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
学术语篇是一个系统,其构成成分包括:标题(中文、英文)、摘要(中文、英文)、关键词(中文、英文)、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等。这些成分在系统中处于不同层级,发生着不同的互文结构关系。但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采用普通语言学理论、系统功能语法和体裁分析理论对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侧重于对学术语篇的概念功能的研究。我们首先概述已有的对注释、参考文献的研究,对学术语篇的研究,对学术论文互文性的研究,并总结出已有研究的局限。
一 注释、参考文献研究概述
我们的研究发现,现有的关于注释、参考文献的论著、论文的研究主要是概念、分类和功能的研究。
(一)注释、参考文献概念
1.注释定义
注释的定义主要从非学术类和学术类去定义,以国家正式颁布的文件或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机构等为主,以及一些专家、学者的补充说明。
(1)非学术类。
《辞海》(1999年版):注释,亦称注解。对书籍、文章中的词语、引文出处等所作的说明。
《编辑实用百科全书》:注释也称注解。书籍辅文的一种文体名。对正文中的文字、词汇、读音、典故、史实、引文出处或内容方面所作的说明文字。
百度百科: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包含的内容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
(2)学术类。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
《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1999年印发):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
《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解释题名、作者及某些内容,均可使用注释。
(3)其他补充说明。
其他补充说明是指对权威定义的进一步的补充说明或解释。
胡文启认为,注释是指一般学术论文的注释。注释一般有四种解释或定义:一是注释亦称注解,是对作品中的有关内容所作的一种文字说明。二是著作者认为文中有个别词或情况需要说明时,可加注释。三是注释,也叫注解,是对文章中有关词语、内容及引文出处等所作的说明。四是解释题名项、作者及论文中的某些内容,均可使用注释。概括为注释是作者或编者提供的帮助完成或理解论文的一种说明,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友超认为,注释一般理解为说明性的文字,包括引注和释注两部分。
注释“是指构成论点的思想主流之外的补充材料”,即所谓“作为正文的补充说明和解释的实质性的注释”。
2.参考文献定义
参考文献的定义主要从非学术类和学术类去定义,以国家正式颁布的文件或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机构等为主,以及一些专家、学者的补充说明。
(1)非学术类。
《辞海》(1999年版):参考:参合他事他说而考察之;参酌。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光盘等)。
百度百科: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2)学术类。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
《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在引文处按论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在同一文中被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号标示,需表明引文具体出处的,可在序号后加圆括号注明页码或章、节、篇名,采用小于正文的字号编排。
《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为了反映论文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应在论文的结论(无致谢段时)或致谢段之后列出参考文献表,参考文献表中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是作者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3)其他补充说明。
其他补充说明是指对权威定义的进一步的补充说明或解释。
毛友超认为,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著(文)时所参考的文献资料,也可以说,作者的某种学术观点的形成,是在综合了别人的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
