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东南新闻网“西岸时评”
简介:作为福建省重点新闻网站的东南新闻网于2001年10月18日开通,在对台宣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用网络架起了海峡交流的桥梁。“西岸时评”是福建东南新闻网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在互联网站品牌建设方面的一个新的亮点,是广泛反映民众声音、解读新闻现象的言论栏目。频道在建设上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网民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新闻事件的深层内涵,解疑释惑,针砭时弊,疏导情绪,化解矛盾,正确引导网上舆论,服务“海西”中心工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创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目前,“西岸时评”坚持每天发表评论50多篇。每当国内外有重大的新闻事件与社会现象发生,频道都会及时刊发时评文章;对于社会关注度高、可持续性强的话题,主动策划;频道针对“房价”“物价”“医疗”“带薪休假”等民生热点,充分发挥互联网交互性强、图文音像并茂的特点,推出系列评论专题,引起网民的热烈反响。
“西岸时评”关注你的关注,会聚专家观点、网民智慧,给受众体味思辨的快感。
获得“2007年度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频道)”称号。
理念:关注海西发展,感怀民生冷暖,评析时政热点
主要栏目:“特别策划”“焦点话题”“建言海西”“谈经论政”“多棱镜”“视·评”“观点PK台”“西岸文集”“民生杂谈”“媒体观察”“一周热评”“图说世相”“文体漫谈”“嘉宾论坛”“网友评说”“热点调查”
经典栏目:“焦点话题”“建言海西”“民生杂谈”“媒体观察”“观点PK”“多棱镜”“时政观察”
域名:http://www.fjsen.com/r/view.htm
感怀民生 评析热点
——对东南新闻网“西岸时评”的评析
自1998年11月《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推出以后,时评在纸质媒体上大行其道。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网络时评也成为网络媒体的新宠。
我国历来有重视评论的传统,评论常常重于新闻,而时评以其反应快捷、不拘形式、观点新鲜自由、战斗力强等特点,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作为新闻传播的附属功能,观点传播是对新闻传播的延伸。时评作为传播观点、引导舆论的重要形式,在经济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激烈碰撞的今天,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网络媒体,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模式,改变着中国的“媒介生态”。我们进入了一个观点的时代,网络时代的人们不仅需要新闻,更需要对新闻的解读和对个人观点、意见的表达、宣泄。所以作为网络的传播者以及传播中的“把关人”不应只是信息的采集者和发布者,更多地应该是信息的整理者和思考者。
东南新闻网“西岸时评”深刻认识到网络评论的社会现实构建力量,因此在结合地方特色的基础上,“西岸时评”以关注海西发展,感怀民生冷暖,评析时政热点为频道理念,通过策划、选择、整合、加工,形成了自己的网络舆论场,在这个舆论场里帮助网民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新闻事件的深层内涵,解疑释惑,针砭时弊,疏导情绪,化解矛盾,通过网络的“议程设置”来正确引导网上舆论,进而有效地平衡民间舆论的走向。
一 自主评论 强化主流声音
所谓“自主评论”是指由网络传播实体自己组织主持并作为该实体权威观点和立场表达的品牌性评论。这类新闻评论的典型是人民网的“人民时评”(网上第一评)、东方网的“东方时评”、南方网的“南方时评”、东南新闻网的“西岸时评”。这些时评栏目之所以成为品牌,就在于拥有自己的自主评论。品牌意味着受众在情感上“依赖你”,在行为上“接触你”。品牌栏目的塑造,遵循的公理往往也就在于:你有别人没有;别人有,你的更好。加强自主评论的组织和策划,是树立自己品牌的关键,是成为主流的利器。
东南新闻网“西岸时评”开设有“焦点话题”栏目来发表自己组织的焦点内容,解读与评析热点,如《市长接待日“门庭若市”不是好现象》。南方网“南方时评”与东南新闻网“西岸时评”是“2007年度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频道)”,两者相比,“西岸时评”虽没有直接开设“原创评论”,但评论内容有不少也是自己的原创评论。而它的“观点PK台”是栏目的一大亮点,是在整合媒体资源的基础上推出的创新举措,在宽泛的意义上来讲,它也算是自主的评论。下面根据“西岸时评”的“观点PK台”作一内容分析:
标题:“打劫银行”,谁的神经“打结”?
