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共演与经济社会变迁:川西北牧民定居调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游牧产生的一般历史条件

游牧作为人类一种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伴随着人类文明走过了相当长的历史。这个进程中,游牧推动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游牧自身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尽管游牧总体特征没有太大变化,都是逐水草而居,都是通过驱使牲畜获得水草中的有用物,再从中提取人类生存发展的有用物,但考证游牧的缘起,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族群有着不同的情形。因此,游牧是怎样产生的问题首先就提了出来。游牧的发生,至少需要如下要素:最基本的客观条件是,一定的人群及与其相适应的气候条件、一定范围的活动空间、一定数量的水草和与之相适应的牲畜种类及一定数量的牲畜;此外还应具备相应的主观条件,及对游牧产业的选择以及一定的经营技术和经验,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等等。也可以把这些条件细化,使之更加具体。但总体上看,这些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是必要的。由于在人类文明漫长的进程中,在全球范围内,这样的条件并不稀缺,所以凡是有人类居住过的地方,历史上都曾经尝试过游牧活动。这点无论在当前考古成果中还是现实社会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在现在看似萧条的荒原地带,如蒙古高原,曾经发生过堪称世界级规模的游牧活动,在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同样有大量的游牧文化遗存,在欧亚大陆之间存在过跨洲际的游牧活动,这些活动传播了族际文化和区域文化,客观上为今天的一体化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些活动在历史上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按照各自内在的规律性发生发展和终结的。由于历史上的游牧基本上属于传统游牧或原始游牧,其生产生活基本上处于靠天放牧和靠天生存的状态,故游牧不得不随着“天”这个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气候、自然灾害、瘟疫等是导致其变化的根本因素,而战争、内乱和社会、地缘政治变迁等因素也是决定游牧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如大西伯利亚寒潮长期侵袭下,蒙古高原的游牧活动只能南下,对中原农耕文明提出挑战;而清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的所谓女真游牧活动就自动终结,此即印证。

历史上游牧活动之所以大规模存在并发展,是因为这种活动具有极低的成本;而历史上游牧活动之所以走向终结,是因为在极低的成本中蕴含着极大的风险。很多游牧活动结束后,其文化没有得到传承,而是消失在茫茫草原。游牧活动存在最大的弊端,那就是游牧活动与文化传承存在内生的抵消性:游牧追求生存与发展,但文化需要稳定和积淀。不断移动变更和迁徙,使文化积淀的物质平台和积淀机制难以确立和发展。游牧打破了稳定基础,而游牧本身的变化和风险的不可测性,随时威胁着文化积淀的存在和发展。游牧创造了文化,但又毁灭着文化,这种内生的矛盾恐是我们至今没有发现草地草原(而不是城镇)在文化成果或文化遗存上超过农耕区的重要原因。至少我们还没有看到一部诞生于草原或草地的如同《史记》那样完整的游牧历史的文字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