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真理 出良策 建真言: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策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昌九工业走廊:历史背景、规划构想与实践历程

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发展,有必要回顾昌九工业走廊的历史由来、规划构想与实践历程。

1.昌九工业走廊提出的历史背景

“昌九工业走廊”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由江西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战略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从全国发展的大背景看,主要有:一是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精神。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把中国改革开放推向了新的高潮。二是呼应与融入国家开发浦东和沿长江开放开发战略部署。国家实施以浦东为龙头的沿长江开放开发战略,确定九江等5个沿长江的城市为开放城市,南昌等省会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政策。三是抓住京九铁路建设带来的契机。国家决定加快京九铁路建设,京九铁路纵贯江西,使江西处于沿长江和一条南北大动脉的交汇点上,纵贯南北的京九经济带也正在酝酿和构筑当中。

从江西的发展实际看,主要有:一是有利于壮大工业实力,推动江西经济发展。江西是传统农业大省,“谈农业大半天,谈工业一支烟”,是90年代前江西省工业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改变江西省经济落后的局面,是全省上下逐步形成的共识。二是有利于全省生产力合理布局。建设昌九工业走廊,改变了江西经济整体框架主要自东向西沿浙赣线展开的状况,拉开了全省生产力布局自北向南沿京九线战略性推进的历史序幕。三是有利于在区域上实施重点突破,做大做强具有竞争力的经济板块。南昌、九江是江西省当时最主要的工业城市,在基础条件、配套能力以及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都拥有相对的优势。昌九之间的共青、云山、新祺周、蛟桥、昌北,都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自身发展能力较强的工业生长点。

2.昌九工业走廊的规划构想

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构想,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昌九工业走廊的建设发展,并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为其未来发展勾画了美好蓝图。

——《昌九工业走廊总体规划要点》(1992年)。在发展空间上,主要沿昌九高速公路和昌九铁路两侧展开布局,北起九江市,南经省会南昌市抵南昌县向塘镇,按铁路里程计算全长为161.4公里,包括南昌、九江两个设区市的市区和南昌、新建、永修、德安、九江五个县,规划面积466平方公里,属于走廊形地带和单轴开发模式。在发展目标上,提出用30年左右的时间,利用南昌、九江两市的区位、经济、文化等优势,沿着南昌至九江两市之间的交通要道两侧进行生产力布局,以工业为主带动第一、三产业高速协调发展,使之成为江西新型的工业带。到2000年,上述区域的工业产值将增加到440亿元左右,其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将上升到40%左右。在产业重点与布局上,将南昌(含昌北)建设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机电仪生产基地,九江以电力、石油化工、硫磷化工为重点,建设成为一个发达的重化、能源基地。共青、云山、新祺周、蛟桥等地,建设成为以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为特色的农业工业化示范区。

——《江西省昌九工业走廊“十一五”区域规划》(2006年)。该规划是适应新形势、新特点对1992年《昌九工业走廊总体规划要点》的完善。在发展空间上,将南昌市和九江市整体纳入昌九工业走廊的区域范围,包括南昌、九江两市的7区13县1市1局,涉及行政区划面积26229平方公里,走廊的内涵实现了从沿路开发,拓展到沿路和沿江(长江)开发并重,从单轴模式向T形模式的转变。在发展目标上,提出经过5年努力,到2010年,把走廊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高、配套能力强的优势产业密集区和城市群落密集区、开放型经济密集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0%左右,工业增加值占全省45%以上,城镇化程度达到55%以上,开放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50%以上,使走廊地区成为江西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在产业重点与布局上,着力形成以24个工业园区为点,南昌、九江两市为极,沿江、沿路为线的产业布局。南昌主要发展现代制造业,着力建设汽车、飞机等十大产品制造基地;九江主要以港口为依托,发挥大物流的优势,加快形成以重工、化工为主的临港产业带。沿江产业带重点壮大石油化工、汽车机械等六大产业,把昌九工业走廊建成大中小城市相互呼应、功能互补的新型城市带。

3.昌九工业走廊的实践历程

自1992年这一战略构想提出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对建设昌九工业走廊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992~1997年,跨越式发展。省政府出台了《江西省关于鼓励开发建设昌九工业走廊的规定》《江西省关于鼓励外商投资昌九工业走廊的规定》;省、市两级政府都成立了昌九工业走廊建设领导小组。据有关资料显示,在省、市两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九江开发区、共青开发区、桑海开发区、南昌经开区、高新区、小蓝工业园等24个工业园区相继成立;全省一半左右的基础建设资金都投入到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上,昌九工业走廊地区呈现“超常规”发展势头,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左右,成为带动南昌、九江两地快速发展的“引擎”。在昌九工业走廊建设的强力带动下,南昌、九江两市地区生产总值合计占全省的比重就从1991年的25.7%增加到1997年的35.4%,六年间平均每年增加约1.62个百分点(见图1)。

图1 1991~2012年南昌、九江生产总值合计占全省比重图

——1998年起,常态发展。受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等国内外不利因素影响,银行和外商投入昌九工业走廊的建设资金锐减,同时,正处于发展期的全省财政收入也难以维系前几年如此大规模的政府投入,昌九工业走廊发展步伐逐渐放慢。特别是2000年前后,省、市两级政府相继撤销了昌九工业走廊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之后,尽管2006年制定的《江西省昌九工业走廊“十一五”区域规划》提出了昌九工业走廊高起点的发展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了走廊的产业重点和区域布局,细化了加快建设昌九工业走廊的实施步骤;尽管2006年、2007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和2011年的“省十二五规划”都提及了加快和抓好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但是,由于没有了专门机构的协调推动和原先给力的政策支持,昌九工业走廊建设对南昌、九江两地发展的带动乏力。1998~2012年这十五年间,南昌、九江两市地区生产总值合计占全省的比重,除了1998~2000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回落到33%~34%区间外,其余年份基本上在34%~35.5%区间徘徊,与规划设定的预期目标(40%)、与辐射带动全省发展的要求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纵观20多年的发展历程,昌九工业走廊一直想发展,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来带动昌九地区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充分的理论支撑,缺乏对两地明晰的战略定位,缺乏有力的发展举措,昌九工业走廊建设并没有真正让南昌、九江两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共同发展的强大合力,实现“1+1>2”的良好效应。特别是,在各级昌九工业走廊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撤销后,南昌、九江两地实际上基本回到了“各自为战,各自沿着自己的发展轨道前进”的状态,近年来,南昌市想方设法打造核心增长极,九江市千方百计推动沿江开放开发。昌九地区正孕育着、期盼着一个创新的突破。

2013年7月,江西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这既是对昌九工业走廊战略构想的继承,也是对这一构想的丰富和发展,更是对全省区域发展战略思路的一次重大创新。昌九地区将开始奋笔书写“龙头昂起”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