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生涯——长期出差的苦与乐
典型的中国式投行生活就是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出差在外,那些梦想可以为了工作到处旅行的人完全可以在投行实现这个愿望,所到之处也确实都是你未曾看过的世界,没准也有朋友真的喜欢到国内的一些小城镇去体验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然而,到一个地方看看风土人情就继续出发,和整月地待在这里做项目完全不是一种心情和境况。其实投行出差生活的衣食住行都值得拿出来当故事讲,这些苦中作乐的日子确实比单调的办公室生活多了不少色彩。
先说衣。出差一个月应该带多少衣服?很多没有出差经验的人心里都没谱。通常刚进投行的女孩子极有可能带一大箱衣服到项目上去,时间久了,发觉在那些小县城里天天花枝招展也没有什么意义。我自己的经验就是带些容易手洗的、免烫的衣服,能省去不少麻烦。鞋子就最多两双,也不要带着你的高档皮鞋“粉墨登场”,遇上天气多变、道路泥泞,鞋子折旧起来特别快。
中国的投行没有什么加班费,但提供按日计算的出差补贴,如果出差一个月也能得到一笔不小的收入。出差的住宿费用视企业与投行的协议来确定由谁负担,通常都是企业安排酒店住宿,个别情况下投行负担住宿,投行人士就可以按照投行的出差住宿标准在当地寻找方便的酒店。以前听一个在某大券商投行工作的哥们儿说,因为他们每天出差标准比较高的缘故,有的人就带一堆脏衣服出差。然后,到了宾馆叫送洗服务。后来金融危机了,投行为了节约成本,就要求员工提供房费清单以杜绝这种“占小便宜”的行为。
通常情况下,不管男同事或女同事,我们都是在宾馆手洗衣服。有次出差看见一位仁兄到了周末就把整个一面窗上整整齐齐地晾满了衣服,颇为壮观。有年冬天在成都出差,晚上吃了顿火锅,那味道比香水的持久度不知道强多少,大家都只带了一件外套去出差,天冷又不方便马上送洗,于是那一整周满办公室都弥漫着一股子火锅底料味儿。
听说有个北京投行的女孩子是个购物狂,在广州出差时便仿佛置身购物天堂,成天上街买衣服。以至于每次她要回北京前,都先寄个大包裹回去。当然,不是所有的地方能买到合适的衣服。有年在山东某个小地方出差,待得时间久了赶上换季,没有冬天的衣服穿,我的领导王总就在当地最好的商场买了件二百多块钱的羽绒服穿上了。第二天就被一起合作的女律师在背后取笑:“哈哈,你们领导穿得像个农民……”长期出差确实无法一直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
然后是食。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食堂,通常每天中午在企业食堂吃饭,晚上自行解决。直到现在我都经常当着企业家的面说“一家企业的食堂反映了该企业的管理水平”。有次在山东出差,企业的食堂条件还不错,就一天两顿都在食堂吃饭。山东人喜欢面食,那次来的南方会计师们吃不惯,就招呼厨房专门买米饭给他们,每天再给每人煎个鸡蛋。营养倒是有了,可也难为他们顿顿都吃一样的。
我们和当地律师就很容易入乡随俗:馒头、花卷、油饼……这个山东的项目做下来,我吃的馒头加起来顶得上前二十几年吃的总和。过了段时间和厨房混熟了,大家甚至对菜的做法提了具体要求,偶尔还能给企业的食堂发明点儿新菜。有时为了节省等着上菜的时间,索性在饭前把菜谱和对菜品具体加工的要求打印出来,让我这个投行小兵捧到楼下的厨房去。有次大家根据当地的食材特点发明了个酸辣海鲜汤,味道不错,后来企业招待外面的客户来吃饭特意做了这道汤,董事长还特热情地跟客户介绍说:“尝尝,这是我们请的券商给我们发明的菜!”
