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耳鼻咽喉“三炎一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章 急性中耳炎的治疗

急性中耳炎的治疗问题,是相当复杂的问题。治疗的目的:① 积极制止炎症继续蔓延,促进炎症迅速吸收;② 减轻或改善患儿自觉和他觉症状,给予镇静止痛等对症治疗;③ 消灭传染源;④ 恢复听力;⑤ 防止再发,预防粘连。

为此目的,在治疗中要合理地采用各种对症疗法,注意保护性医疗制度,积极地安抚神经系统,为病儿创造最好的疗养条件,以减轻或消灭痛觉以及由此引起的一切不良反应。同时,针对感染特点,应用抗炎疗法。遇有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的病例,如有条件,在使用磺胺类和抗生素之前,最好能做细菌培养和敏感试验,选择有效药物。卡他性或分泌性中耳炎,是以积极治愈上呼吸道炎、矫治腺样体等病,进行鼓膜穿刺注药(可的松、酶类),或并用脱敏疗法为主,待急性炎症控制后,再进行咽鼓管吹张(为方便治疗可选用“自家吹张器”——笔者研制专利产品,已获专利)。

急性中耳炎常继全身疾病发生,表现全身和局部的症状。正确处理全身和局部问题,意义重大。学龄儿童,病情较轻者,应在家中疗养,高热、周身不适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进清淡易消化、富营养和含有大量维生素的饮食。调理消化功能,便秘时予以灌肠。高热、头痛剧烈时,应酌量给予退热镇痛剂,服用水果汁很有帮助,注意保暖,汗后应擦干皮肤,及时地更换内衣。严重失眠时,内服或注射止痛镇静剂。溴剂对婴幼儿效果很好,可给乳母服用。

中耳炎如因感冒而起,应同时内服抗感冒药物,鼻部应滴用抗感冒血清甲、乙,1天2次,每次6~8滴。应用1~1000肾上腺素或0.5%~1%麻黄碱液等血管收缩剂,内加青霉素、新霉素、生霉素、氯霉素、可的松类,滴鼻或喷鼻,具有强力的消肿、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1天3~4次,以改善鼻呼吸,使咽鼓管通畅,促进鼓室炎性分泌物排出,有助炎症加速消退。鼻分泌物多时,可滴用1%~2%强蛋白银液,1天2次,3~4滴。如婴儿鼻分泌物过多,堵塞鼻腔有碍进食和鼻呼吸,需设法将分泌物吸出,较大的儿童应禁止自行擤鼻,以免增加感染机会。卡他性炎症,经上述处理后,多在短期内获得痊愈。

化脓性中耳炎时,除用全身抗炎疗法,如给予磺胺药物、抗生素及可的松类等外,耳部还需采用其他各种有效措施,在鼓膜穿孔前可滴用3%~5%酚甘油吸水止痛(穿孔者禁用!)。婴幼儿皮肤易受刺激,也不易应用。滴药时,外耳道口朝上,药液勿过凉,1天3次,每次5~10滴,滴后静息5~10分钟,再行活动。尚可用95%乙醇或3%硼酸乙醇棉栓栓耳,1天换1次,为保持其湿度,可继续向棉栓上滴药,1天3次,每次10~12滴,但栓头务必接触鼓膜,否则难以收效。乙醇具有强力吸水作用,并能软化鼓膜上皮,使之坏死脱落,具有局部引流和温热作用。另外,泰利必妥滴耳液(氧氟沙星)也是有效药液。

物理疗法 有镇痛和改善全身状态的作用,是局部抗炎有力的措施。在炎症初期,视病儿的耐受能力可分别采用冷敷代热敷。紫外线、红外线、炭弧灯、石英灯光热疗法等,除在炎症初期发生良好疗效外,在穿孔期也很适用。热光线能深透组织,引起自动充血并提高组织新陈代谢。超短波和微波镇痛效果卓越。亚急性期,超短波和透热疗法都可用。

磺胺疗法 原则是要求方法正确,时间短,剂量足。否则不仅起不到治疗效用,反而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或副作用。为此,在应用时务必使血中经常保持有效浓度,每升血液中不得少于40~50 mg;按病儿体重计算,每4小时1次,服至全身症状明显改善,耳镜检查鼓膜病变减退和听力显著进步时为止。24小时的服药剂量,按每公斤体重保持0.1~0.2 g为准。如此连服3~4天或5天,继之再给予维持量,每6~8小时一次。服药期间应定期查血检尿,以便及时防止中毒。

使用数天后,疗效不显,说明病菌已产生抗药性,不能继续使用。这时应考虑鼓膜切开术,不应等待。应用磺胺以来,已使中耳炎的并发症百分率大方降低,而绝不能因此认为药物疗法已完全可以代替手术,实际上有脓液或骨坏死时,磺胺药物抑菌效力大为减低,临床表现更加复杂。有时应用磺胺药物,全身症状迅速改善,但病变并未彻底控制,有机可乘,病变复发,值得临床注意。

磺胺类有增加青霉素的治疗作用,且可相补长短,最好两者同时并用,或加用增效剂。

青霉素疗法 青霉素是一种生物性的抗菌制剂,它对某些球菌和少数杆菌有制菌、杀菌和溶菌作用。同时也有强壮机体神经系统和提高抵抗力等作用,临床已证实其应用价值较大,使用的原则和磺胺疗法相仿,特别是强调有效浓度,一般在用后2~3天不显疗效时,说明效用是可疑的,同样,在应用其他抗生素时也要掌握此项原则。

