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质量研究:理论、测量和政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社会质量指标体系

社会质量指标体系组成部分

“社会质量”这一概念不仅是一个理论体系,是作为评价社会发展质量的标准,还具有一整套指标体系来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社会质量指标已经在诸多研究中用来对欧盟国家的社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例如,2001年的《欧盟社会状况报告》(The Social Situat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01)就使用了社会质量的诸多指标对14个欧盟成员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报告(Maesen et al. , 2005a)。

换言之,仅有建构性因素和规范性因素,还不能形成指标体系。只有对建构性因素和规范性因素进行进一步操作化,使其成为可以具体测量的指标,才能形成指标体系,成为对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有实际意义的测量体系。因此,社会质量理论提出了条件性因素(conditional factor),即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

社会经济保障在社会质量指标体系中对应的规范性因素是社会正义(平等),其所内含的建构性因素是个体(人类)安全。如Maesen等(2005b)指出,高质量的社会应当为公民提供生活的安全的最基本保障,也是社会正义的指向。社会经济保障正是测量这一维度的指标,公民在社会中,应当通过其已有的社会关系,取得物质以及非物质的资源,而社会福利的提供,能够在最低限度内为公民提供抵御贫困、无业、疾病或者其他物质上的贫困状态。在具体指标的选择上,现有的社会质量体系选取了财政资源、住房与环境、健康与医疗、工作和教育作为主要指标。

社会凝聚指标更多的关注在社会中,个体是以有机融和的方式融入社会,还是均以“原子化”的形态存在。因此,社会凝聚在规范性因素层面对应的价值是指以团结为基础的群体身份认同,其核心是社会是否存在基于共识的价值和规范基础上的有机的个体-社会关系。在建构性因素中,社会凝聚对应的是社会认知,也就是考量在公众认知层面,社会关系在何种程度上能保有整体性和维系基本价值规范。因此,在社会凝聚指标的选择上,其指向的是基于社会关系形成的共同身份、价值和规范,以及如何通过社会网络的形成,促进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公民从个体化的存在形式转换为社会化的社会人身份(Beck et al. , 1997b)。正如有学者指出,为了减少社会分化、对少数民族的排斥、公共服务的不均等享有,必须提升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力度,促进社会凝聚,因此,在指标选择上,社会凝聚选择的指标主要为社会信任、社会整合规范和价值观、社会网络和身份认同(Berman & Phillips, 2004)。

社会包容指标希望反映平等价值观这一规范性因素,其意指在社会结构的支持下,社会上存在的对特定社会标签的群体的整体性排斥可以被降低或者消除,个体不会因为特定的社会属性与身份受到歧视性的待遇。从另一层面来说,社会包容对应的建构性指标是社会反应,也可以理解为社会反馈,即社会整体对个体的特定社会身份属性的反馈,因此,在指标选择上,公民权利、劳动力市场进入、公共和私人服务的可选择性、社会网络等成了测量社会包容的主要指标。

社会赋权的价值指向是人的尊严,换言之,在社会中,个体应当有能力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参与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能力和潜能。对这方面的考量主要集中在社会网络和社会机构在多大程度上给个体以自由度和空间,这一指向直接对应了建构性因素中个体(人类)能力这一方面。同时,Menachem和Yitzhak(2008)提出,社会赋权有着主动赋权和被动赋权双重内涵。首先,主动赋权意指个人通过个体自身的能动性,主动自我赋权,从而实现在个体-社会的互动中提高个体的掌控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的尊严;而被动赋权则指社会能够通过制度设计、规则设定,对个体的能动空间予以提升。在指标设定上,社会赋权主要选择知识能动、劳动力市场赋权、社会机构的开放性、社会网络的支持、公共领域开放、个体社会关系构建等层次(Herrmann, 2005)。

因此,综上所述,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也就成了社会质量的四个构成维度。正如Phillips(2000)所述,社会质量的四个维度突出了个体与社会这一组概念的关系,分别为:个体能够从社会取得哪些资源;社会建构了哪些规范、价值体系、关系等,这些建构又如何影响了个体的属性;以群体身份为标签形成的社会群体具有哪些接纳/排斥的属性,又进而如何影响个体身份的归属和个体的社会资源的可取得性;社会如何给予个体能动的边界,个体又有何种权能对社会建构予以改造。因此,社会质量理论体系基本上就是围绕着个体与社会关系来进行建构的。

社会质量指标次级体系

具体来说,社会质量的条件性因素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其作为指标体系的操作层面,通过对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四个维度进行测量,可以对社会质量的高低进行评价性研究。对每个维度,现有的西方社会质量研究均提出了分项指标(二级指标),共95个指标,其具体结构包括以下四方面。

1.社会经济保障

测量指标包括金融资源、住房与环境、健康与照顾、就业和教育五个方面。金融资源领域包括收入充足性和收入保障两个子领域共3个指标,住房与环境领域包括住房保障、住房条件、居住环境三个子领域共6个指标,健康与照顾领域包括健康供给保障、健康服务和照顾服务三个子领域共5个指标,就业领域包括就业保障和工作环境两个子领域共7个指标,教育领域包括教育保障和教育质量两个子领域共3个指标。

2.社会凝聚

测量指标包括信任、整合的规范与价值观、社会网络、认同四个方面。信任领域包括一般信任和特殊信任两个子领域共4个指标,整合的规范与价值观领域包括利他主义、宽容、社会契约三个子领域共9个指标,社会网络领域包括网络一个子领域共3个指标,认同领域包括国家/欧洲认同、区域/社区/地方认同、人际关系认同三个子领域共4个指标。

3.社会包容

测量指标包括公民权、劳动力市场、服务和社会网络四个方面。其中公民权领域包括宪法/政治权利、社会权利、公民权利、经济与政治的网络四个子领域共8个指标,劳动力市场领域包括获得有偿就业一个子领域共2个指标,服务领域包括健康服务、住房、教育、社会照顾、金融服务、交通、公民/文化服务七个子领域共12个指标,社会网络领域包括邻里参与、友谊、家庭生活三个子领域共5个指标。

4.社会赋权

测量指标包括知识基础、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开放性与支持性、公共空间、人际关系五个方面。其中知识基础领域包括知识应用、信息的可获得性、信息的方便性三个子领域共6个指标,劳动力市场领域包括雇佣合同控制、工作流动前景、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协调三个子领域共7个指标,制度的开放性和支持性领域包括政策系统的开放性与支持性、经济系统的开放性和组织的开放性三个子领域共3个指标,公共空间领域包括对集体行动的支持和文化丰富性两个子领域共5个指标,人际关系领域包括支持个人生理的和社会自立的服务、个人服务的支持、社会互动的支持三个子领域共3个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