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雅砻江中上游高原河谷和山原聚落区
雅砻江中上游高原河谷和山原聚落区包括道孚山原河谷、炉霍高原河谷、色达高原草地、甘孜山原缓坡、新龙高山山原河谷,以及雅江、九龙、木里高山河谷气候区等十个气候相近或相似地区。面积105.70万平方千米,2012年人口为55.96万,193个乡,13个镇。地标27°40′N~34°20′N、90°48′E~102°10′E。在五大区中人口最多、面积最大,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7.6485亿元,居于五大区第三位。雅砻江可谓古老而又年轻的巨大水系,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系尼彦纳克山与冬拉冈岭之间的狭窄地带,干流全长1571千米,源头海拔5400米,汇入金沙江处海拔980米,落差竟达到4420米,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河流之一。上、中、下游分别以拖尼、理塘河口为节点。上游呈高山及高原景观,河谷多为草原宽谷和少量浅丘峡谷,径流补给以冰雪为主;中游为高原、高山峡谷河流。鲜水河、理塘河和安宁河流域面积都超过10000平方千米。“流域内地质构造分属甘孜阿坝褶皱带、雅砻江褶皱带及康滇褶皱带,出露地层自古生界至新生界均有分布,并有火成岩零星分布。干流梯级坝址岩层主要为花岗岩、砂岩、板岩、大理岩、玄武岩等。由于雅砻江河床急剧下切,构造强烈,岩石破碎,地震活动频繁,常产生规模较大的地质灾害。流域内地震基本烈度Ⅶ~Ⅷ度。流域内自然资源丰富。域内森林为西南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面积达1.93万平方千米,木材蓄积量3.1亿立方米。”矿产资源丰富。雅砻江为全国12大水电基地之一,雅砻江流域涉及青海、四川、云南三省的25个县(市)。受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制约,流域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水资源利用率低,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近年来流域内重要的水土涵养带原始森林遭到大面积砍伐,草场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污染逐步恶化。
道孚山原河谷区以道孚县域为主,该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鲜水河断裂带,位于甘孜州东部,东、东北、北、西、南、西南分别与康定、丹巴、金川、炉霍、雅江、新龙县毗连,地标为30°32′N~32°21′N、100°32′E~101°44′E。道孚旧称“道坞”,藏语意为“马驹”,县城地形如马,故名“道孚”。境内地形复杂,峰峦起伏,春夏不分明,冬长夏短,冬寒干燥,夏季炎热,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区水域总流量为41.44立方米,水能理论储藏量153.8万千瓦。动植物种类繁多,有金钱豹、藏羚羊、雪豹等9种一级保护珍稀动物,有川贝母、大黄、麝香等名贵药材,是南派藏药发源地之一。道孚至今保留着走婚、抢婚等古老婚姻形式,乡民手工制作的土陶和竹器也是道孚的一大特色。道孚处于康区北路的交通要道,但受加绒文化孕育,兼有康巴风情熏陶,可谓“康加一体,相得益彰”。道孚与炉霍同属鲜水河流域,水土相近,风俗互染。历史上藏传佛教势力逐渐拓展,灵雀寺、惠远寺等寺庙都有一定经济实力。故这里的经济、社会和宗教情况都较为复杂。
炉霍高原河谷区以炉霍县域为主,位于甘孜州东北部,介于31°00′N~31° 51′N、100°10′E~101°13′E,东、西、北、东北、依次与道孚、甘孜、色达、壤塘和金川县毗邻,县治新都镇。炉霍,昔称“霍尔章古”,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建制屯时因打箭炉至霍尔为入藏要道,两地名中各取一字命名“炉霍”。炉霍县地处川西高原与山原的接触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河走向多是西北向东南,牟尼茫起山北部延伸入境,鲜水河由西北向东南穿流全县,川藏317线从东南至西北贯通全境,是茶马古道重要中转站和由川进入西藏青海的要道。在国家实施天然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政策后,县政府因此更加注重“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注重旅游资源开发与地质矿业勘测工作。