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故事(增订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徐偃王行仁义

【原文】

昔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1]。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2]。”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闻之,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啗豚,又何疑焉[3]?且也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4]。”楚王曰:“善!”乃举兵而伐徐,遂灭之。此知仁义而不知世变者也。

——《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

[1]陆地:沿着陆路。“三十二”:《韩非子·五蠹》、《后汉书·东夷传》、《博物志》、《水经注》并作“三十六国”。

[2]王孙厉:楚臣。楚庄王:《韩非子·五蠹》作“荆文王”。《说苑·指武》作“楚文王”。楚文王,春秋楚君,在位十三年。徐:春秋时大国,中心在今江苏泗洪一带。

[3]啗:《说文》:“食也。”

[4]“且也”:《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同。《四库全书》本作“且夫”。

【故事】

周初的徐国,活动于今淮河中、下游流域的安徽、江苏、山东一带地区,中心在今安徽泗县、江苏泗洪县。徐是当时南方大国之一,周朝初期,他的国君叫徐偃王。他是当时很有势力和影响的一个诸侯王。

徐偃王推行“仁义”的治国政策,当时有三十六个国家向他朝拜并且割让土地。虽然徐国的势力很大,但在遭到周天子数次大征剿之后,不得不化整为零,在淮水流域建立了许多小国。如位于淮河以南的舒、舒庸、舒鸠、舒蓼、舒龚、舒鲍、舒龙等“徐”姓国家,到春秋时才一个个灭亡。徐、舒上古同音又同义。徐偃王的特点是行“仁义”,爱护老百姓。这和当时的统治阶级以剥削、掠夺人民为乐,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徐偃王能得到许多国家和人民的爱戴和拥护。

关于徐偃王的传说很多。有说当初徐国宫廷里一个年少的宫女忽然怀了孕,等到怀胎十个月,临产分娩时竟生下了一个红彤彤、圆鼓鼓的肉蛋。宫女们认为这个少女无夫而孕,生下的又是一个怪胎,这肯定是个不祥之物,于是便丢弃在水边。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太婆家里养了一条猎狗,它把肉蛋衔回家里。老太婆也感到奇怪,就用衣服把他包起来。不久竟出现了奇迹,从里面孵出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不过他与一般的婴儿不同,全身像没有骨头似的,所以只能像狗一样偃卧着,所以取名叫“偃”。他还有一点与众不同,就是自己的眼睛能看到额头。宫女们听了这个消息以后,仍然把孩子要了回去。在她们的精心护理下,竟一天天长大了。老徐君没有儿子,他便继承徐君做了国王,人称徐偃王。这种传说,可能源于母系氏族“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传统。这同夏禹之母修己“吞神珠”剖腹生禹、商人祖先契母吃“玄鸟”蛋而生契、周的祖先弃的母亲姜嫄脚踩“巨人迹”而生弃的情况,大同小异的。

偃王施行仁政,结睦邻邦,人民拥护,诸侯称颂。国力日渐雄厚,国势逐步强大。长江淮河一带的许多国家都拥戴他做天子,认为他比专事游乐、不管国事的周天子穆王要好得多。徐偃王在众诸侯的支持下,兴兵北上,进攻周王朝。

正在西方极乐世界与西王母吟诗饮酒游兴正浓的周朝天子周穆王,听说徐偃王举兵造反,并且已经打到了黄河边上,而且将要打进京都洛邑,马上派造父骑上千里马,带上精锐部队,一天跑了一千多里路,去阻击徐偃王的军队。徐偃王见周朝士卒来势凶猛,心想双方一开战,势必给老百姓带来殃祸,就带领自己的部队且战且退,一直退到今徐州、铜山、邳县一带的山窝里,躲在深山穷谷里不再出来。老百姓十分爱戴他,相约跟随的有成千上万,他死了以后,老百姓还立庙纪念他呢!

《淮南子》评论说,徐偃王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墨守老的条条框框,死抱住“仁义”的信条不放,从而导致国家的灭亡。在互相争夺兼并,并趋于统一的时代,不修武备,光靠“仁义”是不能保境安民,并得到发展和壮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