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思路、意义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本书以互文性的系统、层次、关系三个维度而展开。
第一章论述了研究历史与现状,研究的理论创新意义、社会实践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语料的选取和分析。论题研究注释、参考文献与新闻类学术语篇的互文性。文本的跨文性包括互文性、副文性、元文性、承文性、广义文本性。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采用普通语言学理论、系统功能语法和体裁分析理论对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进行研究,即运用普通语言学理论、系统功能语法和体裁分析理论对学术论文系统的各个成分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侧重于对论文语篇的概念功能的研究。我们用互文语篇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叙事学理论、修辞结构关系理论对注释、参考文献与学术论文的互文性进行研究。论题研究的理论创新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主要有:提出了学术论文正文模式、学术论文互文模式、学术论文创新模式、学术论文抄袭模式;论述了互文语篇理论的基本内容,互文本的概念、类型、功能、语言形式和语篇中的具体体现,论文抄袭的结构关系,注释、参考文献与正文的互文关系和修辞结构关系,学术论文的声音,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等。论题对学术论文的写作和解读,预防学术论文抄袭具有指导作用。
第二章分析了理论基础概述与相关术语。本书运用了互文语篇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叙事学理论等。介绍了学术论文语篇形式、学术论文的声音、互文形式、互文路径等概念以及几组概念关系:互文与注释、参考文献,互文与引用,互文与转述,互文与抄袭,元话语与基本话语、次要话语。
第三章探讨了注释、参考文献与正文的关系类型,主要是自我—他者关系、主文本—副文本关系、导出—导入关系。
第四章论述了注释与正文的互文关系,主要是文本层面、主体层面和语境层面的互文关系。文本层面有共存关系:文本形式表现为小句、句组、语篇和模式,内容表现为标题注、作者注、释义注(本章引文注归入参考文献)。主体层面有作者与互文本作者的互文关系、作者与学术群体的互文关系、作者与读者的互文关系。语境层面有文本语境与互文本语境的一致关系、不一致关系和反一致关系。这是第一层次的副文本互文关系。
第五章阐述了参考文献(包括引文注释)与正文的互文关系,主要是文本层面、主体层面和语境层面的互文关系。文本层面有共存关系和派生关系:文本形式表现为词语、小句、句组、语篇、模式,内容表现为概念、名称、定义,理论和模式,观点、解释,研究课题,研究结果、结论,事实、案例、数据、图表,方法、思路。主体层面有学术论文与参考文献的主体互文类型和互文分析。语境层面有文本语境与互文本语境的一致关系、极性互补关系和反一致关系。这是第二层次的副文本互文关系。
第六章论述了注释、参考文献之间的互文性。主要是注释与注释的互文关系,参考文献与参考文献的互文关系,注释与参考文献的互文关系。注释与注释的互文关系是第一层次的副文本互文关系,注释与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与参考文献的互文关系是第二层次的副文本互文关系。
第七章探究了注释、参考文献与学术语篇其他成分的互文性。主要是注释与标题、摘要、关键词的互文关系,参考文献与标题、摘要、关键词的互文关系。注释、参考文献与摘要的互文关系是第三层次的副文本互文关系,注释、参考文献与关键词的互文关系是第四层次的副文本互文关系,注释、参考文献与标题的互文关系是第五层次的副文本互文关系。
第八章分析了注释、参考文献的语篇建构功能。主要是互文本(进入语篇的注释、参考文献)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第九章论述了注释、参考文献与学术论文语篇互涉的修辞功能。主要是注释、参考文献与学术语篇互文的修辞结构和修辞功能。修辞结构有并列关系、对立关系、对照关系、详述关系、证据关系、证明关系、背景关系、重述关系等。修辞功能有完篇功能、评价功能、支持功能、协商功能、说服功能、掩蔽功能、同一功能。
