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学者企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
笔者为了学习、借鉴不同区域的学者以不同的区域烙印及历史角度研究企业软实力的成果报告,以引用参考的方式列出各参考论述与观点,目的是揭示企业文化软实力研究者所忽略的关键问题。无论西方学者还是中国学者,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的持续性就证明了笔者提出“企业文化软实力是建立在企业市场生存行为基础之上的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是全球经济形势的需要,是中国企业市场生存环境的需要,以新的视角或分析解析《企业文化软实力新论》一书的观点。
笔者借鉴学习研究著作,赞同一些学者的研究。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与企业组织的管理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中长期业绩关系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的研究以探讨基本理论为主,如企业文化的概念、要素、类型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关系等。80年代中期,在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结构进行探讨之后,便立即转入对企业文化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组织气氛、人力资源、企业环境、企业策略等企业管理过程的关系的研究,进而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进行量化的追踪研究。
进入90年代以来,企业文化研究出现了四个走向。一是企业文化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二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的应用研究;三是关于企业文化测量的研究;四是关于企业文化的诊断和评估的研究。
目前,国外企业文化的研究已经超越了纯科学化、理论化和显性行为管理的层面,企业文化、组织行为的研究已深入到诸如工作伦理、情绪商数、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再造、经营业绩、组织学习、核心能力、文化创新、管理伦理、绿色管理等隐性因素。美国著名的企业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认为,“我们正在着手一项事业:重新审查我们的管理原则和经济结构”。他在MBWA(Managing by Wandering Around,即“走动管理”)中指出,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激发企业活力,唯有创新企业才不致被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所遗弃。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富有远见而敏锐地指出,知识生产力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产业、一家公司竞争实力的决定性因素。管理学家拉比尔·S.巴赛说,新世纪有效的管理者在实施企业文化中应当充分注意情境管理的方法。
可见,国外企业文化研究走的是一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定量研究是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于企业文化测量、诊断和评估的模型,研发出一系列量表,对企业文化进行具有可操作性、定量化的深入研究。
从国外的研究来看,学者们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1)研究企业核心能力中的文化因素。以桑德拉·沃尔特(Sandra Kogut)等为代表的企业知识观认为,企业是一个产生知识的实体,是一个知识实践社区,企业相对于市场做得更好的方面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系列组织原则,高效地实现组织中个人和群体知识的共享和转移,达到知识整合和知识创新的目的。企业能力本质上是知识集合,它内嵌于员工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规范等;又是一个知识整合的社会过程,它存在于将个人和职能专长结构化、协调和沟通的组织原则上。从知识角度看,企业动态能力不仅是知识整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知识创新的过程。
大卫·拉纳德(Dawy Leonard)基于企业知识观将企业核心能力定义为识别和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集,核心能力有四个维度,即雇员知识和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准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核心能力的内容体现为雇员知识和技能,并且根植于技术系统之中;管理系统引导知识整合和创新的过程;雇员知识和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都基于企业内部的价值观与准则,它们与各种各样的显性或隐性知识,以及与知识创新和控制过程密切联系。核心能力的四个维度在不同程度上对企业核心能力有增强和阻碍作用。新产品和流程开发项目经理都会遇到一个两难境地,即怎样充分地利用核心能力,而不为核心刚性所累。正如菲里戈·垒恩(Fearga1 Quirm)认为,认识并且管理好这种矛盾是一个强有力的变革杠杆,具有多种框架可能是自我更新型组织最重要的属性。拉纳德要求研发项目经理必须藐视传统企业中的各种技能、系统、价值,这样也许可以重新定义核心能力,开发新的能力。唯有这样,组织才能持续地革新。
(2)研究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诸多国外学者对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1990年,本杰明·施耐德(Beenjamin Seheider)出版了他的专著《组织气氛与文化》(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Culture),其中提出一个关于社会文化、组织文化、组织气氛、管理过程、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等与组织效益的关系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组织文化通过影响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践、影响组织气氛,进而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以及对组织的奉献精神,最终影响组织的生产效益。1997年,爱德加·沙因(Edgar. H. Sehein)的《组织文化与领导》(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第二版出版。在这一版中,沙因增加了在组织发展各个阶段如何培育、塑造组织文化,组织主要领导如何应用文化规则领导组织达成组织目标,完成组织使命等;他还研究了组织中的亚文化。1999年,特瑞斯·迪尔(Terrence E. Dea1)和爱兰·肯尼迪(A11an Kennedy)合作出版了《新企业文化》(New Organizational Culture)。在这本书中,他们指出稳定的企业文化很重要,他们探寻企业领导在使企业保持竞争力和满足工人作为人的需求之间维持平衡的途径。他们认为,企业经理和企业领导所面临的挑战是建立和谐的企业运行机制、汲取著名创新型公司的经验、激励员工、提高企业经营业绩,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
