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总览与观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也为我国体育产业的萌发创造了良好的土壤与环境。在30余年的改革历程中,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突破了温饱的界限,开始向个人享受与发展转变,需求变得更丰富、更多元。在物质需求得到逐渐满足的情况下,精神文化的需求日渐突出,休闲、娱乐消费成为人们生活中更加重要的消费,而体育消费在人们日常消费结构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伴随着需求快速增长的过程,体育产业也因此获得了迅速发展的契机,以活跃、迅速的态势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拓展产业领域,已经初具规模。

在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体育产业走过了萌芽、探索和发展三个阶段。张林、黄海燕、王岩:《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回顾》,《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1~5页。

第一节 中国体育产业的萌芽阶段(1978~1992年)

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体育产业的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体育摆脱了单纯消耗社会资源的形象,创造社会效益的经营活动逐渐展开。

一 中国体育产业萌芽阶段的社会背景

(一)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动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改革,并在短期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原有的体育管理体制将权力集中于体委,导致其他主体的积极性调动不足,而长期的工作惯性和激励机制的缺乏使各级体委在对体育事业进行管理时,应有的领导、协调、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工作效率较低、工作效果有限。顺应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体育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国家体委颁布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这两个重要文件的颁布和施行标志着以体育的社会化、科学化为特点,以促进体育全面发展和提高为目标的体育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二)中国体育产业的形成

体育体制改革首先推动了体育场馆“以体为主、多种经营”方针的贯彻和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市场化,推动了我国体育产业最早的萌发。

体育场馆是运动竞赛开展的硬件支持条件,体育产业重要的资本存量,也是体育部门最重要的资产。如何利用好已有的体育场馆存量,充分发挥已有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体育体制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国家体委提出,“在优先保证发展体育事业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场馆面向群众、面向社会,并由行政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过渡;在保证体育活动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营,广开财路,提高场馆使用率,逐步做到自负盈亏,以场馆养场馆”。张林、黄海燕、王岩:《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回顾》,《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1~5页。

专业运动队是运动竞赛产品的生产者,是体育部门保有的核心人力资源。体育体制改革推动原有的专业运动队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而获得外部的资源支持,使体育竞赛与经营活动相互融合,运动队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企业也获得了推广机会。“内引外联”、“体育搭台,经贸唱戏”是这一时期体育领域重要的特色。

二 中国体育产业萌芽阶段各部门的发展

我国体育产业萌芽阶段“以体育场馆改革为龙头,带动运动队和体育竞赛活动吸引社会资金”,张林、黄海燕、王岩:《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回顾》,《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1~5页。在这一时期,体育产业不同部门纷纷试水体育经营性活动,呈现不同的发展状况。

(一)体育场馆业

体育体制改革前,公共体育场馆是国家财政全额预算拨款单位,享受统收、统支、统管的供给服务型财政经济政策。黄海燕:《公共体育场馆运营:向左?向右?》,《体育科研》2009年第6期,第21~22页。

体育体制改革后,各地体育场馆创收的动力和创造性被激发,为了能够开辟更多的创收渠道,场馆在完成上级体委布置的体育比赛、训练以及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等各项任务后,进行了各种体育场馆改革的尝试。通过开展多种经营活动的努力,场馆的收入明显增加,场地设备的多种功能也得到了充分彰显。

上海这个改革开放的前哨站在体育场馆改革上也开全国之先河。1979年,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增收节支结余提成留用实施办法》,将职工劳动所得同经营状况相挂钩,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以体为主”的主旨下实现了多种经营和多元创收;1982年,出台了《上海市体育场馆试行经费“预算包干”和按业务与经济效果提成实施办法》,确定了体育业务成果和经济效果这两个考核标准,打破了大锅饭,试行奖金等级制度;1984年,制定了《关于体育场馆试行承包责任制的意见》,调整了收入提成的分成和奖金分配的规定,进一步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黄海燕:《公共体育场馆运营:向左?向右?》,《体育科研》2009年第6期,第21~22页。

1985年,国务院颁布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中,体育部门被正式列入第三产业范畴。体育产业的地位得到承认。

(二)体育健身娱乐业

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有氧健身操在全国的流行,大众健身市场逐渐成形,体育健身娱乐业在我国悄然兴起。1988年,我国第一个健身休闲会所在深圳成立,标志着健身娱乐业的出现。90年代初,著名健身教练马华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健身俱乐部,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业务扩展到北京、河南、河北、云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鼎盛时拥有10家门店。