郑小枚认为,参考文献作为某种客观存在的文献,对于一个特定的文本自体来说,它始终是一个客体,一个参照物,一个与自己并行的他者文本。这个“他者”可以与“这一个”特定的文本相关,也可以无关,即它是否与某一文本发生关联仍是非确定的。
陈晓丽认为,参考文献是作者在写作中参考过的文献,包括被引用和未被引用文献;参考文献范围广,不仅包括作者实质上引用过的文献,还包括作者在论著写作中参考过的文献或作者向读者推荐的可供参考的虽非实质引用但对文献成文有一定支持作用的文献。
姜朋认为,参考文献未必成为正文中引述的对象,可能仅仅对作者写作该文有某些参考价值,或有潜在的影响或启发,为了便于读者对作者的思路有所了解,或满足进一步研究的需要,而列于文末,以便检索。
3.注释、参考文献的异同
注释与参考文献的异同主要是从概念内涵和功能方面去解释。
从概念内涵、文体性质、功能方面进行论述,如冯春明认为,“二者都是正文的一种辅助性文体。注释和参考文献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著录格式上,都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陈红娟认为,“二者地位相同、作用相似。二者内涵、外延不同”。有的从概念、著录的不同进行论述,如贾书利认为,“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学术论文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集中列表于文末,不标明页码;而注释主要包括释义性注释和引文注释,一般排印在该页地脚或集中列于文末参考文献表之前,应标明页码”。
从概念区分引文与参考文献,如林晓军、王昕认为,“所谓引用文献就是作者在论文中援引已知事实时将其来源或出处加以标注并在论文末尾罗列出来的那些文献。引文指的是学术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在文章后面应予列出”。郑小枚认为,“引文,指的是引自其他书籍或文件的语句,也称引语。引文是已经被文本引入的他文,并已融入新的文本之中,成为新文本的一部分。而参考文献,作为某种客观存在的文献,对于一个特定的文本自体来说,它始终是一个客体,一个参照物,一个与自己并行的他者文本。这个‘他者’可以与‘这一个’特定的文本相关,也可以无关,即它是否与某一文本发生关联仍是非确定的。所谓‘参考文献’,其实应细分为‘引文’与‘参考文献’两项”。刘遗伦认为,引文是引用文献,“参考”是“引用”的基础,参考过的文献信息资源中的相关内容或观点如果被应用到论著之中,就成为“引用”,即参考文献与引文是递进关系。
从作者的思想、观点、意愿去进行分析,如梁堂华认为,“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内在区别应该在于谁包含了更多作者本人的思想、观点、意愿。明显地,注释中应该包含更多作者本人的思想。注释位置之所以在前,更接近正文,暗含了其中包含更多作者意愿的意思”。也就是说,“参考文献是对作者写作该文发生了潜在的影响或启发,是该文得以形成的一些思想来源或依据,是他人或自己已经在客观上产生或形成的观点;注释则是作者对文章(包括题名、作者、引文、观点等)有关内容所作的说明和解释,是作者本人在写作该篇文章时的想法和意愿”。
从不同方面来说明,如康兰媛从定义、作用、类型、标注格式来区分。有的从必要性来区分,如冯春明认为注释一般在学术论著中不是必备的,有需要说明或补充、解释的问题则标出,没有需要说明或补充、解释的问题则不列出。参考文献一般在学术论著中是必备的。通过所列参考文献说明,其科学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上做基础或参考的,具有继承性特征。
(二)注释、参考文献的分类
注释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有不同的分类:胡文启从注释的位置、来源、内容或功能进行分类,分为:文内注、页末注、文后注、作者注和编(译、校)者注、篇目注、引文出处注和释义注;曹大刚认为,注释有文中注、脚注,注释的主要类型有:题注、收稿日期注、基金项目注、图表注、出处注、补充解释注。李汴红根据注释的来源、位置分为:本文注、引文注、编者注、文内注、页末注和文后注。
按出版形式划分,朱大明认为,参考文献分为普通图书、报纸、期刊、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电子资源等。
参考文献引用的分类,文榕生分为:驳引、证引和启引。刘雪立分为继承性引用、指示性引用和批判性引用。马智峰分为:静态引用和动态引用。
(三)注释、参考文献的功能
注释、参考文献的功能有不同的分类:
从整个语篇来说,注释、参考文献是整个论文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胡文启、冯春明的论文的观点。
