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共演与经济社会变迁:川西北牧民定居调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金沙江中上游高原河谷聚落区

金沙江中上游高原河谷聚落区包括德格、白玉、乡城、稻城、巴塘、得荣等六个相近气候区,面积4.48万平方千米,2012年人口为26.48万,94个乡,6个镇。地标为27°58′N~32°43′N、98°12′E~100°36′E。2010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12.87亿元,居于五大区倒数第二位。金沙江发源于青海境内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冬雪山北麓,是西藏和四川的界河,也是长江上游干流。全程落差3300米,仅次于雅砻江,而水力资源相当丰富,占长江水力资源的40%以上。流域内矿藏富集,但水猛流激,山势险恶,不利航行。金沙江从青海省玉树巴塘河口流向东南,至石鼓,约965千米,落差1720米。“左岸自北而南是高大的雀儿山、沙鲁里山、中甸雪山;右岸对峙着达马拉山、宁静山、芒康山和云岭诸山,河流流向多沿南北向大断裂带或与褶皱走向相一致,被高山夹峙的河谷一般宽100~200米,狭窄处仅50米。右岸宁静山—云岭诸山以西为澜沧江。澜沧江以西越过高耸的他念他翁山—怒山则是河谷险峻的怒江,左岸沙鲁里山以东为金沙江的最大支流雅砻江,这几条大河被高山紧束,大致平行南流,形成谷峰相间如锯齿、江河并肩向南流的独特地理单元——横断山区。本段金沙江山高谷深,峡谷险峻,除在支流河口处因分布着洪积冲积锥,河谷稍宽外,大部分谷坡陡峻,不少河段为悬崖峭壁,邓柯至奔子栏间近600千米深谷河段的岭谷高差可达1500~2000米。因两岸分水岭之间范围狭窄,流域平均宽度约120千米,邓柯附近最窄,仅50千米,白玉县附近最宽,亦不过150千米。由于流域宽度不大,支流不甚发育,水网结构大致呈树枝状,局部河段的短小支流垂直注入干流,水网结构呈 ‘非’字形”http://baike.baidu.com/view/24233, 2013年4月22日。。四川甘孜州境内可分玉树巴塘河口至地理孔段、地理孔至邓柯段、邓柯至得荣(或云南奔子栏)段。前段总体河道特征多为“V”形峡谷,河谷顺直,河道深切,险滩急流较多。中间段河谷开阔平直,沿河两岸有宽阔低平的堆积阶地,水面最宽可达300~400米,河床由砂砾石组成,河漫滩、河岛、岔流发育,是金沙江上段最为特殊的河段,因受大断裂影响,地震和山崩作用强烈,地理孔两岸谷底有大范围的山崩物质,从海拔4200米一直散布到江心。下段即邓柯至得荣段河床从海拔3115米降至2010米,天然落差1105米,两岸山地海拔4500~5000米,雀儿山主峰高达6168米,谷坡陡峻,属极深切割的“V”形高山峡谷,有的地方水面宽仅80米。河道内险滩、巨石、暗礁、急流密布,水势险恶。并因水量增大,切割加剧,形成峡谷地貌。该段兴建有俄南、白玉、降曲河口、巴塘、王大龙、日冕等水利枢纽。由于河床陡峻、流水侵蚀力强,加之过去几十年对该流域森林植被的过伐过牧,造成重要的水土涵养层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加剧,金沙江成为长江干流泥沙的主要来源。

德格高原河谷气候区主体处德格县域内,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甘孜州西北部,地标为31°24N~32°43′N、98°12′E~99°41′E,东与甘孜县毗邻,南与白玉县相连,西与西藏江达县隔江相望,北与石渠县接壤,县治更庆镇。“德格”原是家族名,地名随家族名而称“德格”县。德格县是北入青海的主要交通枢纽,属藏区最有影响力的县之一,境属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系沙鲁里山脉,北部金沙江峡谷地带,地形复杂,属大陆性季风高原型气候,空气干燥,长冬无夏。德格县在藏区享有“雪山下的文化古城”的称誉,创建于1729年的德格印经院,是迄今全国最大的藏文印经院,素有“藏民族文化宝库”之称,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格还堪称康巴敦煌,是世界最长史诗主人翁格萨尔的故乡,有着历史悠久的茶马古道和宗教名胜。德格在康藏之间,有前沿与纽带的作用。它与金沙江彼岸的昌都相望,历史上,德格—昌都恍若两个平衡康藏关系的砝码,随着它们的摆动,康藏关系发生着平衡—失衡的变化。但是,两个砝码的操控权是有侧重的。历史表明,德格的操控权侧重于康方,昌都的操控权侧重于藏方。尽管二者从文化上属于康巴文化圈,但是一旦康方强势而取胜,它便将昌都收归己有,作为其抵达西藏的前锋,当然一旦藏方强势而取胜,就发生逆转变化。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德格对于藏区是代表了藏文化三个中心之一——康巴文化中心,因为康文化坚实的后盾在于对内地,在前沿文化舞台上较量的是文化内力,实质上就是后盾。我们应该承认,昌都被纳入康巴文化圈,而不是德格被纳入西藏文化圈,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这是西藏文化与康巴文化碰撞的结果。

