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我国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
1.2.1 山洪灾害的成因
山洪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一样,其致灾因素具有自然和经济社会的双重属性,具体表现为它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降雨、地形地质及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等3大因素的影响。
1.降雨因素
降雨因素是诱发山洪灾害的直接因素和激发条件。溪河洪水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强降雨迅速汇聚成强大的地表径流而引起的,强降雨对泥石流的激发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滑坡与降雨量、降雨历时也有关,相当一部分滑坡滞后于降雨发生。
山洪灾害的空间分布与降雨量的分布也是密切相关的。根据调查资料,我国山洪灾害在暴雨频发的东部季风区数量较多,约占全国灾害总数的81%。
2.地形地质因素
地形地质因素是发生山洪灾害的物质基础和潜在条件。根据调查资料,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区近50年来共发生山洪灾害111325次,平均面密度240次/万km2。防治区内的丘陵、台地和山前平原发生山洪灾害的平均面密度最高,其次为中小起伏山地。山洪灾害发生次数在软硬相间岩体分布区和次硬岩体分布区发生最多,发生山洪灾害的面密度分别为261次/万km2、270次/万km2。软硬相间岩体是诱发泥石流、滑坡的主要岩性单元。
我国西南地区一、二级阶梯的过渡带是活动断裂带的发育中心地带。安宁河断裂带、元谋—绿汁江断裂带、小江断裂带、波密—易贡断裂带和白龙江断裂带等,为我国泥石流最为发育的地区。
3.经济社会因素
经济社会因素是山洪灾害的主导因素之一。山丘地区过度开发土地、陡坡开荒、削坡建房、城镇不合理建设等改变了其原有地形、地貌,破坏了天然植被,加之乱砍滥伐森林,失去水源涵养作用,均易发生山洪。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河道不断被侵占、河道严重淤塞、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房屋选址不当以及大量病险水库的存在等,也都导致或加剧了山洪灾害。
1.2.2 山洪灾害的基本特点
1.分布广泛、数量大,以溪河洪水灾害尤为突出
我国地形地质状况复杂多样,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山洪灾害表现出类型多样、数量大、分布范围广的特点。据调查,全国有溪河洪水灾害沟约18901条,发生灾害81360次;泥石流灾害沟约11109条,发生灾害13409次;滑坡灾害16556处。
2.突发性强,预测预防难度大
我国山丘区暴雨常具突发性,从降雨到山洪灾害形成历时短,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则不到1小时,很少达到或者超过24小时,加之山丘区目前监测站网覆盖率低,造成山洪灾害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预防的特点。
3.成灾快,破坏性强
我国山丘地区因山高坡陡,溪河密集,洪水汇流快,加之人口和财产分布在有限的低平地上,往往在洪水过境的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的灾害。
4.季节性强,频率高
我国的山洪灾害主要集中在5~9月的汛期,6~8月主汛期更是山洪灾害的多发期。
5.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
我国西南地区、秦巴山地区、江南丘陵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山丘区山洪灾害集中,暴发频率高,易发性强。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相对分散,暴发频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