正方:作业“策划打劫银行”是教唆犯罪
反方:策划“打劫银行”打破陈旧教育理念
标题:“艳照门”能进班会的大门吗?
正方:“艳照门”进入班会是教育理念创新
反方:“艳照门”进入班会是个馊主意
标题:封杀湖南卫视有必要请示观众吗?
正方:封杀湖南卫视怎么不请示电视观众
反方:难道湖南卫视就掐不得?
标题:提高高校学费穷人就上得起学吗?
正方:且慢向茅于轼先生“拍砖”
反方:茅于轼真的关心穷人上不起学吗?
标题:春运票价上涨是惠民还是“打劫”
正方:春运铁路票价应适当上涨
反方:春运票价不是纯粹的市场问题
以上是从“观点PK台”中抽取的部分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组织评论的方式新颖,通过选题策划,正方、反方的观点争鸣,使不同的声音通过这一平台得到表达。从内容的组织上看,充分展现了“舆论不一律”的特色,同时这一做法,也是对受众的尊重,不采取直接的观点“灌输”,尊重人们的思考能力,坚持以“受众为中心”,体现网络的公平性,在不同的意见表达中,去平衡意见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舆论的本质。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能够关注时事热点,关注评论的网民,一般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他们有独立的分辨能力和思考能力,通过“两面说”的做法,更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对问题有一理性的判断。
“西岸时评”有意识地创新自己的评论组织形式,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正是区别其他时评栏目的妙处,通过不同的观点争锋,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评论的影响力。我们不能总是“千网一面”,在媒体同质化严重的今天,作为传播主体应该摆脱使受众面对如同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的人”的尴尬。
二 打“民生牌”塑造媒体亲和力
“感怀民生冷暖”是“西岸时评”的理念,也是栏目的追求,一个网站以关注民生为己任,足见它的媒体责任意识很强,这也正是主流媒体的定位所在。民生问题事关全局,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心的安宁,十七大特别关注民生,把民生问题作为重大的问题来抓。打“民生牌”是很多媒体的举措,民生问题是人民最关切的,在新闻理论中,民生报道体现了新闻的接近性、重大性的新闻价值要素。
“西岸时评”通过“专题策划”来深度分析民生问题,详细解读民生。如《农民工融入城市有多难?》的专题,关注城乡和谐中的农民工问题。通过整体的板块布局,反映农民工的现实处境,如《让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并有选择》和《农民工的“城市梦想”在悄然生长》;以及“焦点评论”下整合《关注农民工何必“戴帽子”? 》《无处安居,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文化生活匮乏是农民工融入城市一道槛》3篇文章来深度评析农民工的生活状态;另外还通过“延伸阅读”的方式如《外来工何时成了蔑称?》《两代农民工遭遇各不同》等报道的链接,使农民工的报道深入细致、分析深刻。《A股暴跌政府该不该救市》也采取同样的专题报道的组合方式,深入地探讨和分析。
“民生杂谈”会聚了对民生话题的评论,通过栏目的集纳,针对最新的时事进行评价。如《让百姓害怕是公权力之耻》《哈市奴工案试剑劳动合同法》《“奴工事件”:血酬仍在继续!》《不要让百姓“不敢言而敢怒”》《“袭警”的乞丐不该被拘留10天?》……
“西岸时评”巧打“民生牌”,通过对民生的关注和独到的评析、整合,展示了媒体的“亲和力”,而“亲和力”意味着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增加了点击率,网络时代点击率就是影响力,通过塑造品牌的亲和力来培养受众的消费黏度也即忠诚度,不失为明智之举。
三 汇集评论 媒体联姻扩大影响
所谓“汇集评论”是国内网络媒体借助网络传播优势,将新闻评论汇集起来,比较集中地呈现给用户使用。目前,网上汇集各家新闻评论的做法主要是汇集各家传媒和媒体网站评论的内容,通过内容的合理整合,体现栏目的整体传播实力,扩大传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笔者通过对“西岸时评”的内容分析,发现其最突出的一点就在于:该栏目媒体联姻巧整合,会聚评论扩影响。与人民网“人民时评”、新华网“新华时评”相比,“西岸时评”所缺乏的是自身资源优势和资本优势,因此只能在评论的有效会聚、组合、加工上下苦功夫。与“南方网”的“南方时评”相比,“西岸时评”给人一种整体感,板块化比较明显。而“南方时评”则分类化、活泼,这也正是两者的不同之处。