第十章结语。由注释、参考文献与学术语篇形成的互文是语篇的结构单位,是使文本成为整体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语篇生成和理解的一种范式。互文使注释、参考文献与正文呈现无限的张力,这种张力为学术论文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为注释、参考文献的研究提供诸多可能和广阔的言说空间。注释、参考文献与正文本构成一种文本的场域,从这个意义上,从注释、参考文献副文本角度切入的互文性研究解析了语篇结构系统的生成与理解、深化了语篇理论的研究、丰富了人们的社会文化认知。
二 研究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创新意义
论题研究了注释、参考文献与新闻类学术语篇的互文关系。文本通过副文性的系统、层级、关系三个维度展开研究。学术语篇是个系统,这个系统以正文为中心与其他成分形成不同层级的互文关系体系,又以互文为结构单位构建当前语篇,互文结构体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修辞结构关系和修辞功能,即注释、参考文献互文本充当文本结构成分,同时说明文本、解释文本、评价文本和跨文本。经过研究,我们在以下方面有所发现:
1.学术语篇方面
学术语篇是学术交际的基本单位,副文本是语篇构成的基础,副文本的研究从“他者”的角度揭示了文本的构成,副文本既在文本中,又在文本外。通过副文本的互文关系的层级体系、互文关系网络和语篇建构功能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副文本在学术语篇中的一些新的特点:
(1)互文形式:互文标记+互文本。互文标记是文本与互文本联系的文本踪迹。互文标记为:A.语言类:词语、短语、小句、语篇;B.非语言类:模式、引号等,分别称之为:互文词语、互文短语、互文小句、互文篇章、互文符号。互文本的形式为:A.语言形式:词语、短语、小句、句组、语篇;B.非语言形式:模式。互文形式类型有自互文和他互文,直接互文和间接互文,融入式互文和非融入式互文,同质互文和异质互文。
(2)文本生成模式:文本+互文本。文本是在互文本基础上生成、发展的。互文本包括进入文本的注释和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互文本构成文本的基础,是必备成分;注释互文本构成文本的外围成分,即文化语境。文本与互文本形成一定的逻辑语义关系和修辞结构关系。文本与互文本在形式、意义、主体、语境上形成互文关系。互文本在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上形成文本元意义的基础。互文本是构成文本不同层面的有机成分。
(3)文本创新与抄袭的模式。文本创新模式:文本+互文本,文本与互文本形成一定的逻辑语义关系和修辞结构关系,文本是作者的自我文本;抄袭模式:互文本+互文本,互文本与互文本形成一定的逻辑语义关系和修辞结构关系,但没有作者的自我文本。
(4)文本生成函数公式:y=f(x),其中f代表作者的认知意向,x为互文本,是被f决定的进入文本的集合,是自变量,x的变化表现为一个取值的过程,取值过程表征了作者对互文本的自主选择。y是当下文本,是因变量,是随作者认知变化而变化的文本集合。文本产生过程就是x进入f的认知域形成一个认知网络,即x在f的作用下的取值,再根据意向和语境完成对该互文本的认知并进行评价。这一完整认知过程的结果便形成了对互文本的认识成果——作为对互文本的认知体系,即因变量y。y随x和f的变化取值,y意味着所有认知过程及其成果的总和。
(5)学术语篇声音:学术语篇声音是指语篇中不同主体的声音。学术语篇的声音以作者的声音为中心,作者根据意图的需要在语篇中分配不同的声音,这些不同的声音形成对话,说服读者,从而实现交际的目的。学术语篇的声音有:作者类声音和非作者类声音。作者类声音有:本作者与他作者声音、我们/你们—他们的声音(包括隐含作者声音、学术群体声音、语篇声音)、显性和隐性读者声音,非作者类声音有机构与媒介声音。
2.互文语篇理论方面
副文本在文本层面、主体层面、语境层面与学术语篇正文、语篇的其他成分形成互文关系,形成了互文层级体系和互文关系网络,这些文本踪迹的考查,使我们总结了互文语篇理论的一些特征:
(1)学术语篇是一个整体,标题、摘要、关键词、注释、参考文献与正文形成复杂的联系,它们分别从不同的层级对论文的建构和创新进行阐述,共同构成论文的有机整体。这种逻辑性、关联性越强,创新的可信度就越高。
