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差异与调控:西南边疆人口发展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西南边疆地区人口素质差异的比较分析

人口素质亦称“人口质量”(Population Quality),是一个多义性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界定。目前有关人口素质的定义有“三要素”和“二要素”之分,传统的“三要素”论认为,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个方面,并认为身体素质是人口质量的自然条件和基础,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口素质的中心。“二要素”论则认为,人口素质是由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组成。其理由是:如果把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进去,由于缺乏统一的衡量尺度,就难以进行人口素质的比较;即便是泛人类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进行指标分类和量化也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考虑到思想道德素质的特性,由于难以确定合适的指标进行衡量,因而采用“二要素”的划分方法,对人口身体素质用总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年龄别死亡率衡量;对科学文化素质用每十万人口中各级文化程度人口数、平均受教育年限衡量,通过这些指标分析云南、广西两省区人口素质的差异。

一 西南边疆地区人口身体素质差异的比较分析

人口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的基础,一般的常用性指标有:平均身高、体重,体力和耐力,呆滞低能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婴儿死亡率,总死亡率,平均寿命等,目前较常用的是死亡率的指标,本研究沿用这一指标,并通过探讨总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年龄别死亡率研究云南、广西人口的身体素质。

(一)西南边疆地区人口总死亡率的比较分析

总死亡率,又称粗死亡率,是某一地区某一年的死亡人口与该年度的平均人口数或年中人口数的比例。它反映的是某一地区人口总体的死亡水平。一般来讲,死亡率指标的变化与人口身体素质的变化呈反比例关系。

对比全国和云南、广西四次普查调查数据(表2-6和图2-15),全国人口死亡率在2010年有一个升高,广西壮族自治区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省人口死亡率则在1981年、1990年、2000年直至2005年1%人口抽样时,都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全国的死亡率差距正在缩小,由此说明,云南地区人口身体素质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是广西的总人口死亡率在1990~2000年下降幅度较大,使两省区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在“五普”到2005年间,全国人口死亡率基本保持平稳略有上升,广西的人口死亡率上升0.39个千分点,云南下降0.82个千分点而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以初步判断,由人口死亡率衡量的身体素质指标显示广西好于云南,但近年来云南的人口死亡率的大幅下降印证了云南人口身体素质得到显著改善的事实。

表2-6 历次人口普查全国及云南、广西的总死亡率状况

资料来源:历次人口普查资料。

图2-15 全国及云南、广西的总死亡率比较

人口死亡率是衡量人口再生产动态的又一个重要指标。死亡率高显然意味着这个地区人口死亡的概率大,但这必须结合人口的年龄构成来考察,否则就会有假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地区人口死亡率都大大下降,相比较而言,云南和广西原来经济、文化一直就属于落后的区域,特别是云南,所以下降的幅度更大一些。广西一直是较低的死亡率,近年已明显低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产生这种反常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人口年龄构成的悬殊。

(二)西南边疆地区婴儿死亡率的比较分析

婴儿死亡率是指一年内每千名不满周岁的婴儿中死亡的婴儿人数所占的比重。婴儿死亡率是死亡率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婴儿死亡率指标综合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社会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等各个方面的国情、国力状况。婴儿死亡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总人口的死亡水平。

云南的婴儿死亡率与全国和广西的婴儿死亡率存在较大的差距(表2-7),两省区的婴儿死亡率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的婴儿死亡率水平是不断下降的,由1981年的86.78‰下降到2000年的71.24‰;而广西的婴儿死亡率的变化则比较特殊,1981~1990年是上升的,1990年的婴儿死亡率高达67.66‰,而1990~2000年婴儿死亡率又下降了很多,2000年的婴儿死亡率相对于1981年的也是下降的。但总体上两省区的婴儿死亡率都是下降的。

表2-7 婴儿死亡率状况

两省区的婴儿死亡率下降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医疗卫生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同时,两省区都属于欠发达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于全国而言比较落后,这就是为什么两省区的婴儿死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原因所在。而1990年广西的数据的异常,可能是由于呼吸道疾病在广西蔓延的结果,也有可能是统计数据发生了一些偏差。

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必然会带来人口数量的上升,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但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言,云南、广西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三)西南边疆地区年龄别死亡率的比较分析

不同的人口总体除有规模大小之差异外,还会因不同年龄的人口在人口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存在年龄构成的差异。死亡的发生和一定的年龄有较密切的联系。为了充分揭示各个年龄段死亡水平的高低特征及其内在规律,只计算分析总死亡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计算分析年龄别死亡率。

一般而言,死亡率按年龄分布的散点图近似一个“U”形曲线,这种“U”形分布是由人类自身成长过程的规律和自然规律支配等因素形成的。从人口的生命过程来看,死亡率表现为两头高、中间低,即婴幼儿和老年人口的死亡率高,成年人死亡率低。因为婴幼儿自我保护的机理不完善,所以死亡率在这个年龄段较高;步入青壮年的人口机体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顶峰,这一年龄段的死亡率最低;但是过了青壮年时期,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生存活力逐步减弱,因而老年人口的死亡率相对于其他年龄段来说是最高的。人口年龄别死亡率呈“U”形分布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影响死亡率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提供了条件。

