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昌九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昌九一体化的提出,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空中楼阁。一方面,它符合现代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有着科学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它深深植根于江西实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昌九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昌九一体化的理论基础是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者陆玉麒自1998年在皖赣地区进行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双核”空间结构模式。
——“双核”结构模式理论要点
“双核”结构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地理现象,它是指在某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特殊空间结构现象。由于兼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居中性和港口城市的边缘性,从而可以实现区位和功能上的互补,“双核”是区域发展中的一种高效的空间结构形态。“双核”按形成类型分为内源型和外生型。内源型完全是自身作用的结果,形成过程从内陆到沿海,双核规模大致相当,能级相同。我国沿海和沿江地区的“双核”结构都属这种类型。外生型是外来势力首先在沿海登陆,然后通过海港和铁路的扩展形成相应的空间结构,这一结构中港口城市的规模明显大于区域中心城市的规模,如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双核结构依据所在区域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具有层次性,可分国家级、省级、地区级。
——五个省级“双核”概况
广东的广州和深圳(相距150公里)、江苏的南京和苏州(相距215公里)、浙江的杭州和宁波(相距149公里)、山东的济南和青岛(相距382公里)、辽宁的沈阳和大连(相距400公里)这五个“双核”结构现象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区域中心城市是省会城市,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对其所在区域的其他城市和地区具有带动、辐射作用;另一方则是重要的港口城市,行使着区域中心城市门户港城的功能。这五个“双核”不仅经济实力强大(2012年国内200个主要城市GDP排名中,广州和深圳位列第3、第4,仅次于上海、北京,排名最后的济南位列第23,其他7个城市均排在前20位),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2012年全国GDP排名中,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占据前四位,辽宁位列第七。五省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其“双核”的贡献。从表1可以看到,无论GDP占全省比重,还是财政收入占全省比重,五个“双核”在全省都占据重要地位,占比最高的大连、沈阳分别高达54.8%、47.2%,最低的济南、青岛也占到全省的24.2%、25.9%。再看它们在省内的GDP排名,广州和深圳、杭州和宁波、沈阳和大连均位列第一、第二,南京和苏州、青岛和济南位列第一、第三(见表1)。
表1 五个省级“双核”2012年GDP和地方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对比表
——南昌、九江“双核”特征明显
其一,在空间结构上,南昌、九江属于典型的“双核”类型。南昌与九江,两地相距100多公里,一个是行政中心城市,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于一体,有着完善的综合功能;另一个是重要的门户城市,是全省唯一的临江口岸,拥有152公里长江岸线,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其二,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南昌、九江两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占到全省1/3左右(见表2)。2012年,两市GDP总量、财政总收入在江西省均排第一、第三位。昌九工业走廊内24个工业园区产业基础各有特色,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已经显现。其三,坚实的交通设施基础。昌九城际列车使两地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更加便捷,要素流动成本大大降低,资源配置效率提升。
表2 2010~2013年上半年南昌、九江与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对照表
2.三个省级区域一体化案例分析
区域一体化是指通过破除行政区划的各种壁垒约束,促进生产要素在不同的区域之间无障碍自由流动,实现资源在更大的区域内共享并优化配置。区域一体化已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潮流,跨省域的有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一体化等,省级区域内的有长株潭、长吉、西咸、郑汴、呼包鄂、深莞惠、乌昌一体化等。本文仅选取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三个区域一体化案例进行分析。
——乌昌一体化运行情况及效果
2004年年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实施乌(鲁木齐)昌(吉州)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决策。乌昌一体化按照“财政统一、市场统一、规划统一”的“三统一”原则推进,除实现电讯同网、公交车对开、取消城际道路通行费、部分地区自来水统供、乌昌人才市场合一,以及乌鲁木齐市“六区”对口支援昌吉州“东三县”外,乌昌两地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财政管理、区域建设四个关键方面也逐步同一。一是成立了乌昌党委。乌昌党委作为自治区党委派出机构,“对乌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负有领导责任”,近似于一级政府的同级党委,很好地实现了两地组织领导统一。二是制定了共同的“十一五”规划。乌昌党委组织两地政府编制统一的乌昌地区“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再分别提请乌鲁木齐市、昌吉州人大会议审议通过。三是成立了乌昌财政局。乌昌财政局负责主管乌昌地区财政收支、财税政策、政府债务、行政事业资产等工作,为乌昌财政统一奠定了基础。四是规划建设了“米东新区”。将昌吉州米泉市与乌鲁木齐市东山区合并成“米东新区”共同建设,同时将两地的财政、建设、招商等主要职能部门合署办公,“米东新区”财政单列,统一收支,两地财政收入也不分别上解昌吉州和乌市,自留用于新区建设。
乌昌地区独特的一体化方式,使得乌昌两地不管是在财政投资项目建设,还是土地、税收、市场准入及招商引资等方面,都能在同一个声音指挥下用同一个步调前进,一体化取得了良好成效。实施一体化以来的8年间,乌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5倍,占全区比重增加5.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5.9倍,占全区比重增加1.3个百分点。
——郑汴一体化运行情况及效果