(2)注释与正文的互文关系:1)文本层面:共存关系。在文本形式上,互文表现为小句、句组、语篇、模式;在内容上,互文表现为:指涉正文外,如标题、基金、作者简介、致谢等,指向正文内容,如词语、概念、术语、事件、理论、观点、方法、数据、案例、辩证(批评、商榷、考证、修正、评价)、举例、来源、背景、符码、介绍、说明等等。2)主体层面:作者与互文本作者、作者与学术群体、作者与读者形成一致关系和不一致关系。3)语境层面:文本语境与互文本语境形成一致关系、不一致关系和反一致关系。
(3)参考文献与正文的互文关系:1)文本层面:共存关系和派生关系。在文本形式上,互文表现为词语、小句、句组、语篇、模式;在内容上,互文表现为:概念(或名称、或定义)、理论(或模型)、观点(或解释)、研究课题(或研究内容)、研究结果(或研究结论)、事实(或案例、或数据、或图表)、方法(或思路)。2)主体层面:作者与互文本作者、作者与学术群体、作者与读者形成一致关系、交叉关系和极性互补关系。3)语境层面:文本语境与互文本语境形成一致关系、极性互补关系和反一致关系。
(4)注释、参考文献之间的互文关系:共存关系。1)注释与注释的互文:在文本形式上,互文表现为小句和句组;在内容上,互文表现为具体与概括、观点与例证;主体和语境上,互文表现为一致关系和不一致关系。2)参考文献与参考文献之间的互文:在文本形式上,互文表现为词语、小句、句组、语篇、模式;内容、主体和语境上,互文表现为一致关系和不一致关系。3)注释与参考文献之间的互文:在文本形式上,互文表现为小句和句组;内容、主体和语境上,互文表现为一致关系和不一致关系。
(5)注释、参考文献与语篇其他成分的互文关系:共存关系。1)注释与语篇其他成分的互文:A.注释与标题的互文:文本形式上,表现为词语;内容上,表现为主题互文。B.注释与摘要的互文:文本形式上,表现为词语、小句、句组;内容上,表现为观点、理论、方法。C.注释与关键词的互文:文本形式上,表现为词语;内容上,表现为主题互文。2)参考文献与语篇其他成分的互文:A.参考文献与标题的互文:文本形式上,表现为词语;内容上,表现为主题互文。B.参考文献与摘要的互文:文本形式上,表现为词语、小句、句组;内容上,表现为观点、理论、方法。C.参考文献与关键词的互文:文本形式上,表现为词语;内容上,表现为主题互文。
(6)语篇系统下的副文本的互文关系层级:第一层:注释正文,包括注释注释;第二层:参考文献正文,包括注释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第三层:注释摘要、参考文献摘要;第四层:注释关键词、参考文献关键词;第五层:注释标题、参考文献标题。从第一层到第五层抽象度逐渐递增。(符号“”表示“互文关系”)
(7)互文本(进入语篇的注释、参考文献)的语篇建构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1)概念功能:A.正文内:参考文献的逻辑意义关系有并列、连贯、解证、递进、总分、因果、转折、假设和让步关系;参考文献的逻辑—语义关系有并列、主从和扩展关系。B.正文外,注释的逻辑意义关系有并列、连贯和解证关系。2)人际功能:互文来源、互文动词、互文小句、互文形式的人际功能。3)语篇功能:A.互文本概念意义的连贯:同指、同类和同延关系;B.互文本人际意义的连贯:语气、情态和态度词衔接。
(8)互文语篇理论是以关系、层级、互动、系统理论为支柱的动态的、多元的科学理论。互文具有多元性特征,“多元”的“元”是“因素”、“层次”、“系统”和“维度”之意思。“多元”是指“多因素”、“多层次”、“多系统”和“多维度”,或“跨因素”、“跨层次”、“跨系统”、“跨维度”,是指“多角度”、“多视界”、“多方法”。“多元性”一是指事物整体系统与事物构成的因素之间的多元,即多因素、多层次;二是指事物与诸因素,或诸因素之间的多元互动,互相作用、相互关联;三是事物与事物、世界之间的多元互动,互相作用、相互关联。多因素、多角度、多视野、多出发点之间的互动、互涉是整体、系统的互动、互涉,即整体指导下的多因素、多角度、多视野、多出发点的互动、互涉。整体性是多维互动、多维关联、多维互涉、层层包摄、环环相交的“交互循环”中的具体的整体的形式和意义共生共成。
3.学术语篇交际效果方面
语篇是交际的基本单位,交际目的的实现取决于交际双方的互动。语篇是作者、读者互动的结果,学术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作者与读者互动的结晶。通过副文本的语篇建构功能、修辞结构和修辞功能的研究,我们在学术语篇交际效果方面有些新的探索:
