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国学大典:文学经典(下册)(套装共6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三 游七星岩日记[1]

本篇导读

从恒山回家后的两年,即崇祯七年到八年(一六三四至一六三五),徐霞客的长媳生长孙,次子娶妻,他都在家里享人伦、休养。崇祯九年(一九三六),徐霞客五十一岁,他和江阴静闻和尚搭船去浙江,随后游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崇祯十三年(一六四〇)才回家,在外游历共四年。

崇祯十年(一六三七)闰四月初八日午后,从湖南搭船抵当时广西省会桂林境内,二十八日进桂林古城,六月十一告别,共计在桂林城和阳朔县游历四十三天。五月初二游至七星岩,详见《粤西游记一》。此篇对喀斯特溶洞地理的记录,有很高科学文献价值,兼文笔素雅,备受历代地理学家和游记爱好者推崇。

选文是五月初二一天的日记,这天的游历,以溶洞为主。

先是访七星岩和曾公岩(为七星岩明代南出口)。

五月初二一大早,徐霞客走桂林城东门的浮桥(现桂林解放桥),渡过漓江,再过小东江上的花桥,被桥头的芙蓉石所吸引。随后北转先游七星岩(今七星岩上洞)、寿佛寺、摘星亭,从栖霞洞(下洞)进七星岩,详细记录溶洞里的濑子潭、红毡、白毡、老君台等的形状,然后从七星山东南麓曾公岩出洞。出洞不久找了新向导,再入曾公岩,经红毡、白毡,来到了一个无底洞附近,没敢再深入,就出曾公岩,在附近庆林观吃饭。

饭后,沿着七星山的南麓,翻越岭头到北麓的省春岩,省春岩前有拖剑江(今灵剑溪),岩西有山洞,洞里有很多古今摩崖石刻。

从省春岩渡过各老桥,过会仙岩,到朝云岩,邂逅老朋友融止和尚。融止带他上朝云岩,历数漓江西岸的诸峰,并宿于朝云岩。

爬山顶,进洞底,徐霞客对每个洞、每座山都那么着迷,他的详细实录,给后代人研究喀斯特溶洞留下宝贵的实地考察资料。

桂林的奇山、异洞引发了徐霞客的无限热情,他钻山进洞,兴致勃勃,也引来了当地人的注目及兴趣,和徐霞客一起探险。

浮桥门—浮桥—花桥东涯小石—寿佛寺—摘星(亭)—七星岩—栖霞洞石鲤鱼、老君台、獭子潭、诸石、龙江、红毡、白毡、凤凰戏水—曾公岩

初二日 晨餐后,与静闻、顾仆裹蔬粮,携卧具,东出浮桥门。渡浮桥,又东渡花桥,从桥东即北转循山。花桥东涯有小石突临桥端,修溪缀村,东往殊逗人心目。[2]

山峙花桥东北,其嵯峨之势,反不若东南夹道之峰,而七星岩即峙焉[3],其去浮桥共里余耳。岩西向,其下有寿佛寺,即从寺左登山。先有亭翼然迎客,名曰摘星,则曹能始所构而书之。其上有崖横骞,仅可置足,然俯瞰城堞西山[4],则甚畅也。其左即为佛庐,当岩之口,入其内不知其为岩也。

询寺僧岩所何在[5],僧推后扉导余入。历级而上约三丈,洞口为庐掩黑暗;忽转而西北,豁然中开,上穹下平,中多列笋悬柱,爽朗通漏,此上洞也[6],是为七星岩。

从其右历级下,又入下洞,是为栖霞洞。其洞宏朗雄拓,门亦西北向,仰眺崇赫[7]。洞顶横裂一隙,有石鲤鱼从隙悬跃下向,首尾鳞䰄[8],使琢石为之,不能酷肖乃尔。其旁盘结蟠盖[9],五色灿烂。西北层台高叠,缘级而上,是为老君台[10]。由台北向,洞若两界,西行高台之上,东循深壑之中。