人口身体素质改善的死亡率效应,具有突出的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在一般逻辑上,由较低人口身体素质向较高人口素质转变的初始过程,是以婴儿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为特征的,即人口的年龄别死亡率模式由“U”形转变为“J”形。

由此看来,年龄别死亡率的“U”形和“J”形曲线分别代表了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两种不同的死亡模式。

1.云南省年龄别死亡率分析

1981年云南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年龄别死亡率的曲线的形状,已经开始从典型的“U”形结构向“J”形结构转变。1981年起始点的婴儿死亡率已经降到86.78‰,而且在1990年和2000年再降到71.26‰和71.24‰。这表明云南年龄别死亡率模式的转变过程仍然在继续,但是每年的降幅在减小(见图2-16)。

图2-16 云南年龄别死亡率

显然,云南年龄别人口死亡率的“J”形模式仍然没有成形,其主要原因在于婴幼儿死亡率仍然悬于高位,并且显著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时,云南山地比较多,交通不便,这也会导致其0~4岁组的死亡率较高。

2.广西年龄别死亡率分析

从图2-17可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年龄别死亡率曲线的“J”形模式已经形成,但1990年婴儿死亡率为何回升的原因有待进一步考虑。从“U”形到“J”形的转变,是以低年龄段(主要指婴儿以及幼儿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为特征。这表明广西的年龄别死亡率模式的转变比较合理。

图2-17 广西年龄别死亡率

这可能是由于广西的经济水平较云南发达,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可以预测广西的人口身体健康状况会趋于更佳水平。

(四)云南和广西的年龄别死亡率状况差异分析

下面,我们按照不同年份,考察云南和广西的年龄别死亡率状况,比较其差异,见图2-18到图2-21。

图2-18 1981年云南、广西年龄别死亡率

图2-19 1990年云南、广西年龄别死亡率

图2-20 2000年云南、广西年龄别死亡率

图2-21 2010年云南、广西年龄别死亡率

从“三普”的数据可知,云南和广西的人口年龄别死亡率大致反映了“U”形和“J”形两种死亡模式。云南省因为婴幼儿死亡率和老年人口死亡率都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而具有“U”形的年龄别死亡轨迹,同期广西壮族自治区已经表现出“J”形的年龄别死亡轨迹。

这是因为云南省的经济水平落后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经济水平,这会导致云南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人口身体素质赶不上广西的人口身体素质。这在以下的说明中得到验证。

从“五普”的数据可知,云南省年龄别死亡率的“U”形模式趋于缓和,向“J”形模式的靠近更明显。云南与广西两省区的死亡模式的差距在缩小。从“六普”数据看,两省区基本上已经形成“J”形模式。表明两省区人口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在1990年后期,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寿命延长、人口结构逐渐向老年化发展,老年人口死亡比重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口的粗死亡率。这是由于云南省的经济水平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同时,也应看到两省区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要想达到西南边疆人口的协调发展,就需要进一步采取一些调控措施。

由标化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也称标准化死亡率,是按同一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计算的标准化死亡率。及年龄别死亡率分析,可初步得出下列结论:20世纪50年代,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幅度较大,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得到控制,人口粗死亡率迅速下降。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结构开始发生改变,70年代后期死亡率基本稳定在低水平上,人口年龄结构开始由年轻型向中年型过渡,年龄结构对死亡率的影响开始增大。老年人口增加明显,此时年龄结构改变对粗死亡率的负影响逐渐明显,粗死亡率有所增加,由于居民寿命延长,老年人口增加。未来人口老龄化将更迅速,而目前对一些慢性老年性疾病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老年人口死亡率还需一个较长的时间,因此这一负影响还将存在,粗死亡率会逐步回升。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标化死亡率始终呈下降趋势,说明我国居民健康状况仍有待提高。

为了更全面地分析问题,下面我们按照三种年龄分组对云南和广西的四次人口普查的年龄别死亡率进行分析。

图2-22表明,云南四次人口普查在少儿人口期间的死亡率差异,基本上是由0~4岁的差别死亡率构成的,而且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0~4岁死亡率大致相同,与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体现为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而与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则体现为死亡率10年间的停滞过程。第六次人口普查发现,0岁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图2-22 0~14岁云南、广西年龄别死亡率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四次人口普查在少儿人口期间的死亡率差异基本上也是由0~4岁的差别死亡率造成的,“三普”和“五普”的0~4岁死亡率大致相同,均低于1990年的0~4岁死亡率,这种现象在前面已经分析过。第六次人口普查与云南一样,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其降低的程度比云南更大。

由图2-23可知,两省区15~49岁的成年人口在三次普查年间的年龄别死亡率的变化基本吻合,从50岁开始就出现明显的分野,具有不同的特点。

图2-23 15~64岁云南、广西年龄别死亡率

就云南省而言,在成年人口中,50岁之后,年龄别死亡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大。就广西壮族自治区而言,在第三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之间出现了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年龄别死亡率的上升。