从正文内容来说,胡文启认为,注释是作者或编者提供的帮助完成或理解论文的一种说明,是论文的重要组成成分。陈晓丽认为,标明引文出处,对给予论著支持者表示谢意,对文献课题加以补充说明或列举课题参与者,对原文进行补充说明,对原文提出辨正、商榷、考证等意见,列出可供参考文献,标明来源文献版本(或统计样本、或语词)等出处。毛友超认为,参考文献中的学说、观点、论据,对作者学术论著(文)的形成具有启迪、佐证的作用;而作者的学术论著(文)则是在这些参考文献基础上或升华、或延伸、或相左、或相背。朱大明认为,参考文献的功能:作为选题背景的参考文献的创新性特征、作为论题的参考文献的创新性特征、作为反论题的参考文献的创新性特征、作为论据(论证)的参考文献的创新性特征。朱大明认为,参考文献对正文具有引证的作用。朱大明认为,引文在科技论文中论证论文内容的创新性、科学性、重要性或应用价值。朱大明认为作为论据的参考文献实质上隐含着作者对引用文献的观点、见解、理论、方法或实验数据、结论或整体研究成果的一种认可或肯定,更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评价。
从语篇的影响,杨昌勇认为,题目注释的功能:交代发表情况、交代课题、表达谢意、交代授权、编者注。作者注释的功能:注明著作权人、提高作者知名度、提高作者单位知名度。文献引证注释的功能:尊重他人,为自己的研究定位、交代专题研究的学术史、为文献引证分析提供基础、为科学共同体和无形学院提供联系的网。冯春明认为,参考文献的功能:著作权的保护功能,作者和论著载体的评价功能,检索、验证与链接功能,对人才的选拔与评价功能。贾书利认为,参考文献的主要功能:(1)参考文献能够反映学术论文科学信息的广泛性和深度性,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正确使用参考文献,能够体现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并起到连接新、旧科研成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2)准确规范地使用参考文献能够体现出作者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有益于维护知识产权,保护作者及他人著作权,体现了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3)有利于编辑劳动条件的优化。(4)有助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5)方便读者阅读和使用。陶范认为,参考文献具有的十项功能:提示研究起点、知识承续功能、鸣谢归誉功能、学术评价功能、预测分析功能、文献检索功能、学术论证功能、著作权保护、学术规范功能、节约篇幅版面。
引用的动机最著名的是温斯托克(Weinstock)总结的15种,包括:(1)对前人的劳动成果表示尊重;(2)给予该文献的作者一种荣誉;(3)通过引用文献也可以核对该文献所用的方法和仪器;(4)可以为读者提供背景的阅读材料;(5)可以对自己的论文给予更正;(6)也可以对别人的著作予以更正;(7)还可以用来评价以前的著作;(8)引用文献也是为自己的主张寻求充分的论证;(9)还可以给读者提供研究者现有的著作;(10)对那些很少被标引或未被引证的文献提供一种向导和方向;(11)可以对数据和物理常数进行鉴定;(12)可以对原始资料中某个观点或概念是否被讨论过进行核对;(13)也可以对原始资料中的人物提出的某个概念或名词进行核对;(14)引文文献也是对他人的著作或概念进行间接的承认;(15)甚至可以对他人的优先权要求提出异议。
注释是对正文的解释或说明的文本,是语篇的组成成分,除引文注释外,都是作者的解释或说明,并且在正文外;引文注释是对他文引用的解释或说明,引文是正文的组成成分。注释包括:题目注、作者注、释义注和引文注。参考文献是正文对其他文本的参考或借鉴的文本,是语篇的组成成分,引用文献是正文的组成成分,是“他者”,在正文外。
(四)注释、参考文献研究的不足
从以上可知,已有的对注释、参考文献的研究大都从概念功能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注释、参考文献的概念意义和概念意义在语篇中的作用。这些研究对本论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对注释、参考文献的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相对的独立性、副文性、副文性的修辞结构和功能、副文性对交际产生的影响等的研究很少。
因此,我们从互文语篇、系统功能、言语行为、修辞功能等角度对注释、参考文献与学术论文的关系进行分析:
(1)从位置、语境、功能等方面全面地研究注释、参考文献。
(2)从文本、互文本等方面去研究注释、参考文献。
(3)从文本的踪迹方面去研究注释、参考文献与正文的关系、注释与参考文献之间的关系、注释与注释之间的关系、参考文献与参考文献之间的关系。
(4)从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对注释、参考文献的研究。
(5)全面地对注释、参考文献与正文的关系的研究。
(6)从“他者”的角度、互文的角度、言语行为的角度去分析注释、参考文献与正文的关系。
(7)从读者角度对注释、参考文献与正文之间的交际效果的研究。
我们从注释、参考文献副文本角度切入的互文性研究解析了语篇结构系统的生成与理解、深化了语篇理论的研究、丰富了人们的社会文化认知。
二 学术论文研究概述
(一)学术论文概念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它用途的书面文件。”(GB7713—8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百度百科: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