由台上行,入一门,直北至黑暗处,上穹无际,下陷成潭,澒洞峭裂[11],忽变夷为险。

时余先觅导者,燃松明于洞底以入洞,不由台上,故不及从,而不知其处之亦不可明也。乃下台,仍至洞底。导者携灯前趋,循台东壑中行,始见台壁攒裂绣错,备诸灵幻,更记身之自上来也。

直北入一天门,石楹垂立,仅度单人。既入,则复穹然高远,其左有石栏横列,下陷深黑,杳不见底,是为獭子潭。导者言其渊深通海,未必然也。盖即老君台北向下坠处,至此则高深易位,丛辟交关[12],又成一境矣。

其内又连进两天门,路渐转而东北,内有“花瓶插竹”、“撒网”、“弈棋”、“八仙”、“馒头”诸石,两傍善财童子,中有观音诸像。导者行急,强留谛视[13],顾此失彼。然余所欲观者,不在此也。

又逾崖而上,其右有潭,渊黑一如獭子潭,而宏广更过之,是名龙江[14],其盖与獭子相通焉。

又北行东转,过红毡、白毡[15],委裘垂毯,纹缕若织。

又东过凤凰戏水,始穿一门,阴风飕飗,卷灯冽肌,盖风自洞外入,至此则逼聚而势愈大也。叠彩风洞亦然。然叠彩昔无“风洞”之名,而今人称之;此中昔有风洞,今无知者。

出此,忽见白光一圆,内映深壑,空蒙若天之欲曙。遂东出后洞,有水自洞北环流,南入洞中,想下为龙江者,小石梁跨其上,则宋相曾公布所为也[16]。度桥,拂洞口右崖,则曾公之记在焉。始知是洞昔名冷水岩,曾公帅桂,搜奇置桥,始易名曾公岩,与栖霞盖一洞潜通,两门各擅耳。

注释

[1]七星岩在今桂林城区七星公园内,是仙洞美景,也是发育完整的喀斯特溶洞。桂林,秦始皇设桂林郡,北宋置桂州,后为静江府,明清设桂林府,为广西省会。其地自古为西南交通枢纽,古代水运遗迹有秦始皇灵渠、武则天桂柳运河。地处南岭山脉西南,南北向东南延伸的喀斯特溶岩盆地中,溶岩地貌典型,形成山、水、喀斯特溶洞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景观。现市区内最大公园是七星公园,市区到阳朔的漓江段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

[2]明朱元璋分封靖江王于桂林府,以独秀峰为中心建靖江藩王府,扩建城墙,有东镇、就日、癸水、行春、东江、武胜、宁远、丽泽、宝贤、西清、安定等十二座城门。东镇门附近有浮桥跨在漓江上,过江不远为七星山。

浮桥:古名永济桥,即今解放桥处。唐代即以船只横排相连,贯以铁锁,铺上木板,拼搭成桥,晃荡得厉害,名浮桥。春天漓江水涨,人行浮桥,风、水和人一起晃荡,有“东渡微澜”之称,桂林老八景之一。

花桥:始建于宋,跨小东江上,水洞四孔,上有长屋,可避风雨,形式美观。

[3]七星岩:在桂林市东郊,漓江东岸。有七个排列得像北斗七星的山峰,总称为七星山,现为七星公园主体。北面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普陀山,形如斗魁;南面的玉衡、开阳、瑶光三峰组成月牙山,形如斗柄。七星山主峰高出地面一百三十米,其中已查明的岩洞多达十五个。七星岩即在普陀山内,有八个厅堂似的石灰岩溶洞,由一条长八百一十四米的狭窄甬道连为一体,最宽处四十三米,最高处二十七米,洞内温度常在二十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依石景特点配上不同的彩色灯光,犹如飘渺的仙景。“栖霞真境”是桂林老八景之一。

