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的真相
我们在小说、传记和电影里了解到了华尔街的国际大投行疯狂加班的可怕程度,每周30到50小时的文字处理工作,80%的文案会被否定,连续72小时不合眼的加班,8天路演,飞行12000英里,穿越7个国家8个时区……他们的受虐程度都超常。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金融危机爆发时,美国电视媒体采访了一名在雷曼兄弟工作的初级投行员工,她声泪俱下地控诉在公司倒闭的前一天,他们很多人还在不知就里地加班。有时,我简直怀疑这些美国投行的初级员工们就是在盲目地瞎加班,做些毫无意义的工作,譬如把文件的格式和措词反反复复改来改去——事实上很多描写华尔街投行的纪实作品也多少证实了这一点。而华尔街的那些核心人物则似乎都患有焦虑症:他们靠折磨下属来缓解自己的工作压力。长此以往,也许很多在投行埋头苦干的员工已经不会独立思考了,只是机械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有时加班本身就变成了一种目的:因为加班就是行规。
以上是题外话。中国人做事通常都是非常实用主义的,中国投行的加班也是按需进行。通常在项目进展的初期,投行现场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企业进行尽职调查,了解企业的业务基本情况、历史沿革的合法合规性、最近三年的财务状况、未来的发展目标等,同时对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上市辅导。整个过程至少要经历三个月左右,因此并不需要每天加班。并且在远离公司总部的地方出差,没有领导在背后盯着,投行人士适当地调节每天的工作节奏是必然的,也是很必要的,不然谁也无法坚持长期出差的生活。只有到项目进行到关键节点,比如向当地证监局报辅导验收,招股说明书即将定稿等的时候才需要加班。有时候,在外地出差的时候和同事一起调节一下工作节奏,成了团队建设、增进同事友谊和身心健康不可或缺的事。
记得我在投行参与的第一个重要项目是一家上市公司再融资——企业打算做一次配股。我那时对投行的基本工作技能几乎一无所知,连上“巨潮资讯”网站查阅上市公司公告这种最基本的工作常识都是同事在项目现场教我的。当时项目上一共四个人,我和两个同事算项目组成员,另有一个保荐代表人是项目现场负责。开始阶段工作节奏很轻松,我们在企业收集尽职调查的资料,同时撰写配股说明书的章节,每天根据企业的时间表上下班,时间绰绰有余,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没过两天,律师在会议室写相关法律意见时突然发现企业的某个财务指标不符合证监会规定的配股条件,这下所有中介机构紧张了,马上跟企业反映,于是所有中介机构与企业高管紧急召开了会议,当即决定将配股计划改为非公开发行融资。于是,我的第一次加班正式开始,晚上开始熬夜改公告和起草召开股东大会的相关文件。
我的同事们突然之间就进入了高度紧张的加班模式,而我刚来几乎是什么也不懂,也没人顾得上教我,我很想做些什么,但真的什么都不会做,看着别人在那里改文件忙得团团转。按说我做过律师应该擅长这种格式文本,但他们似乎也没有把东西交给我来尝试的兴趣。于是,我只好干坐着陪他们加班,很不好意思自己帮不上什么忙。我整夜只能等别人把相关的文件起草出来,再试图检查文件里的错别字。时间一小时又一小时过去,可大家好像并没有要结束的意思。仿佛是到了凌晨的某个时刻,现场负责人总算发话说一切搞定,可以回宾馆了。我才疲惫地跟着大家站起身,外面的走廊寂静且空荡,只有几个巨型蟑螂仍在来回巡视。我丝毫没有任何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只是茫然。
我想,一定有很多投行人士在菜鸟阶段有过与我相似的经历,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投行老手们通常都自己操刀,以便按时赶出符合要求的文件。
在中国投行,投行人士都是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做业务的能力,没有什么所谓的系统性集中专业培训,因此,中国投行喜欢有经验的律师和会计师,而不是像美国华尔街那样偏爱商学院的优等生。在中国,没有与投行对口的商学院教育,我们也不需要像华尔街投行的分析师那样不停地做模型分析。所以,很多海外学成归来的MBA若以为自己能顺利地进入中国投行工作就完全误解了中国投行的工作内容。这里需要的是经验丰富的A股证券律师及会计师。最近两年,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一些国外大学毕业的学生也进入了中国投行,以满足一些国际化业务(如海外并购)的需求。但这些海归们仍然需要学习国内的财务法律知识才能胜任国内投行的工作。
话说回来,在中国投行,菜鸟加班的第一阶段为陪坐和打下手。
再后来,我努力在工作过程中向一同出差的同事不断请教,逐渐上了道。最幸运的是和我所在小组的组长王总一同出差做项目。在项目初期时间充裕的时候,他很愿意在现场口授我一些投行知识和业务规则,“手把手地”教了我不少事情,从如何发现企业历史上的出资瑕疵,到具体的财务知识运用;从如何辨别众多招股说明书的质量从而借鉴好的模板,到如何使用word中的文字格式处理功能……一个好的师傅是在投行快速成长进步的必要条件。我很快由初级菜鸟升级为高级菜鸟,可以独立撰写一些不复杂的招股说明书章节了,这时我的加班增多,不过都是为了赶写招股说明书、相关申报文件和调整这些长达几百页的文件的格式。
