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因为经济学家看世界的方式和常人不同。现在让我们去了解一下经济学家的特殊思维方式吧,这有助于你更好地了解经济学噢。
边际:打开经济王国大门的钥匙
“边际”是经济学家常用的专业词汇之一,它常常是指新增的意思。边际效用就是消费者多消费一单位商品而得到的新增加的效用。
19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边际概念,是西方经济学自亚当·斯密以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经济学家把它作为一种理论分析工具,应用于任何经济中的任何可以衡量的事物上。正因为这一分析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传统的分析方法,有人称之为“边际革命”。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碰到需进行边际分析的问题。譬如,你是火车站附近一家小百货店的经理,是什么使你决定营业24小时,而不是从早8点到晚9点营业呢?你可能会这样考虑:24小时营业当然要额外(边际)花费一些成本(如水电费、营业员的工资等),但是也会有一定的额外收益(就是多开11小时门店的营业收入),只要额外收入比额外成本要高便可以干。其实你是在拿额外增加的成本与额外增加的利润做比较,而不是把建立百货店的费用,购买柜台、售货架等的成本作为决策的依据。
在经济学上,这“额外”的部分便被称为“边际”,而把由某项业务活动引起的边际收入和它的边际成本(而不是全部成本)相比较的方法,就叫边际分析法。
如一家民航公司开辟从甲地飞往乙地的新航线,每运载一位旅客的全部成本是260元,那么,当每次飞机有空位时,它能不能以每张130元的票价把票卖给学生呢?有人可能会说:“不行!”理由是每个旅客的全部成本是260元,低于这个数目的票价将会给航空公司造成亏损。但是,如果我们用边际分析法去分析一下,便会发现,行。因为民航公司此时做决策不能依据全部成本(它包括飞机维修费用以及机场设施和地勤人员的费用等),而是要依据边际成本。飞机维修费以及机场设施费等开销,不论是否搭载学生,均是要发生的,而学生在机上的就餐费和飞机因增加负载而增加的燃料支出,才是因学生乘坐飞机而额外增加的成本。
若该边际成本只有30元,则边际收入130元大于它的边际成本,这说明学生乘坐飞机能为公司增加利润,所以,按低价让学生乘坐飞机对航空公司是有利的。
边际分析法是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学的方法之一,它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是打开经济王国的钥匙。
机会成本:到底选择哪一个好
机会成本又称“选择成本”,是指做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考虑机会成本是经济学家很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
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曾用热狗公司的事例来说明机会成本的概念。热狗公司所有者每周投入工作60小时,但不领取工资。到年末结算时公司获得了22000美元的可观利润。但是如果这些所有者能够找到其他收入更高的工作,使他们所获年收入达45000美元,那么这些人所从事的生产热狗的工作就会产生一种机会成本,它表明因他们从事了生产热狗的工作而不得不失去的其他获利更大的机会。对于此事,经济学家这样理解:用他们的实际盈利22000美元减去他们失去的45000美元的机会收益,他们实际上是亏损的,亏损额是23000美元。
其实,生活就是在不断地选择。我有买一套服装的预算,但同时看中了两套各具特色的衣服;我攒了一笔钱,准备添置新的家具,是买一套组合柜呢,还是买一台录像机;我大学快毕业了,是继续攻读研究生呢,还是到公司去工作;我有一笔资金,是投向计算机软件业呢,还是投向音像出版业,等等。这些问题都等着我们去做决策。只不过决策的内容有大有小。
如果几种选择之间优劣分明,做决策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比如,有两家公司,其他情况都相同,一个答应每月付你1000元,另一个答应付你1200元,应该去哪家公司是不言自明的。但如果都愿付你1200元工资,你就很难判断去哪一家更好。当然,这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两种方案的成本收益完全一样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更多的是它们优劣相近,难分伯仲。这时我们就要费心权衡,这其实就是犹豫。在甲、乙两公司均愿意每月付给你1200元工资的例子中,如果你接受了甲公司的工作,从而得到每月1200元工资,你就会失掉乙公司每月付你1200元的机会,因此你获得1200元收益的机会成本也是1200元。
如果去卡拉OK歌厅和去电影院对你同样具有吸引力,不妨掷硬币决定去哪。当然,如果是重大决策,还是多犹豫一些为好。如果是选择爱人,可不能用掷硬币的方法。
选择损失最小的选项
规模经济:是不是越大越好
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是指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单位成本下降,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生产经营者都是想要盈利的,他们都希望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利益回报。因此规模经济是他们做出决策的重点思考内容之一。
一般来说,随着产量的增加,厂商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最终厂商扩大的规模使得生产处于规模经济阶段,这是比较理想的一种生产状态。
在现实中,采取多大规模才能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取决于企业生产与市场的特点。从生产的角度来看,一个行业所使用的设备越大,专业化程度越高,技术越复杂,规模就越大越好。从市场的角度看,产品标准化程度越高,需求越稳定,规模就可以越大。例如,在钢铁、化工、汽车等重型制造业中,企业的规模往往相当大,小企业难以在这些行业中生存。
但是,规模经济并不意味着规模越大越好,对于特定的生产技术,当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生产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造成规模不经济的原因主要是管理的低效率。由于规模过大,信息传递费用增加,信号失真,官僚主义滋生,使得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成本增加更大,出现规模不经济。
有很多企业,成本降不下来,效率上不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实现适度规模。实现适度规模的原则适用于所有行业,不过各个行业实现的方式并不一样。像钢铁、家电、汽车这些行业,生产环节之间的联系强,因此适合集中生产,即工厂的规模要大。而且需集中在同一地区,才能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另外一些行业如零售商业,则适合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集中进货,统一的物流配送,统一的管理制度,能保证最低的成本。
相反,如果一个行业使用的设备并不是大型的,技术与生产工艺也不复杂,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和承担的风险就并不大,从市场的角度看,产品标准化程度低,需求多变,规模就可以小一些。所以,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究竟是规模大一点还是规模小一点好,得依据实际情况而定。
“二八法则”:世界的财富在少数人手里
“二八法则”也叫帕累托定律。19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发现了“二八法则”,它是经济学上的重要法则,全称应叫“80/20效率法则”。
“二八法则”可引申为,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常占多数。因此,只要控制重要的少数,即能控制全局。如在某个单位中,20%的人通常代表80%的人发言;在销售公司里,80%的销售额是20%的商品带来的;在经营上,总是20%的企业控制80%的市场。
“二八法则”指出了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典型的不平衡现象:80%的成绩,归功于20%的努力;市场上80%的产品可能是20%的企业生产的;20%的顾客可能给商家带来80%的利润。
“二八法则”反映了一种不平衡性,它是经济学家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按照这种思维观察生活,你会很容易明白多种经济现象和生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