[4]城堞(dié):指桂林古城墙,已拆,今城内有残体。

[5]“询寺僧岩”句:《游记》中的七星岩是现在碧虚亭洞和七星岩洞的总称,入洞后有上下两层洞穴,当时上洞称七星岩,高出游览洞道十多米,下洞称栖霞洞,即今游览洞道。今七星岩有大小五个洞口,即七星岩、豆芽洞、曾公岩、上洞、交洞。曾公岩即今马平街洞口。上洞和交洞洞口系抗日战争时开凿,明代尚无。徐霞客从七星岩北口即今入口处入洞,向南入三天门,即今白玉长廊一带,所经獭(tǎ)子潭即今癞子潭,红毡、白毡即今金纱、银纱。再到曾公岩。又从曾公岩入洞,向东经大教场至无底深潭附近,再返从曾公岩出。

[6]上洞:《徐霞客游记》中称七星岩的上层(上洞)为七星岩,中层(下洞)为栖霞洞,下层常年被地下水淹没。徐霞客入洞处,为七星岩北口。

[7]崇赫:高大。

[8]䰄(sāi):鱼鳃。

[9]蟠盖:指形如旌旗、车盖的钟乳石。“蟠”,当为“幡”字。

[10]老君台:在第一洞天“千人大厅”左侧高崖上,供奉老子神像。

[11]澒(hònɡ)洞:弥漫无际。

[12]丛辟交关:丛,聚集。辟,掰开。交关,结交。意为开合交错。

[13]谛(dì)视:审视。

[14]龙江:指七星岩内的地下河。

[15]红毡(zhān)、白毡:今名金纱、银纱,在第二洞天。

[16]曾公布:即曾布(一〇三五至一一〇七),字子宣,南丰人,官至翰林学士兼三司使,元丰初,以龙图阁待制知桂州(桂林府)。

译文

初二日 吃完早餐,与静闻、顾仆装些蔬菜粮食,带上卧具,从东边浮桥门出去。走过浮桥,再往东穿过花桥,从桥东就转往北边顺着山走。(花桥东岸的桥头有块突起的石头,细长的溪流点缀着村庄,使东边非常赏心悦目。)

山峰耸峙在花桥的东北方,它那巍峨的气势,却不及东南方夹道的山峰,然而七星岩就在那里,它距离浮桥只有一里多。岩洞向西,下面有个寿佛寺,就从寺庙的左边登山。先看到有个亭子飞檐凌空,张臂迎客,叫摘星亭,是曹能始建造的并题写了亭名。上方有石崖横向飞起,仅能落脚,却能俯瞰城外西山,十分畅快。亭子左边就是佛寺,就在岩洞的入口,进了寺内全不知寺中就是岩洞了。

向寺里的僧人询问七星岩的方位,和尚推开后门带我进去。从楼梯上去约三丈,洞口被房屋遮住又黑又暗;忽然转往西北,眼前豁然开阔起来,顶上隆起下面平坦,洞中排列着很多石笋和悬垂的石柱,清爽透亮,这是上洞,就是七星岩。

从洞的右侧沿石阶往下走,进了下洞,就是栖霞洞。这个洞宏大明朗,雄壮开阔,洞口也朝着西北,正面看着,高大吓人。洞顶横裂一条缝隙,有条石鲤鱼从缝隙向下跳,头、尾、鳞、鳃都有,即使是用石头雕琢成的,也不会如此惟妙惟肖。它旁边的石头盘结如伞盖,五光十色。其西北面的层台高叠,沿石阶上去,就是老君台。由老君台上向北去,岩洞好像分成了两半,西边是走在高台之上,东边是顺着深壑深入其中。

由此高台往上走,进入一扇门,一直往北走到黑暗之处,上方隆起无际,下边凹陷成潭,弥漫无际,陡峭深裂,道路化夷为险。

还好我事先找了个导游,在洞底点燃松明以便进洞,导游不从台上走,追随不及,不知道此处也不能用松明照亮。于是走下高台,仍来到洞底。导游带着灯走在前面,沿着高台东面的深谷中走,才看见高台的石壁上的裂纹好像交织的锦绣花纹,具备了各种神奇的变幻,更使人感到是从上面下来的。

一直往北走进一道天门,石柱垂立,仅容一人通过。进去之后,就见岩洞更穹窿高远,左边横列着石栏杆,下边凹陷黑暗,深不见底,这是獭子潭。导游说这里深通大海,事实未必如此。大概是老君台北边下坠之处,到了这里就高深变换、开合交错,形成了另一种境界。

