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家庭教育启示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9章 别总拿家世说事——孙吴皇族家庭教育启示(3)

【温暖,是每个孩子都需要的】

孙权,真正缺的是爱,缺的是温暖的力量。

孙权,有七子三女,除去孙休、孙登、孙虑是生病去世外,其余七个孩子互相算计、杀害,最后竟然都不得好死。其中,孙权的大女儿孙鲁班就先后害死了同父同母的妹妹孙鲁育和同父异母的兄弟孙和。

孙权的子女为什么缺乏亲情?是因为孙权本身就是个缺乏温暖的人,对于自己的孩子,他不仅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还挑起了三子孙和与四子孙霸的争斗。最终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

缺少温暖的不只孙权和他的孩子,当下许许多多的孩子。他们渴望温暖,他们需要的不是父母的唠叨和手把手的教导,而是父母能够安静下来听自己诉说或者给予一个拥抱、一个抚摸等等温暖的举动。

如何才能给予孩子温暖呢?

一是作为父母,不仅要给予孩子物质和生活上的必要满足,还需要给予孩子精神层面上的爱、接纳和关注。要在孩子生日、不开心的时候,多做一些温情举动,让孩子深刻地感受到父母的温暖。

二是作为父母,要尽可能的待在孩子身边,不能因为家庭条件差,或长期不在孩子身边,或忙于事业长期忽视孩子的心里诉求,这其实就是“冷暴力”,会让孩子变得自卑、无力、行为多动或焦躁不安。我们要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陪孩子说话,陪孩子游戏,陪孩子娱乐,陪孩子学习,用陪伴引导孩子健康的精神世界。

4 孙登:家风是孩子正成长的能量源

孙登,字子高,孙权长子,孙吴第一任太子。可惜,这位太子,仅仅活了三十三岁,继承了祖父、伯叔们一贯的短寿。《建康实录》记载:孙权听说长子孙登去世的消息,非常的惊讶、悲痛、和惋惜,甚至不能控制住自己的眼泪,只要听到孙登的名字就会流泪,他还对群臣说“国家丧失了英明的太子,百姓有何福气可言啊!”

孙登二十一岁被封为太子,做了十二年太子,三十三岁去世,此时,孙权已经六十岁。有人说,孙权就是活的时间太长了,如果早一点把帝位传给孙登,那孙吴江山也不会那么快灭亡,说不定还可以在中兴以后,统一天下。

历史无法轮回,谁也说不清如果孙登能活到继位或者孙权早亡孙登提前继位究竟会怎么样。但要说三国时期没有继承皇位的太子中最让人觉得可惜的,真的要属这位孙登太子不可。

先不说这位太子人格魅力有多强,就说说他死后的一件事情吧。当时,孙吴的豫章太守名叫谢景,曾经做过孙登的太子属官,听说孙登去世的消息,非常的悲伤,竟然放弃自己通过努力工作得到的太守官位去给孙登奔丧。奔丧结束后,谢景上表弹劾自己擅离职守,请求皇帝孙权治罪。孙权听说了,不但没有责罚,反而安慰他说:“你和太子的感情,比其他人都要深厚。我不追究你擅离职守的罪责,还是赶紧回到豫章坚守自己的岗位吧。”

孙登的早亡,是孙吴帝国最大的不幸。为什么这么说?

孙登,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为完美的具有领袖气质的继承人,他几乎继承了孙氏家族最优秀的基因,这在孙权乃至于孙氏家族的子嗣里都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

他究竟继承了哪些孙氏家族的优秀基因呢?

【孝顺的因子,代代相传】

孙登的出身,和曹操的长子曹昂类似,但还不如曹昂,最起码我们还知道曹昂的生母是刘氏,可孙登呢,历史记载上只说“登所生庶贱”。啥意思,就是说孙登的母亲身份非常卑贱,极可能是孙权府中的婢女之类。

孙登的生母去哪了没人知道,史书记载“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究竟是孙登生母早逝,由徐夫人抚养呢?还是孙登生母地位卑劣,而被过继给徐夫人做继子呢?很难搞清楚,唯一能够知道的是孙登是孙权第二任妻子徐夫人抚养长大的。

孙登,对于养母徐氏,非常孝顺。

历史上记载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是徐夫人失宠被废后流放到了吴郡。当时,孙权正宠爱步夫人,孙登还没有被封为太子,因为孙登非常受孙权宠爱,是未来的接班人,步夫人就很巴结孙登,经常送礼物给他。孙登虽然碍于情面不好拒绝,但也只说几句感谢的话。一旦徐夫人从吴郡送衣服来给孙登,孙登一定会沐浴更衣,然后才穿上。这在尔虞我诈的后宫,是非常不容易的,步夫人受宠,人人巴结;徐夫人被废,人人鄙弃。孙登却非这样,他一辈子牢记徐夫人的养育之恩。

