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透过社会学家衡量收入差异的指标基尼系数可以看出,80年代以来,美国的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基尼系数是由意大利社会学家科拉多·基尼(Corrado Gini)在1912年提出的,是用以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为0时,表示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基尼系数为1时,则表示全部的收入都被一个人所占据。因此,基尼系数越高,也就意味着收入分配越发不均等。
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372一跃猛增到2008年的0.451, 2014年统计得出的可靠的基尼系数可以用于国家间比较。上一次美国收入差距达到如此之大的地步还要追溯到1927年,当时基尼系数达到0.458,那时恰恰是美国“镀金时代”的顶峰期,这一时期恰以收入和财富分配急剧扩大而闻名。
以上所述表明,在战后几十年的时间里,随着人们实际工资收入稳步提升,收入差距过大的状况有所扭转,收益分配日趋公平,但这一状况现在又被20年代弥漫的收入差距悬殊态势所取代。今天,除了一些新兴经济体,如巴西、墨西哥和中国的基尼系数高于美国外,其他国家的基尼系数都低于美国。尽管从8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便着手调整税收及收入再分配政策,但即便如此,贫富悬殊的现状仍未有所改善。至于美国所采取的税收及分配政策调整等内容,在第五章“美国之政治无力与经济不公”中会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从另一个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在1980~2008年这29年的时间里,处于顶端的1%的人的收入增加了179%。倘若将全部人口按财富占有量由多到少依次划分为五个部分,那么前20%的人的收入增加了69%,其次分别为21%、20%和17%,而处于底层的20%的人,其收入仅增加了6%。由于这里所提供的只是一些平均值,因而毫无疑问的是,有些人会感觉自己的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对于底层的20%的人来说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收入增幅差距是如此之大,最富裕的1%的人所占国家财富总量从1980年的10%迅速攀升至2008年的23.5%。这已经和1927年的状况相差无几,当时最富裕的1% 的人占据了国家总财富的23.9%。
相反,这一时期贫困人口数量却在稳步上升。按照美国政府的界定,贫困是指“家庭或者个人缺乏维系健康生活的基本用品”,即无力支付健康生活所需的食物、住房和衣服等开支。按照这一标准,1980年美国约有3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占人口总数的13%。而到了2008年,贫困人口达4350万之多,占美国总人口的16%。2008年以来,贫富差距仍在持续扩大。自2008年9月经济大萧条来临后,2009~2011年,美国家庭净资产收入总额增加了5万亿美元,然而所有这些增值都积聚在最富有的7%的美国家庭中,这无疑进一步加深了已经十分严重的贫富差距。2011年,800万个家庭的平均净资产维持在50万美元以上,而同期的平均净资产总额为836033美元。随着美国经济逐渐走出萧条,最富裕的7%的人的财富总额从2009年的19.8万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25.4万亿美元,增幅为28%。然而其余93%的人却经历了净资产总额的下降——从15.4万亿美元缩减至14.8万亿美元。与此同时,1.11亿个家庭的财富下降了4%。
伊曼纽尔·赛斯(Emmanuel Saez)在2013年所阐释的内容也有力地证明了贫富差距仍然在扩大的趋势。在指出2009年以来平均实际收入增加了6%之后,他总结说:
然而,这种增长是严重失衡的。2009~2012年,美国最富裕的1%的人收入增长了31.4%,而其他99%的人收入却只增长了0.4%。因此,1%的人获取了3年经济恢复期收入增长总额的95%。最富裕的1%的人收入在2009~2010年迅速增加,2010~2011年则出现了停滞。但那些处于99%的绝大多数人,他们的收入则从2009年至2011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2012年,最富裕的1%的人收入猛增了19.6%,而99%的人的收入只增加了1.0%。总而言之,那1%的少数人在危机中所受到的损失已近乎完全得到弥补,而99%这一绝大多数人的收入仍未出现复苏的迹象。
富人之所以能在经济危机后得以较快、较好的恢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把大量资本投在股票市场,而股市在2010~2011年可谓重整旗鼓,至于其背后的推动力则离不开美联储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其中所涉及的内容我们将在第五章关于美国的论述以及第九章对货币政策的探讨中进一步展开。与那些富人不同,不太富裕的家庭大部分的财富则绑在了他们的房子上,而房地产市场在2009~2011年却始终处于停滞状态,未曾得到恢复。结果,在2011年,最富裕的7%的人平均财富占有量是另外93%的人的24倍。而在两年前,两者之比还是18∶1。正如第五章所描述的,步入2015年,实际工资水平仍会处于停滞状态,而富人则在超宽松货币政策中持续获益,其结果必然是进一步扩大收入和财富分配方面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