(三)运动竞赛表演业

运动竞赛表演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和支柱,不仅集中展现了体育的魅力,也推动了体育产业其他领域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受体育管理体制的约束和体育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我国很少举办对市场和运营有较高要求的商业性体育赛事。1988年,温锦华成功引入社会资金,运作了我国首个商业性国际体育赛事——八国男篮邀请赛,开启了我国体育赛事的商业化历程。

(四)体育中介业

1984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提出了加快体育社会化步伐的指导方针。罗华敏:《湖南省体育中介市场现状及发展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体育改革的推进,逐渐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中介业的认识,谭建湘、邹亮畴、张宏等:《我国体育中介市场现状与对策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5~8页。体育管理体制的松动和体育资源的流动逐渐调动起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体育中介活动获得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和更大的生存空间,逐渐萌发。

1985年,陈剑荣介绍著名足球运动员古广明赴联邦德国疗伤,随后作为代理人介绍他到德国曼海姆俱乐部踢球,这是我国首例体育中介服务活动。

(五)体育彩票业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彩票一直被认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而列入禁区。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国家体委希望通过体育彩票向社会筹集体育事业发展的资金,开始探讨在我国发行体育彩票的可行性,部分省份开始了小范围的体育彩票销售的尝试。1984年10月10日,北京市通过发行“发展体育奖”彩票,为第4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筹集办赛资金,发挥了彩票支持赛事举办的作用,开创了新中国体育彩票发行之先河。

第二节 中国体育产业的探索阶段(1992~2001年)

一 中国体育产业探索阶段的社会背景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我国体育朝着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使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深刻地改变了体育事业的发展背景和环境。1992年,中山会议集中探讨了体育体制改革的问题,随后发布的《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有自我发展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形成国家办和社会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张林、戴健、陈融:《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形成与发展》,《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1~4页。确定了深化体育体制改革首先要解决体育产业的问题。

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制定了《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确立了体育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基本思路。1995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5—2010年)》颁布,确定了我国体育产业包括体育主体产业、体育相关产业和体办产业,这是对我国体育产业结构首次官方和正式的表达。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明确要求“体育工作要形成国家和社会共同兴办体育事业的格局,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

在基本思路的指引下,国家体委陆续推进了单项协会的实体化和俱乐部的职业化,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二 中国体育产业探索阶段各部门的发展

在我国体育产业的探索阶段,体育突破了体委一家办的模式,面向社会更广阔的资源,实现多方位的产业化开发。体育产业初步形成了竞赛表演、健身娱乐等多种业态共同发展的格局。

(一)体育场馆业

有了上海经验为先导,各省市陆续推进了体育场馆改革。1994年12月,国家体委在上海市虹口体育场召开全国体育场馆深化改革现场会,认为上海的尝试“为全国体育场馆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提供了基本经验,展示了发展方向”。这一时期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呈现“以体为主、多种经营、以副养体”的局面,并逐渐向“依托场馆、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体育产业开发阶段迈进。

体育场馆改革不仅要解决我国体育场馆运营和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更要充当体育产业改革的试验田和切入点,为我国体育产业其他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本土经验和参照系。

(二)运动竞赛表演业

1992年,国家体委发布《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新体制的目标。足球改革成为竞技体育职业化的突破口。

1992年6月,北京红山口全国足球工作会议后,足球率先进入“以体制改革与机制转换为核心,以协会实体化、俱乐部制和产业开发为重点”的历史阶段,成为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的先导。1993年,上海、大连等足球试点城市采取体委与企业联办的形式建立了职业足球俱乐部。同年,中国足球俱乐部锦标赛采用职业体育常用的主客场制来组织比赛。

1994年4月,万宝路全国足球甲级联赛揭幕,是我国职业足球的开端。足球改革取得的成绩带动了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围棋等项目也在90年代中后期陆续推进了主客场制的职业联赛,我国职业体育初具规模。

足球职业化对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竞技体育进行了尝试,为我国体育改革,为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提供了本土的借鉴。