每每工作了一整天,也没什么娱乐活动,于是出差的同事晚上一起去当地的小馆子吃个饭、聊聊天,就成了一天当中最愉快的时光。项目不太忙的时候,琢磨着晚上到哪里去发掘新的饭点儿,也成了出差生活中的重要日程。记得一次在江苏出差的时候,每天快到下班时间了,大家就轮流在大众点评网上搜索当地可去的吃饭地点,两个月下来,半个城区的饭馆差不多被我们吃了个遍。当地有家做湖南菜的餐馆那段时间推出重磅促销活动:每天大桌吃饭送剁椒鱼头,我们一伙人乐此不疲地吃了一个星期,到后来闻到鱼头的味道就想吐。
再说住宿。这就不比吃饭,发挥的余地不大,通常是企业让住哪儿就住哪儿。有次有个同事出差了好几个月,赶上当地市区改造,他住的酒店位于市中心的街边,属于需要翻修改建的对象,没几天就被拆得只剩一半。这后来被传为我们投行内部的一个笑话,说出差住酒店的最高境界就是把酒店住塌。后来听同行说起另一个段子,说是出差住酒店的更高境界是最后娶了大堂经理当老婆。
有次做项目的时候,各家中介机构在会议室写材料的空闲说起住过的最差酒店经历,最后还是一个女律师完胜。她讲起她去过的一个小地方连淡水都没有,每天都要运不少矿泉水来供饮用,到了晚上洗澡的时候就只有当地的盐水了,经常在洗完澡后发现身上都是细小的盐粒儿。
宾馆住宿,最怕的还是休息环境不好。我遇上的最令人崩溃的经历是一次夜里睡到两三点钟,突然惊梦,旁边屋里声响巨大,就听见一伙人在不停地大喊大闹,且不断持续,感觉整个墙都有塌下来的危险,不得已跟服务员投诉。过了一会儿听到有服务员上来跟隔壁说“楼上楼下都投诉了”,好容易静了一会儿,不久又开始故伎重演,这次还添了新台词,就听一个人边闹边喊:“别闹了,人家都投诉了……”“这群妖孽!”跟我同屋的女同事恨恨地在半梦半醒中抱怨道。终于在凌晨四点左右酒店同意让服务员给我们换个房间住。从屋里出来的时候,正赶上保安来赶这伙人走,从打开的房门里瞥见一群怒气冲冲的小孩子,据说是来这里开生日宴会的。第二天早上昏头昏脑地去上班,看见那个大闹天宫的房间像被炸弹炸过一样可怕,满世界的奶油蛋糕屑,所有东西都不在应该在的地方。出差遇上这种事,真比熬夜加班还可怕。
也不是所有的出差都是可怕的记忆。经常在小城镇出差也能感受到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那年出差山东住的是当地最好的宾馆,普通标准间252元一天,也是按照四星标准建造的。此地古称密州,当年苏东坡曾在这里做过密州太守。出了宾馆大门向北三十米,就是苏东坡当时办公的地方。苏轼在密州期间共计写了230多篇诗词、文章,他最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在这里写成的。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说的是这首词是写中秋节最好的一首,再也没人能超过他的。也凑巧,那年的中秋节也是在这个项目上度过的,当天晚上所有中介机构人员以及企业里不能在家过团圆节的员工一起庆祝中秋节,当地这家公司里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刘老师说:“因为苏轼一词,我们这里的月亮是最有文化的月亮。”
最后是行。好些年前,投行人士喜欢在春晖投行在线论坛里交流一些做投行的心得感受,曾经有个刚入投行的小朋友在论坛里面说:“你们投行的人每次出差都能坐飞机,好好啊~”,大家纷纷跟帖表示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单纯可爱”。
当然不是所有的出差都是“打飞的”这么幸福而简单。首先,最折腾人的出差距离不是经历长途飞行,而是到一个实际距离很近但交通却很不方便的地方。比如,住在上海浦东的同事每天到位于青浦的企业去做项目,还要在企业上班的时间准时赶到,经历过的同事就抱怨不如到外地出差有司机接送方便。每天的辛苦程度不比出差在外少,却也拿不到出差补贴。当年我从上海到江苏盐城出差也是这样一种状况,只有长途大巴一种交通工具,而且苏通大桥还没有造好。坐车过去的话有时要六个小时。说起来距离不算远,不过到了周末,同事们在决定要不要回上海时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有些完全习惯了出差的同事干脆就选择一个多月回上海一次,以省去那些路途上的奔波。
投行人一年里飞得有多频繁
赶上项目多的时候,连续在不同的城市辗转成了投行人士的家常便饭,每天都处于整装待发的状态,全等着领导的一个电话甚至是一条短信。通常情况下,如果坐中午的飞机,早上起来我才会收拾行李,因为这实在是家常便饭。