从里面一连穿过两道天门,路渐渐转向东北,里面有“花瓶插竹”、“撒网”、“弈棋”、“八仙”、“馒头”等石像,两旁有善财童子,中间有观音等石像。导游走得很急,强行留下仔细观赏,顾此失彼。不过我想要看的,不在这里。

又越过石崖往上,石崖的右边有个深潭,水色深黑就跟獭子潭一样,但比它宏广,名叫龙江,它大概与獭子潭相通。

往北走后再转向东,经过红毡、白毡,似悬挂的裘衣和毛毯,纹缕好像是织的一般。

又往东路经“凤凰戏水”,开始穿过一扇门,阴风嗖嗖,吹卷灯火,寒冷刺骨,风大概是从洞外进来的,到这里被迫聚拢,风势就更大。(叠彩山的风洞也一样,不过叠彩山过去没有“风洞”的名称,而是现在的人这样叫它;这里面曾有风洞之称,现在却没人知道了。)

离开这里,忽然见到圆圆的一团白光,映照在洞内深谷,缥缈迷茫,恍如天色将明。于是往东边离开后洞,有水流在洞北环流,往南流入洞中,料想下面就是龙江了,小石桥跨在水流上,这是宋朝丞相曾布公修建的。过了桥,拂拭洞口右侧的石崖,上面还有曾公写的碑记。才得知此洞曾叫冷水岩,曾公治理桂林时,搜寻奇景建桥,才改名叫曾公岩,与栖霞洞大概是一个山洞暗自相通,两扇门各有特色罢了。

余伫立桥上,见涧中有浣而汲者,余询:“此水从东北来,可溯之以入否?”其人言:“由水穴之上可深入数里,其中名胜,较之外洞,路倍而奇亦倍之。若水穴则深浅莫测,惟冬月可涉,此非其时也。”余即觅其人为导。

其人乃归取松明,余随之出洞而右,得庆林观焉。以所负橐裹寄之[17],且托其炊黄粱以待。

遂同导者入,仍由隘口东门,过凤凰戏水,抵红、白二毡,始由岐北向行。其中有弄球之狮,卷鼻之象,长颈盎背之骆驼[18];有土冢之祭,则猪鬣鹅掌罗列于前;有罗汉之燕[19],则金盏银台排列于下。其高处有山神,长尺许,飞坐悬崖;其深处有佛像,仅七寸,端居半壁;菩萨之侧,禅榻一龛,正可趺跏而坐[20];观音座之前,法藏一轮,若欲圆转而行。深处复有渊黑,当桥涧上流。至此导者亦不敢入,曰:“挑灯引炬,即数日不能竟,但此从无入者,况当水涨之后,其可尝不测乎?”乃返,循红白二毡、凤凰戏水而出。

计前自栖霞达曾公岩,约径过者共二里,复自曾公岩入而出,约盘旋者共三里,然二洞之胜,几一网无遗矣。

注释

[17]负橐(tuó):背着的包裹。橐:一种无底的口袋。这里泛指包裹口袋之类的东西。

[18]盎(ànɡ)背:形容背部突起如盎状。盎:古代一种腹大口小的盆子。

[19]燕:通“宴”,宴饮。

[20]趺跏(fū jiā):即跏趺座,通称打坐,佛教徒一种盘腿的坐法。

译文

我站在桥上,看见溪边有个汲水洗衣的人,我问他:“这条溪从东北流来,可不可以逆流前往洞中?”那人说:“由水洞的上面可以深入几里,比起去外洞的路远了一倍,但洞中的名胜也多了一倍。至于水洞则深浅难测,只有冬季可以涉水进去,现在不是适当的季节。”我马上找那人当向导。

