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集称文化景观集成美的建构
传统集称景观文化在中国城市地理学上的运用普遍性、历史学上的渊源经久性、社会学上的大众公共性、文学美学上的新闻传播特性、旅游学上观赏游览特性,对保持优化选择的城市结构形态、自然环境、人文特色、民俗风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集称景观不只是城市自然生态景观的优秀代表,它本身就是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城市集称景观文化全方位表现的集成原理却鲜为顾及。面对时下城市集称景观特色日益衰落的状态,正有保护开发研究的必要。本节所言城市“八景”更多的是指城市范围内的自然景观结构体系,及其市民城市生活中的一种文化景观的审美活动。
一 集称景观文化的艺术特色
“八景”一词,来自宋时沈括的《梦溪笔谈·书画》:“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后来,八景成为八个胜景的并称。这八处景物,常常是某一风景区,或者扩大到某一城市或地区的八处著名景点的集合,是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反映和象征。第一个地域性“八景”乃“潇湘八景”,出自南宋《方舆胜览》引《潇湘野录》宋迪所画。后来接二连三地引来诗、书、画、文等学术大家争相为之讴歌摹写。第一个城市“八景”是“虔(赣)州八境”(熙宁十年 [1077年]),接下来的有“羊城八景”(1151年)、“燕京八景”(《明昌遗事》, 1190~1196年)……第一个风景园林的景观集称是“西湖十景”(《方舆胜览》, 1239年)。
八景的选择和命名也成为一种特有的艺术文化现象。有时并不一定非要“八”数,“八景”仅仅是这种集称现象的泛指。如白马寺六景、燕京八景、西湖十景、龙泉十六景、香山二十景、圆明园四十景、金陵四十八景、避暑山庄七十二景,等等。完善每一处并称的景观组成,与相关传说故事、各门类艺术,以及文学作品等对共同的美感加以颂扬、互相交流体验,歌之、咏之分不开的。集称八景文化活动,几乎调动了相关地区从一切文人雅士到广大普通民众的审美活动情趣,参与景物命名艺术的考究、地方原真景观的整理改造、特色要素的培育美化、山川大地景观艺术小品的点缀……以此丰富了历代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移风易俗、审美教化的社会积极作用。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散落的八景——这些城市和地区的重要名片,它们的美学内涵是多方面的。
集称景观文化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几乎中国传统文化人喜爱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所吟咏的一切美好事物:山川河流、动物植物、气候天象等自然风景,都转移到了城市八景的审美观照中,赋予了人类最为美好的移情比德观念,同时达到了对人性美、生活美的歌颂。
集称景观文化具有中国古典哲学美的内涵。传统哲学的思辨方式形成了周易、风水、五行、阴阳、八卦、辨方正位等思想体系。通过城市八景文化的建构,融合传统哲理,无论在学理上,还是在生活实践中,演绎出理想的人居环境图式,号召公众爱护遵守,凝聚起全体市民的城市美学观,意义匪浅。集称景观文化常常将“儒、道、佛”的标志性景观也一并纳入,可见丰富的内涵将各种美学思想体系也囊括其中。
集称八景文化一般都记载了该城市或地区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著名的事件。大凡八景之处皆为城市风景名胜之地,许多有关公众人物、精英人物、知名学者、著名事件的陵墓、遗址、纪念物(碑)等多设立在这里。城市八景犹如一部城市的史册或英雄谱。某些地区自然山水八景景观,往往记载了该地区特殊的时令气象风光、水文地质地貌特色、特殊动植物活动生长状况……不亚于一部活的教科书!
