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语文的个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囚绿记》中的生命意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册选取的《囚绿记》(现代散文作家陆蠡的作品),涌动着浓厚的生命意识。文中无论是对生命的渴望,还是生命碰撞中体现出的生命的韧性,以及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还有对生命的敬畏,足以荡涤我们的灵魂,启迪我们的心智。学习这篇文章,对学习者而言,是一场深刻的人生教育、生命教育。

恋绿——呼唤生命

“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绿色多宝贵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对生命的呼唤是何等强烈!它左右了作者的生活行为,内化成了生命的意识。靠近生命,追求生命成了作者的理想,房间的简陋无须顾及,只需要有一丛生命的新绿,只要有了这丛生命的绿色,作者就不孤独,“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不孤独是缘于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呼唤,是一个生命和另一个生命的契合,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精神相遇,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对话。呼唤生命,寻找精神的知音,流露出的是生命的大孤独,是发自生命深处的孤独。“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这种孤独体现的是生命的困惑、脆弱、无助,是生命意识最危险的杀手,它吞噬着生命之火,喑哑着生命之音,消耗着生命的能量。这种孤独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当时正值“七七”事变爆发前夕,我们国家正处在民族衰亡的危急关头,外族入侵,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作者精神上极端痛苦,生命中涌动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深沉孤独,这种孤独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排遣,就内化到精神领域来寻求解脱。对绿色生命的呼唤,不能不说是在寻求生命的知音,寻找苦难环境中,仍顽强生存的生命伴侣。

囚绿——感受生命

在作者看来,囚绿的最初目的是“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然而,在囚绿的过程中,他感受到的却是生命的激烈碰撞、生命的自由和意志。把绿的枝条牵进屋子以后,发现“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但是这种欢喜很快便被一种生命的反叛、生命的韧性、生命的自由意志给击碎了,“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么固执啊!”满以为以强悍的生命力足够可以征服一个脆弱的生命,让这个脆弱的生命俯首帖耳,但是这个弱小的生命所表现出来的顽强令作者强烈震撼:一个生命的生长绝对不是另一个生命的观赏,不是另一个生命的奴隶,不是另一个生命的附庸。臣服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绝对不是武力或粗暴就能解决的,任何外在的强加对于一种生命而言都是无济于事的。你可以毁灭它,但不可以改变它。唯一改变它的方式,就是首先尊重它的生命存在,把它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来看待,当作一个和自己对等的生命来看待,当作一个自由的生命来看待——无论它是多么的渺小。漠视他人的生命存在,肆意的践踏生命的尊严和自由,以强凌弱,最终也得不到别人生命的尊重;残酷地剥夺他人生命的自由,最终自己也不能获得生命的自由,“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宁愿死去,也不愿意屈从别人的意志,宁愿死去,也不愿意放弃自己对生命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病倒和死去是生命的抗争,是对强暴力量的坚决回应,是生命的坚强,是生命的坚韧,是生命的圣洁,是生命的伟大,也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激烈对话。

释绿——敬畏生命

囚绿没有改变常春藤生命的方向,却让作者感到了这丛绿色坚韧的生命力量,作者深深懂得了生命的自由真谛,懂得了生命对于自由与光明的渴望,这种感悟让作者对不按自己意愿生长的常春藤产生了深深的敬畏,这是对自然的敬畏,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对生存意志的敬畏。这种敬畏之情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他致诚意的祝福,愿他繁茂苍绿。”从当初渴望生命(绿色),到占有生命(绿色),再到敬畏生命(绿色),表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作者生命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其意义在于坚定了自身在国家危难时的生存信念,也坚定了对祖国在外敌入侵时能够生存下去的信念。这种觉醒使作者更加珍视自己的生命,更加珍视祖国的命运,更加自觉地抗击粗暴的力量,更加坚信自己对自己命运的主宰。这种觉醒无疑是一种民族危难中民族意识的觉醒,它意味着羸弱的民族经过艰苦的抗争,必将获得生命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