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古采石场文化景观美的凿造
无数次的造山运动,地球上出现了许多神秘离奇的天然石景。在人类数千年的开山采石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鬼斧神工式的人造石景。随着天时迁转、生物繁衍、人文积淀,这些石景景观的审美价值倍增。我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万里长城、张家界、丹霞地貌、庐山、云南石林等,件件都与石景有缘。在世界艺术史上,我国的水墨山水画、风光摄影,都与石景形影不离。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描写自然山石之美的,更是数不胜数。天地的灵气、人的灵气、文化的灵气,造就了中国风景园林,达到了自然美、人文美的高度统一,不仅对世界的景观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文化艺术对世界的杰出贡献。
住建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近11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13%。1982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审定公布了6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是值得我们珍惜的宝贵遗产。在我国传统的风景园林艺术创作中,人们积累了一套掇山叠石(中观、微观上)、开山造景(宏观上)的理论与实践,创造了众多的石景文化景观,在世界风景园林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然而因我国石景文化掇山理景、开山造景等传统技巧的逐渐失传,不但导致我国的写意山水园林中,山之秀美、水之幽深、林之茂盛的精髓与神韵日渐流失,而且敬畏自然风景、爱护生态环境的文明伦理精神也日渐衰落。笔者多年前就准备尝试写一篇以工程背景为契机兼造风景园林的文章,呼唤石景文化的复归,造福人类社会。采石工场在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应弥补景观资源的消失,人工修复生态机制,有意投入美学情结,凿造新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风景园林。
一 采石何必恶作剧 采石造景可双赢
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有关采石毁山败景、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屡见不鲜,由此“严厉”处理事件也不少。最后问题解决的如何?
句容市针对宝华山、茅山等景区内的采石场采取严厉措施关闭,仅能如此关闭了之。
句容市超过80%的面积位于丘陵山区,炸山取石是当地多年来的一项产业。这些采石场平均每个都在5亩左右。有些采石场就分布在风景名胜区,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该市的宝华山与南京钟山、栖霞山绵绵相连,是宁镇山脉最高峰,被誉为“律宗第一名山”,这一景区内共有6个采石场,10个宕口。开山采石严重破坏了景区的生态植被和自然景观,造成岩石裸露、水土流失,成为“白色疮疤”;同时旅游安全也得不到保证,引起了众多游客的不满。
开山炸石是岳麓山风景区比较严重的问题,其中桃花岭景区山体被刨去表层土壤,到处是赭黄色的石块和碎石,不仅影响岳麓山的整体观感,更严重的是毁坏了植被,引发水土流失。岳麓山是有影响的风景区,当地政府有责任维护岳麓山的良好形象,坚决杜绝乱采乱挖现象。
为彻底治理花溪河流域的水污染,重庆巴南区南泉风景区内的195家采(碎)石场已被关闭。和195家采石场同时停产的,还有南方、红旗两个水泥厂的3条立窑生产线和重庆正泰水泥厂。
滇池边仍有采石场。《民生关注》栏目报道:在滇池保护区内有一家采石场长年采石,对周围的环境及滇池流域都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云南水泥厂的采石场,一台挖掘机一天要采1000吨石头,森林大片大片地被它埋掉了。下雨的时候造成泥石流流到滇池里。对滇池有补水作用的“落水洞”,因炸山采石造成崩塌堵塞暗河,使滇池来水断流、水位下降。