(二)学术论文研究现状
姜亚军、赵刚认为,对学术论文的研究主要运用的理论:以斯威尔斯(Swales)为代表的体裁分析法,以拜伯(Biber)为代表的学术语篇的多维分析法,以及以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出发点的分析方法。体裁分析派的研究着眼点是语篇的宏观结构,这种结构或者是整个语篇(如研究论文、硕/博士论文、书评和项目申请书),或者是一种语篇的某个组成部分(如论文摘要、论文引言部分和博士论文结尾部分等);多维分析法试图通过微观的语言特征来窥探语篇的宏观性质(如叙事性和信息性等);系统功能语法在偏重微观分析的同时,也试图通过主位推进方式来探究语篇的宏观信息流动。
吕长竑、周军(2011)认为,国内学术语篇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一是系统功能语法,二是体裁分析理论。以系统功能语法为视角的研究,其切入点主要有评价理论、标记性主位理论、语法隐喻理论等。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分别对话语多声性、主体间立场和态度系统进行了研究,如李战子、张跃伟、唐丽萍、徐玉臣;根据系统功能语法关于标记性主位的理论,对CF标记性主位在汉英学术语类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如余渭深;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情景语境和三大纯理功能的假设为出发点,对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进行了研究,如刘纯、彭金定和刘玉梅;从人际功能的视角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探讨,如戴秋菊、郭婷;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体裁理论为指导,对学术英语语篇体裁进行了研究,如曾蕾;借助系统功能语法中评论附加语系统,对英语学术语篇语料库中评论附加语进行了分析,如杨信彰;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对学术语篇中投射语句进行了研究,如曾蕾。其余研究则主要以斯威尔斯的体裁分析理论为分析视角来进行,分别对学术论文体裁特征、英汉学术论文开头段、学术论文摘要语篇进行了研究,如张伟坚、杨玉晨、鞠玉梅、葛冬梅和杨瑞英等。这些研究主要涉及8个方面:(1)对学术语篇互动和多声协商的研究,如李战子和张跃伟;(2)对学术论文摘要的研究,如刘纯和彭金定、刘玉梅、鞠玉梅、葛冬梅和杨瑞英;(3)对学术语篇模糊限制语的应用研究,如戴秋菊和郭婷、黄小苹、丁展平;(4)对学术语篇的体裁分析,如唐丽萍、曾蕾、张伟坚;(5)对学术语篇转述现象的研究,如唐青叶、曾蕾;(6)对学术语篇开头段的对比研究,如杨玉晨;(7)对学术语篇标记性主位的研究,如余渭深;(8)对英语学术语篇评论附加语的研究,如杨信彰。
吕长竑、周军认为,目前国内学术语篇研究中,以系统功能语法为主要研究视角的现状契合了国内语篇研究界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肯定。12黄国文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比其他理论更适合于语篇分析的理论,我们完全可以只用这一理论来指导我们语篇分析的实践;在我们看来,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可操作性、适用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普通语言学理论,它完全可以用于分析各种体裁的语篇;它完全可以与希夫林(Schiffrin)中所说的六种语篇分析方法(言语行为理论、互动社会语言学、交际文化学、语用学、会话分析、变异分析)媲美。”
陈红梅认为,斯威尔斯利用索引分析了专业写作者引用使用的情况,但采用的是句法分析,没有涉及引述的功能。海兰德(Hyland)的研究还发现人文学术语篇学科中完整引述较多,突出强调了被引述人;而自然科学中非完整引述较多,被引述人的作用被弱化,但研究对象、观点和结果却得到了增强,体现了自然学科的客观科学的实证特征。唐青叶侧重对比了所收集的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学术语料中引述的使用现象,认为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原话转述和间接引述在学术语篇中集中出现在引言部分,并要求标注包括被引述人姓名、出版年份甚至页码的引述源,在整个语篇生成过程中作者、被引述人、读者乃至研究对象之间均形成了功能性互动关系,使得语篇具有了互文性。学术语篇中对原文引述的处理依据传统的分类可以具化成完整引述和不完整引述,即前者将被引述者姓名、出版日期和页码等完整信息全部标注在句中。学术语篇中还有一类特殊的引述形式:自我引述,即作者引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或用第一人称表达自己独到的看法。关于学术论文中使用“I”、“we”等人称代词是否妥当,看法不一。有人认为主观性太强,有将自己之观点强加于人的嫌疑;有人认为使用“we”替代“I”可以将读者包括在语篇构建过程中共为主体,表现了学术语篇应有的开放性和多声性。