当王总和企业董事长、财务总监、董秘开始讨论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确定以及管理层讨论分析时,我就完全插不上话了,绝大部分时间我只能旁听,对其内容一知半解,最后靠看他们写好的章节来学习。通常这种“高层之间的对话”会持续长达四五个小时甚至更久,而且总是从晚饭后才开始。有的企业老板喜欢抽烟,很快会议室里就烟雾缭绕,我几乎连眼睛也睁不开,还得不停地做会议记录,写下来的都是自己似懂非懂的内容。有时到了十二点或者更晚,那位身材胖胖的董秘会发个善心,让我这个现场唯一的女性先回宾馆休息。
这一阶段,我负责了大量技术含量不高的申报文件内容,比如保荐说明书、上市申请报告等,当年投行人手紧张的时候,一个项目组只有三个人,于是所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章节和文件全部由我一个人操刀完成(也就是业务与技术、管理层讨论分析和募集资金运用之外全部的招股说明书章节及其他全部申报文件),由于听话肯干效率高,我算是得到了领导的赏识。
因为原来在律所工作过,我自以为自己在文件处理上已经算是认真仔细,但和有些在投行工作的男同事一比,我还是完全甘拜下风。他们会小到一个标点符号是全角半角,数字的字体,文件是左对齐还是居中对齐而要求我把几百页的文件不断改来改去,我当时改得抱怨连天,但却因此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如今不管写任何文件,我都会有意识地注意格式和文字上的瑕疵并动手修改,几近于完美主义者和偏执狂。而今,我对很多投行新人也经常说:投行就是要将细节做到极致。
显然,直到今天也有很多投行人士不大重视这方面的细节工作,以至于近年来媒体上出现了太多招股说明书文字和格式犯低级错误的报道。当然,也不排除时间急项目数量多导致了很多投行对文字质量的要求降低。也有可能是很多人认为实质重于形式,很多时候即使发现招股书里有不少文字错误和格式不统一也懒得改正,认为反正IPO上会被否不会是因为这些小事情。其实,一份格式精美、文字无误的招股说明书或项目建议书代表的是金融服务提供者严谨认真的态度。历史经验证明,很多大事往往毁在小细节上,不严格要求自己就是不重视客户,最终也很难得到客户的尊重。
言归正传,大多数情况下,投行出差过程中的加班都比较温和,一些业务骨干甚至惯于在项目上偷懒,先让那些新人拿招股说明书写着练手!企业在现场提出问题就解答一下,没问题的话,每天电脑一开一关,一天就过去了。直到招股说明书快定稿的时候才进入相对恶性的加班,十二点、一点,忙着核对招股说明书前后文有没有不一致的地方,我简直怀疑这是上大学时考前临时抱佛脚就养成的习惯。有的保荐代表人(俗称“保代”)在这个阶段才会在现场出现,通读招股说明书,有经验的保代开始提示项目组成员改正那些有问题的章节,混日子的保代则在这个时候才开始熟悉项目情况。
等到决定去北京向证监会提交IPO申报材料,噩梦般的日子才正式开始。投行的人提起去北京都又爱又恨,爱的是一个项目终于要接近尾声,长期出差的日子也即将告一段落,恨的是真正的加班终于来了。
三点睡觉八点起床,或者一晚上不睡,早上报了材料才可以回宾馆休息。我第一次体验这个过程时简直要崩溃,明明困得所有反应都变迟钝,还在挣扎着修改招股说明书,好像怎么改都会发现新的错误。有的男同事拼命抽烟,我就不停地放摇滚乐来提振精神,几个项目组成员有时轮流在沙发上打盹。我纯粹靠着心理暗示才坚持着度过了那可怕的一周,每次累得不行我就想象每多工作一小时,就有一张钞票飘落在口袋里,对于年轻没见过多少钱的我,这招儿有点管用。我当时还来不及想到:如果这项目上会被否,我连加班费都没有。作为一个菜鸟,我完全相信我领导和同事的水平,在那高歌猛进的红火年代,我们倾向于乐观。然而,那次的结局却很悲惨。
后来,由于一边要做项目一边要应付保荐代表人考试,我的投行生涯就变得非常的苦不堪言。即使在项目初期工作不紧张的时候,白天在企业写了一天的文件,晚上回到宾馆还要自学会计、财务管理之类的投行业务知识以应对保荐代表人考试,天天到一点,第二天七点又挣扎着爬起来,周末也不休息。有时,工作进入了状态,白天写不完的招股说明书章节,晚上回到宾馆也会自觉地改来改去。投行人士都是夜猫子,夜深人静的时候更有创作思路。于是自愿加班成了习惯,每个老投行都是工作狂。
再后来,我在投行部负责质量控制的时候,把疯狂的加班习惯也传染给了我的下属。那时部门里工作多,有时我去企业做现场核查时还没来得及看他们招股说明书的初稿,于是我就在飞机上看这些文件。由于我整个飞行时间一直开着电脑看文件,跟我同去的几个部门同事也丝毫不敢懈怠,纷纷效仿我的工作狂态度。大约三到五天的质量控制现场核查,每天加班到一两点左右。
当然,在哪里都少不了那些偷懒不干活的人。特别是近些年来投行扩张得厉害,各家公司投行部的规模猛增,有些人浮于事的投行会派六七个人负责一个项目,于是在项目上“打酱油”的人也多了起来。有些人把招股说明书写得一塌糊涂,让其他同事替他们“擦屁股”,或是不负责任地拿份儿保代津贴或项目签字费舒舒服服混日子。当然,也有人在投行混不下去,只好待上一两年就走人。
说到底,投行加班的真相就只有两种:累得半死,或者滥竽充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