唐代佛教名山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内一露天采石场在无相关手续的情况下违规采石、乱采滥挖,导致山体裸露,植被破坏,严重影响了景区景观。关停违规采石场,必须做好采石场的复绿、治理工作。新闻报道总是这样说。
采石业是社会的需要,从古至今都在采。一采就乱搞一通,一乱就来个严厉“关闭”。这种野蛮采石作业与简单的官场作风,在我国的各个地方经常出现。显然,这里缺少正确的执业规范和精神道德,也缺少正确的管理模式和指导思想!单靠这种低文化素质的开山采石生产方式,单靠这种急功近利的不求良性循环的管理模式,长期就这样“抓经济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人类的生存环境必将越来越糟糕,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必将越来越紧张。
有没有科学民主的好办法呢,既提高采石产量质量又能维护好生态环境?方法有的是。既有现代案例,更有古代杰作。早在2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二 石景风光得人心 石景文化万古传
朱光亚教授研究指出,越中地区春秋时代的墓葬中砖构已经逐渐取代了早先窝棚式结构的做法,进入大量采用砖石拱券结构的时代。石材的运用与日俱增,石材的开采成为先民一种专业技能。尤其是宋八字桥以后绍兴大量石桥、石栈道、石萧墙、石牌坊、石亭以及石铺地显示了汉代以后在木材渐渐减少后的另一种建筑材料的兴起。东湖、柯岩、吼山、羊山以及整个越中地区多处采石留下的塘口、湖池、洞穴说明,汉以后特别是隋唐以后,越中地区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石材的开采和使用技巧。而凝灰岩的石材可以说是区别于长江以北和临安此时通行的石灰岩石材和闽地的花岗岩石材的地区性材质。八字桥上的宋代望柱断面皆在35厘米左右见方,远大于石灰岩汉白玉的各式望柱,遗传了越文化中雄大刚健的品格。
大量开采石材的同时,越中人民创造了辉煌的石景文化风景园林。在绍兴的东湖、柯岩和吼山等因采石而形成的郊野园林景观,依然令时人为之倾倒。始自汉代沿及当代的采石活动场地在各地分布都有,唯独在绍兴造化出如此奇特的石文化景观,鬼斧神工的人力的成果和大自然的钟灵毓秀在这里都发挥到极致,东湖仙桃洞旁的对联:“三千年一开花,五千尺不见底”更是通过人的想象将它们赋予了诗和神话的品格。它们完全符合世界遗产组织对文化景观的基本定义。
绍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它是著名的水乡、桥乡、兰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历来被称为文化之邦。然而,它还是“石乡”、奇石文化景观之乡。
1.云骨石魂 柯岩绝胜
绍兴的柯岩风景区是以古越石文化为内涵,古采石遗迹为特色的风景区。采石始于汉代,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站在“柯岩绝胜”照壁前,可望见被历代誉为“石魂”、“绝胜”、“天下第一石”的云骨岩,高31米,底围4米,最薄处不足1米,其形上胖下削,宛如一柱青烟,袅袅升腾,如出云岫。在云骨岩离地20米处,有清光绪初年镌刻的“云骨”二隶书大字,字体刚劲,神形兼备,顶端千年古柏苍翠、老枝横斜,令人叹为观止。端详“云骨”,俨然是一位脱胎而出的仙子,亭亭玉立,婀娜而妩媚,散发出云的飘逸,可感受到水乡之石的灵性;但它又透着一股民族的骨气,蕴藏着骨的刚毅,让人无限敬畏(见图1-14)。据说酷爱奇石的北宋书画大师米芾,见了云骨岩,竟欣喜若狂,绕石三日,搭棚日夜相伴,不舍离去……距云骨岩数十米处,又有一取石后留下的孤岩,高27米,顶似香炉,下凿弥勒大佛,佛像离地5.5米,盘坐造像,佛高11.3米,其造型独特而令人叹服,那佛下身与石融为一体,上身却包裹在巨石当中,佛像宽颊广额,法相敦厚慈祥,仪态文静端庄,左手抚膝,右手屈举,正作阐经说法状。最奇特的是大佛两耳相通,可容一人自如来往,为世所罕见,在雕刻工艺上可谓造诣高超,此大佛为浙江四大石佛之一。千百年来,石佛历经沧桑、饱受风雨,今天却依旧巍然矗立、姿态不改,它是柯岩的绝胜、一种永恒的象征。
图1-14 柯岩云骨石
