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茶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茶圣故里的陆羽遗迹(址)与纪念标志

一、遗址

西塔寺(天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陆羽故居——西塔寺,遗址位于市区人民大道石油公司现址。西塔寺肇始于汉代末年的“青云寺”,南齐至北周(公元479—574年)额冠“方乐寺”。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曾敕命诏舍利并建灵塔。西晋后谓“龙盖寺”。唐代因陆羽恩师积智大师园寂后建塔,更名“西塔寺”(图1-5)。

陆羽去世后西塔寺将陆羽曾经的住所辟为“桑苎庐”,并修建了“陆公祠”。

位于西湖覆釜洲上的西塔寺,曾经四面环水,古木参天,佛殿重檐彼联。有大雄宝殿、观音阁、子律堂、浮香阁等。1935年后相继毁于洪灾及战火。

西塔寺集崇佛参禅、尊陆怀古于一体。佛学大师如支遁、彦琮、智积等驻锡弘法,名士大家、历代地方官员如:齐已、裴迪、周愿、皮日休、宋祁、张耒、王元之、钟惺、谭元春、李维祯等都曾游历其地,留有铭记或诗赋。

2007年重建的新西塔寺位于西湖以北古城堤街。

陆羽读书处(天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天门市竟陵城区西北20余公里处,有天门山群落,最高处海拔192米。清代以前的县志上统称“天门山”、“火门山”,宋《与地纪胜》谓“天门山”。天(火)门山群落,自西北向东南:七个山丘的现代名称分别为:“西龙尾山”、“天门山”、“朴船山”、“团山”、“火门山”、“金杯山”和“佛子山”。

陆羽当年读书的学堂遗址位于火门山。“火门”其名称源于东汉:因刘秀率兵取道竟陵经过此地,晚间举烛,火把烤红两侧山岩,故名。唐末以后,因为避讳,改“火门”谓“天门”。

陆羽约十五岁时,竟陵太守李齐物推荐并赠以诗书,送他上火门山学堂拜邹野(古“墅”字)为师,在此潜心攻读四年多。

历史年上竟陵郡(县)几度改名为“景陵”。清雍正四年(1726年),为避康熙皇帝陵寝讳,又改“景陵”为“天门”,其县名亦源于天门山。

东冈草堂(天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冈岭,陆子之所居也。位于松石湖畔。‘松石碧波’为古晴滩八景之一。又曰:东乡有村曰乾驿镇,民居栉比贸易颗集。本县四镇之一也。设巡检署在此。北行可二里许有湖,周四十里水澄如镜,日影中子鱼螺蛤毕见。湖岸阜起似土山,西北尤隆耸,榆柳绿中桃花作姿掩蔽茆屋,真作图画观也!”(文见乾隆《天门县志》)

东冈岭距竟陵城东约70里,傍干驿古驿道且交通便利,陆羽“火门”学成下山后在此结庐。是其外出考察后整理笔记、酝酿撰《茶经》之所。自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后,陆羽在此与竟陵司马(后任太守)崔国辅相与“较定茶水之品凡三年”。

皎然寻访陆羽的遗址

1.泗洲寺

据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天门县志》记载:“泗洲寺在县东华严湖,离城四十里,相传释皎然寻陆羽至此。僧置田四十亩。”《干镇驿乡土志》也有“泗洲寺,在华严湖畔,相传唐僧皎然寻陆羽至此”的记载。抗战时期,遭日军地质勘探队破坏。

2.燃灯寺

竟陵城东南17公里横林镇的陶溪潭,为竟陵古汉水流域四镇之一。陶溪古镇河隔岸有“燃灯寺”。据《大清一统志》、《竟陵诗选》等载:“僧皎然住燃灯寺,有遗像及碑迹”。

“燃灯寺在县东南淘溪隔岸,……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然燃灯夜,相思馨一声。’或谓寺取“燃灯”者此也。明嘉靖中重修,邑乡进士戴度为文勒石以纪其事,年久覆圯。”(见康熙《景陵县志》)原址尚存,旧寺已毁。