那人便回家拿松明,我随他出洞后往右走,找到庆林观。把背着的包裹寄放在观中,并且拜托观里的人煮饭等着。

跟向导进洞,仍从窄口的东门,经过凤凰戏水,到达红、白二毡,才从岔道向北走。其间经过舞球的狮子,卷鼻的大象,长颈凸背的骆驼;有土坟前的祭坛,前面放着猪鬃、鹅掌;有罗汉的宴席,金杯银座排列于下。在高处有山神,高一尺左右,飞坐在悬崖上;深处有佛像,仅七寸高,端坐在半壁;菩萨旁边,有一个石龛,里面有一张禅床,正好可以打坐;观音法座之前,有一个法轮,好像要运转的样子。深处又有漆黑的深渊,就在那条有桥的山涧的上游。来到此处向导也不敢进去,说:“拿着灯笼火把进去,即使几天也都走不完,这里从来没有人进去过,何况正当水涨之后,怎能挑战这意想不到的危险呢?”只得返回,沿着红白二毡、凤凰戏水出洞。

算一下,先前从栖霞洞到曾公岩,大约直线走过的路共二里,又从曾公岩进出一次,大约盘旋走过的路共三里,这样两个山洞的美景,几乎一览无遗了。

赏析与点评

七星岩是发育完善的岩溶(Karst,喀斯特)洞穴,其形成和发育是强烈而复杂的化学溶蚀、机械侵蚀和各种崩塌的过程和现象。其形成条件一般包括四方面:岩石可溶性,岩石内部有足够空间供水渗透和移动;水具有冲蚀能力;水有流动性。

徐霞客除感性的审美,他两进两出七星岩,重在实地考察,包括洞口朝向、大小、水文、气候、长度、人文考古、形态结构等。如“计前自栖霞达曾公岩,约径过者共二里,复自曾公岩入而出,约盘旋者共三里”。七星岩形态结构是“藤瓜式”,各个厅堂由小管道连接而成,就像一根粗藤结了很多大小不一的瓜。七星岩洞内有各种形状的石笋、石柱,徐霞客给他们起了很多形象的名字。他还记下暗河等水文情况,洞穴气候。(这点在曾公岩比较明显,“阴风飕飗,卷灯冽肌,盖风自洞外入,至此则逼聚而势愈大也”。)

这些,都是在没有仪器的情况下,步行观察、靠经验得来。三百多年后的一九五三年,中国社科院地理研究所曾对七星岩组织勘探,岩洞内十五个岩洞、洞口位置、洞内结构等,所得数据和徐霞客的观察出入不大。

庆林观—娘媳妇峰—七星山麓—省春岩

出洞,饭于庆林观。

望来时所见娘媳妇峰即在其东,从间道趋其下,则峰下西开一窍,种圃灌园者而聚庐焉。种金系草,为吃烟药者。其北复有岩洞种种,盖曾公岩之上下左右,不一而足也。

于是循七星山之南麓,北向草莽中,连入三洞。计省春当在其北[21],可逾岭而达,遂北望岭坳行。

始有微路,里半至山顶,石骨崚嶒,不容着足,而石隙少开处,则棘刺丛翳愈难跻;然石片之奇,峰瓣之异,远望则掩映,而愈披愈出,令人心目俱眩。

又里半,逾岭而下,复得凿石之级,下级而省春岩在矣。

注释

[21]省春:即省春岩,在今桂林市七星公园普陀山东北麓;有东西三个洞,岩下为灵剑溪(古弹丸溪),流入漓水。宋孝宗淳熙年间(一一七四至一一八九),刘焞(tūn)帅桂时,在这里建造了亭台。《桂海志续》载:以前令长常到这里省视春耕,故名省春岩。明在此修祝圣寺,后废,今重建。

译文

出了洞,到庆林观吃饭。

看见来时见到的娘媳妇峰就在庆林观的东边,从小路赶到峰下,看到峰下向西裂开一个洞,种圃灌园的人聚居在那里。(种植金系草,是吃烟人的药。)它的北边还有各种形态的岩洞,原来曾公岩的四周都是岩洞,多不胜数。

于是沿七星山的南麓,往北走进草丛中,一连穿过三个岩洞。估计省春岩应当在山北,翻过山岭就可到达,于是朝着北边的岭坳走。

开始时有条小路,走了一里半到山顶,石骨嶙峋,不容落脚,而且石缝中稍微分开的地方,都被荆棘盖住,更难往上爬了;然而石片的神奇,石瓣的异态,远远看着则互相掩映,而且愈往前愈多,令人心目眩晕。

