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非遗数据库的作用和意义

在科学的分类体系、合理的框架结构和有效的管理运行之下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不仅能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一个地区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而且也提供了便捷查询、交换和利用数字资源的途径,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研究和传播,具有基础资料参考和动态辅助决策价值。杨红:《档案部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北京档案》2011年3期。

(一)非遗数据库的作用

1.实现数据资源集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至今,在非遗普查、保护名录申报等工作中已然形成和存留下大量的散存资料,包括包含大量基本数据的信息表文本、照片、视音频资料等,通过数据库可以将这些资源纳入数字化保存和信息化管理之中。

其中,2006年以来,国务院共批准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文化部命名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省、市、县三级也相应确立了名录项目和传承人。按照统一的申报流程和要求,非遗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在申报阶段都需要准备丰富、翔实的申报材料。这些一手资料需要集中整合、发挥效能。

2005年开始的全国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已经完成,就各省(区、市)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等,收集了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多种介质的普查数据,还收集了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实物和资料。据统计,这次普查走访民间艺人86万人次,文字记录量达8.9亿字,录音记录7.2万小时,录像记录13万小时,拍摄图片408万张,收集实物和资料26万多件。杨红:《档案部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北京档案》2011年3期。普查所得只有与科学保管妥善衔接,才能使普查的价值真正实现最大化。

2.实施项目和传承人的立档保护

非遗的保护重在活态传承,但是,立档保护也应同期实施。许多遗产项目在现代社会缺乏存活的土壤,推动这类项目的传承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较多,而其中濒危的项目可能面临尚未被传承或未完全被传承即遭中断的局面。因而,我们应当将实施抢救性的立档保存与活态传承同时进行。一方面,因为立档保护所需时间较短,记录、收集行为更易完成,并且在施行抢救性立档保存的同时促进传承,如果发生中途中断,还可以通过完整的项目档案资料辅助技艺的延续;另一方面,通过数据库定期数据采集,运行相对应的数据分析和管理子功能,就可对濒危遗产实施预警监控,直接辅助保护决策。

对传承人的立档管理也是同样的道理。记录与保存传承人技艺及相关的各类数字资源,并将传承人的主要信息进行定期采集与更新,可实现对非遗项目相关传承情况的实时监测,由此及时解决传承人的实际问题,应对突发事件。

3.直接跟踪和管理保护工程各项进程

按照保护工程各项工作进程划分的非遗数据库系统,在数据采集、著录、更新、维护及时的情况下,可以清楚直观地从中把握各项工作的实时进展情况,辅助保护工程管理决策。换而言之,按照我国非遗保护工程各项工作的业务逻辑来划分功能模块就可具备上述功能优势。不过,在后面章节,我们还会就模块划分进行具体分析。实际上,这种人为进行数据存储分区的做法,在关系数据库的数据整合、管理元数据功能发挥以及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新技术的运用方面存在着劣势。

4.促进非遗资源数字形态的网络共享与传播

数字资源较之传统资源的固有特性之一,就是便于通过网络手段实现打破时空限制的传播和共享。无论从社会各类人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需求的存在,还是从社会对于非遗的认知与保护意识需要被唤起的目的出发,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非遗数字资源的广泛共享都是大势所趋,而非遗数据库就是传播与共享的后台系统和信息之源。

(二)建立非遗数据库的意义

1.整合非遗数字资源

现阶段,实现当代散存于世的各种载体、各种形态的非遗资源最大限度地被收集、保存和共享的手段,就是建立非遗数据库。非遗数据库,可以实现保护工程各项进程数据资源的整合以及数据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可以实现当代已然存世或仍旧可被保存的非遗资源的数字形态整合以及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

2.保存人类文化记忆

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和保存当代仍旧活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未来保存珍贵的无形文化记忆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就保存人类记忆的角度,从“世界记忆工程”主要提倡的档案文献实体的保护,到口述历史记录、影像历史记录等音视频的保存,再到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无论是文本形态,二维、三维形态,或是数字虚拟形态,都是人类文明的片段承载物。将其中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化保存,就是在保存这一部分的文化记忆。

3.促进非遗资源共享

建立非遗数据库,对非遗数据进行加工并发布,使得非遗资源在一个强大资源后台支持下的统一平台上实现了各级检索与不同权限级别的浏览,实现了非遗资源数字化形态的最大化共享。与此同时,非遗项目数据的传播也促进了项目所有者信息、知识产权信息等的公开透明,未来将成为促进非遗资源合法利用与共享、促进传承人权益保护的有利工具。

4.辅助非遗保护决策

通过非遗数据库,可实现保护工程科学决策的强大数据辅助。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整体规划推进,还是各个项目保护措施的取舍拿捏,都需要在对真实的、系统的数据信息的分析基础上进行决策。而非遗数据库可以提供不同地域范围、不同非遗类属等各类数据集合的总体分析、趋势分析等。为更好地辅助保护决策,还可针对性地开发和运行非遗项目濒危检测和传承管理、非遗传承人管理等各种管理元数据程序,让非遗数据为非遗保护“说话”。在大数据时代这一背景下,通过大量相关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数据库的预测功能将实现前所未有的强大,完全可以用于监测甚至预测非遗保护工程运转中可能发生的问题、项目传承中可能出现的困境。因为绝大多数问题都不是瞬间发生的,而是一个有征兆、逐渐促发的过程。如果实时收集数据,系统就能通过快速地捕捉和分析预先发现危机信号,就可以直接发出警报,对抢救与保护措施的实施进行应急提醒。换言之,非遗数据库的数据关联分析功能,将在整个非遗保护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价值,未来将成为预警濒危、辅助传承和主导保护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