“西岸时评”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携手,其下属的子栏目吸纳不同媒体的内容,整体策划、组织,使栏目内容充实丰厚。“特别策划”的每个专题,都利用报网之间的联动,策划出深度的报道内容,评论体现出思想的深邃性。下面具体分析其他子栏目的内容整合。
“建言海西”关注的是海西的发展,在言论中通过媒体的聚合,来建言献策,如《发展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文章来源:《福建日报》)、《探求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发展之路——来自省社科界第四届学术年会的声音》(文章来源:《求是》)……
“谈经论政”评析时政热点,如《“公车改革”其实是不改革!》(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垄断不破,损公自肥的手就缩不回来!》(文章来源:《燕赵都市报》)、《真抓实干也没必要拿开会打瞌睡开涮》(文章来源:西岸时评)、《“天下之大,民生为最”是百姓之福》(文章来源:西岸时评)等。
“多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思想智慧,如《禁止骂人的北大还有闪烁的思想吗》(文章来源:中国江西网)、《余华和阎连科饱汉不知饿汉饥》(文章来源:红网)、《鲁迅骂得,教授就骂不得?》(文章来源:《华商报》)、《“艳照门”:不要期待绝对的道德!》(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视·评”则通过视频评论热点话题,如《“3·15”曝光垃圾短信制造商 用户私隐谁保护》(文章来源:CCTV)、《国务院30年经历的5次改革》(文章来源:CCTV)、《惠民政策难执行 开发商拒绝公积金贷款》(文章来源:新华网)……“西岸时评”利用央视、新华网的视频资源,优势引进,推出新的视听评说,集纳成板块,是地方新闻网站的整合亮点。
“媒体观察”依托各大报纸和新闻网站,对最新的时事热点的评论进行摘编,形成自己的评论专集,如:
•《人民日报》:从总理的心声和牵挂看教育公平
•《南方都市报》:“教室里抢银行”只是思想自由
•《南方都市报》:封杀汤唯的理由有点滑稽!
•《中国青年报》:女大学生何以赢了考试却输了就业?
•《河南商报》:天气预报不准气象局就该道歉!
•《东方早报》:“房贷政策松动”说明了什么?
•《广州日报》:羡6小时“鱼”不如结8小时“网”
•《新京报》:警察打记者滥权为何屡禁不绝?
•《工人日报》:彭宇案和解,道德伤口上的一把盐
•《新京报》:查处“黑车”不该滥用“线人”
•《潇湘晨报》:我们生活在一个花边社会里!
此外,“文体漫笔”和“嘉宾访谈”也通过类似的内容摘录、组合,使人们关注最新的讨论话题,同时也在建构着人们的讨论话题,总之,媒体间存在着“议程设置”,媒体与受众之间也在设置议程。
“西岸时评”与包括人民网“人民时评”、南方网“南方时评”、东方网“东方评论”、红网“红辣椒评论”在内的15家媒体合作,媒体联姻打造出“西岸时评”网上评论发布平台,具有了聚合效应。如果说“西岸时评”的成功是媒体联姻,是内容整合的艺术,应该很贴切。网络的优势就是能够有效地组织自己的内容建设,形成自己的整体风格。地方新闻网站在走地方特色的同时,在锁定自己的定位的基础上整合媒体的资源,扩大报道的聚合影响力,是提升媒体竞争力的有效方略。
四 通民情“与网民共舞”
网络的一大特性就是具有交互性,尤其在传媒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下。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克服了“大教堂式”的传播方式,受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技术的可能性使得网民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指出,我们正处于一个“消解中心主义”的时代。网络评论的互动方式取代了传统媒体的播报方式,个体化的传播主体成为自主主体,分散的、多重的主体形成自由、多元、开放的传播态势,从而传播话语由单一向多重,集中向分散趋行。
“西岸时评”开设有“网友评说”,并在此基础上又设立了“西岸文集”。这些评论是网友根据现实热点发布的见解,是民意的汇集。“西岸时评”尊重网民的观点,有意识地整合他们的言论,将这些言论作为一种反馈式观点报道资源,进行梳理、集纳、选择、加工,促使舆论的适当聚合,形成舆论多元的良性态势,进而有效地引导舆论。由于评论大多出自网民之手,因此其他网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消解心中的“症结”,也会积极跟帖表达自己的态度。“西岸时评”成为网民意见的聚集地和网民智慧在讨论中升华的平台。
“西岸时评”还开设了“热点调查”,通过网上调查来了解网络民意,这也是了解舆情的方式。使受众主动参与媒体制作,是媒体进步的表现。网络时代本身就是“与网民共舞”的时代。