此外,出行的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遇上飞机延误等各种不愉快的旅行经历。有次和一个同事从外地赶回上海,飞机晚点了三个多小时,直到半夜十一点多才起飞。到了上海已是凌晨一两点,下来打车,又赶上高架路清扫无法通行,只好走地面回家,结果到家已经是凌晨三点。隔了两天又从上海出发再赶回出差现场,那天刮台风,早上八点的飞机到中午十二点才起飞,到了目的地已经快两点了,在机场等疯了的司机火速把我们拉到企业所在的小县城,等下午三点半终于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我们还没吃中饭呢。
还有一次,我一个同事从山东赶到东北某城市参加一个项目竞标。企业派了辆车送他去机场。那天山东当地下了罕见的大雪,汽车半路抛锚,可是当天必须赶到东北。于是这位同事冒着大雪和企业的司机一起,开始在路上推车,最后终于成功坐上了当天的飞机。到了那里已是半夜,居然企业附近的宾馆全满,他就在不远的洗浴中心过了一夜。
这几年商旅软件发达,更能了解到各投行人士出差的辛苦和频繁度。身边一年飞行一百多次的投行人士不在少数,都是航空公司的金卡会员,一到延误季节,航空公司贵宾室就人满为患。那天坐在国航上,只听空中小姐慢悠悠地播报:我们诚挚地欢迎本架飞机上82名白金卡和金卡会员……听说高空中辐射远大于地面,经常出差的投行人士除了保持良好心态多锻炼身体,似乎别无他方来防止出差对健康生活的伤害。
这些年过去了,我已经不太在项目一线写材料了,还是免不了到处奔波的投行命。2016年,从苏州一个客户处赶到长春另一个客户处,一路狂奔没赶上飞机,在上海浦东机场写方案到凌晨两点,然后用邮件把方案及时发给客户,再等着坐早上七点的飞机去长春。同行的同事也没什么怨言,这都是投行的家常便饭。
除去这些衣食住行的特殊之处,长期出差生活其实也和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差不多,电脑一开一关,一天就过去了。各家中介机构每天的主要任务都是尽职调查、帮企业解决合规性问题以及写材料,偶尔讲讲段子就调剂了办公气氛。
那天在会议室胡侃,说如果能坐时光机器回到上一周,你会做什么?一个律师脱口而出:看看这周都哪些股票涨停,回到上周去把它买了……
还有个经典的段子是我们一起做过IPO项目的一个女孩子想坚持晚上锻炼身体,想了想就决定每天晚上做仰卧起坐。开始的时候听说还能坚持,时间一长,工作一忙,我们再问起来,和她同住的另一位女同事就说:躺下就爬不起来了,现在每天晚上她是只“仰卧”不“起坐”了。
出差生活不能不提的还有应酬。之前也提到了,唱歌喝酒都是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的必要手段。就喝酒而言,尤其是在山东——全国各家券商当年的必争之地,这里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较多,当地政府也是地方政府里率先支持企业上市的。因此,喝酒之类的公关活动有时成了拿项目的关键。当年投行的个人英雄主义之风还比较盛行,有同事凭着喝酒的爽快加上专业知识真的成功拿下一个山东IPO项目。有时,我的领导还开玩笑说,以后招聘新员工,除了笔试、面试,还得准备“酒试”。中国人做生意还是看人,在饭桌上能喝酒的人通常都被认为是直率好沟通的对象。当年听说某证券公司给他们在山东出差的员工发“酒精补贴”,能想出这个政策的领导还真是对业务人员的处境感同身受。
我自己当年的几分酒量也完全是在出差时练就的。有次,一个地方上的政府部门招待我们到当地拜访一些有上市潜力的企业。政府部门的作风确实和一般企业大不一样,说了早上九点半来接我们,到十点半才打来电话说十分钟后到,直到十一点才出现在酒店。等到了企业,说不了几句话就该吃饭了,这才是中午就开始主陪三杯、副陪三杯地喝酒。不喝不行,一点儿余地不留,一点儿办法没有。中午晚上连喝两顿之后我就开始不舒服,回去的车上就大吐特吐。第二天继续,随行的当地人丝毫没有照顾我的意思,反而在桌上特热情地招呼我再喝点儿,好像吐过这一次,大家的关系就更近了。带我来出差的领导自己也受不了了,偷偷发短信跟我抱怨说:这地方要是没有特别好的项目以后就不来了,喝酒太吓人。就这样折腾了三天,从一个酒桌到另一个酒桌,看了几个企业,不过大家都喝得头脑发热,很多实质问题完全没时间坐下来好好谈。最后我和领导“仓皇”离开了那里,临走人家还热情地送了我们两大箱子海鲜干货,还说,以后再来玩啊!妈呀,以后再不敢来了,我一脸苦笑地暗想着。回上海就得了胃肠感冒,什么都不想吃,只好每天用出差带回来的那箱子海鲜做艇仔粥喝。
如今再想起这些故事,更多的是给朋友们当饭桌上的谈资,而不是大吐苦水。若你不能改变现状,最好还是学着在残酷的现实中寻找乐趣。投行长期出差的苦闷生活确实很需要一种“娱乐精神”,最后坚持下来又能保持乐观态度的人,大部分都是真正的投行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