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论证思路和基本构架

本书首先从政治参与理论进行梳理与阐释,对本书中使用的政治参与、农民工及农民工政治参与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对中国农民工产生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处境及社会功能进行描述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农民工政治参与对于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政治发展、政治合法性及城市化进程的价值与意义进行阐述。随后,对中国政治参与现有制度环境进行简要分析,之后分析了中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基本状况及特征,同时以农民工创意讨薪为例,对农民工底层的政治参与形式进行阐述。最后,着重分析了影响农民工的制度、文化、经济等多种制约因素,并对如何促进农民工进行制度化政治参与提出了相关思路和建议。除去绪论以外,本书共分四章。

第一章阐述了中国农民工基本状况。一是阐述了农民工发展历史,分阶段介绍了农民工在各个时期的基本特点,从中可以发现:政策法规等制度设计是农民工发展动力或阻力。进入21世纪后,我国农民工总量在持续稳定增长,农民工流动半径日益扩大,流动形式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现阶段农民工呈现农民工总量持续增长,地区差异较大;以初中文化程度居多,有一技之长者较少;从业领域仍然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工作稳定性有所提升,但劳动强度依然较大;劳动收入增长速度较快,被欠薪状况有所改观等新的特征。二是阐述了农民工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处境。农民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潜移默化地对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发起挑战,日益成为保障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动力。只是农民工在劳动就业、政治权利保障、文化平等、公共服务方面的生存发展状况未能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改善。三是阐述了农民工政治参与的价值和意义。农民工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在政治生活中,通过政治参与政治生活,表达和彰显自己的政治偏好,影响政府的决策过程,使政府活动减少对“公意”的偏离。虽然目前我国农民工在政治生活中,政治参与程度水平较低,并且对我国政治体系的影响十分有限,但农民工政治参与作为我国政治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政治行为,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农民工素质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并且对于促进我国的政治发展、提高公共决策的合法性和民主化、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推动城市化进程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阐述了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制度环境、方式及特征。一是对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制度环境和方式进行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协商民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信访制度、公共听证制度等制度安排构成了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制度平台。二是阐述了农民工主要政治参与方式,包括选举、投票、会议沟通、媒体投诉、诉讼、组织参与、政治接触、非制度化参与。三是本章着重阐述了农民工在政治认知、政治关心、政治行为方面的基本特征。农民工对于国际国内的基本政治知识掌握相对缺乏,对于自身政治参与活动的价值认知相对模糊,政治关心呈现喜忧参半的特征。同时,农民工政治参与还具有政治效能感偏弱,对党和政府的政治信任度较高,农民工选举型政治参与在其流出地与流入地呈现双重边缘性,政治参与行为功利性、不均衡性,政治参与的强度不高、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时有发生等基本特征。此外,还以农民工“创意讨薪”为例分析了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底层方式、特征及生成逻辑。

第三章阐述分析了影响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发展程度及参与形式,一般受到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和具体国情的制约。政治参与制度供给不足是影响农民工政治参与的主要根源。户籍制度及其相伴随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是农民工政治参与质量不高的最根本因素。农民工参与公共生活的相关渠道不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滞后,这些都是制约农民工政治参与的重要制度羁绊。此外,文化排斥限制了农民工的政治参与过程,政府失位也堵塞了农民工利益表达的通道,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制约农民工政治参与水平,参与成本较高弱化农民工政治参与动力。

第四章阐述了提高农民政治参与质量的现实路径。影响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因素诸多,若想有效解决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一是要树立公民本位的精神,并从制度安排入手解决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及政治参与问题。只有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才具有解决的可能性空间。二是完善农民社会融入制度,包括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平等的劳动就业平台,设立农民工专业管理机构,营造平等、和谐和宽容的文化,以及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三是健全农民工政治参与制度,包括人大代表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社区政治参与的保障制度、行政协商制度。其他建议包括培育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民间组织,强化农民工教育培训制度,构建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构建非制度政治参与的预防化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