大佛对面是一朵全国最大的石莲花,半径9.9米,由99块巨石拼接而成,象征着“九九归一”。大佛池北面有一蚕花洞天,充满神奇色彩。入深井仰头看天,可见“一线天”。不远处有七星岩,岩口狭窄险要,入内豁然开朗,可容千人。此处有七处深潭,潭水幽冷清澈,游鱼可数,令人称绝。镜水湾集中展示了绍兴水乡风光和乡土人情,其三聚同源、情人谷、戏台、石竹居、杏花坡、越女池等景观,带我们进入一个情趣盎然的世界。柯岩景区拥有石佛、越中名士苑、圆善园三大景点。三国时期,历代匠人不断采石,鬼斧神工般地造就了姿态各异的石宕、石洞、石潭、石壁等石景;至宋代成览胜之地,陆游留有《柯山道上》诗作;清代已形成著名的柯岩八景。
2.石怪洞幽 吼山神奇
绍兴的另一重点旅游风景区——吼山,自然风光独特,人文历史悠久。自汉代以来凿山采石,经过千百年的石砍斧削和大自然的造化,形成了山奇、石怪、洞幽、水深的奇特自然景观,是绍兴石文化的杰出代表。一进景区门口,有块巨石,称“试剑石”。相传有一天,越王勾践来这里选犬猎南山白鹿,进献给吴王夫差。欲试能“风吹断发、削石如泥”之剑将巨石劈为两半,成了吼山门口的一大胜迹。吼山还有两块奇特的石头,一块叫云石,一块叫棋盘石,均为吼山石景之精华(见图1-15)。“云石”上粗下细,底部瘦削,凌空兀立,上顶巨石一块,似飘逸的云朵从天外飞来,亭亭如云,故名“云石”。云石又名火炬石,象征越地人民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坚韧不拔的精神气概。“棋盘石”高20余米,周10余米,上有横石三块,崔嵬离奇,传说有两位神仙乘黄鹤经此,被景色迷住,在石上对弈,且石形又酷似棋盘,所以棋盘石之说沿袭至今,实乃江南绝无仅有,国内罕见,每枚棋子有88斤重。
图1-15 吼山棋盘石(左)和云石(右)
吼山又称为狗山,许多山石都显露出形态各异的狗的形象,“越宫神犬”状似北斗七星星座之像,围着一条神犬,其状似在大声吼叫。吼山还有烟萝洞,洞里精巧玲珑,有奇石成景、静水流深,有挖掘后残存的石柱,也有日后人工建造的亭廊(见图1-16),可谓“桃源外面有桃源”。另外,景点水石宕、一洞天、神仙浴池(见图1-17)、剩水荡等景,莫不以石取胜。或陡岩壁立,如劈如削,或深潭凝碧,水深莫测。
图1-16 吼山别有洞天、静水流深
图1-17 大仙沐浴池
3.险崖峻壁 东湖藏天
秦始皇东巡时曾驻驾饮马的箬篑山,汉代以后成了绍兴的一处石料场,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又是采用特殊的取石方法,搬走了半座青山,并形成了高达50米的悬崖峭壁(见图1-18)。劳动者取石还普遍深入到地下20多米,有的甚至四五十米处,日子一久,形成了长达200米,宽约80米的清水塘(见图1-19)。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邑人陶浚宣眼光独到购地建园:顺应采石场起围墙,沿山筑成长堤,使堤外为河、堤内为湖,并建桥筑路,添置亭台,与崖壁、岩洞、石桥、湖面巧妙结合,经过百年的人工装扮,成为一处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见图1-20)。东湖与杭州西湖、嘉兴南湖,并称为浙江三大名湖。对此水深石奇,盆景式的风景旅游区,郭沫若曾有诗曰:“箬篑东湖,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难通。小舟入洞,坐井观空。勿谓湖小,天在其中。”
图1-18 绍兴东湖石景
图1-19 分隔湖水造景(清水塘)
图1-20 东山出东湖
东湖景区内有陶公洞、仙桃洞等奇巧景观,还有如听湫亭、霞川桥、饮渌亭、桂岭、秦桥等恰到好处的人工点缀,身处东湖犹在画中。除山石湖水等组成自然风光外,东湖还是富有历史人文意义的胜迹。游览东湖的游客不仅会为如画的景色所吸引,而且还会为劳动人民手足胼胝创造的如此奇迹所感动。
4.凿地采石 景观万千
在绍兴还有会稽刻石、府山摩崖、古栈道、古石桥、新昌大佛和千佛洞等著名风景名胜,无不与“石”结缘,均乃人工开山采石、兼顾留意造景而成。另据报纸、电视报道:有一些近无地上石山的村庄,古来采石向地下开挖,开凿出许多地下采石场,形成庞大的地下洞穴景观,如厅、如室、如廊、如滘、如桥……不幸地下作业场所或被洪水淹没,或凿通地下潜河涌泉,不复采石再生产,则留下地下积水洞穴千古之谜。当后人发现时,可为一处处不可移动之文物保护单位了。
三 莲花山古采石场 莲花山风景名胜
