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
王肃像
《孔子家语》与三国时期的大儒王肃分不开。王肃生于汉兴平二年(195年),其父王朗也是一代大儒。当时在学术界居于统治地位的是经学体系,经学大儒中最有名的要数“遍注群经”的郑玄了。在王肃五岁时,郑玄去世了,但他的影响依然巨大。王肃年轻时,曾跟一位叫宋忠的学者学习《太玄》。《太玄》中的学说内容驳杂,有孔、孟,有老、庄,亦有阴阳五行。王肃心高气傲,一心想超过郑玄,于是也“遍注群经”。王肃想挑战郑玄,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他有高招:他选了孔安国的《尚书传》《论语》《孝经注》《孔子家语》《孔丛子》五部书来注,王肃利用书中的观点狠狠地批判了郑玄。特别是《孔子家语》,长达七万字,把孔子与学生的交往及孔子的性格描写得极其详尽。有人说,与《孔子家语》相比,《论语》不过是语录而已。
魏晋南北朝时,汉朝的经学体系解构,玄学大盛。唐朝通行的十四经中,有孔安国的《尚书》,却没有《孔子家语》。于是,宋朝人开始怀疑王肃“造假”。但是朱熹却持肯定态度,因为毕竟《孔子家语》中的许多内容是很有价值的。到了清代,著名学者阎若璩考证《孔子家语》为王肃作的伪书。
很多人认为《孔子家语》是伪书,可它却流传甚广。《四库全书》明知它是“伪书”,却把它收入,还说“知其伪而不能废”。甚至直至今天,《孔子家语》依然一版再版。
《孔子家语》书影
1973年,河北省定县八角廊出土了一批西汉时期的竹简,其中有一部《儒家者言》,其内容与《孔子家语》相当接近。1977年,安徽省阜阳市双古堆出土了一批西汉竹简,其内容与《孔子家语》也有相近之处。于是,质疑之声又起。有人认为,既然西汉已经有此书,就不能说是三国的王肃造假。王肃当年看到的《孔子家语》不敢保证是秦以前的版本,但起码也是西汉时期的版本。王肃在对其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可能有增删,但不可能无中生有,全盘杜撰。这可以证明一点:王肃没有伪造《孔子家语》。
那么,《孔子家语》到底从何而来?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典籍中都没有《孔子家语》,会不会是西汉学者造假呢?对此,史学家、儒学家钱穆先生认为,西汉的学者大部分来自乡村,时代已经不允许他们游走于诸侯之间,所以西汉的学者是比较淳朴的,甚至有点儿土气,他们或老老实实地做学问,或老老实实地当郎吏,一步一个脚印;他们没有战国游士的异想天开,没有魏晋学者的狂妄玄妙,当然也没有唐代学者的大气磅礴,所以,西汉学者造假的可能性非常小。西汉学者注重的是五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都不是核心典籍,《孔子家语》没有受到他们的充分关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另一方面,在西汉时,此前已被秦始皇命人焚毁的先秦典籍大多是靠儒士们凭记忆重新默写出来的,而《孔子家语》有七万多字,在已知先秦典籍中算得上长篇巨著,在对其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因记忆出现差错而掺进一些东西,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不能因此就咬定《孔子家语》是伪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