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航天航空产业
(一)发展现状
1.我国运载火箭、卫星发射技术不断进步
我国运载火箭、卫星发射技术的不断进步主要源自我国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我国已研制了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2011年的19次宇航飞行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的卫星目标数目为19颗,飞行器和神舟飞船数量各为1个。俄罗斯和美国全年航天发射次数分别为36次和18次,与此相比,我国航天发射次数再创新高,首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截至2012年11月,“长征”系列火箭累计完成171次发射。2011年11月,我国成功完成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的交会对接任务,进行了两次空间无人自动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2012年10月,我国在太原卫星成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双星”模式,由A、B两颗星组成,将在轨验证我国卫星发展急需的新原理、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有利于提高我国卫星研制基础能力和卫星技术水平。
2.在制造理念、技术等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在制造理念方面,我国航空航天业是以技术为导向,争取获得先进性技术从而使生产的航空航天产品能够领先于其他国家,但我国航空航天在成本和质量方面并没有进行很严格的控制,最近几年才开始更加注重航空航天产品的质量;而国外发达国家的航空航天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对航空航天产品的质量、成本和环保程度加以控制,争取能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收益。
在制造技术方面,我国与欧美等世界发达国家的航天技术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仅处于航空航天技术的初级阶段,对于柔性制造、单元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和网络制造等技术还没有很好的掌握。此外,我国航空航天制造对技术和人力的依赖较大,所以这些都对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效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卫星导航形成区域服务能力,卫星通信平台逐渐成熟
在卫星应用导航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完成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组网,北斗区域卫星导航完成基本系统建设;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组织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专项,着力促进重大标志性成果的转化和规模化应用,推动卫星应用产业自主化、体系化、多元化、商业化发展;“深圳市北斗卫星应用产业化联盟”的成立标示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重大专项的区域示范应用工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将推动中国北斗卫星的民用化发展,加速卫星导航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正进入产业化高速发展的关键转折期。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年产值将达4000亿元。
在卫星通信方面,目前,我国在研通信卫星达到14颗,现役主流平台逐渐成熟,具备了年出厂5颗大型通信卫星、10星并行研制的常态研制能力。截至2013年上半年,共有6颗采用东方红-4卫星平台的民/商用通信卫星在轨,它们共携带了348台转发器,覆盖亚洲、非洲中西部及南部、南美洲,覆盖全球约58%的陆地面积和80%的人口。
4.工业基础进一步提升,研制保障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航天科技工业在基础建设方面获得进一步的固定资产投入,在研制保障条件建设、生产条件、航天实验条件、基础研发能力、航天信息化建设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我国第一个关于航天低温推进剂技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2年。另外,改进型长二F运载火箭精准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稳定运行,“神舟九号”飞船顺利返回。在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的支持下,“高分一号”卫星于2013年4月26日成功发射,这将有效地改善土地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地理测绘和精准农业,加强我国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提升国家安全。2013年2月26日,柔翼无人机试飞成功,势必有效遏制雾霾天气所造成的危害;在我国22个省、市,200多家企业以及22所高校的共同合作下,C919大型客机于2012年研制成功,我国大飞机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二)创新现状
1.科技研发投入较世界先进水平偏低很多
从全国来看,2011年,中国高技术产业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1.63,航空航天业为7.82,高于高技术产业水平,可见中国航空航天业的R&D投入水平强度属于较高水平。然而,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相差甚远。由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表可以看出,我国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7.82)与意大利(13.43)、瑞典(12.91)、英国(10.70)和美国(9.90)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我国航空航天业的科技研发投入较世界先进水平偏低很多,如表3-4所示。
表3-4 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2》。
2.科技研发投入强度越来越大,但仍有差距
2011年,我国航空航天业R&D经费内部支出是1495895元,与2010年的928427元相比,仅一年就增长了1.6倍,如表3-5所示。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R&D经费内部支出最多,其中辽宁的R&D经费内部支出在各省份中达到了最高,2011年,辽宁的R&D经费内部支出是418594元,如图3-3所示。但从行业来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占高技术产业R&D经费内部支出的54.9%,与其相比,我国航空航天R&D经费内部支出占10.4%,只占电子及设备制造投入的1/5。
表3-5 2000~2011年航空航天制造业R&D经费内部支出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2》。
图3-3 2011年我国R&D内部经费排名前十的省份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2》整理。
3.消化吸收的力度有所上升,但仍待提高
航空航天业通过引进大量国外技术,使我国制造能力迅速建立起来。如表3-6所示,1995年,航空航天业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301万元,虽然中间有升有降,但就2011年而言,航天航空消化吸收经费为5820万元,增长了近20倍;购买国内技术支出从2938万元上升到14764万元,增长了将近5倍;然而,技术引进经费却从40106万元下降到21109万元;从1995~2006年航空航天制造业消化吸收支出情况看,消化吸收支出与技术购买支出(技术引进支出与购买国内技术支出之和)的比例从0.007上升到0.1622,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与技术购买支出的比例过低,说明企业没有充分利用购买的技术,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表3-6 1995~2011年航空航天制造业消化吸收支出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2》。
4.专利产出上升,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我国自1984年颁布首部专利法以来,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逐年上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1995~2011年,我国专利申请量从8.3万件上升至163.3万件,提高了18.67倍,其中,航空航天业专利申请量从94项上升至2693项,提高了27.65倍。表3-7给出了全国各个地区航空航天制造业的专利申请数。从中可以看出,各个地区的专利申请量都上升了,申请专利量最多的是东部地区,2011年达到了1026项,占总申请量的38.10%。专利是国际通行的反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核心指标。专利申请量的提高说明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越来越高,对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发明专利业愈来愈有能力把握。
表3-7 航空航天制造业专利申请数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2》《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9》。
5.通过干中学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从航空航天业技术投入经费情况来看,2011年,中国航空航天业的技术引进经费为21109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19343079万元的比例为0.109%,略高于高技术产业的平均水平0.08%,说明我国航空航天有足够的投入经费用于研发和创新;另外,航空航天业消化吸收经费为5820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19343079万元的比例为0.03%,也高于高技术产业平均水平0.019%,说明中国航空航天业注重学习,通过干中学来实现创新,并以此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如表3-8所示。
表3-8 航空航天业技术投入经费和投入指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