二、遗迹

陆羽文学泉井(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该井史称“支公井”。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东晋高僧支遁驻锡龙盖寺时,曾在此泉眼处掘井煮茶。唐代时陆羽自幼在此汲水为师父积智煎茶逾十年。后因陆羽被诏拜为“太子文学”,故唐末后文人称其为“文学泉”。又因八方形井盖巨石上有三个圆孔,呈品字形排列,民间俗称“三眼井”。

千年古井几经湮没,失其所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发掘重修。据《天门县志》载:“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知县召民筑城于城北门外偶官池掘得一井,口径七尺,深近百尺,中有断碑废柱,字刻 ‘支公”二字,乃真陆井。丘宜拟构亭其上,未果,后又湮没。”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大旱,居民掘池取水,得井石盖,有三圆孔如品字,石下有泉,泉旁有断碑,隐存“文学”二字,知县马士伟主持掘井,并修建陆羽亭,井旁立石碑,正面刻“文学泉”三个字,背面刻“品茶真迹”四个字。为乾隆湖北安襄郧兵备使陈大文书丹。

天门山陆子泉:

相传陆羽在火门山从邹野学习时,读书之余常到山上采茶,为其煮茗。邹夫子见陆羽爱茶成癖,便凿出一泉井。泉水自岩隙渗出,清澈如镜,甘冽醇厚,旱而不涸,涝而不溢,四季常盈。上世纪90年代初,地方政府在泉眼上用砖筑成井壁。前些年因山北坡被人为采石致山体裸露,现在水量已明显减少。

三、纪念遗存与地标

古雁桥(天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雁桥”始建于宋初。是古竟陵城西门外“雁翼覆羽处”的纪念地标。故事发生在唐玄宗开元21年仲秋,龙盖寺智积禅师漫步西湖,忽闻芦苇丛中“群雁喧集”,伴有婴儿哭声。循声走去,只见大雁“以翼覆一婴儿”,禅师遂将其抱回,托人抚养。此地后被视为陆羽的出生地,后人特作“雁桥”以为纪念。

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古雁桥”后,历经明万历十五年(1746)、清顺治初、康熙二十一年(1682)、乾隆年十一年(1746)、道光二十七年(1847)等多次修建。旧时溪流直通陆羽故居龙盖寺浮香阁。

1990年4月,古雁桥按原样迁建于西湖陆羽纪念馆门前。长14.2米,宽5.9米,高3.7米。桥额为著名书法家、邑人胡德增恭书。桥南侧石碑为钱永书并立。

雁叫关与鸿渐关

“雁叫关”是相传当年积公初闻雁叫处,位于老古雁桥南约50米处的堤街。明代中叶在此立牌坊一座,匾曰“雁叫关”。关前水巷口原有品茶楼一座,上祀陆羽,题楹联曰:“品水雅意不在酒,仙子高风只是茶。”水港口下以西的天门河段,古称“西江”。

“鸿渐关”牌坊为明嘉靖中,知县杨应和为纪念陆羽,依其字“鸿渐”在原南门外河街而立。民国24年(1935年)专员石毓灵迁建于其北的十字路口(今淌子街南端),关上设标准钟,十分雄伟气派。南起鸿渐关,北到北门桥段,是竟陵城过去最热闹的地方,1982年被天门县政府命名为鸿渐街。

陆羽亭与涵碧堂

“陆羽亭”位于古城北门护城河的官池,原为双层木质结构跳角亭,系清乾隆年戌子年(1768)时任知县马士伟所建,后毁于兵燹。1957年经周总理过问重建。1981年6月县人民政府重修。2003年在原址上以混凝土结构重建。

“涵碧堂”原座落在文学泉井北,为清乾隆壬寅(1782)冬,竟陵知县罗经陪同安襄郧兵备使陈大文,凭吊陆羽品茶真迹后于次年所建。与得月楼、文学泉阁等形成文学泉风景区的建筑群。1939年被日军毁灭。2003年由天门市政府重建。门额上书“涵碧”二字,门联仍用陈大文所撰“香浮碧乳留真味,影动清流惬素心”句。室内墙上木刻诗匾四幅,分别为唐代齐已《过陆鸿渐旧居》、裴迪《题文学泉》,宋代王元之《题文学泉诗》和清代天门籍文人熊士修的《茶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