莲花山古采石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东省番禺市东部的莲花山镇,是岭南地区的一处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采石场遗址。莲花山古采石场开采时间自西汉初年一直延续至清代道光年间,由大小40余座丘陵组成,面积约30万平方米。莲花山古采石场以切割式凿岩法开采,遗留的采石面平均高度为25米,最高处达40米,最深处在地面下13米。采石场至今仍保留着古代采石时留下的石柱、石板及大量未能运走的石料。莲花山古采石场历史悠久,规模很大,开采的石料运至广东各地,具有很高的旅游和科研价值(见图1-21)。
图1-21 莲花石
莲花山的红砂岩石质优,密度高、砂质细,古人用它来作磨刀石,所以莲花山又叫“石砺冈”。这些红砂岩也是做墙基的好材料。据专家鉴定,建于2100多年前的南越王墓,墓穴所砌石料多采自莲花山。莲花山位于狮子洋之滨,当年,石块就是用船只沿珠江运到广州城的。从西汉时期起,历代先民在这里开采石料,因此,在山的东部地区形成了逶迤数公里的石林与岩洞,遗留下无数雄伟壮观的红色砂岩悬崖、险峰和石柱,形成了国内罕有的“人工无意夺天工”的石景区。这里石壁陡峭,真正是斧砍刀削,石壁上钎痕累累,凿迹斑斑。置身于古石场里,犹如走进了历史,耳畔仿佛不时响起凿石的叮当声,先民们艰辛而冒险的悬空作业的景象又浮现在眼前。游莲花山古采石场还有燕子岩、飞鹰崖、观音岩、狮子石等著名景点(见图1-22),它们是千姿百态的莲花山石景中的典型代表。
图1-22 穿越洞天
燕子岩是古采石场的精华所在。区内峭壁嵯峨,巨石横空,或形成一线鸟道,或形成一穴深洞,半出人工,半如天成,雄伟壮观,气势巍然。从崖下向上仰望,只见四面崖壁连环对峙,奇峰突屹,广阔的天空被缩成一方天井,嵯峨巨石摇摇欲坠,令人惊心动魄,神摇目眩。在燕子岩景区,细听岩上滴水声,看着盘旋飞舞的燕子,静中有动,如诗如画。岩石上的攀藤植物,有如一堵绿色的墙壁,每当春夏之交,花开朵朵,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见图1-23)。
图1-23 燕子岩
这些奇形怪状的巨岩,有些像刀削似的,断面十分平整;有些石壁深陷,像个巨大的神龛;还有些屹立水中,直指蓝天,仿如擎天巨柱(见图1-24)。这些并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先人斧凿刀劈而成。古代石匠们使用的工具十分简陋、粗笨,但他们却非常聪明,而且经验丰富,他们根据石头的纹理走向,在岩石上打三个石眼,顺次轮流敲凿,石块就会沿纹理轰然断开。千百年过去了,至今石壁上的纹理仍清晰可辨,风化程度极低,足见这山上的红砂岩石何等坚硬。
图1-24 孤石耸立(擎天巨柱)
穿过美莹洞天,来到百福廊。站在廊中放眼望去,一堵石壁迎面而立,上刻有100个福字,排列整齐,每个福字的字体各不相同(见图1-25)。在此拍照留念定会令你与百福同在。观音岩原是一处采石遗留下来的石室,在莲花山,像观音岩这样的石室还有许多。观音岩原是尼姑庵,供奉观音菩萨,堂内仰望,依稀可见石头壁上有“雍正七年”字样,但目前尚未找到有关这四字的来由。狮子石,位于莲花山的东麓。一石酷似雄狮,盘踞山崖,面向东方,状似向着珠江口吼叫,所以莲花山也被称为“狮子山”,面前的珠江河段被称为狮子洋。
图1-25 百福岩
穿过深邃的飞鹰隧道,来到飞鹰崖。飞鹰崖景观与燕子岩一上一下,正好相反,在崖上凭栏远眺,只见阡陌纵横,良田万顷,浩渺珠江,蜿蜒东流,南国风光,尽收眼底。回首俯视,但见一支支直指云天的石柱、石笋,巍然而出的石屏风历历在目(见图1-26)。
“莲峰观海”2002年被广州市政府列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莲花山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有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省会华表”莲花塔,有清代康熙年间建造的莲花城以及新建的世界最高的铂金观音立像。
图1-26 俯瞰景观(飞鹰崖)
莲花塔矗立在莲花山主峰,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已有400年的历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莲花塔外9层,内11层,外呈八角形,砖木结构,设有螺旋楼梯,可直达塔顶。在塔的各层有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门洞。塔高50米,是莲花山上的最高点。自古以来,从伶仃洋进珠江的船只,均以莲花塔为进入广州的航标,故有“省会华表”美誉。