五 结语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中国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在网络传播中,网络评论数量多、速度快、互动强,对于引导受众正确认识新闻事件,正确参与评论社会热点问题,营造平等开放的舆论平台,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具有先天的优势。尤其是时评,短小精悍、风格不拘,是网络评论的“轻骑兵”。“西岸时评”致力于建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评析热点,服务海西,感怀民生。我国早期著名的新闻研究者徐宝璜说过,新闻纸“登载真正之新闻,以为阅者判断之根据……发表精确之社论,以唤起正常之舆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网络评论与社论同理,担负着唤起正常舆论之重任。
(王延辉)
主编手记用“品牌”引领“西岸时评”专栏发展之路
“西岸时评”是福建东南新闻网为强化网上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而开辟的网络时评宣传阵地。频道在创办之初,就确立了走品牌发展的战略。经过几年的积累,“西岸时评”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网络时评品牌,先后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复评新闻专栏类优秀专栏”“2007年度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频道)”“第十四届福建新闻奖新闻名专栏”等荣誉称号。
一 树立品牌意识,打造“海西”最具影响力的网络时评频道
在一个品牌经济的时代,树立新时代媒体的品牌形象,对于媒体的发展至关重要,媒体通过树立品牌形象创造价值,成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西岸时评”在策划、筹备之初,网站领导意识到,作为一个网评品牌,需要具有独特的,负责任的,有公信力、感召力、亲和力的品牌形象,否则无法在网民心目中体现出其特殊的价值。
首先,网站根据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将该频道命名为“西岸时评”。可以说,“西岸时评”这个名称很好地诠释了频道立足福建“海西”发展战略、放眼全国的品牌诉求,对于日后塑造、传播、提升“西岸时评”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起到了基础和关键的作用。
此外,网站将“打造‘海西’最具影响力的网络时评频道”作为“西岸时评”的品牌定位,制定了“关注海西发展、感怀民生冷暖,评析时政热点”的品牌理念。
可以说,正是由于前期的品牌发展意识,为“西岸时评”的品牌发展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贴近实际,打造品牌公信力和导向力
网络时评不时出现的脱离客观实际的情况,会削弱其品牌的公信力和导向力。脱离实际首先表现在由假新闻引发的评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先声夺人的特点,因此出现有些网评作者为了抢占先机,在没有确认新闻真实性的情况下,仓促对假新闻做出评论,这样的评论即使写得再精彩,论证过程再严密,也只会对“西岸时评”品牌的公信力造成损害。因此,在求“快”和求“真”的问题上,“西岸时评”要求首先确保评论事实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编辑在收到投稿后,先要对评论涉及的新闻事件的真实性,通过搜索权威新闻网站进行查证,对于一时无法查证的新闻,编辑主动要求作者提供相关消息的出处。对于无法查证的新闻来源,宁可延缓发布或不发。
脱离实际还反映在部分评论作品脱离具体的国情、省情、社情、民情。这些网评作者由于不能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看待客观现实,缺少充分的调查、研究,习惯于将一个新闻事件、一种社会现象上纲上线,因此文章内容空泛、肤浅,对实际工作起不到指导作用,无法担负起干预现实生活,为正义鼓与呼,最终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使命,反而会混淆网民明辨是非的标准。“西岸时评”对于此类哗众取宠的网评,即使牺牲暂时的点击率,也要坚决予以抵制,因为这将损害到品牌的公信力和引导力。
正是由于多年积累的品牌公信力和影响力,“西岸时评”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应对网上突发事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较好地发挥了网评频道引导舆论的作用。
三 贴近生活,提升品牌亲和力
当前,网络评论的同质化、肤浅化问题较为突出,许多网评频道的评论文章观点相近、角度相同,分析问题如蜻蜓点水。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网评作者将自己禁锢在象牙塔里,没有贴近火热的现实生活,没有充分关注、深入挖掘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长此以往,网评品牌很难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必将削弱品牌的亲和力。