2004年年初,河南省政府提出郑(州)汴(开封)一体化设想,两年后作为重大战略决策之一写入了河南省“十一五”规划并全面启动。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又对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郑汴一体化的主要内容为“四一体八对接”。“四一体”指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和投资环境一体化。“八对接”分别为规划对接、交通对接、通信对接、市场对接、产业对接、科教对接、旅游对接和生态对接。郑汴一体化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原则,在许多方面都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在协调机制方面,设立了郑汴产业带管委会和开封市汴西新区管委会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在基础设施方面,郑开大道和郑开城际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围绕郑开大道两侧区域开放开发的配套公路、防洪应急工程、服务设施等基础建设有序展开。在通信方面,自2013年起统一使用长途区号0371,两地间移动电话取消漫游和长途费。在金融方面,两市在存取款体系一体化之后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金融同城。
经过持续推进“四一体八对接”,郑汴一体化取得了一定成效。实施一体化以来的7年间,郑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73倍,占全省比重增加2.9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5倍,占全省比重增加4.5个百分点。
——西咸一体化运行情况及启示
2002年,西安、咸阳两市政府签订了《西咸经济发展一体化协议书》,一体化发展战略构想浮出水面。《西咸一体化建设规划》提出用13年时间,按照“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的“八同”思路,最终实现“城市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和环保一体化”的奋斗目标。西咸一体化实施十多年来,主要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一是修建连接两市的世纪大道以及在西咸共建区布局产业对接。二是2003年两地开通大同城票据交换,两市银行之间资金结算由异地变为同城。三是2006年电信行业一体化,两市实施电话并网。四是设立西咸新区,成立由省长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在两市结合部设立新的常设机构“陕西省推进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调整为“陕西省西咸新区管理委员会”),统筹西咸一体化工作。
西咸一体化历经十年整合,进展非常缓慢,最大的障碍来源于地方利益冲突。一体化带来的是彼此利益尤其是长远利益的不确定性,在“行政区经济”和“市属”观念影响下,两地为了本地利益而采取地方保护政策,加剧了市场分割、地区封锁和结构同化。咸阳长期以来害怕被西安同化,致力于渭河以北的城市建设,紧邻西安的渭河以南地区被列为蔬菜区;西安担心自身优势产业向咸阳流失,对两地经济交流也不热情。相互戒备的两市,城市经济发展连连遭遇瓶颈。西咸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各自为政、利益分割、重复建设、结构趋同、资源浪费、地方保护主义、无序竞争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其一体化进程。
3.昌九一体化的现实意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中必然经历的过程,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空间作用的必然结果。昌九一体化顺应了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势,对于加快江西省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策应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迫切需要
我国已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成渝等大大小小的省际区域性经济圈,广阔的中部地区却至今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引擎。目前,赣、鄂、皖、湘四省已形成共识,合作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并得到国家层面的肯定。长江中游城市群越来越受到重视,将成为下一轮发展的热点。然而,相较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群,江西省内城市圈的发展比较薄弱。无论是人口总量,还是经济规模,南昌与长江“中四角”的其他“三角”相比都有很大差距(见表3)。在全国200个主要城市2012年GDP总量排名中,武汉排第9位,长沙排第18位,合肥排第34位,南昌排第48位,经济总量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江西省要在新一轮发展中不被远远抛在后面,就必须把南昌省会优势与九江沿江优势叠加起来,共同形成一个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竞争的重要平台,发挥“1+1>2”的效应。所以,南昌、九江必须抱团发展,共同推进,实行双核驱动,进一步增强对外竞争力,才能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表3 2012年长江“中四角”人口、GDP、财政收入对比表
——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迫切需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实施3年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经济引擎的作用开始显现,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初步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从生产总值看,2010年、2011年、2012年,生产总值分别突破5000亿、6000亿、7000亿大关,达5545亿元、6805亿元、7600亿元。3年来,不仅生产总值均占到全省生产总值的近60%,而且增速均快于全省平均增速;从财政收入看,3年的财政收入均占到全省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且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增幅;从投资角度看,至2012年年底,累计完成投资7500亿元,约占计划总投资的40%。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个县市中南昌、九江占了20个,环湖且发展基础好。推进昌九一体化,不仅有助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落到实处,而且有利于加快两市资源整合、要素互补,赋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方面更大的平台,发挥国家战略的最大效应。
——实现“龙头昂起”的迫切需要
江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后,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提出构建“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新格局,通过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九江沿江产业带、昌九工业走廊构成的核心增长区,实现“龙头昂起”。要实现“龙头昂起”,关键是做强南昌、做大九江,形成支撑江西省经济崛起的“双核”。在表1、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近三年来南昌、九江两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达1/3左右,但绝对值与广州、深圳等五个“双核”差距巨大。2012年,南昌、九江两市GDP只占广州、深圳的17%;南京、苏州的23%;杭州、宁波的31%;济南、青岛的37%;沈阳、大连的33%。南昌做强,离不开九江这一战略门户的支持;九江做大,离不开南昌这一战略腹地的支撑。昌九一体化使“龙头昂起”的方向更清晰明确,力度更大,不仅有助于推动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和九江沿江开放开发,实现领先发展,而且将在江西省区域升级中起“领头羊”作用,助力赣南中央苏区振兴、吉泰走廊、抚州融入南昌一小时经济圈、赣东北打造开放合作高地、赣西经济转型崛起等区域腾飞发展,最终实现赣南赣北遥相呼应、多极支撑、多元发展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