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观察和解剖鲫鱼》
一、设计思路
“鲫鱼的观察和解剖”是《生命科学初中第二册(试用本)》(上海教育出版社)第4章“生物的类群”第2节“动物”中的一个实验,是初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实验之一。该实验取材方便,操作性强,成功率高。但是在实践中发现整个实验的过程容易出现如下问题: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顺利操作上,而忽视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这样操作;学生往往急于解剖而忽视对鲫鱼外形的观察及对鲫鱼结构和功能如何相适应等问题的思考,这当然和老师的教学设计及课堂管理密切相关。再如,在解剖鲫鱼前应该如何对鲫鱼进行处理才能减少它的痛苦?解剖的时候之所以只去除一侧的体壁进行观察,是为了遵循解剖的原则,在能看清结构的前提下,尽可能使创伤面最小,不破坏其内部结构。诸如此类关于学科德育方面的问题也是本节课中值得老师和学生共同思考的。结合学校“抑讲扬学”的要求及本节实验课的特点,通过演示实验、组织小组合作、设计学生任务单等方式,力求在老师有效的引导下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机会。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观察鲫鱼的外形特点,知道其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特点。
2.观察鲫鱼的内部结构,知道各器官的分布和功能。
3.初步学会解剖鲫鱼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等方法,理解鲫鱼形态结构与其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初步学会解剖鲫鱼的基本方法。
2.知道鲫鱼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分布。
3.理解鲫鱼的形态、结构和其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二)难点
1.鲫鱼的解剖和内部器官的观察。
2.理解鲫鱼的形态、结构和其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四、教学准备
鲫鱼、蜡盘、解剖剪、镊子、解剖针、放大镜、铁丝、纱布、吸水纸、修改的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
(续表)
六、实验报告
《观察和解剖鲫鱼》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知道鲫鱼的外形特点,知道其对水生环境的适应。
2.知道鲫鱼的内部结构,加深理解其各器官的功能。
3.初步学会解剖鲫鱼的技能。
材料与器材:
鲫鱼、蜡盘、解剖剪、镊子、解剖针、放大镜、铁丝、纱布、吸水纸、修改的实验报告单。
实验步骤:
1.观察鲫鱼的外形。
2.剪去鲫鱼一侧的体壁,观察鲫鱼内部器官。
3.思考鲫鱼的结构是怎样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并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表格中。
(续表)
七、评析
凌老师的这份教学设计目标明确具体,教学环节完整。围绕如何观察和解剖鲫鱼,设计了“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和“解剖鲫鱼并观察其内部器官”两个实验任务,帮助学生理解鲫鱼形态结构与其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本实验是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活体动物解剖的实验,学生或有极大的兴趣或有畏惧的心理,如何让学生在实验与心理上找到一个平衡点,养成科学对待实验动物的态度,是本实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凌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解剖前让学生思考“对鲫鱼进行怎样的处理,才能减轻其在解剖中的痛苦”,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善待动物;解剖时强调解剖鲫鱼的技能与方法,关注实验细节;解剖后组织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鲫鱼,并做好观察记录,使学生在获得实验方法与技能的同时,也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体现生命科学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作为一节实验教学课,本教学设计中“观察鲫鱼的内部器官”这个环节设计得过于简单,解剖鲫鱼后观察哪些结构?怎样观察?这些问题需要教师一一点拨,仅靠“填写实验报告”恐怕很难落实教学目标;对学生活动中的一些问题的讨论也应有所预设,以增强可操作性。
(梅守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