随着国内运动竞赛市场的发展,需求的不断增加,高水平的商业性国际体育赛事不断涌现,国外高水平职业俱乐部纷纷登陆中国,很多国家足球队也先后造访,极大地丰富了国内运动竞赛市场,满足了国内观众观赏高水平赛事的需求。经济、体育、文化市场较发达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开始吸引高水平商业性国际体育赛事落户。一级方程式汽车大奖赛、网球大师杯赛、中国网球公开赛和汇丰高尔夫球公开赛等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商业性体育赛事成为运动竞赛表演业乃至我国体育产业的新热点。

(三)体育健身娱乐业

我国体育健身市场的逐渐扩大催生了青鸟、亚历山大会馆、美格菲、中体倍力等一批知名健身会所。市场的快速增长、企业的迅猛发展使体育健身娱乐业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健身娱乐业呈现开展项目丰富、消费平民化和投资主体多元的特点。健身娱乐项目丰富多彩,不仅涵盖了最初的高档健身娱乐项目,也包括新兴流行的极限运动、潮流所向的时尚运动以及大众普及广泛开展的项目。在服务品质上,体育健身娱乐业开始褪下高消费、享受型的包装,向平民消费靠拢,形成了高、中、低档服务并存,覆盖整个市场的格局;在投资主体上,形成了以私营经济为主,国家、社会、集体、个体私营和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格局。

(四)体育中介业

1994年,美国国际管理集团(IMG)获得中国职业足球甲A联赛的商业经营权,在将商业开发融入中国职业足球的同时也宣告了国际著名体育经纪公司进入中国市场。随后,瑞士国际体育休闲公司(ISL)、八方环球等一批国际体育中介机构也看准了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在国际巨头的介入与带动下,本土体育中介企业也逐渐兴起。1997年,朱建华在上海注册成立了国内第一家专业化的体育经纪公司——希望国际体育经纪有限公司。同年12月,广东鸿天体育经纪有限公司在广州成立。随后,中体产业经纪公司、长城国际体育传播公司、东方体育经纪公司、北京高德体育文化中心等一系列专业体育经纪公司相继成立。

目前,我国专门从事体育中介服务的公司已多达数百家,为盘活我国的体育资源、激活运动竞赛市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体育中介业的发展产生了对相关立法的需求,催生了体育中介服务法规。1999年,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先后颁布了《体育经纪人管理办法》,中国足协出台了《足球经纪人管理办法》。2000年4月,中国篮协颁布《篮球经纪人管理办法》。这些法规的颁布实施进一步规范了我国的体育中介市场。

(五)体育彩票业

1994年4月5日,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正式成立,负责全国体育彩票的统一发行和管理工作,加强了全国体育彩票工作的统一规划和宏观管理。

由国家体委计划财务司、总局政策法规司和彩票管理中心起草,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1994—1995年度体育彩票发行管理办法》于1994年7月18日颁布实施。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体育彩票管理法规,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体育彩票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自1994年第一次在全国统一发行体育彩票起,我国体育彩票业获得了巨大发展,市场迅速壮大、玩法不断丰富、技术持续进步、管理日益完善。

第三节 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一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阶段的社会背景

2001年7月13日,北京赢得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对21世纪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产生巨大影响,给我国体育产业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使体育领域吸引到更多的社会关注,使更多国民认识到体育参与的重要性,并激发了他们对体育的参与热情,刺激了体育市场需求,当然也使体育企业有机会参与国际竞争,并获得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北京奥运会提供了高水平的运动竞赛范例,积累了先进的办赛经验,培养了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对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运作水平和体育企业的“素质”具有深远影响。

政府加快职能转变,将注意力从参与市场行为转移到建立与完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规范体育市场、优化发展环境上。

北京奥运会推动了体育市场的发展,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为起点,带动了体育健身娱乐、体育中介、体育培训、体育用品等产业的发展,体育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二 体育产业发展阶段的政策

国家体育总局抓住北京奥运会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大力推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努力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2005年与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通过两届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理顺了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路:体育产业跟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都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绝不仅仅是体育部门自身所办的产业,而是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一部分的体育产业,是全社会的体育产业。

2006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即要初步建成与大众消费水平相适应,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多业并举、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兴办的格局”。张林、黄海燕、王岩:《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回顾》,《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1~5页。这标志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已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

国家体育总局还持续推进体育服务认证、全运会市场开发、体育服务标准化工作,以及体育产业统计、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等多项体育产业相关工作,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

经过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我国体育产业的规模、领域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本章作者:施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