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变中的士大夫政治价值观
李佳
提要:在明代土木之变过程中,士大夫群体劝阻英宗亲征,拥立郕王即位,复又力主以礼奉迎英宗还朝。这些行为含有效忠君主之意向,然皆是以社稷利益为政治考量的基点,反映出士大夫虽然在一般意义上忠于君主,但在更根本层面,还是要将君主纳入社稷亦即国家体系之中,以是否有利于朝廷稳定与百姓福祉作为政治判断的合理性依据,这是士大夫的核心政治价值观。在土木之变过程中,先秦以来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政治理念被反复强调,并成为一种较为凸显的士大夫庙堂政治话语。这种倾向构成明中期以后士风趋向张扬的重要资源。其后,朝臣的谏诤之风更为强劲,士大夫之君臣共治天下的政治理念趋于清晰。
关键词:社稷;君主;士大夫;政治价值观;明代
忠,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关于为臣之道的基本原则之一。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忠为敬,竭诚尽责以为忠。言及忠,必然涉及忠的对象,亦即臣要竭诚尽责于谁这一问题,先秦诸子对此多有讨论,其中以忠君与忠社稷的相关论说流传广泛,深刻影响了秦汉以降臣之主体——士大夫阶层的形成,并映射于其行为取向。[1]那么,在士大夫的观念中,忠的内涵如何,要忠于的对象是君主,还是社稷,二者关系如何?这些问题属于士大夫政治价值观范畴,当做深入分析。发生于明代正统末年的土木之变,将士大夫关于皇帝、社稷位势的体认聚焦在一个场域中。具体而言,英宗是否当亲征,其被俘后朝廷如何应对,乃至在救还英宗与维稳社稷二者难于兼顾的危机中如何抉择等问题,都尖锐地摆在士大夫群体面前。审察他们对上述问题的处理态度,因而可以成为理解明代士大夫政治价值观的一个视角。关于土木之变的研究已有很多,但着眼点多在战和过程以及关键人物如于谦的历史评价问题等。本文以辨析士大夫观念中忠君与忠社稷二者的关系为主题展开讨论,并对土木之变在何种意义上影响了明代士风演变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