(1)学术圆环:学术圆环是指作者、读者在学术群体建立的规范的作用下生成和理解学术语篇的,作者、读者、学术群体相互归属、相互转化;圆环中他、我相互映照、相互传承、相互发展,学术发展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没有止境。学术圆环的精髓在于“作者”(我)中引入“互文本作者”(他者)的涵容精神。作者与他者的本质是共属“学术群体”,即作者与他者的呈现必须由学术群体接受而呈现。读者对作者的认同也必须通过由学术群体接受而实现。(见图8—1)
(2)注释、参考文献与学术语篇互文的修辞结构有并列、对立、对照、详述、证据、证明、背景、环境、连接、方式、评价、因果、解释、重述、总结、让步和假设关系。这些结构同时也是功能,它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作者意图,一是读者的接受效果,两者合起来就完成了一次交际或信息传递的过程。作者的意图包含在核心文本与辅助文本的安排及关联上,表现为有或无辅助文本、关联点是什么。读者的接受效果说明关联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作者希望的效果。
(3)注释、参考文献与学术论文语篇互文的修辞功能有完篇功能、评价功能、支持功能、协商功能、说服功能、掩蔽功能、同一功能。
(4)副文本提供文本解读的文化背景,副文本是文本与文化的联系方式集合。注释、参考文献是连接文化的纽带,是使文本成为整体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为读者解读文本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背景。
(二)研究的社会实践意义
学术理论来自实践,理论本身又反作用于实践,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本书的研究能为社会实践带来一些启示:
(1)论题研究对学术论文写作、创新、阐述和论文抄袭的预防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意义。
(2)注释、参考文献与正文形成无限的张力,这些张力使文本的意义得到彰显,读者得到理解和吸引,并诱发对文本的继续创造。
(3)注释、参考文献作为副文本对文本有整合和建构的功效,又有解构乃至颠覆的功用。它为开放的文本系统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使文本的阐述有了从细节和非中心(边缘)切入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本的研究和阐述方法。副文本是对文本不同角度的阐释,是对文本内容的丰富和深化,也是阐释学的“阐释之循环”的一个环节。副文本是对阐释学的丰富和发展。
(4)互文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从本体上,互文关系是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形成相互依存、彼此对释、意义共生的条件或环境;从话语理解上,互文关系是主体的对话关系,是交际双方的协商、讨论,从而达到交际的理解、接受;从认识论上,互文关系是人们以关系的方式把握知识、经验的认知方式的存在形式和传播媒介;从方法论上,互文关系作为人们认知经验世界的一种方式方法,是对知识、经验的认识和传播的具体反思后形成的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视角、一种图式、一种模式、一种框架。
三 研究方法
(一)归纳法、定性法
根据互文性的概念和语言学的分类对具体的例子进行归纳,总结出注释、参考文献与学术论文的互文分类标准,分为:文本、主体、语境层面三类,各层面又有不同的小类。这些都采用定性的方法,然后在语料中寻找语例,然后对这些互文类型和成分的语篇作用进行分析归纳。
(二)图表法
运用图表法更形象地表达注释、参考文献与学术论文的互文关系以及注释、参考文献对学术论文的生成。图表法体现直观性、简洁性,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
(三)宏观和微观分析
对学术语篇、互文抽象出宏观模式,又对这些宏观模式进行具体的、微观的语言痕迹的分析。对互文本进行形式、意义、功能较为详细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