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外交: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长期以来,主权国家一直是国际关系舞台上的主角,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国际关系的核心。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国际化,科技革命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强,这种巨变直接冲击并重塑世界政治新格局,各种各样的次国家行为体纷纷走上国际关系的舞台,各种外交新形式随之悄然出现,一个全球国际关系多层次、立体化、交叉互动的局面正在形成。作为主权国家下的一个行为体,城市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日益凸显。特别是进入21世纪,国际关系变幻莫测,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环境问题、流行疾病、移民、反恐等全球性问题成为国际关系的热点和焦点,城市成为了全球化的“节点”、跨国合作的纽带、全球治理的前沿,如何扮演好其国际角色并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城市国际化程度与速度日益加深加快,城市对外交往日益频繁,特别是国际友好城市积极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文交流,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对外交往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为系统梳理总结40多年国际友好城市工作,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国际友好城市交流中心成立专门研究项目组,经过20月的刻苦攻关和反复研究,集国内国际关系学界专家学者的智慧,共同打造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首部城市外交专著。

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心和支持下,天津市与日本神户市建立中国第一对国际友好城市;1992年,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发起成立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统一协调管理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工作;2012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国际友好城市交流中心”,旨在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国际友好城市的务实合作。截至2015年7月1日,我国对外友好城市数量达2209对。40多年来,国际友好城市工作在配合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地方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

2014年5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的讲话中指出:“希望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再接再厉,更好推进民间外交、城市外交、公共外交,不断为中国民间对外友好工作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要大力开展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工作,促进中外地方政府交流,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习近平主席首次明确提出“城市外交”,既是对我国40多年国际友好城市工作的充分肯定,又是对未来友好城市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城市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补充。

本书将从国际关系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我国40多年国际友好城市工作的系统梳理与总结,分析主要国家城市对外交往的特点与经验,试图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完整的城市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体系。

笔者认为,主权国家仍然是当代国际关系的主角,城市的发展导向仍然主要为国家利益服务,城市的对外交往是在国家总体外交大局下的“授权”行为,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城市外交的核心。

本书由理论研究篇、比较研究篇、案例研究篇三部分构成。“理论研究”对“城市外交”概念、性质、历史发展、功能特点以及城市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作用、地位、意义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比较研究”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主要有美国、日本、欧盟、金砖国家、“一带一路”上的中亚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等,系统分析在推动地方政府对外交往中,发挥城市国际角色和城市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的经验与做法,特别是对我国做好城市外交工作的启示。“案例研究”则在首次在全国广泛征集案例的基础上,通过多次座谈研讨,充分考虑国别分布、国内地域分布、结好特点、友好城市特色以及对未来友好城市工作的启示意义,从83个案例中精选出20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将研究发现我国国际友好城市结好的“五缘”因素(地缘、俗缘、语缘、情缘、机缘)贯穿其中。最后,本书还就城市国际组织以及中国参与城市国际组织的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

本书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批准立项的第一部理论研究专著,会长李小林高度重视、亲自领导研究工作。研究项目组特别邀请外交学院熊炜、查雯,复旦大学苏长和、孙超、李明月、吴泽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刁大明,北京大学李海涛等学者分别承担不同章节的研究编写工作,他们以智慧和辛勤付出为该专著问世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研究项目组还特别邀请国内国际关系学界的专家对整个研究工作给予指导,他们是:外交学院周启朋、王帆、郑启荣,复旦大学陈志敏,上海社会科学院黄仁伟,吉林大学刘德斌,中国人民大学金灿荣,中央党校赵磊等,专家的指导意见对整个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各业务部门领导和同事积极参与案例研究工作,他们是:王秀云、马小明、袁敏道、张和强、扈建怀、朱丹、季伟、徐凤华、刘迁、张华璐、巴翠翠、安昕、许广武以及全国各地方外办/友协,特别是天津、大连、广东、南京、成都、河北、浙江、满洲里、北京、海南、哈尔滨、重庆、云南、河口、钦州、陕西、山东、芷江、晋城、厦门等地的外办/友协,他们积极热情参加多次座谈研讨,对案例研究工作给予了无私的支持。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对该研究给予积极支持。国际友好城市交流中心的贾继磐、许晏清、罗欢、卢晶、姚瑶、李冰洋、刘通、王鹤霏、刘琅组成团队积极参与研究或给予研究工作全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敬意和感谢。

同时,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领导邓泳红和责任编辑李闯,他们对本书书稿进行了认真的审读与校对,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为本书增色。

执行主编:李新玉 博士

2015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