白玉高原河谷气候区主体在白玉县境内,处于甘孜州北部,沙鲁里山北段,金沙江上游东岸。地标为30°22′N~31°40′N、98°36′E~99°56′E。东邻新龙县,南依巴塘、理塘两县,西隔金沙江与西藏的贡觉、江达两县相望,北接甘孜、德格两县,县治建设镇。白玉——吉祥盛德的地方,因地形似吉祥的图案,盛德的处所而得名。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横断山脉北段,金沙江上游东岸,属大陆性高原型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干湿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现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萨玛王朝遗址与阿尼巴加宫殿遗址源远流长。白玉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境内主要出山青稞、大麦、小麦、土豆等粮食作物和松茸、羊肚菌、猴头菌等经济植物。在我们通常的视野中,白玉似乎不很耀眼,它处于金沙江东岸,它既没有德格那样的文化底蕴,也没有巴塘那样的地理气候优势,但是这里却有着甘孜或许是整个藏区规模最大的寺庙——亚青寺。2010年它的僧侣已经达到了7000人,高峰时达到2万人,俨然是个规模不小的大学或者城镇了。而令人震惊的是,它本来起源于一个帐篷寺庙,也就是它诞生于马背牛群。这个寺庙为何能够形成并快速发展起来,令人不得不深思。这要结合白玉的经济自然条件来考察,白玉是一个牧业区,它经济、自然都具有中和性:地理位置居于南北路之间,经济条件居中,东部有觉塔拉神山阻碍新龙西进,北部有切割山原及延绵丘原抵挡甘孜德格南下,西部有金沙江峡谷切断与昌都陆地联系,南部有海拔5725米的麻贡嘎山屏障巴塘。这种条件自然对白玉的封闭产生了客观影响。故在白玉内部,部落发育充分,宗教相对自主,成为传统游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之地,也是巨大寺庙发展的理想环境。这也是要结束传统畜牧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乡城高原河谷气候区主体在乡城县境内,位于甘孜州西南部,东西南北依次与稻城、香格里拉县、巴塘县、得荣县、理塘县接壤。地标为28°34′N~29°39′N、99°22′E~100°04′E。乡城,因地形而得名,是藏语“卡称”的汉语音译,意为手中之佛珠,因县城内河流把坐落在沿河两岸的白色村寨连在一起,犹如串串佛珠,故名乡城。乡城属大陆性季风高原型气候,境内动物种类繁多,其中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品种54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药材有黄芪、雪莲、雪山一枝蒿、红景天、冬虫夏草、贝母等。乡城以松茸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产量大、质量好,远销日本等国,乡城有“中国松茸之乡”的美称。在乡城,人们把猫奉为高僧大德的转世化身加以护佑,严禁伤害。乡城地势较之稻城更为低缓,同时较之巴塘纬度更低。乡城国土绝对面积较大,但可用面积有限。整个区域高山耸峙,河流纵横,可耕地和平地甚少。但这种特殊的地貌便于多种生物生存。2005年,考古队在洞松乡卡心坝发掘石棺墓葬21座,出土石箭镞、石针、石珠、石斧、细石器、青铜戈、铜饰等文物140件,鉴定为春秋中期文化遗存。甘孜州志编纂委员会:《甘孜州志(1991—2005)》,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2010,第2000页。可见乡城人类活动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乡城事实上是一个农业县,尽管它的旅游业有一定发展,但受多种因素制约,还没有成为主导县域经济的稳定产业。乡城没有大规模的游牧业,这是长期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决定的。由于长期从事种植业,居民基本上处于一种定居状态,其经济社会形态也属于农耕文化。近年来,乡城水、电、气和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现代意义上的集镇正在形成。

