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你真的了解孔子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海外影响

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还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1988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奖者国际会议上,七十五位与会代表经过四天的讨论,提出了十六条以“面向二十一世纪”为主题的结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十五个世纪,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西方学者对孔子的评价是很高的。不过,孔子思想在西方的传播是最近几个世纪才开始的。

《论语》最早的西文版本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即拉丁文的《中国哲学家孔子——用拉丁文解释中国人的智慧》(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 sive Scientia Sinensis Latine Exposita),书中附有一段简短的致谢词,感谢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对出版此书的支持。此书的编译者之一是刚从中国回法国的耶稣会会士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其同行者中还有刚皈依耶稣会的中国教徒沈福宗。1684年,柏应理带着沈福宗去凡尔赛宫觐见了太阳王路易十四,路易十四对中国人的来访极有兴趣,甚至还让皇太子和太子妃一同参加会见,并要求客人表演用筷子进膳的方法。国王还饶有兴趣地观看了沈福宗创作书法作品的过程,并听他用中文念主祷文。作为回报,国王下令打开新近建成的凡尔赛宫花园中的所有喷泉,让中国客人尽情地欣赏。中国来客磕头致谢,行三跪九叩之礼,国王再三劝阻。这就是路易十四对《论语》最早的西文译本提供资助的缘由。

纽约曼哈顿孔子大厦前的孔子像

《中国哲学家孔子》书影

尽管《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所署的编译者是柏应理、殷铎泽(Intorcetta)、恩理格(Hendtricht)和鲁日满(De Rougemont)这几位耶稣会会士,但是此书的出版事实上只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的最后阶段。在此书出版的一个世纪之前,耶稣会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首次进入中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尝试将中国经典翻译成西方文字。利玛窦发现,中国的人才培养开始于教授“四书”,其中包括《论语》,如果耶稣会传教士不掌握它们,将不会被中国学者认为是知识分子,从而也不可能在他们中间传教。于是,利玛窦将“四书”粗略地翻译成了拉丁文。随后,至少有十七位耶稣会会士对其进行了研究和修改,其中有法国人、葡萄牙人、热那亚人、西西里人、比利时人和奥地利人,他们都通晓汉语和拉丁语。这些学者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终凝成了《中国哲学家孔子》等书,将中国的智慧最早带到了欧洲。

我们知道,孔子在亚洲所产生的影响要远甚于欧洲,限于篇幅这里不予详述,留待第十章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