二 集称景观文化的集成效应
“集称”就是“集成”的一种运用方式。“集称景观”则是一种“集成创新”行为和成果。“集成”一词按一般理解就是聚集、综合之意。其英文为“integration”,按照《新英汉词典》中的解释就是“结合、综合、融合”,有“整体化、一体化”的意思。如“economic integration”就是“经济一体化”。“集成”即“集大成”的意思,将某类事物中各个好的、精华的部分集中、组合在一起,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各种事物本来就是存在联系的。从系统理论而言,“集成”乃将各自独立的组成部分汇总成一个新的整体,从而产生规模效应、群聚效应。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单元、子系统)集合成一个内部关系优化的有机系统,可提高有机系统的整体功能。这就是“集成”的根本价值所在。这里可派生出“技术集成”、“集成产品”等概念(马可·伊恩斯蒂[Marco Lansiti])。如果按照“景观集称”的特点,似乎也可以衍生出景观的“水平化集成”、“垂直化集成”、“立体化集成”。着重从平面布置上考虑功能作用,谓之景观的“水平化集成”;着重从一个景点景区历史发展角度考虑集成效应,可谓之景观的“垂直化集成”;如果既考虑平面关系又考虑历史发展关系的集成效应,可谓之景观的“立体化集成”。若简言之,将它们都称之为“网络化集成”亦无不可。
千百年来的集称文化景观到底有哪些“集成效应”呢?纵观中国景观发展史,好像人们世代都有深刻的体验,而直接论述的并不多。从方法论上讲,“集成”也是一种“打包”的研究管理手法,便于记忆、把握、传播,抓住整体特色,加以比较研究,便于形成景观的层次结构,便于多种文化艺术相互移植、刻画。本节第一部分谈到的审美特色实乃八景集称在诗词书画艺术上的几种“集成效应”的表现。除此之外,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生态保护、山川崇拜、防灾抗灾、环境治理等方面依然表现出许多“集成效应”。
(1)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内八景、外八景往往构成了城市的基本山水骨架,形成了理想的风水格局,可谓理想的山水城市。整个城市的形态大体均衡、功能结构十分合理,给予居民一种安定祥和的氛围,便于观赏游览。
(2)如阆中八景使之在天气恶劣的季节,因集称八景的调节作用,可以获得优良的微气候环境。背阴朝阳的大环境,冬季山景阻挡西北的寒风,夏季吸纳水景方面送来的凉风,避免了城区因人口集中造成的空气与尘埃的污染。
(3)如“青山伴绿城、六脉皆通海”的广州,“云山珠水”自古为羊城八景之首。因六脉渠疏导和排放北方位白云山下泻的雨水,顺利汇聚入南方位的南海(珠江),城市积水受涝的情景并不多。“落大雨,水浸街”的现象实乃近现代自然山水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后的憾事。
(4)有些城市因地形欠缺致使结构形态不甚完美。有识之士倡议于地倾之角设置宝塔或楼阁之类的建筑物以平衡之,如此构成了城市八景之一,许多水口园林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形成的。不言而喻,这为城市增添了无限之灵性。另有广州(省)会城三塔实乃导航标志灯塔为“天门地户”增色不浅。
(5)城市不是铁板一块,但周围集称八景可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大地景观。有生物场,有生物安全岛,有生态食物链,有生物桥……只有这样,生态效应、生物繁衍才有理想的生存空间环境。对人来说也是同样的理论根据,破碎的景观就是破碎的生态空间、破碎的美梦。让“八景”成为完美的生态有机整体,自古就是人们高度赞颂的理想家园。
(6)森林为城市之肺,湿地为城市之肾。居庸叠翠、蓟门烟树、白云松涛……此为山林景,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大通烟雨……此乃水物景。肺气肿、肾衰竭,肯定大难将至。历史悠久的集称八景就是这样长期提醒人们注意爱护城市身体的综合平衡。
(7)从人文景观方面讨论,往往也注意在思想领域求取群聚效应。无论宗教信仰、执政理念,通过文字艺术的对仗、排比、呼应等手法,将各方理念变化统一在一个大前提下,求得“集大成”的社会效果。
三 集称景观文化的现实状况
最近人们在网上可以找到几乎所有历史城市都有传统“八景”的详细记载,并可发现某些城市还有部分“八景”景观遗存。这说明我国人民对“八景”文化及其审美活动是情有独钟和不懈追求的。如广州羊城八景的评选活动,不仅继承了宋元明清以来的优秀传统,且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多次开展了“羊城八景”的群众性评选活动(见表1-1)。这对调动市民热爱羊城、热爱自然,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具有积极普遍的意义。
表1-1 广州历代“羊城八景”集称