(3)研究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综合有关文献,我们发现,关于肯定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关系的看法主要可以归为以下几类:一是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看法采用狭义的企业文化概念,将企业文化和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等并列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较早期的文献大多持这种观点。二是认为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这种看法从广义上理解企业文化,认为企业文化涵盖了技术、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因素,本身就是一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较多的理论文献都是围绕这个方面进行阐述的。如美国著名企业文化专家爱德加·沙因所说,大量案例证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原动力,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三是认为企业文化能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产生重要作用。这种观点将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视为两个独立的个体,认为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发挥导向作用、激励作用、教化作用、凝聚作用等在构建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目前,大多数案例分析或实证文献都持这种观点。如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有竞争力的尤其是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具备三大法宝:一是顾客忠诚度的高低和忠诚顾客群体的大小;二是员工忠诚度的高低和员工忠诚群体的大小;三是品牌影响度大小。这三条决定了企业的命运,而决定企业能否具备这三大法宝的主要是企业文化。
上述资料观点及大量的国外学者在企业文化理论及其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方面进行了调查与预测分析的研究,但还是缺乏对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市场生存力量系统开展研究。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软实力”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他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由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他指出,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今天我们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越来越充分了。可以说,进入新世纪以后,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越来越突出。由经济繁荣而发展文化,又由文化发展而熏陶人们的精神,使其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
《财富》杂志认为:“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这些一流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普通公司的企业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纵观世界各国企业发展的历程,企业竞争在经历了产品竞争和服务竞争之后,在21世纪初迎来了第三阶段的文化竞争。文化竞争阶段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句话:“我做得好,你做不好。”基本的服务现在企业一般都能做到,例如大件商品送货上门,售后服务实现“三包”,这些都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一般性规范。但是如何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上从“做得到”发展到“做得好”,这就要考验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文化内涵。国外优秀企业的实践证明,文化在企业竞争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外优秀企业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在这些企业的长期发展中,企业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各种管理行为当中,都充满着文化的因素。在IBM、索尼、通用电气等众多著名企业的成功过程中,公司内部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力无一不对企业竞争力的增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信息全球化迅猛发展,世界多极化逐渐凸显,文化扩张性不断增强。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企业文化越来越成为生存的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具备市场生存行为制胜与应变能力及竞争优势,而企业文化软实力正是形成和维系企业市场生存行为与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在全球新形势下,企业文化软实力是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中,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发展而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基于该企业在国际市场生存社会环境中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市场生存行为力量基础之上的价值力、生存力、应变力、亲和力、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彰显出企业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是一个企业的生存力与生产力形成的生命力,是一个企业综合经济实力和文化核心竞争力的空间结构支撑。影响、塑造、规范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市场行为,在知识经济时代,构建科学、高效的企业文化软实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础。今天来看,国内外许多成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把企业文化软实力作为战略决策的前提,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生存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总的来看,相关企业文化软实力理论研究落后于国内外市场生存行为的需要及市场危机的实践需要,企业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课题具有鲜明的跨界市场生存行为的时代特色和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2 国内学者企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