莲花城高耸的城墙和墙上的雉堞仍保持着原貌。登上城墙,可以望到北面的广州黄埔港,向东可以望到东莞市。城内军帐座座,分议事厅、将军帐、夫妻帐、娱乐帐等,让游人遥想当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在此驻军设防时,铁炮昂首、钢枪映日、旌旗猎猎的壮观情景。
四 修养石景美学意识 鉴赏石景风光艺术
明末清初艺术家李渔(1611~1680年)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可谓研究石景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他重点研究的对象虽为微观的盆景、中观的庭院、园林,其美学理论移至开山采石而成的宏观风景区,也是完全适合的。
1.孤石、赏石之美(见图1-27)
李渔认为,“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塞极而通,偶然一见,始与石性相符”。绍兴的石景大多如此,以其“形、纹、状、态、情”构成“云彩”舒卷之美,此乃许多孤石之景连天接地常冠以“云”名之故。
以此衡量上述开山采石而成的各地风景名胜,整体上都具有一致性,个体山峰都具有“透、漏、瘦”的特色。有岩壁必有穴缝,有高峰必有深潭。“孤峙无倚”的石砬子,犹如一只动人心魄的巨大供石。这儿看不见石渣戈壁垃圾式的堆场,只有巨型盆景式的造景元素。这里的空间组合犹如园林化的奇妙变化,壑、沟、洞、谷、水面和堤桥路,都在自觉不自觉地玩弄艺术化的惊险。这里的石,为一种特殊意味的“山”,头重脚轻的“险”是“美”,撼而不动是强,拆而不断是刚,倾而不倒是稳。动态美的感觉胜过平庸无数。
广东的古采石场大多如此。塔状、浑圆古堡状、裸露型剑状、蘑菇状石林景观引人入胜的魅力和其幽静环境为艺术家所长期称颂。众多的水泊河流增添了石景的美丽。幽深、洁净的水面衬映出多姿多态的石柱、石塔、石壁和峡谷景观,不论远眺近望、俯视仰观,古城堡状、深渊酷井状均给人神秘、坚韧,上刺天、下穿地的雄浑之美。自然野生选择的乔灌木、刺藤野草等雨林植被,与岩石在质感形体上形成了框景、障景、衬景、对景等多种景观搭配,增强了石景风光的吸引力和地方特色。
2.大山、群山之美(见图1-28)
对大山的造景古人早有论述。开山采石一般均为石景大山。山之小者易工,大者难好。犹之文章一道,结构全体难,敷陈零段易。唐宋八大家之文,全以气魄胜人,不必句栉字篦,一望而知为名作。以其先有成局,而后修饰词华,故粗览细观具有一致性。气魄胜人,而全体章法之不谬也。采石场规模起码5亩大小,大者数十里长。
要形成大山群山之美,当然得从整体、从长远着手。其中充满随机性,只能依靠自然的山体因势利导而成。广东“石排”就是一例,其中不少有心人加以了组织管理。
作业者的修养,自有妙术使山林平地成林成景。垒石成山,尽有丘壑填胸、烟云绕笔之韵士,命之画水题山,顷刻千岩万壑。然造物鬼神之技,亦有工拙雅俗之分。主人雅而喜工,则工且雅者至矣;主人俗而容拙,则拙而俗者来矣。一花一石,位置得宜,主人神情已见乎此矣!以李渔之园主人影响因素分析,石景景观的美学个性,也应该符合这样的规律。
图1-27 柯岩孤石造景
图1-28 莲花山石丛
图1-29 莲花山绝壁渊潭
3.石壁、石墙之美(见图1-29)
石壁之美,美在石壁挺然直上,有如劲竹孤桐,斋头但有隙地,皆可为之。壁“无他奇巧,其势有若累墙,但稍稍迂回出入之,其体嶙峋,仰观如削,便与穷崖绝壑无异。且山之与壁,其势相因,又可并行而不悖者。匪特前斜后直,物理皆然,即山之本性亦复如是。从审美观,若有一物蔽之,使座客仰观不能穷其颠末,斯有万丈悬岩之势,而绝壁之名为不虚矣。蔽之者维何?曰:非亭即屋加以反衬。有石壁必有石缝、石穴、石潭、石壑与之相较,方显局部构造多样,取得统一变化之美。”
人们之所以对绍兴东湖印象深刻,主要原因可能来自于人工崖壁对人视觉的冲击。因此,游览东湖最要紧的是对崖壁的欣赏。观看东湖崖壁,远看、中瞧、近观各有不同。沿着古运河旁围墙边小路步行远观,崖壁表面颜色深浅不一,洞穴形状各不相同,富层次,多变化;沿着湖中小径可以中瞧,崖壁及崖壁所组成的洞穴给人以神奇,并禁不住为先人们的锲而不舍发出感叹;近观的形式当然是乘船入洞,在崖壁之下感受东湖,那时的你可能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游船观东湖,最奇妙的是近观陶公洞与仙桃洞,可以说不进二洞等于没有到过东湖。陶公洞入口处仅容一艘小舟通行,进入洞内之后却是别有洞天,在洞底仰望小片天空,坐井观天的意境悠然在目。站在岸上看仙桃洞,只是一座简单的石框门,而你在和仙桃洞零距离接触之时,才能在导游人员的指引下,见到与倒影组合在一起的巨大实体。
