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周公摄政
【原文】
昔武王执戈秉钺以伐纣胜殷,搢笏杖殳以临朝[1]。武王既殁,殷民叛之。周公践东宫,履乘石,摄天子之位,负扆而朝诸侯,放蔡叔,诛管叔,克殷残商,祀文王于明堂,七年而致政成王[2]。夫武王先武而后文,非意变也,以应时也;周公放兄诛弟,非不仁也,以匡乱也。故事周于世则功成,务合于时则名立。
——《淮南子·齐俗训》
【注释】
[1]钺:大斧。青铜制,盛行于商周。“伐纣”:《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同。王念孙《读书杂志》:《太平御览·兵部》八十四引此无“伐纣”二字。搢:插。笏:古代君臣朝会时所佩记事板,用玉、象牙、竹等制成。《说文·新附》:“笏,公及士所搢也。”杖:执持。殳:大杖。
[2]践:踩。东宫:太子所居之宫。也用以指太子。乘石:人君登车所踏之石。扆:指帝王宫殿上设在户牖之间的屏风。蔡叔:名度,武王之弟,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管叔:名鲜,武王弟,封于管(今河南郑州)。周公平叛后,他被杀死。残:摧毁。又通“践”。商:纣灭后,武王封纣子武庚于商(今河南商丘),奉祀祖先宗庙。
【原文】
周公事文王也,行无专制,事无由己,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1];有奉持于文王,洞洞属属,如将不能,恐失之,可谓能子矣[2]。武王崩,成王幼少,周公继文王之业,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政,平夷狄之乱,诛管、蔡之罪,负扆而朝诸侯,诛赏制断,无所顾(间)[问][3]。威动天地,声慑海内,可谓能武矣[4]。成王既壮,周公属籍致政,北面委质而臣事之,请而后为,复而后行,无擅恣之志,无伐矝之色,可谓能臣矣[5]。故一人之身而三变者,所以应时矣。何况乎君数易世,国数易君?人以其位,达其好憎;以其威势,供嗜欲,而欲以一行之礼,一定之法,应时偶变,其不能中权,亦明矣[6]。
——《淮南子·氾论训》
【注释】
[1]专制:独断。
[2]奉持:伺候尊长。洞洞属属:婉顺的样子。籍:高诱注:“图籍也。籍,或作阼。”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籍,叚为阼。”阼,《说文》:“主阶也。”代指帝位。
[3]“平夷狄”句:高诱注:“夷狄滑夏,平除之也。”“诛管、蔡”句:管叔鲜,周公弟。蔡叔度,周公兄。他们同纣子武庚一起举行周初大叛乱。事载《帝王世纪》、《史记·周本纪》等。也见于本书《齐俗训》。“负扆”句:高诱注:“负,背也。扆,户牖之间,言南面也。”按:扆,指绣有斧纹的屏风,天子或诸侯坐于其下听政。“间”:《道藏》本、刘绩《补注》本作“问”。当正。顾问,顾视询问。
[4]慑:威慑。
[5]属:委托,交付。致:归。委质:指人臣拜见人君时,屈膝而委体于地。质,形体。擅恣:擅权放纵。伐矝:骄傲自夸。《广韵》“月”韵:“自矜曰伐”。矝,各本篆作“矜”。《吕氏春秋·士容》高诱注:“矜,大也。”
[6]“供嗜欲”:王念孙《读书杂志》:当作“供其嗜欲”。“而欲以”几句:高诱注:“一行之礼,非随时礼也。一定之法,非随时法也。故曰‘不能中权’,权则因时制宜,不失中道也。”
【原文】
文王业之而不卒,武王继文王之业,用太公之谋,悉索薄赋,躬擐甲胄,以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牧野,以践天子之位[1]。天下未定,海内未辑,武王欲昭文王之令德,使夷狄各以其贿来贡[2]。辽远未能至,故治三年之丧,殡文王于两楹之间,以俟远方[3]。武王立三年而崩,成王在褓襁之中,未能用事[4]。蔡叔、管叔,辅公子禄父,而欲为乱[5]。周公继文王之业,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辅翼成王。惧争道之不塞,臣下之危上也,故纵马华山,放牛桃林,败鼓折抱,搢笏而朝,以宁静王室,镇抚诸侯[6]。成王既壮,能从政事,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孔子脩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7]。使服其衣冠,脩其篇藉,故儒者之学生焉[8]。
——《淮南子·要略》