该区处于甘孜藏区北路要冲,它是藏传佛教格鲁系影响深远的地区,也是“霍尔十三寺”的核心地带。这里是一个自古以牧业为主,兼有少量种植业的地区。与康巴高原很多地方的牧区一样,它的经济结构是单一的。再上下罗科玛、朱倭、仁达等广大范围,存在着古时遗留下来的部落遗迹——他们以完全传统的游牧形式演绎着祖先的生存生活习俗。只有在鲜水河流域或者更加湿润温暖的地方,我们才能够看到种植的影子。著名的卡沙湖遗址就在这里。这里属于雅砻江水系的达曲河流域,发掘的275座石棺,其中有出土文物的148座,属于细石器时代的42座,青铜器时代52座,石器铜器过渡时期12座。其风格属于氐羌族文化遗存。根据林耀华的论断和后来的考古判断,这种文化属于游牧民族。考古推断,炉霍区域游牧文化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以前。两千多年来的游牧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它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改造吸收,顽强地生存发展。
色达高原草地气候区主体在色达县域,地处甘孜州东北部,地标31°38′N~33°20′N、90°48′E~101°00′E,相毗邻的县域东西南北依次是阿坝州壤塘县,青海省班玛、达日两县,以及甘孜、炉霍两县,县治色柯镇。色达,藏语意为“金马”,因历史上曾在色达境内出土一马形金块得名。色达县城的海拔较高,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达曲、色曲、泥曲、杜曲四条河流由西向东,纵贯全境,支流密如蛛网,水能蕴藏量63.479万千瓦,资源极为丰富,但均未能利用。色达民风淳厚,礼俗古朴,许多风俗至今沿袭,人文景观独特。色达靠近青海和阿坝藏区,是一个以传统牧业为主的区域。历史上分布着很多部落,这些部落以血缘的方式维持着有序的关系(即骨系),这种情形在川西北的若尔盖、阿坝等地都是存在过的。由于血亲部落制度在历史上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育,成为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有效组织形式,被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直至藏巴民主改革前,还完整地保存着。因袭历史旧制,很多地方后来成立新的行政单位,如基层的乡村组等单元,很多时候就参考了传统习惯。比如行政村的设置基本上是依据原有部落单位来进行设置的。而村级的行政官员,更多地也是由过去部落首领及其后人担任。藏区民主改革后,政府在色达地区进行原始森林开采,大量原木被砍伐后,形成了生态失衡的创面,至今未能愈合。色达的宗教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藏传佛教宁玛系占据主流。在距县城东南18公里的地方,有著名的喇荣寺五明佛学院,是藏区最大的棚户寺院。其所在地棚户蜂起,经幡如林,蔚为壮观。这里不仅是藏传佛教的传教地,也是今日旅游目的地。
石渠高原草地气候区以石渠县域为主,该区位于甘孜州西北部,东、南、西南、西、北依次是色达、甘孜、德格、玉树、江达、称多、玛多、达日等县,地标为32°19′N~34°20′N、97°20′E~99°16′E。石渠藏语名“扎溪卡”,是藏语“色须”译音,以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藏传佛教格鲁系寺庙“色须寺”而得名。石渠有着大片的湿地,面积为3万多公顷;同时石渠的草地沙化面积也比较严重,目前有“三化”面积已达183万公顷,占辖区面积的72.95%,沙尘暴每年呈递增趋势,作为长江、黄河源头生态屏障,前景堪忧。石渠县有独特的石刻文化,有石刻艺术长廊——巴格嘛尼石经墙,墙体内刻有佛像3000多尊,藏文《甘珠尔》《丹珠尔》各两部等;有石刻艺术宫殿——松格嘛尼石经坛,坛内主要经文有“六字真言”等;还有照阿娜姆石刻等。石渠历史上是典型的游牧区域。这里处于青藏川三省区交界处,牧野广大,雅砻江上游流经处,河床宽广,山原平缓,高山草甸较为典型,正好为传统牧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这里也是一个藏传佛教色彩浓郁的区域,县名也因寺庙而来。由于地处高寒,水系发达,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有“十年九灾”的历史印迹。在藏区民主改革前,这里由众多的游牧部落主持着原始的游牧业。后来在部落基础上建立乡村组,发展有计划的畜牧业。但是受传统观念影响,牲畜的出栏率不高,很多地方过牧导致草场退化。