4.石质、石纹之美(见图1-30)
李渔很重视石材纹理之美。石纹石色取其相同,如粗纹与粗纹当并一处,细纹与细纹宜在一方,紫碧青红,各以类聚是也。然分别太甚,至其相悬接壤处,反觉异同,不若随取随得,变化从心之为便。至于石性,则不可不依;拂其性而用之,非止不耐观,且难持久。石性为何?斜正纵横之理路是也。粤中石质多凝灰岩,习惯单体石材成景,且获得险、峻、刚、骨、劲、巧、奇的景观性格特征。叠山名手随举一石,颠倒来置之,无不苍古成文,迂回入画,此正造物之巧于示奇也。粤中多红砂岩,具有四壁直上刺天、直下扎地的砌块方柱特质。夯实、直率、任劳荷重、不取奇巧的风格,亦乃造物主之特性也。适合材料力学特征的处理是美的。粤中石景有神犬护越石、有云骨棋盘崖、有佛龛造像石等雕塑式的经典景石。粤中石峰之中多有洞室,幽奇如宫,窄似一线天;石山上部植被俊秀,石山下部天斧神工、千姿百态,“人工无意夺天工”。
5.石洞、石壑之美(见图1-31)
假山石洞在园林中的功能作用,常常令人津津乐道。石洞用来通幽、穿越、连通、取静、隐蔽、休憩、设置滴漏、暗处观景、砌筑亭台基础,等等,不可谓不多也。假山无论大小,其中皆可作洞。洞亦不必求宽,宽则借以坐人。如其太小,不能容膝,则以他屋联之,屋中亦置小石数块,与此洞若断若连,是使屋与洞混而为一,虽居屋中,与坐洞中无异矣。洞中宜空少许,贮水其中而故作漏隙,使涓滴之声从上而下,旦夕皆然。置身其中者,有不六月寒生,而谓真居幽谷者耶?《闲情偶寄》对洞壑之美的理解是很到位的。
图1-30 石壁石纹之美
图1-31 洞穴险秘之美
然而在大自然较为宏观的采石场风景景观中,石洞、石壁围合空间又有何美学特征呢?适人的尺度适合与人联系,适合人的活动空间,由此加以生活联想构景,是完全可以的。如果尺度过大,则可以此加工神话故事,供游人联想,这也许是种更有美感意义的审美方式。神仙池、龙王宫、放生池、英烈潭,云云,自觉不自觉地把人们带到了一个审美想象的世界。还有城堡式的洞穴、别有洞天的幻境,别说空间艺术的趣味性如何,用来歌颂伟大的力量和人物也是经常的事。洞与石一虚一实,一明一暗,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组景应该是符合哲理美的。
6.水色、水体之美(见图1-32)
莲花山风景区最值得欣赏的应该还是山水美景。莲花山采石场石峰群落奇形怪状、陡峭嶙峋,层艳叠彩、绵延成片。石山上部,挺拔俊秀,藤树交织;石山下部,犬牙交错,千姿百态。山花映衬,鸟语虫鸣。曲径、琼花、芳草巧妙地组成各种奇观异景,令人目不暇接。借用对“左江石景林”的艺术描写,一点也不逊色。其中活态的景观要素,除了植物,就是“水”。步入峰林,但见石峰石壁间有瀑布直下、水珠飘洒,绿树藤蔓之间有溪水跳动、波光闪耀。巨石壁立、脚出渊潭、大小水池穿插,悬崖深处湖上卧桥、辉映双月。涓流蜿蜒、蕉叶滴漏。采石石槽之间,曲桥石堤横跨。山石脚下地势陷凹,溪水汇成一个小湖泊虽难以划舟楫桨,但随处可眺望珠江、狮子洋的浩淼烟波,似置身海洋文化的氛围之中。
图1-32 石潭水体之美
图1-33 崖顶植物之美
7.植物、植被之美(见图1-33)
石柱石壁之中草木茂盛、古藤盘绕,碧绿的叶、艳丽的花,一簇簇、一束束,一派清秀妩媚;既有野色野香,也有文化品位。亚热带的植物或连绵成丛,或孤植挺立。高处俯视层层叠叠,高低相衬,绵延成片。仰观椰科植物,好比美女临镜,亭亭玉立,楚楚动人。游人亲历其境,忘不了南国植物之美。藤本植物攀缘崖石似乎构成一种特别的景观,这种以柔克刚、以阴制阳、以曲取直的精神与方法,往往令观者赞不绝口,甚至激动不已。矿坑水池有大有小,有的规整、有的随意。当水生植物参与其中之时,往往构成了另一番景象,硬石头上生长的野生植物,显示了生命力的顽强和种子根须的执著之美。
8.人文、宗教之美(见图1-34)
大凡风景区都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宗教文化景观。因为有神奇的景观,就有神奇的传说、风俗、习惯和神奇的人文故事。这里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采石场遗址,有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省会华表”莲花塔,有清代康熙年间建造的莲花城,有设立在山崖上的寺庙,有按园林美学规律进行设计的亭台、水榭、连廊,有大量的摩崖石刻和书法作品。真可谓“美不自美,因人而美”。关于莲花山名称的由来就是一个神话故事。莲花山由48座红色砂岩低山组成,相传由观音菩萨的莲台化成。这些红砂岩也是做墙基的好材料。建于2100多年前的南越王墓,墓穴所砌的12种石料中,有8种采自莲花山。莲花山上有天然狮子塑像,正好面对珠江口的狮子洋。“莲峰观海”2002年被广州市政府列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
