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耳鼻咽喉“三炎一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九章 结核性中耳炎

结核性中耳炎,又称中耳结核。结核杆菌侵入鼓室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一般多继肺结核、骨结核或淋巴结核和全身性结核之后发病,很少原发性中耳结核。B.T.许外蔡尔(ⅢBaйцер)解剖284例死于结核的病儿,只发现1例是中耳原发性结核症。

中耳结核的发病率,据各家统计,很不一致,自0.7%,2%,2.4%,2.6%,5%,20%,30%不等,而原发性结核,不及0.5%。据王鹏万、肖轼之和国外乌勒夫逊、池义等报告,婴幼儿比年岁大的儿童发病率较高。发病年龄与预后有关,年幼者预后不佳。

全身和局部免疫状态,在发病机制中意义重大。外伤、传染病和急性炎症,皆可成为中耳结核的发病诱因。感染途径有三:① 咽鼓管感染;② 血液感染;③ 淋巴途径。其中以咽鼓管感染为最多,浸润或沿管黏膜转入中耳,或由于喷嚏和咳嗽以及擤鼻等使结核杆菌直接侵入中耳,而血液或淋巴途径,常在咽和颈或肠系膜淋巴结核以及其他各器官、口腔或肺结核时见到。

近年有报道,乳婴因口服液体卡介苗经咽鼓管而感染的病例。后经改服干燥卡介苗,以期杜绝此等并发症。

病理 中耳结核的病变和经过,可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种。起病多从黏膜开始,起于骨质较少见。黏膜中有粟粒性结节形成,结节中心存有郎格汉斯细胞,胞质内常见有许多被吞噬的结核杆菌,另外尚有上皮样细胞位于结节中心,外周围以大量的圆形细胞,上皮下层的血管显著扩张。肉眼可见黏膜充血和肿胀。继之,由于结节中心部营养不良,产生干酪样或坏死性变,以致黏膜失去上皮而形成浅溃疡;圆形细胞浸润可沿骨小管或骨小梁以及骨髓等,向四周蔓延,使之发生坏死或骨质吸收,最后,形成一大空腔。与此同时,又可出现增殖性变,结节里有大量肉芽组织增生,破坏和增殖病变同时进行。在病变进展过程中,结核性肉芽组织也有部分发生坏死,或伴有出血性炎症浸润灶,此为移行部分。鼓膜有结节形成时,可产生局部溶解,出现多发性穿孔。骨质破坏处,肉芽增生。鼓室骨壁的骨膜破坏。骨髓腔充满肉芽组织和干酪样坏死组织,骨小梁吸收,骨质坏死,骨腔逐渐增大,表面粗糙,充满脓液、干酪样物质和死骨。

听骨链的关节和韧带常遭破坏,可自行脱落,随脓排出。病变侵至乳突,也可出现同样改变,并常穿破乳突骨皮质形成久不愈合的瘘管。因之,可称之为结核性中耳乳突炎。

结核痊愈期,则可见退行性变,有瘢痕和类骨组织形成。

临床经过 起病隐晦不显多半无耳痛,听力迅速减退,常为混合性聋。耳镜检查常可见鼓膜有多发性穿孔,耳流脓不多,常为脓血,臭味很大,全身无热。有时穿孔很快,小孔融合,变成大孔。污秽肉芽可自穿孔脱出,经穿孔处可探得粗糙骨面。大部分病儿并发耳后瘘管,管口常为苍白易碎的肉芽堵塞,有臭脓和死骨。面神经受累时,出现面瘫。炎症破坏侵及迷路和脑膜者也不少见,并常可并发胆脂瘤。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检查不难诊断,确切的诊断须依赖:

(1)脓液涂片或细菌培养查到结核杆菌。

(2)乳突中耳病变组织切片检查为结核性肉芽组织。

(3)动物(豚鼠)试验结果阳性。

例如,X线拍片CT scan、MRI影像诊断法、临床治疗观察、肉芽刮后易再发、对一般抗炎疗法无效等,皆有助于确诊。

治疗 主要在于全身疗法,积极治疗原发灶。应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在制订治疗计划时,应由结核科医师、儿科医师和中医师等,共同协商,结合中医治疗结核的宝贵经验采用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如注射链霉素、卡那霉素、黄连素,口服利福平、雷米封、(异烟肼)、对氨柳酸等。急性期不宜进行物理治疗,已成慢性者,可适当行超短波、紫外线、石英灯照射,间日1次,5~7 min,鼓膜穿孔流脓者,可滴用0.5%链霉素或生霉素(Biomycin)液(15万u)等,1日2次,或局部喷以链霉素粉,或行碘游子导入,1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可起辅助治疗作用。

如有肉芽或息肉形成,少者用药物灼烧,多则刮除,以达通畅引流,并行病理组织切片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如经一般治疗无效,病儿全身情况良好者,可采用手术治疗以达根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