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民间道教科仪音乐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历史沿革

文献史料中记载晋北地区的行政区划设置较早。

春秋时期这里为游牧民族娄烦占据。战国时期属赵国,设置云中、雁门、代郡。雁北属雁门郡、代郡之地。秦统一六国后置雁门郡,雁北仍为雁门郡、代郡之地。

汉初沿袭秦制,雁北为雁门郡、代郡之地。刘邦分封异姓王,以太原郡、雁门郡31县为韩王信(韩国)的封地,都城先在晋阳,后在马邑。韩王信投降匈奴后,刘邦又以云中郡、雁门郡、代郡53县为代国封地。王莽时区划没有大的变化,地名有所改动。武州改为恒州,中陵改为遮害,平舒改为平葆,狋氏改为狋聚。王莽末年,安定人卢芳联合匈奴,在九原(今内蒙古五原)建郡,割据一方,占有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之地。

东汉初,卢芳投降汉朝,雁门五郡之地又归汉朝,恢复了王莽更改的县名,雁北地区为定襄郡、雁门郡、代郡之地。雁门郡治所由西汉时的善无迁到阴馆。代郡治所由西汉时的桑干迁到高柳。东汉灵帝末年,羌胡等少数民族占据了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之地,这五郡的汉人迁移到内地,郡县荒废。建安二十年(215),曹魏始集塞下荒地设立新兴郡,治所九原(今忻县),雁北属新兴郡。

晋朝时,雁北北部为鲜卑族领地,南部为雁门郡地,治所由东汉时的阴馆迁到广武。鲜卑人拓跋猗卢被晋王朝封为代王后,以平城为南都,占据陉北(今雁门山以北)之地。晋怀帝永嘉六年(312),猗卢于黄瓜堆筑新平城,晋人称为小平城(今山阴永静城,又名日没城、黄花城、黄昏城),派长子六修镇守,领雁北南部。

北魏参合陂大战后,打败了后燕,迁都平城(今大同市),设置司州牧及代尹,雁北为北魏京畿之地。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雁北设置恒州,治所平城,领辖6郡14县。

北齐时,雁北为北恒州、北朔州地,属北道行台。北恒州仍管辖恒州属县。平城改为恒安镇。朔州原在内蒙古,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徙治新城,天保八年(557)徙治马邑,称北朔州,设置招远(今朔县)、长安(今神池)两县。

北周将太平县改为云中县,其他行政区划未有大的改变。

隋朝时雁北为马邑郡、雁门郡。为避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的名讳,故而将云中县改为去内县。马邑郡治所善阳(北齐招远县),属县有善阳、神武(今朔县神武村)、云内(北周云中县移置今怀仁西南)、开阳(北齐长安县)。雁门郡治所雁门(今代县西南),属县除灵丘外,雁门、繁峙、崞县、五台在今忻州市地区。

唐代分全国为十道,改郡为州,雁北为云州、蔚州、朔州之地,属河东道管辖。云州治所云中,属县云中(隋朝为云内县恒安镇,属马邑郡),唐初为北恒州,后又废除。太宗贞观十四年(640),自朔州北定襄城移云州及定襄县治于此,恒安镇改为定襄县。后来,定襄县及云州废。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又设置云州,改定襄县为云中县(即今大同)。蔚州管辖灵丘、飞狐、兴唐(今蔚县)。朔州(隋朝时为马邑郡,唐初改为朔州),玄宗天宝元年(742)改为马邑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又改为朔州,治所善阳,属县有善阳、马邑(玄宗开元五年分善阳县于大同军城置马邑县,在今朔县马邑村)。唐朝在边境一带设置节度经略使,雁北属河东节度使管辖。在朔州有大同军(今朔县马邑村,后改为神武军),蔚州有横野军,在今阳高南有清塞军,在今右玉有靖边军,在玉泉驿(今天镇)有天成军。唐代在今平鲁设置保大栅,为回鹘降人居住的地方。唐末,以浑源川为名,始置浑源县,以雁门山、龙首山南北相呼应而起名,设置应州。