图1-34 悬崖下的观音庙神秘之美
五 各地石景有特色 石景文化要发扬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各地的采石工地,他们怎样采用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手段,搞好石景文化的保护,开发更多的风景园林,提高人类生活的幸福指数。
(1)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的涠洲岛上,有一种海浊崖地貌景观。采石场是原在海浊崖上采挖而成的一块标准地质剖面。场地长55米,宽19.5米,崖顶高20~25米,平均高22.5米。岩性为灰黄色沉凝灰岩。岩状构造:崖壁垂直、层理分明,整个采石场崖壁呈围椅状。崖顶有植被分布,种类有仙人掌、剑麻、合欢等。
(2)泉州宝盖山风景区东端的塔园景区,面积约114公顷,界内有大量的乱掘石坑、水塘、荒草,有的地方仍在大量采石。根据规划,这块地将定位为石景观生态恢复与保育区。对于风景区已遭破坏的乱掘石坑、采石场遗留的残迹将分两类进行处理:首先,对规模不大的穴坑,能利用的就开辟成各种可适用的空间,如表演场、茶室、攀崖基地等;其次,对浅山脚下靠近居民点的乱石坑、石崖,能敷土掩埋的则尽量盖埋,进行生态恢复,有待时间来让植被再生、消解破坏遗留的残迹。由此可见,对待相当多的乱石坑穴则需要进行改造设计。
塔园内的山体有30米高差,由北向南倾斜,有多处天然的水塘、野生植物和断层岩壁,可以在上游截住些雨水、形成一些小容量的水库群,利用残留的回转盘旋的山体,穿凿贯通,把那些乱石悬壁的水塘串起来,形成迷宫般景观和旅游线路,经过整理后的山形水体,蜿蜒曲折有800米长,好似一条蛟龙在游动、戏水。
(3)广东“西樵山古采石场”现已成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风景名胜。位于南海市西樵镇,有距今6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其细石器早于双肩石器约800年或更多一些,细石器集中为一个分布区,基本上都是以出露制作石器所用石料的地点为中心形成的。这些地方可能就是当年的采石场(见图1-35)。
图1-35 西樵山古采石场
(4)近期,在西樵山半山腰的石燕岩岩洞中,发现了远远超过意大利中世纪加城遗址的古代水下“采石场”遗址!可能引发“佛山不仅是陶瓷之都,还是古代建材之都”的猜想。资料显示:南海西樵山洞穴的水下采石场遗址,从旧石器晚期一直到明清时还在使用,堪称迄今发现的国内最大、最完整、最雄浑的水下古代生产遗迹。水下石场规模有数十万平方米之巨,生产区、生活区和通道联通的数个小洞穴错落有致,结构非常复杂。洞穴的四壁上上下下留有一道道古代采石工落下的凿痕,数百块已采集和切割好的石板“半成品”倚靠在洞穴四周,可见是遗址废弃时没有来得及搬走的石材。直通洞口的台阶旁,有供洞内工人喝水用的蓄水池、古代铜制灯台。整个洞穴足足有10多层楼高。
(5)燕岭古采石场遗址是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开采棕红色细砂质粉砂岩作建筑材料的重要采石遗址,采石场历代多次开采,又多次禁采,遗址内遗存有多个不同时期的钎痕、桩孔等采石遗痕,对研究历代采石技术很有参考价值。燕岭古采石场位于东莞石排镇田边村和燕窝村绵延1.475公里的燕岭山体中,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遗址内形成了断崖、绝壁、石柱、奇峰,有石窟、石桥、石窗等景观,命名为“丹崖碧水、峭壁深潭”的类石林景观,其中要数“十八房间”、“补天石”和“摩崖石刻”最为出名。镇政府拟建设燕岭古采石场遗址公园,在保护好遗址的基础上,恢复遗址历史原貌。燕岭古采石场遗址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东莞市唯一的丹霞地貌古采石场遗址(见图1-36)。
图1-36 东莞燕岭古采石场
燕岭采石场本是一座平常的东西绵延的山岭,正因为开山采石,才让原本平淡无奇的山岭丘陵有了陡峭的立面和锋利的感觉,长约8公里,宽0.3~0.5公里,露出的砂岩红色分外夺目,被古代石匠凿出来的痕迹遒劲有力,极像一位沧桑的汉子。传说东莞石排镇名亦缘于此。清初,因“地表石脉成排,故名石排”。古代采石遗留的山石成排林立,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燕岭也成了石排的地标景观。
