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论和建议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快速推进、国家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政府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民族地区群众对小康社会建成充满信心。但是,和全国、东部地区相比的话,西部民族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当薄弱,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较低,不能充分发挥社会安全网和稳定器的作用;政府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还不足以应对民族地区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
当前,民族地区面临重大的机遇期和挑战期。经济新常态、“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这些都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制度、政府治理能力直接关系着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关系着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基于本文前面的研究分析,有以下三点建议。
1.增加中央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民族地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改革开放中,在“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指引下,东部地区得以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和自身区位优势实现快速发展,但分税制下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再分配机制未能抵消再分配前省际间差距扩大的趋势,加之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财政投入的重城市、轻农村倾向,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成为民族地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中央要通过增加一般性均衡转移支付比重促进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生产性、发展性基础设施建设,待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逐步向福利性基础设施建设转变。
2.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政策因素、政府管理能力是影响社会保障扩面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社会保障制度长期缺失、政策宣传不到位、社会保障水平不高,这都成为社会保障覆盖面较低的重要原因。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社会保障扩面的重要基础,同时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提高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要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标准和瞄准机制,同时关注贫困边缘人群,实现低保制度和农村扶贫开发的互动,提高低保制度的缓贫效应。
3.高度重视危机管理,加强政府危机管理能力
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能力直接关系着居民安全感和政府信任度。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民族性、复杂性、难以控制性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地区政府要树立危机意识,构建以民族地区各级政府为主导、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发掘利用民间智慧的现代化危机管理机制。同时,要普及高中教育,着力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使民族地区群众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有更客观、更理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