现在虽有许多内服的青霉素制剂,但目前仍以肌肉注射者效果为佳。然而,对婴幼儿,因胃酸少,肾脏排泄缓慢,故内服比较恰当有利。常用剂量,一般而论,轻度和中度感染者血中浓度不得少于0.05~0.1 u/ml,重度感染者,不少于0.2~0.3 u/ml。药物均自肾脏排出体外。

婴幼儿6~8小时肌注1次,1~15000 u,可达到有效浓度。溶于0.25%奴佛卡因液或匹拉米漏液中,有延长作用,提高有效浓度,减少注射次数等好处,视病情每次可注射5万~10万u,持续5~6天。年龄大,病情重,剂量应相应增大。用量不足,停药过早,病菌易产生抗药性,再用青霉素时易产生耐药性。

近年报道,青霉菌耐药的菌种不断增加,药物过敏者经常发生,临床应用,须严格注意细菌敏感性和防止青霉素过敏休克发生。青霉素衍生体(如氟威等)供市后已改善杀灭耐药菌群的状况,肠外途径给药疗效快,减轻了患儿及家属的负担。

如经药物治疗无效,体温持续增高,病情加重,在起病24小时后,可行鼓膜穿刺术和鼓膜切开术(详见手术篇)。

鼓室穿刺术 应用价值和鼓膜切开术相同,并因操作简单,奏效快,损伤面小,且可同时注入抗生素、糜蛋白酶和可的松类等药液,似比切开术为优。视具体情况,一次可注入青霉素5万~20万u,糜蛋白酶1~5 mg,醋酸可的松12.5~25 mg或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液等。对婴幼儿,链霉素远比青霉素的疗效高,此与感染特点有关。尤其是在麻疹时,常为混合感染,应同时应用青链霉素为佳。但要注意毒性反应或改用类同作用,无耳毒反应的广谱抗生素。

此外,根据感染特点,也可应用氯霉素、金霉素、新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多黏菌素头孢类等广谱抗生素,但也要重视耳毒抗生素的毒性反应。

治疗各种传染病时的中耳炎,应同时积极治疗传染病,如给予血清、疫苗、并加大抗生素剂量。

穿孔后,局部要给予消炎、杀菌,收敛药物滴耳,可分别使用各种磺胺制剂、抗生素、糜蛋白酶和可的松类等。因局部滴用药液作用范围有限,在急性炎症时,应注意全身药物治疗。

最好经咽鼓管导管或经鼓膜穿孔注药,这样可使药液直达鼓室黏膜,疗效比较迅速可靠。

常用的滴耳药液有5%合霉素甘油,0.5%氯霉素或金霉素液,1%~3%链霉素液,1∶1000雷佛奴尔乙醇液,10%氯霉素丙二醇液,复方新霉素滴耳剂0.38%氧氟沙星滴耳剂等。如果脓液过多,并有臭味,应先以3%过氧化氢溶液轻拭干净,然后再滴入药液。

脓液黏稠量多者,可用3%温硼酸水、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等行耳灌洗术,1天2次,效果极为满意。鼓膜穿孔过小,妨碍通畅引流时,应根据需要有必要再行扩大鼓膜穿孔排脓或鼓膜切开术。如有小肉芽形成,可用5%~10%硝酸银烧灼或滴用乙醇收缩之。

抽脓喷药疗法 利用吸引器抽出鼓室脓液,可吹入各种药粉,对穿孔较大者很适用。

咽鼓管吹张术排脓法 系借咽鼓管吹张时使鼓室积液冲出穿孔而达引流目的,仅适用于年龄较大的病儿。

痊愈期,为防止粘连并迅速促进听力恢复,应做乳突部共鸣火花疗法。轻度的鼓膜按摩术和适当的咽鼓管吹张术等皆有良好作用。

遇有炎症过程严重者,可行自家血青霉素肌肉注射疗法(取肘静脉血5~7 ml)加青霉素5万~10万u,隔日1次,共行3~4次有显著疗效。耳周封闭或外耳道深后壁深处注射奴佛卡因青霉素5万~10万u,效果也佳。

除以上疗法外,凡遇有严重并发症产生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总之,治疗急性中耳炎的方法极多,应按病情轻重不同,病变的特点,药物的特性等实际情况,选择最有力的措施,给病儿进行治疗,以控制炎症,防止并发症的产生,使之早日恢复健康。

另外,祖国医学对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诊断和治疗等各方面已早有较全面的认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在《医宗金鉴》中称之为耳疳或耳漏,其全文是:耳疳时出黑臭脓。青震白缠黄色停。胃湿相兼肝经炎。红风偏肝血热成。因此,在治疗上辨证论治,现在仅介绍一些常用的内服外治法。

内服法:视病儿年龄,药量应酌减。

(1)耳漏兼有表证者:用柴胡清肝汤。

(2)气实火盛者:用龙胆泻肝汤。

(3)热重痛甚者:用黄连解毒汤。

外治法

(1)珠黛散:由2g珠粉、80g生月石、20g寒水石、5g冰片、6g青黛,研末成粉而成。吹耳用。对慢性者较有效(由急性拖延而成)。

(2)珠辰散:由70g煅月石、5g冰片、2g珠粉、5g朱砂,研末成粉。吹耳用。对耳流脓肿痛病例较适用。

(3)冰珠散:由西月石175 g,珠粉3 g,冰片12 g,研末制成。吹耳用。对新流脓者有良效。

(4)白降丹:由水银50g,火硝75g,白砜、皂矾、食盐各75g,雄黄6g,硼砂、朱砂各6g,硇砂15 g,炼成降丹。对流脓不止,伴肉芽增生者,应用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