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以能源消费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比较多,但系统深入研究城市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论文比较少。本书将主要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研究城市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因而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

一 学术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探讨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或城市化与能源消费或者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是还缺乏在非线性框架下对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系统研究。众所周知,经济经济增长问题是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古典经济学家是属于物质资本决定者,他们持物质资本积累促进了经济增长的论点。而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是典型的技术进步决定论者,其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主流经济增长理论坚持认为:能源是可以被其他要素所替代的外生变量,即缺少能源一国经济也可持续增长。但是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爆发了“三次石油危机”致使全球经济衰退和波动,这时候学者们才重视能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于国内外学者采用计量分析来研究城市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问题还未达成一致结论,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深入研究三变量相互作用机理的理论框架。本书试图研究城市化、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构建相对完整的能源消费理论体系,进而希望在能源经济领域中有可能进行理论创新。因此,本书的研究不仅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政策和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理论支撑,而且还能够丰富能源经济学与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成果。

总体来说,本书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意义:

(1)采用线性和非线性计量方法分别来研究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化不同阶段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为以后采用更为先进的计量方法来研究这一问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拓宽了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实证研究的视野。

(2)采用协整检验和状态空间模型,在扩展的生产函数中研究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在理论上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来深入认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构造四个不同的STR模型分别来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动态非线性关系,实证得出在不同区制状态下的转换速度(平滑参数),这就丰富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研究的方法手段以及能源经济理论研究的视角。

(3)运用STR模型对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估计出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优城市化率(位置参数),深化了城市经济学相关理论。同时本书在线性和非线性框架下实证分析了城市化和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样可以深化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认识。

二 实践意义

(1)有利于正确理解城市化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作用,测算城市化进程中能源消费的数量特征,建立以能源节约为主导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促进城市化进程与能源消费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这样可以为政府部门稳步而有序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提供相关理论指导与政策依据,进而实现城市化与能源消费的协调发展。

(2)采用协整检验和状态空间模型的Kalman滤波法及其非线性方法对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到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了解我国能源政策的出台背景,有助于政府部门与经济学家了解这些政策的有效性,并进一步为相关能源政策的制定、预测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3)正确理解城市化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具体效应,采用非线性技术对城市化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论所得到的最优城市化水平将会对以后的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及政策参考。同时,由于本书得到最优城市化水平门限值两侧存在非对称性影响和不同状态间的转换速度,这也将会对我国以什么样的速度合理有序地推进城市化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提供理论帮助。

(4)正确理解城市化、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从实证分析中认识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有利于政府部门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与措施,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实施节能政策,从而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