“燕岭摩崖石刻”是古采石场石壁上一组颂扬燕岭人工丹霞风光的题词和诗文刻字。据石排镇志载: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东莞石龙有位叫孙奭的富商,因钟情于燕岭的旖旎风光,不仅在燕岭结庐而居,而且还在一处数丈高的峭壁上刻下了“咸钦燕岭”四个楷书大字,每字都超过2平方米,旁附其诗一首48字,每字大约0.09平方米。诗中写道:“文卿大雅,身体广胖。结庐燕岭,万物静观。鱼池逐荔,花鸟啼红。千村明月,叠嶂清风。与人同兴,佳景时逢。高山仰止,书赠铭峰。”生动地将当时的石景风光刻画了出来。
(6)澳大利亚奥斯卫都特设计公司(Alleswirdgut Architektur)将澳大利亚圣马加雷森(St. Margarethen)一个古老的采石场改造成了一个欢庆场地(见图1-37)。整个工程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采矿技术,该工程从顶端到底端覆盖了采石场的大部区域。设计师设计了一系列大型的楼梯和桥梁结构,它们从采石场的顶端一直向下蜿蜒到主要的欢庆场地之上。道路两侧生了锈的金属栏杆呈一“Z”字形,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海拔高度标志。略微倾斜的支柱在崎岖的地带将道路支撑起来,道路中铁锈的颜色与采石场中浅色的石块形成了对比。上述手法,成功恢复了一块用地,但因建筑小品设施太多,并没因势利导获得开山采石的石景艺术景观。
图1-37 澳大利亚古采石场改造为一个欢庆场地
(7)距阿斯旺市区仅两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古埃及的采石场遗址。采石场沿尼罗河而建,约有6公里长。进入采石场,就进入了花岗石的世界。阿斯旺地区的石质好,颜色多为有小黑点的玛瑙红,石体光滑润泽,即使在现代也是很奢侈的建筑装饰材料。如果细心,可以看到岩壁上有切割出的沟槽。据说古埃及的石料都是从阿斯旺开采的,通过水路运输以满足尼罗河两岸的建筑需要。
采石场遗址中有一个著名的景点:未完成的方尖碑。这个巨大的方尖碑横卧在采石场中,长41米,重达1267吨,原本是女王哈特舍普苏特下令开凿的。如果将这个方尖碑竖立起来,它将是全埃及最大的方尖碑。景点设置了梯子,游人可登上碑身,在此冥想方尖碑为什么没有从这里运走的不解之谜。
世界上那些著名的方尖碑,在巴黎的协和广场、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都有从埃及劫掠的方尖碑的踪影,它们似乎比埃及本土的方尖碑更经常出现在报纸、杂志的图片上。而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方尖碑却静静地躺在埃及的古采石场遗址上。与我们在神殿庙宇所见的方尖碑不同,它只完成了切割石材的程序,并未雕刻图画,简单中更有古朴的风韵。
(8)具有开凿石景、营造精巧构筑物的绍兴人民,在现今大拆大建浮躁的氛围之中,又传出令人振奋的消息。新昌县有两个大佛石风景区,它们都是用废弃的“废石宕”精心雕琢而成。其一,通过大量的圆雕、浮雕,配置水体植物构景,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其二,将裸露的岩体雕琢成一尊巨大的卧佛,构成了震撼人心的佛教景观,当年的采石场变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宗教圣地。
还是在这一沿海地带的台州市温岭境内,有一个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名曰“长屿硐天”。这也是一个由采石场演变而成的“硐天音乐厅”。通过采石而形成的大大小小的岩洞,通过艺术加工处理而形成的音乐厅,全世界只有两座,一座在中国台州,另一座在德国。在当今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这为我们美化采石场、构建风景园林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力量和技术可靠性。只要人类认识到“按美的规律创造”,就能给自己带来无限的幸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