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①。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②。故为渊殴鱼者,獭也③;为丛驱爵者,鹯也④;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⑤。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⑥:‘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
〔注释〕
①尔也:如此。
②圹:同“旷”,旷野。
③为渊殴鱼者,獭也:渊指深水,獭指水獭,殴同“驱”。水獭善捕鱼,致使鱼儿都逃到深水去躲避。比喻实际效果与初衷相反,以下两句的含义与此类似。
④爵:同“雀”。鹯(zhān):一种似鹞的猛禽,亦称“晨风”。
⑤艾:赵岐注云:“艾可以为灸人病,干久益善,故以为喻。”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小花,可供针灸之用,治病用的艾草放的时间越久,效果越好。
⑥《诗》云:引自《诗经·大雅·桑柔》。淑,善、好的。胥,相互。
〔译文〕
孟子说:“桀、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天下的民众;之所以失去了天下的民众,是因为失去了他们的心。取得天下是有途径的,得到了天下的民众就取得了天下;得到天下的民众是有途径的,获得了他们的心就得到了天下的民众;获得民众的心是有途径的,他们想要的让他们积蓄起来,他们憎恶的不强加给他们,如此而已。民众归附仁政,犹如水往低处流、兽往旷野跑一样。所以,为深渊把鱼儿驱赶来的是水獭,为丛林把鸟雀驱赶来的是鹞鹰,为成汤、武王把民众驱赶来的是夏桀和殷纣。现今天下若是有喜好仁的国君,诸侯们都会为他驱赶民众,即使不想称王天下也是做不到的。现今那些要称王天下的人,好比患了七年的病要寻求三年的艾草来医治,假如不去栽培,是一辈子也找不到的。如果无意于仁政,就会一辈子忧患受辱,以致陷入死亡的境地。《诗经》说:‘他们怎么能善处,牵扯着溺入水中。’就是这个意思。”
〔解读〕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孟子仁政思想的重要部分,民心向背关系到国家存亡,夏、商、周三代兴衰成败的事实就是有力的证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的作用就在于能够让人总结经验教训。在孟子,得失天下就在于仁与不仁。取得天下是有方法的,那就是得到天下民众的追随,而要想得到民众就要得民心,得民心则要积蓄其所想要的,不强加其憎恶的,即顺从民意,与百姓息息相通。如此百姓归附于王,便如水流向下、兽往旷野一样的自然了。
孟子又指出,现今想要称王的君主,却不明白民心向背,孟子用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来比喻他们。三年之艾需要时间去栽培,民心也需要慢慢地积累,然而妄图称王的君主,却不愿意实施仁政,如此只能忧患受辱,陷入死亡境地。
在这段文字中,孟子层层深入,逻辑清晰,从正反两方面入手,论证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