破解评论同质化、肤浅化问题的方法就在于让评论贴近现实生活,多视角、多层次关注民生百态。为此,“西岸时评”在栏目的设置上做文章,设置了如“多棱角”栏目,引导网评作者直面现实生活,对一个社会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度挖掘和诠释,既讴歌、反映社会生活中美的、好的、光明的一面,同时也勇于针砭时弊,报喜也报忧。设置“观点PK台”栏目,对当前社会热点现象,展开思想碰撞,引发网民讨论,让真理越辩越清、越辩越明;设置“建言海西”栏目,鼓励网友对“海西”发展建言献策。上述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些无病呻吟、无的放矢的评论,激发出了一些有深度、有价值、有针对性、贴近生活、贴近网民,受到广大网民热烈追捧的好文章。
除此之外,贴近生活还表现在“西岸时评”对于社会关注度高、可持续性强的民生话题,积极关注、主动策划。“西岸时评”针对“房价”、“物价”、“医疗”、“带薪休假”、《劳动合同法》等多个民生关注热点推出系列评论专题,邀请政府官员、专家学者通过评论、访谈、网友互动等多种形式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鲜活、典型的事件进行解疑释惑,引导广大网民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出台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深层内涵,疏导情绪,化解矛盾,从而在政府和广大网民之间架起了一座“网上的民生之桥”,进一步树立了品牌的亲和形象。
可以说,贴近生活、关注民生是“西岸时评”打造品牌亲和力的关键。
四 贴近网民,塑造品牌感召力
对网络媒体而言,网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较传统的媒体掌握着更多的自主权,“西岸时评”只有贴近网民才能吸引网民,品牌才有感召力。而在传播的形式和手段上贴近网民的阅读习惯为其主要途径,在评论话题设置上贴近网民,是培育网友忠诚度和参与度的关键因素。
为贴近网民,“西岸时评”首先在评论的语言风格上力求遵从网友的阅读习惯,坚决摒弃居高临下的官话、不切实际的套话,多使用具有网络独特魅力,体现网络平等性、互动性的语言。频道在选用稿件时忌长篇说教,力求选用网民希望读到的短小精练、一针见血、针砭时弊的文章。
其次,“西岸时评”在评论话题设置上注重从网民的关注点入手,寻找小的切入点,将复杂的问题细化,推出即容易吸引网友阅读,又方便网友参与讨论的系列评论文章。这些小话题往往可以收到“以小见大”的良好传播效果,迅速形成热门话题。
最后,“西岸时评”高度重视一般网民在评论中所发挥的作用。一些网民在阅读时,可能一时有些所思所想,就会积极跟帖,表达自己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见解。虽然这些见解可能论点不够深刻、论据不够充分、论证不够严密和系统,但这些只言片语却蕴藏着网络原生态的真知灼见,是一个需要充分予以挖掘的大宝库。“西岸时评”针对网民就热点问题发表的各种看法,专门组织编辑进行甄别、筛选,将一些有代表性的言论用“西岸酷评”的形式,直接编辑到相关评论文章后面,推荐给更多的网友,进而引发更多的讨论,让网民智慧在互动交流中得到升华。
只有贴近网民,想网民之所想,品牌才能为群众所接受和认可,才会具有感召力。
五 不断创新,保持品牌活力
媒体品牌虽然是无形资产,但是和其他行业一样也是一种产品,也有周期性。所以,“西岸时评”在创办伊始,就通过不断创新赋予频道新的内涵。“西岸时评”的创新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的。一是根据形势和市场的变化有意识地进行改版、拓版,实现自我的超越。“西岸时评”先后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改版,每次改版在页面的表现力和栏目设置的科学性等方面均有长足的进步。在最新一次改版中,频道的LOGO采用毛笔书写,页面清新、大气,其页面设计风格在众多互联网网评栏目中可谓独树一帜,令人过目难忘。二是根据网民需求的变化适时、灵活地开辟新栏目。例如,当频道编辑了解到网友已不满足于阅读文字评论,还希望通过配发图片直观了解评论事件发生的现场状况时,“西岸时评”就适时推出“图文评论”栏目。三是随着品牌形象的成熟,“西岸时评”将逐步进行品牌延伸和开发,如计划推出网友评论文集,等等。
“西岸时评”坚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品牌生机和活力。
总之,“西岸时评”创办以来坚持走品牌发展之路,坚持用“三贴近”原则引领频道品牌塑造,不断创新,开拓进取,为正确引导网上舆论,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氛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西岸时评”主编 徐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