如果把199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普查数据的异常性排除在外的话,云南、广西两省区的15~49岁的成年人口的变动规律基本上是符合人口发展自然规律的。因为随着两省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度也不断提高,会导致几次普查的成年人口的死亡率会有所下降。

15~49岁的成年人口死亡率的降低意味着该年龄段的人口身体素质有所提高,这将会带来老年人口的增加,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这也是人口老龄化的前提。

从图2-24可以看出,除广西1990年的普查数据外,云南、广西两省区的老年人口的死亡率基本上是下降的,但云南省老年人口的死亡率总体上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这是因为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云南的,相应的医疗卫生条件也优于云南。这表明云南省的老年人口的身体素质低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不利于云南省人口的健康老龄化,需政府采取措施,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各项权益,提高西南边疆老年人口整体水平。

图2-24 65岁及以上云南、广西年龄别死亡率

总之,通过云南、广西两省区自身的三次人口普查状况的比较、三次人口普查结果两省区的比较以及三个年龄段人口死亡率的比较,我们发现,云南省的人口死亡率是下降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除1990年外,其人口死亡率也是下降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人口死亡率除1990年外均低于云南省。

通过对云南、广西两省区总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年龄别死亡率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总体上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人口身体素质优于云南省。这主要因为广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云南,社会医疗卫生条件也好于云南。同时,又由于两省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云南省的基础设施条件差,这也会导致其各种死亡率指标较高,而用死亡率衡量的人口素质也较低。这种差距必然会导致西南边疆人口发展水平的不均衡,需采取调控措施。

二 西南边疆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比较分析

人口的文化素质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标志着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随着人才资源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的突显,对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体现在人口的文化素质上。衡量人口文化素质通常采用每十万人口中各级文化程度人口数、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来分析。

(一)西南边疆地区每十万人口中各级文化程度人口数

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教育发展状况的基本内容,它与人们接受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程度有关,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并由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由于各个地区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各有差别,致使人口的文化素质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由于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具有反映这个国家或地区在智力投资上的实力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为便于在国际间进行比较,为此,通常还需要计算在总人口中平均每十万人拥有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人口数,以便清楚地显示教育的发展水平。

由图2-25可知,1990~2000年,云南省每十万人口中各级文化程度人口数不断增加,广西壮族自治区除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数从1990年的45077人下降到42038人,其他文化程度的人口数均不断增加。云南和广西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在每十万人口中各级文化程度人口中,全国大学从1990年的1394人增加到2000年的3543人,高中从1990年的7951人增加到2000年的11128人,这两个较高的文化层次中,云南和广西都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初中文化程度人口中,云南和广西也都低于全国。

图2-25 全国及云南、广西每十万人口中各级文化程度人口数

资料来源:1990年和2000年全国、云南、广西人口普查资料。

具体而言,由大学教育程度的人口数可知,广西大学教育程度的人口增长快于云南,但总量上,云南和广西的人口数基本接近;高中和初中教育程度的变化上,云南和广西有明显的差异,云南明显低于广西;从小学教育程度来看,1990年广西高于云南,2000年广西低于云南。这是由于广西1990年小学人口升入初高中后,伴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出生人口减少,相应的,接受小学教育的人口也自然地下降了,同时,云南的出生率仍高于广西,所以会出现小学教育程度的人口数较高的现象。

(二)西南边疆地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比较分析

从“四普”和“五普”的数据可知(见表2-8),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云南省由1990年的4.75年上升到2000年的6.32年,增长率为33.05%;从2000年的6.32年上升到2010年的7.58年,增长率为19.94%。

表2-8 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受教育年限的计算方法说明。平均受教育年限=(小学×6+初中×9+高中×12 +大专× 15+大学× 16+研究生× 19)/6岁及以上总人口。接受学历教育的年数——这里的“每个人”是指“6岁及6岁以上人口”(简称“6岁及以上人口”),以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文化程度折算受教育年数:小学为6年,初中为9年,高中为12年,大专为15年,大学为16年,研究生为19年——有的把这些称为“权数”,实际是达到相应文化程度需要经历的受教育年数。折算时包括在学的学生,还有种种原因的肄业等,计算出来的数字有偏高的估计。特此说明。

资料来源:依据1990年、2000年、2010年全国、云南、广西的人口普查资料计算。

广西壮族自治区由1990年的5.37年上升到2000年的6.97年,增长率为29.79%。云南省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速度快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但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广西壮族自治区1年左右。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两省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低。

首先,云南和广西的经济决定了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因而教育水平低于全国。其次,云南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低于广西,原因可能是广西的教育发展较好,或者是因为广西人口的减少而导致青少年人口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享受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

云南和广西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差异将影响两省区的发展,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投资和教育水平越高,人口或者是人力资源对经济的贡献率越大,因而,云南和广西两省区应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力资本贡献率,特别是云南更应该注重文化教育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