资料来源:《名城广州常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第145~146页。
人们充分认识到自然美以形胜,在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统一中,成为人化的自然、美的自由形式。城市“八景”之所以美,也是由于社会历史积淀的结果:千百年来,在感性的自然形式中凝注了丰富的社会情感和观念,以自身感人的自由形式取悦于人。如“云山珠水”的暗示、象征和寓意,表现了朦胧而广泛的合目的、合需要的社会内容,成为羊城须臾不可远离的东西。
然而,在我们的政治生活中,由于长期存在着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片面地按照人类需求来改造环境,违背自然规律,在一定程度上酿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苦果。对千百年来的“八景”文化亦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老八景被“摊大饼”似的湮没掉
过去城市集称景观多为山岳景观、水体景观、植物景观,融入自然要素中的人工风景建筑小品只是起点缀的作用。
由于城区向外发展,原本位于宜人尺度城市周边的“集称八景”现已被鲸吞或蚕食,大多已不复存在,有的面积日益缩小,已成孤岛,或深陷“石屎森林”(高楼群)之中,或因严重的人工干扰和破坏使天然景观严重破碎化,构不成旅游景观。原为羊城八景中的明代的“药洲春晓”就因城市化建设,湖面丧失殆尽,只剩残迹而成不了气候。清代的“琶洲砥柱”,因水文、地理变迁,景观意境异化。上海外滩是地标景观,反映了整个东亚近代殖民史的重要面貌,见证了上海历史上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上海知名女作家陈丹燕质疑乾隆年间评选的老沪上八景为何如今只剩下“龙华晚钟”这一处?呼吁评选不要完全抛开老八景。不失去旧的城市风貌,才能更好地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高度人工化的景观缺乏生态亲切感
在中国东部及几个最重要的文化发祥地区,景观已经高度人工化了。现在评选的城市“八景”,除了继承部分传统八景之外,更多的是人工景观。因类似景观很多大同小异,相对突出经典的不多,形不成权威性的必游景点。景点之间不存在连接、过渡、呼应、视线对景等造景关系,亦形不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公路网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扩张、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当城市尺度范围达到相当规模后,人工化景观中残存的自然和半自然斑块更是难以发挥如古典“八景”中的自然景观在传统尺度城市中的整体性作用。上海“沪上八景”的专家组成员和组委会一致认为:“八景”应该是景观带,而不是单一的某一个建筑。它可以是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环境下的特定景色,决不拘泥于固定的城市项目,决不能是“八大高楼”。当年貌似黑皮烟囱的广州西塔建筑被踢出“羊城八景”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3.公共性景观出现大众文化认同危机
由于封闭多年,西方世界和我们自身的落差,使得文化认同危机再次发生。相比较而言,文化认同危机在建筑和城市景观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欣欣向荣的建筑市场下地域文化的失落”、“城市大建设高潮中对传统文化的大破坏”、“全球化对地域文化的撞击”等等,使之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出现浮躁、肤浅,丧失根脉、地脉、文脉的现象。这种文化氛围,几乎颠覆了自古以来城市“八景”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初衷。“八景”一定是最有代表意义的景点景观,对城市文化有重要的延续意义。阮仪三先生认为要兼顾历史和现代,既要有传承也要有发展。“八景”要能在比较长的时间段里,具有代表意义,“不可能变来变去”。贪大求洋、怪诞庸俗、摩天楼热、千城一面也无不是这种危机的表现。上海的地方文史专家薛理勇认为,“八景”不仅要能提高地方知名度,推广旅游,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张城市名片。“八景的评选不能商业性太浓,应该以大众化、自然化、生态化为主。”
四 集称景观文化的维护方略
为了维护、弘扬我国悠久的“八景”文化及其传统评选活动,使我们的城市更加美好、使我们的人民生活幸福,有必要从根本上保护、建立我国城乡的生态环境体系,走山水城市的发展道路;建立我国的文化景观安全保护战略,提高全民族的景观文化水平。特别是城市建设的决策者须首先接受景观文化的教育,接受全民的景观文化监督,按科学的、美学的、规律的态度办事。
