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武王问太公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寡人伐纣,天下是臣杀其主而下伐其上也[1]。吾恐后世之用兵不休,斗争无已,为之奈何?”太公曰:“甚善!王之问也。夫未得兽者,惟恐其创之小也[2];已得之,惟恐伤肉之多也。王若欲久持之,则塞民于兑,道全为无用之事、烦扰之教,彼皆乐其业、供其情,昭昭而道冥冥[3]。于是乃去其瞀而载之木,解其剑而带之笏[4];为三年之丧,令类不蕃[5];高辞卑让,使民不争[6]。酒肉以通之,竽瑟以娱之,鬼神以畏之。繁文滋礼以弇其质,厚葬久丧以亶其家[7]。含珠鳞施纶组,以贫其财[8];深凿高垄,以尽其力;家贫族少,虑患者寡。以此移风,可以持天下弗失。”故《老子》曰:“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也[9]。”
——《淮南子·道应训》
【注释】
[1]是:以为是。《汉魏丛书》本断句作“寡人伐纣天下”,动宾搭配不当,不可取。
[2]“夫未得兽”二句:许慎注:“猎禽恐不能杀,故恐其创小也。”
[3]兑:洞穴。指耳目鼻口。“全”:《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同。俞樾《诸子平议》:“全”乃“令”字之误。“令”犹“使”也,“道”与“导”同,谓导使为无用之事,烦扰之教也。“供”:《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同。王念孙《读书杂志》:“供”当为“佚”,“佚”与“逸”同,安也。“昭昭”句:向宗鲁《淮南校文》:“昭昭”上脱“释”字。“释”与“舍”同。
[4]瞀:许慎注:“被发也。”俞樾《诸子平议》:瞀,当为“鍪”。鍪者,兜鍪也。作“瞀”者,叚字耳。“木”:许慎注:“鹜鸟冠也。知天文者冠鹜。”按:依此注,“鹜鸟”为家鸭,恐误。王念孙《读书杂志》引之曰:“木”当为“术”,字之误也。“术”即“鹬”字也。《说文》:“鹬,知天将雨[鸟]也。”盖“鹬”字本有“述”音,故其字或作,又通作“术”耳。又按:《广雅·释鸟》:“鹬子,鹞也。”曹宪注:“鹬,音述。”《集韵》“术”韵:“鹬,翠羽鸟也。或作。”鹬即翠鸟,古人以羽为饰。
[5]蕃:繁衍。
[6]高辞:华美的词藻。卑让:低下,谦让。
[7]弇:掩蔽。亶:杨树达《淮南子证闻》:“亶”,当读为“殚”。《说文》:“殚,殛尽也。”
[8]“含珠”句:向宗鲁《淮南校文》:“含珠鳞施”为句,“纶组”下脱二字,本书《齐俗篇》“含珠鳞施,纶组节束”。此文“纶组”下脱“节束”二字。当依《齐俗篇》补。鳞施:《吕氏春秋·节丧》高诱注:“施玉于死者之体如鱼鳞也。”即金缕玉衣。纶组:用青丝绳做成的阔带子。用作佩印或绶带。
[9]“故《老子》曰”句:引文见《老子》三十七章。
【故事】
周武王做了天子,天下的诸侯纷纷向他朝贡。但是商朝的遗民有的公开表示不合作。如箕子被周武王从监狱里释放出来以后,武王再三挽留他帮助治理国家,但是箕子不愿为官。那些不愿臣服于周朝的数千人,跟着箕子,渡海而去。还有兄弟二人,一个叫伯夷,一个叫叔齐,他们认为周灭商只是权力的争夺,用暴力反对暴力。商王暴虐,难道周王不暴虐?暴虐的统治一样对人民没有好处。他们看不起周王的行动,来到首阳山,吃野菜采山果度日。最后双双饿死。武王彻夜难眠,他想到,自己是以臣下的身份起来反对君主的,以后人们学着我的样子怎么办?怎样才能避免因此而引起的刀兵之灾?朝代更替了,国家统一了,但是人心不牢,基础不稳,用什么办法才能巩固下去?
周武王就这些复杂的问题同军师姜太公商量。太公听了,非常高兴地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夺取政权如同打猎一样。猎人们在没有捕到猎物之前,总是希望射中的野兽的伤口越大越好,这样才能置野兽于死地,不会劳而无功。但是捕到猎物以后,又希望伤口越小越好,这样从猎物身上就能够多得到一些皮肉。君主要既想伤口小,又能得到多,二者兼有之,也就是说既能夺取天下,又能长久统治天下,就应该首先把老百姓的耳目口鼻都堵塞起来,让他们变成瞎子、聋子、哑巴,只会干活的工具。不让他们懂得国家的任何事情,引导他们去干那些永无休止的工作,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驯服的教育。让他们都安心地从事自己的工作,把他们由头脑清醒的明白人变成不管国事、只求温饱的糊涂虫。也就是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实行彻底的愚民政策。让那些参加过伐纣战争的英雄们,去掉头上的盔甲,脱下战袍,戴上用鹬毛装饰的五彩缤纷的桂冠。解去他们身上的刀剑,穿上雅致、美观的朝服,带上议事用的手板,只能上朝听政,而无决策之权。人人讲究孝道,服丧要满三年。三年之内,杜绝喜庆之事,这样使同族的人口繁衍受到限制。讲究礼节谦让,使老百姓不去争斗。用美味佳肴塞满他们的肚皮,用声乐美色去默化他们的情操,让他们专营吃喝玩乐,贪图享受。再用鬼怪神灵来左右他们的心灵。用烦琐的文牍,琐细的礼节,掩盖住他们淳朴的本性。把珠宝珍玩、绫罗绸缎,葬入坟墓,使他们的家产荡尽。修城掘壕,劳役不休,让他们强健的体质逐渐削弱。这样一家家变得赤贫如洗,一族族变得人口稀少。老百姓只求糊口,谁还过问天下大事?这样,天子可以安享太平了。反抗、骚乱也就不会发生了。用这些办法来治国理民,社会风气很快就改变过来了,国家也可以长治久安了。”
姜太公的这套治国理论,要点是忠君、愚民、繁礼、奢侈、厚葬、久丧。他的思想体系完整地体现在《周礼》、《礼记》、《论语》等儒家经典之中。这些东西就是统治中国几千年的精神支柱,虽然其中留下了众多的思想精华,但其主要出发点是愚弄人民。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延续这样长久?受尽重重压迫的人民为什么不能觉醒?为什么历次起义、革命都摆脱不了这个精神枷锁而走向失败?这与姜太公的这套治国理论都有关系。从这里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封建统治阶级虚伪、自私、腐朽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