稻城高山河谷气候区主体在稻城县境内,位于甘孜州南部,东南西北依次与木里、乡城、香格里拉县和理塘县接壤。地标为27°58′N~29°30′N、99°58′E~100°36′E。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曾在境内试种水稻,故取名稻成,后改为稻城。稻城地处亚热带气候带,受青藏高原复杂地形的影响,呈现出高原型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特点,属高原季风气候,一年之中绝大多数时间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全年有效光照1750小时左右,夏多雨雾,午后多雨。稻城属康巴文化区,县域内教派齐全,寺庙众多,并以噶举系、格鲁系为主体,还有萨迦系和宁玛系等。全县有木本植物千余种,主要为松、柏、杉、栎等。矿产资源有金、钨、钼、铜、水晶、铝、锌、银等,其中耳泽金矿储量为西南地区第一。野生中药材有冬虫夏草、贝母、黄芪、大黄、红景天等。野生食用菌有稻城松茸等57种,主要珍稀野生动物有白唇鹿、林麝、小熊猫、猕猴、穿山甲、藏马鸡、贝母鸡等。严格说来,稻城应该属于香格里拉文化圈。大香格里拉究竟有多大?如果从自然地理来看,至少包括了云南北部藏族聚居区、西藏察隅、芒康和甘孜南部乡城、稻城、得荣、巴塘等地。这不仅是从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看,而且从旅游圈来说,这个说法似乎也有道理。稻城似乎处于这个圈层的核心地带。历史上,稻城是农牧兼顾的区域。稻城山原起伏,地质条件较为奇特。稻城也有藏传佛教寺院,但是,跟北路不同的是,这里的僧侣基本上是兼职的,一般很少常年住在寺庙里,他们更多的时间在家里从事生产劳动。这似乎是南路各个寺庙的特点。稻城的牧业与农业各占一半,牧区多在高山地区,而在大量的河谷地带,人们种植粮食及经济作物。故游牧对于稻城而言,意义依然重大。

巴塘高原河谷地区主体巴塘县境内,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标为29°2′N~30°37′N、98°57′E~99°44′E,东、南、西、北依次与理塘、乡城、得荣、贡觉、芒康、德钦、白玉县接壤,县府驻夏邛镇。巴塘,最早见于清《清实录》,是藏语译音,含吉祥之意。巴塘县驻地,原是四山绿野中开的一片草地,牛羊放牧其间,到处一片“咩咩”的叫声,藏语“咩”即为“巴”音,因而以声音定地名,取名“巴塘”。巴塘地处金沙江中游东岸的川、滇、藏三省(区)接合部,这里民族风情浓厚,巴塘弦子驰名中外。巴塘县土地肥沃,巴塘苹果、巴塘核桃、巴塘海椒闻名遐迩,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中药材资源、林果资源等。巴塘有“康巴江南”之称。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温和。早年那些从欧洲过来传教的信徒们,习惯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到康巴高原自然很难抵挡高寒缺氧的挑战,他们不敢去北路的炉霍、甘孜、德格等地,就将巴塘选为立足之地。可见这个地方的确有宜人之处。

得荣高原河谷气候区主体在得荣县境内,地处四川省西南隅的川滇藏三省区的接合部,横断山脉南麓,是甘孜州南路出川入滇进藏的一条重要通道,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渡口。地标为28° 9′N~29° 30′N、99°7′E~99°36′E。得荣在明末清初曾被译作“得隆”,因地处峡谷地带的农区而得名。得荣县地处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中部,被誉为“最后的一片净土”“香格里拉的后花园”“中国西部的太阳谷”。定曲、玛依河自县北汇合,称松麦河,后经西南流入金沙江。境内有高山湖泊九个,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脊上,有古学乡的次仁错、子庚乡的错拉错等,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得荣县是甘孜州边远的一个县,交通较闭塞,市场发育不全,经济发展较滞后。得荣是一个小县。整个县区处于高原平台,宜农宜牧区域不多。由于长期的破坏,天然林和草场资源损毁严重,植被遭受破坏,处于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地理条件特殊且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长期制约,得荣人口增长缓慢,经济社会发展乏力。藏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民族较少。历史上游牧没有形成较大规模,基本上成为农业的副业。旅游业兴起后,由于地处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的中心位置,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但是因基础条件限制和接待能力等因素制约,没有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