有着一切却又什么都不占有。对于“道”的限定,最合适的描述恐怕就是“大体则有,具体则无”了。
【深度解读】
本我即道,大智于心
无数求“道”的人穷极一生都只是想给“道”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然而从古至今没有人能够做到,因为我们不知道“道”在哪里,它是什么模样,它究竟以什么样的形态长存在世间。虽然“大道”没有具体的形象、没有准确的意识、没有被任何人赋予专有的概念和范畴,它却是世间万物之宗,一切存在的东西的本源。“道”讲究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这是一种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各取所需、各竞天择的方式,也就是古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有一天,达摩祖师带领一众弟子来到渤海之滨修行观心。众弟子第一次见到大海,都被大海的宽广伟岸所折服。
面对着烟波浩渺、巨浪排空的美景,大家都感慨万千,议论纷纷,有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人说“天光云影,水天相接”。这时达摩祖师突然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在海面上究竟看到了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有人从大海中看到了佛祖的悲天悯人、恩泽众生;有人看到了世事无情、四大皆空;有人看到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有人看到了佛法精深、勤勉加之……
这时,达摩祖师的一位弟子大胆地说:“我看到了浪花的转瞬即逝,它让我想到了万象皆空。”其他弟子听后纷纷赞扬,觉得从中获益颇多,自己对于禅法的理解更上了一个台阶。但是,达摩祖师却突然厉声斥责:“那不是浪花,是水!”众弟子听后大彻大悟,对“禅”的理解得以更进一步。
确实,众人通过浪花看到了许许多多不同的东西,但却未能窥破浪花的本质只是水,如果连最简单的本质都没有窥破,那还谈什么因果轮回呢?
同样,《坛经》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天,六祖慧能从黄梅得法,南归广东。在路上,慧能遇到一位骑着骏马,拿着长刀的人挡在他的面前。仔细一问,这个人原来是神秀派来抢夺慧能的袈裟和衣钵的人。此人叫慧明,他拼尽全力来抢夺慧能的袈裟和衣钵,却无论如何都夺不走。
这时,慧明面对六祖慧能产生了惭愧心,对慧能说:“我是为了你手中的法来的,而不是你的袈裟和衣钵!”慧能回答说:“你既然是为了我手中的法而来,那你就需要摒弃所有的杂念听我说,如果你能做到这个,我就把手中的法讲给你。”
于是,慧能请慧明清除一切杂念,再引导慧明往自己的内心深处观照。这些话听在慧明耳中,如同响雷般一语惊醒梦中人!慧明在六祖慧能的引导下一下子就顿悟了,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认识到了客观真实的自己。
如今的我们,每天都奔着各种各样的目标、形形色色的追求而去,车子、房子、名誉、利益、权力……一切努力都只是为了“小我”。殊不知,就在争名夺利的过程中,渐渐地冷落了“大我”,与最初的自己,最原始美好的自己渐行渐远。其实,“小我”存在的局限性太多,太过偏执,只有真正体悟到了“大我”,才能达到“近乎于道”的地步,做到天人合一。
对于一个唯物主义者来说,我们可以说“道”什么都不是,也可以说“道”是任何一种东西。他无形、无相,存在于任何一片时空。只有我们真正了解了它,认识了它,才能掌握它的规律,循着它发展的踪迹去摸索、去前进。当我们与它真正合二为一,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时,一切秘密就都不算是秘密了。另外“道”的存在还有着另外一种意义,那就是告诉我们:有些东西不能不较真,也不能太过较真。尽量学会收敛一些,不要使自己锋芒毕露,这样才更容易接近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