(1)国内学者企业文化研究综述。
笔者参考相关研究发现,企业文化在我国引起新的关注和兴趣,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较早出现在权威杂志《管理世界》上的一篇名为《组织文化》的文章(Wi1kins & Ochi),学者由此开始了企业文化在我国的研究。它系统地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文化学及其关系,并对企业文化的研究传统和方法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十分有助于我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然而,这篇极具学术价值的文献综述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在我国掀起研究企业文化的热潮,其可能的原因是,这篇介绍企业文化理论的文章视野宽泛,超出了当时国人的理解能力。直到最近,才有一些研究者采用Schein的“整体阐释性”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来阐释企业文化,采用Hofstede的定量方法研究企业文化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笔者研究还发现,在我国,很多学者将企业文化的研究分为大陆派和港台派。在香港、台湾多采用Hofstede的定量化研究方法,如陈正南、黄文宏的《成功企业之企业文化类型》,刊载于《中国文化与企业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徐联恩、赖国茂的《企业文化属性与企业绩效——权变观点》,占德干、张炳林的《企业文化构建的实证性研究——对四个不同类型企业的调查与分析》,刊载于《管理世界》,等等。而国内研究者多青睐于Schein的“深入”“参与”“观察”“阐释”的临床研究方式,如陈春花的《企业文化的改造与创新》,刊载于《北京大学学报》。
笔者赞同占德干、张炳林采用“中国价值倾向调查表”进行的关于中国企业文化构建的一项实证性研究,发现这些变量的综合作用对企业文化实践产生很大的影响。李琪在《欧洲管理学者看中西企业文化的差异》中指出,中西人士对management一词的理解存在很大的不同,对中国人来说重在“掌管”,而对西方人来说重在“授权”,因此,在权力距离、思维方式、沟通习惯、法制观念、企业组织与员工关系、领导方式上存在着广泛的差异。林娜的《中日美三国企业管理差异的社会文化渊源》在管理思想、管理主体、管理客体以及管理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差异分析,重点分析了东西方文化对群体和个体、人际关系、物质利益的不同看法以及不同的时间哲学。胡晓清在《中国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社会文化困扰》(1998)一文中指出,资本主义“这种独特的新式运转模式牵涉着一套独特文化和一种品格构造”,在文化上,资本主义企业的特征是自我实现,而我国的企业正是缺乏这种“自我实现,追求个人既定目标的自我意识”。他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缺乏主流文化是一种过渡性文化,这种没有主流文化的过渡性文化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整个外部文化环境方面遇到较大的障碍。王利平(2000)在宏观意义上对中国管理的文化特征进行了总结,指出中国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儒法互补、兼兵家权谋的管理文化,并对中国的“单位”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黎红雷(1999)指出,适应“知识社会”管理的需要,取代以往的“政治人”“经济人”假设,必须确立“人是文化动物”的认识,并在管理历史、管理文化、管理精神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管理理念的更新,以“变化”为管理的前提、以“创新”为管理的动力,以“整体”为管理的模式、以“和谐”为管理的形态,从而推进人类管理的进步。仲伟周等(2000)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在化的企业人格体现,是整个社会文化在企业中的影像,企业文化建设正是运用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的办法,在企业内产生一种最为完全的激励和认同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手段的补充和替代,是减少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的最好途径。因为企业的归属感、荣誉感等是一种全体员工可以共同拥有的非排他的公共产品,这种激励可以遍及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而不需要太高的成本,这就是企业文化最深刻的经济学底蕴”。回顾企业文化的研究史不难看出,管理学界和企业界作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建立了多角度、多方位的企业文化模型,并在企业文化同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企业文化的测量、企业文化理论的深入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2)国内学者企业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
国内有学者分析认为,如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追根溯源,就会一直追溯到能力、知识、创新、学习等心理和文化的软实力因素,而在现有的理论框架中,这些因素是很难纳入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的。因此,在回答是什么因素最终决定了企业的持久发展这个问题上,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解释力是十分有限的。经济学上对人的假设是经济人,如果就经济意义来研究企业发展,效率是关键。但实际上现实的人并不完全是经济人,或者说在逻辑推演的终极意义上,经济人理性主义行为实际上是以社会学和心理学所观察和研究的非理性行为为条件的。所以,企业行为是彻底理性的命题就不成立了,企业也是有限理性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其是对所谓企业核心理念的认识和描述,必然涉及对企业以及构成企业实体的个人实际行为的研究和分析,对企业发展的研究具有了超越经济学的跨学科性质。今后对企业发展的研究除了现代管理学外,一定还会涉及更多学科的理论,比如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范围,使其他学科与经济学相融合,探寻到理念、价值观、文化、伦理等心理层面的软实力因素。在企业诸多软实力因素中,文化软实力是核心。到目前为止,已有不少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企业文化软实力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第一,关于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涵。
