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近代开埠,对福州社会冲击强烈。首先,经济被纳入世界体系,日益商品化、区域化。郊区人口的职业构成,由传统的男耕女织日益转向多样化和工商化,市场网络的形成,使省城与郊区关系日益紧密。其次,都市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城市人口猛增,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率增加,尤以火灾为最;另一方面城市功能分区明显,形成城台分野格局,老城区作为政治中心,变迁速度稍缓,南台作为商业中心,社会力量活跃。再次,埠际贸易活跃,不仅密切沪榕两地的经济联系,更通过贸易纽带,使福州参与到江南义赈等活动,新观念借此传入。最后,传统社会权力结构亦有所变化,商人阶层崛起、群体意识苏醒,商帮地位凸显,掌控地方的经济命脉。除此之外,西方势力不断渗入,广纳教徒、开办学校,与当地社会融合,推动移风易俗。
西风东渐来势虽猛,近代福州社会仍保留较多的传统因素。首先,在信仰上,笃神之风依旧。灾害发生后,人们仍祈求神灵庇佑,迎神赛会不断,以致抗战时期,有记者认为“福州民众迷信之深,是现代都市社会中仅有的病象……仍滞留在神权阶段”。其次,社境仍然是重要的地方组织,如联甲制,其形式虽新,仍依托社境运行。每当涉及社区利益,人们仍习惯集庙议事,甚至连新兴商帮也以街庙为主要集会地点。每逢神诞,商人多到庙里烧香朝拜、祈祷财运,在其支持下,火帝庙香火鼎盛。最后,虽受到新兴势力的冲击,士绅仍有重要影响力,他们主持赈灾、修浚湖泊、兴修善堂,与官员密切配合,维系地方稳定。
社会在转型过程中,日趋异质化,管理机制亟须革新。晚清福建地方政府未能审时度势,虽推行联甲制、设立保甲局,主导思维仍是以传统的保甲体系,束缚民间的力量。与此同时,捐纳之风大开、地方财政紧张,基层吏员日益劣质化,致使官府社会控制能力弱化,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罢市不断、地棍横行,尤以火灾失控最为严峻。官府无力作为,加剧地方自治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