从以上可知,学术论文的研究主要是运用体裁分析法、多维分析法、系统功能分析法、引语理论对学术语篇成分(特别是正文)内容的研究。虽然在引语的研究中涉及注释、参考文献的研究,但也只是对正文内容的构成成分的研究,并没有把注释、参考文献作为相对独立的整体的研究。也就是说,没有从整体的角度研究注释、参考文献以及注释、参考文献与正文的关系,没有从“他者”的角度对注释、参考文献与正文的关系进行分析。
三 学术论文互文性研究概述
对学术论文互文性研究的文章很少,这些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对互文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汤建民、徐炎章的《学术论文的互文性及思考》认为,学术论文中必然地存在着互文性,从整体看,其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①学术的进步主要在于对先前知识修改的需要;②学术论文组织与表达中的客观需要;③为了促进科学传播的需要;④作者出于某些主观目的的需要;⑤互文性与独创性的关系。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一是基于文本表层语句的互文性:原文的具体语句被照搬照抄,或是被节略、改写、转换后使用;二是基于文本深层结构的互文性:原文的写作思维结构或是理论构造模式被抽象、提炼、总结后移用、套用。学术论文互文性的三种形式:“文有他文”,即文本内容中有大量篇幅是“引用或参考”了旧文本中的内容;“文下之文”,即指当前文本内容是旧文本内容的派生或延伸;“文如他文”,即当前文本的写作思维参照了另一旧文本的写作思维。学术论文互文的形式主要是两种:引用、派生(主要指同一主题的深化、发展)。学术论文互文性的作用:对阅读的启示、对论文写作和论文写作规范的启示、对论文评价的启示。
此文从学术论文整体论述了互文的必然性,并分析了互文的类型,互文在文本的表现形式,互文在学术论文中的启示。这些对本书有一定的启示,但不是从注释、参考文献与学术论文关系角度的互文研究。
蔺亚琼《学术规范的互文性研究——以“引文与注释规范”为分析对象》,主要通过“话语共同体”、“引用与注释规范”与互文性之间的关系来论述学术论文的规范化和学术化的问题。
此文从“话语共同体”、“引用与注释规范”的互文性来论述学术论文的规范化和学术化的问题,这是互文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作者、读者与话语共同体之间的互动,这对本书具有借鉴的作用。但并没有从文本的踪迹方面去具体地进行研究,也没有从注释、参考文献与学术论文关系角度的互文研究。
李长忠《中英学术论文语篇互文性特征对比研究》主要论述了中英学术论文中的直接引用互文和间接引用互文,并指出了互文对读者的作用。
此文从语篇的正文指出中英学术论文中的直接引用互文和间接引用互文以及其对读者的作用。对本书有一定的启示,但不是从注释、参考文献与学术论文关系角度的互文研究。
储丹丹《文史类学术论文摘要语篇的互文分析》主要论述了摘要的互文性,标题、摘要与正文的互文关系,关键词、摘要与正文的互文关系。
此文的互文性研究主要有摘要的互文性研究,标题、摘要与正文的互文关系的研究,关键词、摘要与正文的互文关系研究,这些对本书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但并没有具体到文本踪迹的研究,也没有涉及注释、参考文献与学术论文的互文研究。
总之,注释、参考文献是与学术语篇正文相对的语篇副文本,是学术论文语篇重要的有机构成。但从语篇研究的现状看,其功能作用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得到深入系统的分析。已有的研究多从普通语言学、体裁分析和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层面展开,且仅限于考察其概念功能。而从注释、参考文献与正文的语篇内部关联和外部语篇间性角度的语篇功能与人际功能研究则少有人涉及。本书视学术论文为一个结构整体,拟在系统、层级、关系的三维视野中讨论。
我们可以从表1—1中看到已有研究与本书研究的区别:
表1—1 已有研究与本书研究区别表
表中“+”表示有研究,“-”表示很少或没有。
四 本书互文性研究
注释、参考文献与学术语篇的互文性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注释、参考文献与学术论文正文的互文关系
1.文本层面的互文关系
2.主体层面的互文关系
3.语境层面的互文关系
(二)注释、参考文献之间的互文关系
1.注释与注释的互文
2.参考文献与参考文献的互文
3.注释与参考文献的互文
(三)注释、参考文献与语篇其他成分的互文关系
1.注释与标题的互文
2.注释与摘要的互文
3.注释与关键词的互文
4.参考文献与标题的互文
5.参考文献与摘要的互文
6.参考文献与关键词的互文
(四)注释、参考文献与学术论文互文的语篇建构功能、修辞结构和修辞功能
1.注释、参考文献与学术论文互文的语篇建构功能
2.注释、参考文献与学术论文互文的修辞结构
3.注释、参考文献与学术论文互文的修辞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