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相关概念辨析
一 城市化
城市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一种经济社会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域空间。本书的城市,指的是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以及镇,把建制镇也归为城市范畴。而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各国城市化发展的规律由诺瑟姆(Northam)1975年总结为城市化发展曲线,即S形曲线。世界城市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化水平小于30%,此时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当城市人口比重超过10%以后城市化水平才略微加快。该阶段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农业和农村为主,以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辅。第二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70%,当城市人口比重超过30%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城市化进程出现加快趋势,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城市化水平达到70%才会稳定下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城市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该阶段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由农业和农村转变为工业和城市。第三阶段城市化水平大于70%。此时社会经济发展渐趋成熟,城市人口保持平稳。该阶段人们生产方式由工业向服务业转变,生活方式由追求数量向提高生活质量转变。
城市化水平是测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城市化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一定的量化方法计算其发展水平是学术界通行的做法。因为城市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由此产生了几种测算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单一指标法、综合指标法及其他指标法。一般常见的测算方法有人口比重指标法、城镇土地利用比重指标法、调整系数法、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法与现代城市化指标体系法等几种。一般考虑到数据获得的便利性,主要采用市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指标来衡量城镇化水平(即人口比重指标法),即城市化率=市镇人口/总人口。由于该指标具有简单明了的特点,已经被各学科所普遍接受,也是世界公认的度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洪银兴、陈雯(2000)也认为现在城市化通常是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指标衡量的,这种衡量指标是有理论依据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库兹涅茨将城市化定义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方式的变化,即城市化的进程(库兹涅茨,1989)。
二 能源消费
能源,是指自然界赋存的能够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者物质的转换运动过程。早期工业化几乎完全依靠煤炭,后来廉价的石油和内燃机帮助石油取代了煤炭,成为主导燃料。逐渐地,能源结构进一步多样化,各种燃料被专门用于不同的应用(石油用于运输,煤炭用于电力)。总体而言,燃料结构仍由燃料可获得性和当地成本决定。能源强度较低的国家有更大空间去承受更清洁和更方便的燃料。世界能源委员会根据能源转换和应用的层次,把能源分类为:化石能源(包括石油等液体燃料、煤炭等固体燃料、天然气等气体燃料)、水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海洋能和地热能。根据能源的基本形态,把能源费划分为: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海洋能等一次能源(以现存形式存在于自然界,可直接取得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天然能源)以及电力、煤气、汽油、柴油、煤油、焦炭、生物燃料和沼气等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换成其他种类和形式的能量资源)。
还可以根据是否可以短期再生或补充,把能源划分为:可再生能源(风能、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和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以及天然气等)。根据能源的使用类型,把比较普遍使用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定义为常规能源,而把还处于研究以及发展阶段的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氢能等叫作新型能源。
三 经济增长
在经济学界,经济学家经常把经济增长定义为生产能力的增长。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曾给经济增长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个定义表明经济增长集中表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上,而这种经济实力的增长就是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所以,经济增长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经济增长可以采用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或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测量。
经济增长理论按其发展的脉络和内在逻辑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资本决定论、技术进步论、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内生决定论,每个理论各自都提出了相应的生产函数和经济增长模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是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索洛模型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卢卡斯模型。
卢卡斯(Lucas,1988)吸收了人力资本的思想,放弃了将生产部门区分为物质生产部门和生产知识的教育部门两个部门的做法,而是假定每个劳动者用一定比例β的时间从事生产,还用1-β的时间从事人力资本建设。这样,卢卡斯的生产函数为:

其中:N是劳动力数,h是人均人力资本,hγ是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递增。技术进步方程式为:

在以上两个约束条件下求解效用最大化问题:

卢卡斯最后也导出了他的模型的均衡增长条件:

其中:λ是劳动力增长率或人口增长率。这里尽管经济的均衡增长率仍然与λ有关,但是即使λ等于0或者小于0,经济的均衡增长仍然是可能的。
卢卡斯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运用更加微观的、个量的分析方法,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和索洛的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卢卡斯将人力资本引入索洛模型,视其为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的另一种增长动力形式,视人力资本积累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并使之内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