五代后唐时,李克用与契丹耶律阿保机相会于云州东城,易袍马约为兄弟,因取“怀想仁人”之义,改名为怀仁县。东城即今怀仁县西安堡。李克用又把应州迁到天王村(今应县城,旧城在今县城东十里)。李嗣源生于应州,因此于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在应州置彰国军。同年,于兴唐军置寰州(今朔县马邑村),治所寰清县(马邑村)。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分蔚州的兴唐县设置广陵县。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元年(936),割让燕、云十六州与契丹后,一直到宋末,雁北为辽、金之地。

辽代全国划为五京,设置五个道。重熙十三年(1044)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大同始称于此时。雁北为西京道管辖下的大同府及蔚州之地。大同府所属州、县有云州治所大同,属县有大同 [辽兴宗重熙十七年(1048)分云中县置,这是大同县名的开始]、云中(今大同西)、天成(今天镇县)、长青(今阳高县)、奉义(今怀仁西安堡)、怀仁、怀安(今河北怀安镇)。应州治所金城县,属县有金城(今应县)、浑源、河阴(今山阴故驿北)。朔州治所善阳,管辖1州4县:武州(治所神武县即今神池)、善阳、宁远(今五寨县)、马邑。蔚州治所灵仙县,属县有灵仙(唐兴唐县)、定安(今河北蔚县东北)、飞狐、灵丘、广陵。

金代改道为路,雁北属西京路大同府。大同府治所大同县,管辖7县3镇。金代还设置了节镇。

元朝时,改西京道为大同路。雁北为大同路、上都路,隶属中书省。大同路治所大同县,管辖1领事8州。上都路管辖今河北和雁北部分地区,雁北所属州、县有蔚州,隶属宣德府(后改为顺宁府),治所灵仙县。

明代改元中书省为直隶,其他仍为行中书省,并设置13个布政使,分管全国各府。雁北仍为大同府,属山西行中书省(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管辖。

清初雁北仍为大同府,治所大同县,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六年(1649)移治阳和卫,二年后又迁回故治。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三年(1725),又增设朔平府,并废除明代卫所,改天镇卫为天镇县,阳高卫为阳高县,左云川卫为左云县,右玉林卫为右玉县,平虏卫为平鲁县。朔平府治所右玉县,所属州、县有:右玉、左云、平鲁、朔州、马邑。以后,除马邑与朔州合并外,其他行政区划未有大的更改,雁北统属雁平道。

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912)改州为县,朔州为朔县,应州为应县,浑源州为浑源县。民国二年(1913)取消雁平道,雁北属山西省北路。民国三年(1914)设置雁门道,管辖雁北13县和忻县13县。民国十九年(1930)雁门道废,雁北属中华民国山西省政府管辖。

1937年9月13日,日寇侵占大同之后,于10月15日成立“晋北自治政府”,1939年4月成立“晋北政厅”,隶属日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43年改为“大同省公署”。在此期间所辖雁北13县,即:大同县、怀仁县、应县、山阴县、朔县、平鲁县、左云县、右玉县、阳高县、天镇县、浑源县、灵丘县、广灵县。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于大同农村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以京包铁路和北同蒲铁路为界线,成立了东、西大同县,东大同县属晋察冀边区,西大同县属晋绥边区。1949年5月1日雁同地区解放以后,划归察哈尔省管辖。

1952年撤销察哈尔省,雁北专署重归山西省,天镇县划归雁北专署,专署驻大同,辖大同、阳高、天镇、广灵、灵丘、浑源、应县、怀仁、山阴(驻岱岳镇)、朔县、平鲁、右玉、左云13县。1954年7月,大同县与怀仁县合并为大仁县。1958年雁北专区与忻县专区合并为晋北专区,雁北合并为6个县:阳高、浑源、灵丘、左云、山阴、朔县。1962年又恢复为雁北专区和13个县的设置。1971年改为雁北地区,大同县治所迁到西坪,1972年大同市改由省直辖。雁北地区辖13县。1973年右玉县驻地迁梁家油坊。雁北地区的行政机构名为雁北地区行政公署。1989年1月,成立朔州市,辖有朔城区(原朔县)、平鲁区(原平鲁县)、山阴县。1993年6月撤销雁北地区,将原雁北地区管辖的左云、大同、阳高、天镇、浑源、广灵、灵丘7县划归大同市,将原雁北地区管辖的怀玉、右玉、应县3县划归朔州市管辖详见古鸿飞、要子瑾编《雁北史话》之《行政区划沿革》一章,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史为乐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2002)》,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