程心能认为,企业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中,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发展而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基于该企业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韩巧欣指出,软实力要求企业按照一定的文化理念把相关资源要素(包括硬实力)整合起来,形成核心能力,因而直接关系到企业生存力的强弱和生命力的持续。具体而言,企业的软实力就是企业文化彰显出的实力和竞争力。尹晓燕综述专家普遍看法提出,企业文化作为最高境界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应该也能够为企业带来成就和持久竞争力。企业文化软实力,是一种把企业文化变成促进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李耀光提出,如果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文化软实力”。企业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向音、张伟华、何璐认为,企业文化软实力在企业内部主要表现为企业文化凝聚力、策划创新力、决策执行力等指数高昂;在企业外部,主要表现为企业具备良好的社会公信力、影响力和号召力,并因此能够尽可能多地获得有利于推动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公众评价、人际和谐等发展环境。
第二,关于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基本特点以及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王宝义认为,企业文化软实力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力,又是一种文化管理理论和策略。因而,企业文化软实力既具有一切文化力都存在的共同性,但又不同于一般社会文化力,它具有人本性、独特性、客观性、和谐性、民族性、时代性、可塑性和地域性等基本特点。丁丽敏指出,企业文化软实力是企业的灵魂,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作支撑,是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首先,企业文化软实力推动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其次,企业文化软实力促使企业可持续成长。最后,良好的企业文化软实力是企业网罗人才、留住人才的制胜法宝。
第三,关于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韩巧欣指出,企业需要用文化来增加凝聚力和创造力,激发职工的创造活力,提高企业的软实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一要树立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软实力理念;二要制定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软实力战略;三要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软实力系统。李耀光认为,企业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设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则应该做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企业文化须继承优良传统,企业文化需体现先进文化。程心能认为,要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需要把解决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着眼点,注重抓根本、抓关键、抓重点、抓长远,才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具体对策措施是:①提高对企业文化软实力重要意义的认识。②认清本企业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和问题。③加强对员工的学习培训,增强其创新力。④制定和落实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的中长期规划。向音、张伟华、何璐则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21世纪的软实力竞争中具有较大的优势,是我们提升软实力开发不尽的宝藏。他们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和作用。
综上引用学习参考发现与分析所述,有不少国内学者对企业文化软实力进行了研究,笔者从企业实践的学习与总结中,首次提出以“企业文化软实力是建立在企业市场生存行为基础之上的实践活动”为研究主线脉络,以新的视角或分析,解析《企业文化软实力新论》一书的观点。
由于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正值全球经济危机的化解期,各国学者、研究者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济于事。相对于中国经济的支撑力量,再次证明了中国市场生存行为的合理设计与应对危机能力,是中国市场管理体制和市场开放机制的作用成果,中国企业对经济危机的应对也再次说明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具备了在国际市场博弈的能力。
具备这种市场生存能力的企业,其成功完全是以“企业文化软实力是建立在企业市场生存行为基础之上的实践活动”为规划设计取得的,这是国内外学者、研究者始终不愿研究或者始终漠视企业生存的重大问题,也是依据各地统计数据或并不准确的信息预测研究,无法进行实践行为研究课题的原因。
笔者认为,本书是从“企业文化软实力是建立在企业市场生存行为基础之上的实践活动”为主题线索展开研究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相关企业市场生存行为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以新的研究视角、研究重点、相关专题,研究建设企业文化软实力空间格局的道路还很长。
企业文化软实力与企业发展之间同样存在市场生存行为的张扬关系,并且企业文化软实力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市场行为实践作用,其市场生存行为的力量作用已经开始被企业界和理论界所高度重视。纵观国内外研究课题,对于企业文化软实力如何作用于“国内外市场生存行为环境”实现企业发展,如何基于市场生存行为力量扭转企业发展颓势,引用博弈市场生存行为来评价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威力,并在市场检验生存行为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没有完整系统的理论研究,也没有现成的模型框架。学者、研究者继续停留在如何基于企业发展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摸索阶段,而实际情况是我国在国内外市场生存行为中的企业都是依靠自身的生存力量与直接经验积累,尝试建设并提升基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软实力,导致出现“企业市场生存行为力量理论研究落后于企业市场生存行为实践成果”。这种具有讽刺性的结果,多年来始终没有引起学者、研究者的重视。欧洲债务危机的持续大大增加了企业的风险,同样增加了企业市场生存行为力的成本。生存市场是无情的,事实是,学者、研究者脱离企业实践,闭门造车,面对欧洲债务危机这样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束手无策、无法应对。笔者与很多研究企业的学者、企业家交换意见,普遍感到脱离企业市场生存的实践研究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人生的悲哀。因此,在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企业怎样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生存行为竞争中生存和持续发展,我国学者、研究者深入企业市场生存环境学习体验,对企业文化软实力进行系统研究,贡献智慧成果,已经成为一项非常迫切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理论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