再走了一里半,翻过山岭往下,又找到开凿出来的石阶,下了石阶便是省春岩了。

省春岩—拖剑江—东隅—(省春岩)西洞

其岩三洞排列,俱东北向。最西者骞云上飞,内深入,有石如垂肺中悬。西入南转,其洞渐黑,惜无居人,不能索炬以入,然闻内亦无奇,不必入也。洞右旁通一窍,以达中洞。居中者外深而中不能远入,洞前亦有垂槎倒龙之石[22]。洞右又透一门以达东洞。最东者垂石愈繁,洞亦旁裂,中有清泉下注成潭,寒碧可鉴。

余令顾仆守己行囊于中洞,与静闻由洞前循崖东行。

洞上耸石如人,蹲石如兽。洞东则危石亘空,仰望如劈。其下清流潆之,曰拖剑江即癸水也,源发尧山,自东北而抵山之北麓,乃西出葛老桥而西入漓水焉。

时余转至山之东隅,仰见崖半裂窍层叠,若云嘘绡幕,连过三窍,意谓若窍内旁通,连三为一,正如叠蕊阁于中天,透琼楞于云表[23],此一奇也。然而未必可达,乃徘徊其下,披莽隙,梯悬崖,层累而上。既达一窍,则窍内果通中窍。第中窍卑伏,不能昂首,须从窍外横度,若台榭然,不由中奥也[24]。既达第三窍,穿隙而入,从后有一龛,前辟一窗,窗中有玉柱中悬。柱左又有龛一圆,上有圆顶,下有平座,结跏而坐,四体恰适,即刮琢不能若此之妙。其前正对玉柱,有小乳下垂,珠泉时时一滴。余与静闻分踞柱前窗隙,下临危崖。

行道者望之,无不回旋其下,有再三不能去者。已而有二村樵,仰眺久之,亦攀跻而登,谓余:“此处结庐甚便,余村近此,可以不时瞻仰也。”余谓:“此空中楼阁,第恨略浅而隘,若少宏深,便可停栖耳。”其人曰:“中窍之上,尚有一洞甚宏。”欲为余攀跻而上,久之不能达。余乃下倚松阴,从二樵仰眺处,反眺二樵在上,攀枝觅级,终阻悬崖,无从上跻也。

久之,仍西行入省春东洞内,穿入中洞,又从其西腋穿入西洞。洞多今人摩崖之刻。

注释

[22]垂槎:树木下垂的桠杈。槎,同“杈”。

[23]琼楞:即琼楼,神仙居住的地方。

[24]中奥:即上文所说“中窍”。

译文

省春岩三个山洞的排列,都朝着东北方。最西边的洞前飞云漫卷,往内深入,有块岩石如悬垂的肺叶。往西进去转向南边,山洞渐渐昏黑,可惜附近没有居民,不能要个火把进去,不过听说里面也没有奇特之处,没必要进去了。洞的右边通向另一个洞,可以到达中洞。位于中间的山洞从外面看来很深,却不能深入,洞前也有些像下垂的树桠杈或倒挂的神龙一样的岩石。洞的右边又有一扇可以到达东洞的门。最东的石洞里的垂石更多,洞旁也有裂缝,洞中的清泉下注成潭,寒冷碧绿可照人影。

我命令顾仆在中洞看守行李,自己与静闻从洞前沿着山崖往东走。

洞的上面耸立的岩石像人一样,蹲着的岩石像野兽一般。洞的东面就有岩石横在高空,仰望如刀劈似的。山下清流潆绕,叫拖剑江(也就是癸水),发源于尧山,从东北流到七星山的北麓,于是向西流出葛老桥而后往西流到漓江。