【注释】
[1]业:《广雅·释诂一》:“始也。”卒:终。薄:许慎注:“少也。”按:有少量义。赋:许慎注:“兵也。”按:古代按田地出兵车、甲士,故称“赋”。悉索薄赋,指倾注全国兵力。躬:《说文》:“身也。”擐:许慎注:“贯著也。”按:《说文》:“擐,贯也。”训同。即穿义。誓师:出兵时告诫将士。
[2]辑:安定。贿:即财币。
[3]“殡文王”句:许慎注:“殡,大敛也。两楹,堂柱之间。宾主夹之。”按:已见本书《氾论训》。
[4]褓襁:婴儿的布带和布兜。
[5]公子禄父:许慎注:“纣之兄子,周封之以为殷后,使管、蔡监之。”按:《史记·周本纪》作“封商纣子禄父殷之馀民”。
[6]“故纵马”二句:见于《尚书·武成》。华山,即今西岳华山。桃林,在今河南灵宝以西、陕西潼关以东地区。抱:《道藏》本同,刘绩《补注》本作“枹”。“枹”,鼓槌。
[7]成、康:即周成王、周康王父子。
[8]“故儒者”句:《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故事】
周武王消灭商朝以后,把商的土地分成几个国家。并且分封纣的儿子武庚为殷侯,仍然住在商地祀奉他的先君宗庙。但是武王毕竟对敌人的儿子不放心,便派自己的胞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虞三个人监视武庚的行动。又把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分封到全国各地为侯。这时候,天下一统,战事已停,武王便命令解散军队,士卒归农,以便休养生息。百官弃武而从文,以适应治理天下的需要。武王分封之后,辅佐将帅大都分别就国,国家政事一天天繁多,自己也整天得不到休息。打这以后,身体一天天垮下来,竟然一病不起,辞别人世。这时周公姬旦便辅立太子姬诵即位,他就是周成王。
在国家初定,国君去世的情况下,新兴的周朝的存亡面临极大的考验。周公在这样的困难时刻,毅然地担负起捍卫周朝的重任,代行周天子职权。当时成王只有十三岁,还是一个年幼无知的小孩子。这时,在全国的一些地方,还保存着商的残余势力。纣王的儿子武庚,想到昔日何等威风,今日龟缩于区区弹丸之地,还要受到层层监视,愈发愤怒。于是他就和位于淮河中下游一带的淮夷、位于今安徽泗县为中心的徐戎、位于山东曲阜城东的奄国等勾结起来,妄图乘周立国未稳之机,颠覆周朝政权。周公的哥哥管叔姬鲜、四哥蔡叔姬度,认为周公摄政,弟弟居然管起哥哥来了,不是篡位又是什么?因此,他们到处散布流言,说周公是个野心家,要当周天子。年纪轻轻的成王也认为周公要取而代之。全国沸沸扬扬,危机四伏。周公内外交困,处境艰难极了。这时,武庚、管叔、蔡叔、霍叔等认为时机成熟,公然反叛周朝。周公认为,对这种反叛行为决不能讲仁慈,这是关系到周朝命运的大问题。就是自己同胞兄弟,也决不能容忍,必须坚决平定。于是他以周王名义,发布命令,通告各个诸侯,派兵前来平叛。他自己亲率大军,出发征讨叛乱。这时的武庚势力很大,不但有周公的三个兄弟相配合,而且有长江、淮河流域二十多个小国的帮助,实力相当雄厚。何况武庚的士兵都是由旧商民组成,死心踏地为武庚效劳。周公与武庚交战几次,未分胜败。殷人有饮酒的习惯。每次战事停歇,殷人开怀痛饮,直至大醉。周公得知这一情况,乘机突袭,大胜武庚。接着,又指挥大军围攻管叔。管叔素来心高气傲,不愿臣服周公。臣下知道管叔反叛,都纷纷向周室军队投降。管叔见士卒离心离德,大势已去,只好悬梁自尽。大军压境,蔡叔投降。霍叔年幼无知,被革职为民。
在东方另一战场上,太公望、伯禽与奄国、淮夷、徐戎等军队进行了殊死的决战。叛军把鲁都曲阜围个水泄不通,竟一连围困几个月。不久,周公援兵赶到,内外合击,才消灭了实力很强、威胁很大的奄国,打退了徐戎的围攻。经过三年苦战,才把这次全国规模的大叛乱平息下去。全国平定之后,又领导进行国家恢复和建设。他又分封了一些诸侯,取代已被消灭的诸侯。周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境内)偏在西方,东方各国往来不便,周公便在天下中心洛邑(今河南洛阳境内)兴建东都。又在洛邑建造了一个宽敞宏大的明堂,作为各国诸侯的朝会议事之所。周公又大会天下诸侯,隆重地把政权交给成王,自己北面称臣,并没有篡位的野心。周武王、周公姬旦立国平乱,为周朝八百年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周公辅政之美名,传扬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