甘孜山原缓坡气候区主体在甘孜县域内,位于甘孜州北部,地处川西高原向山原过渡地带,东西南北依次是炉霍、德格、新龙、白玉、石渠、色达等县,地标31°24′N~32°54′N、99°08′E~100°25′E。甘孜,藏语为“洁白美丽”,据传其名源自清朝康熙元年(1662)修建的甘孜寺。该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甲不拉山横贯中部,北部有牟尼茫起山,东部有果拉狼山,南部是沙鲁里山,县城一带属高原河谷气候,寒冷干燥,日照长,辐射强。甘孜金矿资源较为丰富,是甘孜州五大产金县之一,已发现的矿种有15种。动植物资源也较丰富,有獐、鹿、黄羊、狐、猴、熊、豹、马、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野生植物中包括名贵药材冬虫夏草、贝母、大黄、甘松、羌活、雪莲等170多种。水利资源丰富,河流总长3131.8千米,水面面积36.34平方千米。另有41个高山海子和现代冰川分布县内,面积6.55平方千米,平均年径流量为24亿立方米,加上三条大河的过境容水量117.38亿立方米,共141.38亿立方米。全县水能资源蕴藏量为53.72万千瓦。由于地处全州旅游北线腹心地带,甘孜有藏传佛教文化,且多元文化并存。甘孜地势整体不像康区其他地方那样险峻恶劣,雅砻江水系发达,河川密布,地势相对平缓,土壤肥沃,水草丰美,出产丰富。早在战国时代就有先民居住繁衍。1983年在仁果乡吉里龙地方出土的石棺墓葬表明,隋代这里为白利国,1523年归附元,隶于朵甘思司都元帅府管辖。1640年(崇祯十三年),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请求蒙古和硕特部灭了白利国,固始汗封其王子七人于此,称为“霍尔七部”,其中白利、麻书、孔萨、东科、咱科、朱倭六部在今甘孜县境内。甘孜在康北的位置特殊性在于,它北控色达石渠,西摄德格白玉,南扼新龙,东屏炉霍。因此近代以降,藏区政教纷争中,甘孜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代表康北游牧文化的产生、存在与发展。
新龙高山山原河谷气候区主体在甘孜县境内,处于甘孜州中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川西山地和横断山地接触地带。东南西北依次与炉霍、道孚、雅江、理塘、白玉、甘孜、德格等县相连。地标为30°23′N~31°32′N、99°37′E~100°54′E。新龙藏语名为“梁茹”,近代名“瞻对”,藏区民主改革时改称县城为“主沙宗”, “沙”意为新,寓为以旧换新,故名新龙。境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地貌基本特征为丘状高原、山原、高山峡谷三大类。气候垂直性地带差异明显,含山地温带、山地寒带、高山亚寒带、高山冰冻四种主要气候。雨量少而不均,时有旱涝、冰雹、霜冻、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新龙县盛产贝母、大黄、麝香等多种名贵药材,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丰富。新龙历史上排藏、拒黄,南征北斗,东侵西扰,也反抗朝廷,素有“人强地险”之冠。人强,是指它的原住民剽悍好斗的性格,地险是指四周屏障天险,易守难攻。在达赖势力如日中天的时代,全境竟没有一座格鲁系寺庙。这里传统水草丰美之地有甲拉西沟拉的日马牧场、皮察牧场、友谊牧场、日巴和沙堆牧场等。这些牧场历史上都是各部落放牧之地,外地外族部落不得进入。估计是人民公社化后,这些牧场才得到开放。
理塘高原草地气候区主体在理塘县境内,位于甘孜州西南部,金沙江与雅砻江之间,横断山脉中段,沙鲁里山纵横南北,东、南、西、北依次与雅江、木里、稻城、乡城、巴塘、白玉、新龙等县接壤。地标为28°57′N~30°43′N、99°19′E~100°56′E。理塘,藏语称“勒通”,全意为平坦如铜镜的草坝,以境内有广袤无垠的草坝得名。理塘气候属高原气候区,基本特征为:气温低、冬季长、日照长、辐射强、风力大、水热同期、蒸发量大、干湿季节分明。理塘整个区域处于康藏高原的顶级平台上,其县城高城镇名副其实就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高城。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原牧业区域。理塘人挑战极限,也创造奇迹。能够把家安在含氧量不足北京的60%的地方,而且能够建立一座巨大恢宏的格鲁系寺庙——长青春科尔寺,令人为之倾倒。整个区域就是个巨大牧场,因为地势高峻,一览众山小,四周的兄弟部落一般来不了。这种具有客观挑战性的选择,恰恰铸就了理塘传统畜牧业的蓬勃发展和辉煌业绩。高大壮实的牦牛,产出极具热量和多种维生素的牛奶及酥油,以及高原松茸、冬虫夏草等珍稀物质,不断弥补人们因高寒缺氧给身体带来的损害。理塘县是七世达赖、十世达赖和第七、八、九世帕巴拉呼图克图和十世巴拉·格列朗杰的故乡,也是蒙古国师三世哲布尊丹巴等高僧大师的出生地,宗教影响深远。