1. “八景”应纳入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战略
庐山是中国目前为止唯一以文化景观名义进入世界遗产清单的遗产地。但事实上由于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独特性,许多遗产地都具备文化景观的特征。国家和民众都应认识到文化景观保护在中国具有很大潜力,应该在业内乃至全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建立连续的遗产景观生态网络,辨识和维护文化景观安全格局,整合文化遗产与城市绿地系统,避免景观过度破碎化,保证生态可持续的重要性。文化遗产保护应充分和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相结合,形成连续的、有机进化的生态景观,持续性的景观,并进一步发展形成遗产区域(heritage area),实行区域环境公园,生态博物馆等区域化保护方式。基于整体的土地伦理和景观的、而不是单纯文物的遗产保护理念应成为保护活动的思想核心。
那种侵占老城区山林绿地的作法应该坚决制止,那种填埋河涌、江面、湖面用于房地产开发的错误政策必须废除。好山好水的地方不能用做建房基地,好景美景只能“借”,不能占用。
2.重视线形文化遗产景观和湿地文化景观
有国外人士提出集成景观,不应排斥线形的文化景观(linear cultural landscape),美国已经盛行有年的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便是针对此类文化景观提出的。以规划和设计土地为内容、以处理人地关系为任务的景观设计学,应广泛地参与到线形文化遗产景观的保护运动中来。如广州到珠江口有100多座古炮台,应用“绿道”、用旅游线路、用珠江水上游路串联起来,作为城市景观,还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惜一些重要的地方性线形文化景观,如护城河、铁路等,也没有得到恰当的基于其价值认识的保护。
广州原有大面积的、连片水网密布的湿地,作为广州“肾脏系统”是非常符合地理气候、地质水文,以及山、城、田、海的优良生态健康景观系统的。可惜大部被破坏了,剩下的部分已经不多了。如不坚决保护,等于对人民的犯罪。
3.“八景”应体现民族的地方的城市精神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杨卫武说,上海精神应该是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是英美文化和江南文化相结合;是崇洋并不媚外;是精明不失厚道;是自恋不失宽容;还更应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原有沪上“八景”是能够体现这些文化特色的。广州也是开放城市,八景中应尽量反映出“四地”之说的城市特质,突出广州千年名城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商埠文化主题。有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不少,如宣传深入人心,必能赢得人心大快,提升市民情趣。一口通商、古港码头、省会三塔、全城骑楼、南海神庙、百年广交会场、外来宗教建筑,等等,均可打包组合形成综合意境。
4.“八景”评选应该摒弃“新”“老”之别
要淡化“新”字,让“羊城八景”成为广州品牌和名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经得起社会和历史考验,能够作为广州发展前世今生的城市见证。城市大了,应将同类型的景观打包在一起,既能照顾到“面”,又能兼顾到“点”。在更多的人看来,“八景”应该是一个涵盖内容丰富的“景群”景区,从而能带动整个城市建设。比如琶洲塔、莲花塔、赤岗塔,根据景观特色和文化涵义大可归为一组景系,树立起海上思路文化的概念,联想到风帆航海时代的珠江、珠江口、虎门狮子洋,以及古海岸变迁等历史景象。
5.提高全民的美学思想理论水平
马克思讲道:“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可是由于我国各社会阶层文化美学心态的被破坏,造成了整个民族心灵境界的下降,使老一代人心有余悸、谈“美”色变,年轻一代缺乏审美责任感和道德感。如今,与类似城市“八景”相配套的城市哲学和审美心理学水平亟待提高,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有华东学者谈及西湖十景虚虚实实的四字取名方法就很值得借鉴,其中前两个字体现“景”,后两个字体现“情”,情景交融。找出恰当的有诗情画意的词汇来概括风景园林,更容易引起美感共鸣。广州跟上海一样,评选出来的“八景”名字也应该有诗情画意,让人印象深刻,即使到了实地不能完全看出其中的意境,景名在脑海中也会产生美好的印象,同时对观景也能带来一定的指导作用。想当年广州对一个孤立的电视塔命名而闹出许多笑话,真令人汗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