此时我转到山的东边,抬头看见崖壁中间裂开的洞穴层层叠叠,好似云雾吹出的纱帘,一连穿过三个洞穴,以为洞内四通八达,三个洞连为一体,就像叠蕊阁架在空中,显露出云上的琼楼一般,这算是一个奇景。然而未必能够到达,就在它的下面徘徊,拨开草丛的缝隙,以悬崖为梯,逐层上登。到达一个洞穴后,就见洞内果然通往中洞。只是中洞低伏,无法抬头,必须从洞外横着过去,好像台榭一样,不能从洞中穿过。到第三个洞,沿裂缝进去,后面有一个石龛,前边开了一扇窗,窗洞中有玉柱一般的石柱悬挂着。石柱的左侧又有一个圆形的石龛,上边是圆顶,下方是平坦的座位,盘腿而坐,四肢恰好合适,即使是刀斧雕琢出来的都不能这样奇妙。座位的前方正好对着玉柱,有个小钟乳石垂下来,珍珠般的泉水不时往下滴。我与静闻分别盘坐在柱前的窗隙,下面对着险要的山崖。

路上行人看见我们,都盘旋在山下面,有人再三徘徊不肯离去。不久有两个村中的樵夫,抬头眺望了很久,也爬了上来,告诉我说:“在这里盖房子十分方便,我们的村子就靠近这里,可以不时前来瞻仰。”我告诉他们:“这里是空中楼阁,可惜稍微浅了点,窄了些,假如稍微深广一些,便可栖身了。”他们说:“中洞的上方,还有一个洞十分宽敞。”想要帮我爬上去,很久都不能到达。于是我下山站在松荫,从两个樵夫抬头眺望的地方反过来眺望他们两个,他们抓着枝条找台阶,结果还是被悬崖挡住,无法上登了。

很久之后,仍往西进入省春岩东边的洞,钻入中洞,又从它的西侧钻入西洞。洞里有许多当代人在山崖上的题刻。

弹丸岩

出洞而西,又得一洞,洞门北向,约高五丈,内稍下,西转虽渐昏黑,而崇宏之势愈甚,以无炬莫入,此古洞也。左崖大书“五美四恶”章[25],乃张南轩笔,遒劲完美,惜无知者,并洞亦莫辨其名,或以为会仙岩,或以为弹丸岩。拂岩壁,宋莆田陈黼题,则渚岩洞也,岂以洞在癸水之渚耶?洞西拖涧水自东北直逼崖下[26],崖愈穹削,高插霄而深嵌渊,甚雄壮也。石梁跨水西度,于是崖与水俱在路南矣。

盖七星山之东北隅也,是名弹丸山,自省春来共一里矣。

注释

[25]“五美四恶”章:即《论语》子张问政一章:“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26]拖涧水:今称灵剑溪。

译文

离开洞向西走,又看到一个洞,洞口向北,高约五丈,进去后稍往下走,向西转虽然逐渐昏暗,气势却更高峻宏大,因为没有火把无法深入,这是个古洞。左边的崖壁上用大字刻着“五美四恶”的一段文章,出自张南轩的手笔,遒劲完美,可惜没人知道,就连洞名都不知道,有人说是会仙岩,有的说是弹丸岩。拂拭洞壁,有宋代莆田人陈黼的题名,叫作渚岩洞,难道是因为洞在癸水的岸边而命名吗?洞西拖涧溪从东北流来直逼山崖下,山崖更加高拱陡削,直插云霄并深嵌进深渊之中,非常雄壮。从石桥跨过江水往西,于是山崖与江水都在路的南边了。

大概这是七星山的东北边,名叫弹丸山,从省春岩到此共走了一里。

各老桥—某山—某山剎—(太虚)阁—(融止)岩

由其西南渡各老桥[27],以各乡之老所建,故以为名。望崖巅有洞高悬穹,上下俱极峭削,以为即栖霞洞口也。而细谛其左,又有一崖展云架庐,与七星洞后门有异,亟东向登山。

山下先有一剎,盖与寿佛寺、七星观南北鼎峙山前者也。南为七星观,东上即七星洞;中为寿佛寺,东上即栖霞洞;北为此剎,东上即朝云岩也。仰面局膝攀磴,直上者数百级,遂入朝云岩。其岩西向,在栖霞之北,从各老桥又一里矣。洞口高悬,其内北转,高穹愈甚,徽僧太虚叠磴驾阁于洞口,飞临绝壁,下瞰江城,远挹西山[28],甚畅。