雅江高山河谷气候区主体在雅江县域境内,处于甘孜州南部,是四川通往西藏的交通要道和香格里拉旅游大环线的必经之路。地标为29°03′N~30° 30′N、100°19′E~101°26′E,东、南、西、北依次与康定、凉山州木里县、理塘、道孚、新龙等县接壤,县府驻河口镇。雅江,藏语名“亚曲喀”,意为“河口”,因系雅砻江重要渡口之一,清军曾设讯守备,建制县时曾以河口命名,后更名雅江。雅江地处大雪山脉与沙鲁里山脉之间的山原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被称为“茶马古道第一渡”。县内有庆达沟森林公园、祝桑大草原、雅砻江走婚大谷、“郭岗顶遗址”等人文、自然资源,以及锂、锡、金、云母、铅、锌等12种矿产资源。雅江在康巴藏区以其气候的多样和物产的丰富著称。沿雅砻江河谷自北向南,海拔递减,种植业沿江而作,给养着数以万计的雅江儿女。该县西部的红龙草原与理塘草原相连,北部草场与君坝、尤拉西草场相接,草场纠纷,千年未绝。因处于历史著名的川藏大道中间环节,人民见多识广,兼有历来商贩过往,或因故背井离乡,不耐北路高寒和不愿西进藏区深处者,逐年有所沉淀,通婚造屋,奠定基业,繁衍后代者不计其数。故在川藏大道沿线,皆有内地或其他民族居住,不同文化因此交汇融洽。八角楼一带较为典型,该地读书人较多,自誉“人杰地灵”。但因过去一段时间原始森林破坏严重,气候变化异常,山地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对传统农牧业构成了威胁。
九龙高山河谷气候区主体在九龙县域内,位于四川西部,是甘孜州与攀西地区间的重要通道,地标为28°19′N~29°20′N、101°17′E~102°10′E。东南西北依次为石棉、冕宁、木里和康定县,是甘孜州、凉山州与雅安地区三地集藏、汉、彝三个民族聚居区的接合部。因该区所辖三安龙、菩萨龙、麦地龙等九个村寨均含“龙”字,故名“九龙”。境内山峦叠嶂,沟谷纵横,大雪山系呈南北走向,地势北高南低,气候随海拔呈垂直差异,有多种气候带。主要出产虫草、贝母、黄芪、半夏等名贵药材,以及玉米、土豆、小麦、花椒、蚕桑、核桃等作物。九龙较为奇特的现象,就是高山、大河纵横,但人们按照民族习惯基本上垂直分布而居。一般地从传统上,由高到低居住着彝、藏、汉。这种布局似乎与他们的经济活动或者生产活动有着密切联系。汉人在河谷地带从事他们熟悉的种植业和部分养殖业,藏族在较高一点的山原地带从事农牧混合生产,彝族在高山地带基本从事牧业兼少部分种植业。尽管他们已经过着定居或半定居生活,但是那种定居只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木里高山河谷区主体位于木里藏族自治县境,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连接处,平均海拔2300米,东连冕宁,南接盐源,北与理塘、雅江相邻,东北隔雅砻江与九龙相望;西与云南省宁蒗相连,西南与丽江、中旬接壤。木里县四周有大江大山相阻隔,东西南北分别是雅砻江、贡嘎山、金沙江。沟壑纵横,群山巍峨。太阳山脉、宁朗山脉、贡嘎山脉,以及雅砻江、木里河或称理塘河,水洛河或称冲天河、无量河交错分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峰为恰朗多吉峰,海拔5958米;最低处为冲天河与金沙江汇流的三江口,海拔1470米。目前,从行政区域上,木里是所有藏区县份最为特殊的一个。它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名义上是藏族自治县,其实藏族人口只占30%左右,其余是彝族、汉族和其他各族。但是,这个区域宗教气氛浓郁,大部分人信奉藏传佛教格鲁系,因其宗属,宗教界与西藏关系密切。这种情况使该区位置尤为特殊和重要。它历史上属于盐源行政范围,也就是包括在今凉山州的区域内,但是又深受西藏格鲁系信仰影响。这就使木里事实上成为西藏格鲁系在四川凉山推行的一个点。通过这个点,达到宗教的拓展。不可否认,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其游牧业受宗教影响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