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大舰巨炮时代

所谓大舰巨炮,是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海军中盛行的一种战略作战思想,其核心是利用装备了大口径火炮的大型军舰(主要是战列舰)夺取制海权。

实际上,大舰巨炮在铁甲舰时代就已经开始萌芽,到英国的全钢质战列舰“君主”号下水后,这一思想先在英国产生了。英国希望建造更强更大的战列舰来维护自己的海上霸权,继而在1906年建成了全新的战列舰“无畏”号。在“无畏”号之前,战列舰上通常会装设两种口径的主炮,较大口径的装设在舰体中轴线上,用来对抗敌方的主力舰;较小口径的安装在两侧,主要对抗轻型军舰。

而在建造“无畏”号之时,英国海军将领约翰•费舍尔提出较小口径的舰炮战斗力低下,而且给测距、补给造成困难,应统一安装大口径主炮,同时放大现有战列舰的舰体,以容纳更厚的装甲及新型蒸汽轮机机组,从而提高防御力及速度。最终建成的“无畏”号成为了拥有强火力、高排水量、厚装甲、高航速的新一代战列舰。“无畏”号的出现,一下子令当时所有的现役战列舰变得过时了。

军舰小知识

如今的“大舰巨炮”

现实中,虽然各国海军多改以航空母舰做为战略力量投射主力,但以大舰携带重火力的思想仍旧未彻底断绝。美国迟迟不肯拆解所有“依阿华”级,愿意花钱保存甚至肯将“密苏里”号短暂复役也证实了海军仍认为大舰或许仍有派上用场的一天,而冷战时期苏联也造出庞大的“基洛夫”级巡洋舰做为战略压制。过去的大舰巨炮主义演变成今日的“武库舰”概念。

1892年英国建成的“君主”号是史上第一艘全钢质舰体的军舰。

“无畏”号首创的“全装重型火炮”概念,即使用多门相同口径的大口径火炮,加上率先使用4台蒸汽轮机推进和硬化处理过的厚装甲,开启了“无畏舰”时代。

在此之后,各国海军纷纷学习模仿“无畏”号并加快竞争。随后几年建成的有德国的“拿骚”级战列舰、美国的“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等。在这种造舰风潮的影响下,各国之间,尤其是英国和德国之间展开了大规模的海军军备竞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英国拥有了与“无畏”号同等水平的战列舰73艘,德国也造了52艘。这批战列舰以“无畏”号为开端,因此都被称为“无畏舰”。

德国的“拿骚”级战列舰,为应对英国的“无畏”号而建造,安装了8门280毫米主炮,装甲最厚处达到了300毫米。

美国“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4门主炮口径305毫米,装甲最厚处305毫米。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德兰海战是大舰巨炮时代海战的典型。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在丹麦日德兰半岛以西海域,英国皇家海军与德国海军进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史上参战战舰数量最多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在这次海战中,英国的“无畏舰”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击退了德国舰队,继续掌握制海权,在战略上取得了胜利。

各国海军眼看着英国取得的胜利,更坚定了制造大型战列舰,乃至超级战列舰的方向。到20世纪20年代,各国开始建造新一代战列舰——“超无畏舰”。“超无畏舰”对火力、装甲、航速的要求更高,主炮口径通常为406毫米,装甲则要能抵挡住等同自身火炮的攻击,航速需超过23节。不过,随着《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的先后签订,这些舰只大多夭折。

20世纪30年代以后,海军条约到期,英、美、日、德、法、意等国都重提建造“超无畏舰”的计划。英国建成5艘“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和1艘“前卫”号战列舰;美国建成2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4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和4艘“依阿华”级战列舰;日本建成2艘“大和”级战列舰;德国建成2艘“俾斯麦”级战列舰;法国和意大利也建造了自己的“超无畏舰”。这些战列舰的主炮口径大多在400毫米左右,速度可达27节,甚至30节。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搭载了10门355毫米主炮,装甲最厚处373毫米,最高速度29节,排水量40580吨。

“依阿华”级战列舰,3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塔,装甲最厚处500毫米,最高速度32.5节,排水量58000吨。

“大和”级战列舰,3座三联装460毫米主炮塔,装甲最厚处650毫米,最高速度27节,排水量72808吨。

“俾斯麦”级战列舰,8门380毫米主炮,装甲最厚处350毫米,最高速度31节,排水量52900吨。

不过,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尤其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一役后,各国逐渐意识到航空母舰和潜艇已取代了战列舰成为新的海上霸主,所以都将大部分资源用作建造航母或潜艇,而战列舰也由主力降为了航母编队的警戒舰和炮轰陆地目标的军舰。

在大舰巨炮主义走入尾声后,随之而来的是航空母舰配置的舰载机和潜艇配备的各型导弹主导海上战场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