第时当返照入壁,竭蹶而登[29],喘汗交迫。甫投体叩佛,忽一僧前呼,则融止也。

先是,与融止一遇于衡山太古坪,再遇于衡州绿竹庵,融止先归桂林,相期会于七星。比余至,逢人辄问,并无识者。过七星,谓已无从物色。至此忽外遇之,遂停宿其岩。

因问其北上高岩之道,融止曰:“此岩虽高耸,虽近崖右,曾无可登之级。约其洞之南壁,与此洞之北底,相隔只丈许,若从洞内可凿窦以通,洞以外更无悬杙梯之处也。”

凭栏北眺,洞为石掩,反不能近瞩,惟洒发向西山[30],历数其诸峰耳。西山自北而南:极北为虞山,再南为东镇门山,再南为木龙风洞山,即桂山也,再南为伏波山。此城东一支也。虞山之西,极北为华景山,再南为马留山,再南为隐山,再南为侯山、广福王山。此城西一支也。伏波、隐山之中为独秀,其南对而踞于水口者,为漓山、穿山。皆漓江以西,故曰西山云。

注释

[27]各老桥:即前“葛老桥”,今作国老桥,跨在灵剑溪上。

[28]挹:通“揖”,即拱手作揖。

[29]竭蹶:力竭而颠蹶。

[30]洒发:抬头远望,头发散落的样子。

译文

由弹丸山西南渡过各老桥,(因为是各乡父老修建而成,故以此命名。)看见山顶有个洞高悬隆起,上下都极其峻峭陡削,以为这就是栖霞洞的洞口了。但是仔细观察山的左边,又有一座山崖,有人在云雾中建有房屋,与七星洞的后门有所不同,急忙往东登山。

在山下先看到一座寺庙,大概是与寿佛寺、七星观呈南北之势鼎立在山前。在南边的是七星观,往东上去就是七星洞;中间是寿佛寺,往东上去就是栖霞洞;北面就是这座寺庙,往东上去就是朝云岩了。仰面曲膝攀登石磴,一直爬了几百级,便到了朝云岩。这个岩洞向西,在栖霞洞的北边,从各老桥来这儿又是一里了。洞口高悬,进洞后向北转,更显得高大,徽州僧人太虚砌了石阶在洞口建了佛阁,飞临绝壁,往下俯瞰江流和城池,远远地向西山作揖,十分痛快。

只是现在正当夕晖照在绝壁上,竭尽全力跌跌撞撞往上爬,喘息和汗水交加。刚刚跪下拜佛,忽然有一个僧人在前面呼叫我,这是融止。

在这以前,与融止的第一次相遇是在衡山的太古坪,再次相遇是在衡州绿竹庵,融止早一步返回桂林,互相约定在七星岩会面。等我到七星岩时,逢人就问,并没有认识他的人。过了七星岩,以为已经无法找到了。到这里忽然意外地遇见了他,于是就停宿在他的岩洞。

因此向融止请教往北登上高处岩洞的路,融止说:“这个岩洞虽然高耸,虽然靠近山崖的右侧,却从没有往上登的阶梯。估计那个岩洞的南面洞壁,与此洞北边的洞底,相隔只有一丈左右,如果从洞内可以凿个孔接通,洞以外再没有可以悬挂木梯的地方了。”

凭栏北眺,岩洞被岩石挡住,反而不能从近处观察,唯有抬头向西山远望,历数西山诸峰而已。(西山自北往南:极北边是虞山,往南是东镇门的山峰,再往南是木龙洞、风洞的山,即桂山,再往南是伏波山。这是在城东的一支山脉。虞山的西面,极北边是华景山,再往南是马留山,再往南是隐山,再往南是侯山、广福王山。这是在城西的一支山脉。伏波山、隐山之中是独秀峰,它的南边雄踞在江口,面对着漓山、穿山。都在漓江以西,所以称为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