第二件是孙登将被册封为太子时,孙登却推辞说:“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孙登推辞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你要立我为太子可以,但应该先立我的母亲为皇后。孙权也挺有意思,反问孙登:“你的母亲在哪里啊?”孙权的意思是你的生母早就去世多年了。孙登却回答:“我的母亲在吴郡。”孙权被孙登的回答噎住了,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

有人说:孙登孝顺徐夫人,是因为徐夫人有养育之恩。孙登并非如此功利,他对于孙权同样非常孝顺。

嘉禾元年(公元232年),孙登的弟弟孙虑病死,年仅二十岁,孙权伤心得吃不下饭。远在武昌镇守的太子孙登听说后,昼夜兼程赶到建业,当面劝说父亲孙权:“二弟孙虑一病不起,这是命中注定。现在北方还没有统一,天下的人都在仰首期盼,陛下现在吃得太少,我私下非常担忧。”

孙权听从儿子孙登的劝告,收住眼泪,饭量也增加了。孙登在建业尽心服侍父亲孙权十多天,孙权打算让他回到武昌镇守。孙登却说:“父亲啊,我长时间在外为国家效力,一直不能侍奉父亲您,我作为儿子,心里一直非常愧疚,这次就让我再多待一段时间侍奉您吧。再说,陆逊忠诚勤勉,武昌的事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所以,父亲不用担心。”

孙权可能因为二子孙虑的病逝,也思念孙登,就同意了。

孙登为何如此孝顺?有人说孙权的母亲就是孝顺的榜样,这才让孙登潜移默化习得了孝顺。我查了下历史记载,孙权的母亲吴夫人去世的记载虽然不确定,有人说是公元202年,也有人说公元207年,但孙登公元209年才出生,也就是说孙登出生前祖母吴氏早已经去世了。榜样作用,恐怕无法作用在孙登身上。

我觉得孙登孝顺的原因,应该归结于孙氏家风中本就有孝这一源泉。从曾祖父孙钟,到祖父孙坚,再到伯父孙策,最后到父亲孙权,都是非常孝顺的人。

什么是家风?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家族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深孚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训,流风余韵,代代不绝,最后形成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

曾祖孙钟就是孙氏家风中孝字的源泉人物。孙登孝顺应该还有个重要原因,他的养母徐夫人,身份特殊,她其实也是孙氏后人,她的祖母是孙登祖父孙坚的妹妹,一样受到孙氏家风的熏陶。

孙权七子三女中,除却孙登孝顺,还有孙虑、孙和也是恭孝之人。

【礼贤下士,远胜于父亲】

孙权,礼贤下士,但不一定能听从忠言谏语。

孙登,也礼贤下士,却能从善如流。

《三国志·吴书·孙登传》记载:下属来拜见孙登的时候,按照规定要穿正式的官服,见面要下跪。每当这个时候,孙登都会非常客气地说:“快快起来,把那些繁文缛节免了吧,以后你们就像平常在家一样,穿便服就可以了。”不仅如此,孙登从不轻易做决定,总是先征询名士建议,再认真综合思考,做什么事情都是小心谨慎。因为他是太子,有自己的专车,经常邀请诸葛恪、张休、顾谭等一起上车,路上一起商量国家大事,反复斟酌。如果意犹未尽,孙登就邀请大家在自己的太子府中秉烛夜谈,抵足而眠。

孙登,礼贤下士,可以说孙权起了榜样,可孙登为何能够超越父亲孙权呢?还是孙氏家风在起作用,礼贤下士这一好品质的起源应该说在孙坚身上。孙坚为何能从微末崛起,关键是他笼络了一批贤人猛将,奠定了孙氏的底子。从孙策,到孙权,都秉承了孙坚的遗风,一个比一个更胜,总体来说,孙权优于孙策,孙策优于孙坚。孙权子孙中,除却孙登,尚有孙和也有礼贤下士之风。

教育孩子,父母做好榜样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光是父母做好榜样,而其他人任性而为,比如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近亲。孩子的成长,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个家庭要有正的风气,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正能量作用。

我经常教育女儿不随地乱扔纸屑,要用口袋装起来,或者放入垃圾桶。可女儿总是做不到,我仔细观察,发现有一位亲戚特别喜欢随地乱扔,这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宽仁爱民,世之罕见】

孙登,是三国时期最有“为君”气质的继承人。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此人对待百姓、仆役非常的宽仁。

孙权特别爱好打猎,孙登却很少去打猎。即便是打猎,即便可以走近道,他也不愿意,经常远远的绕开良田,生怕践踏到庄稼,等到了可以休息的地方,他总会选择空闲的地方,绝不烦扰百姓。此为其一。

其二,有一天,孙登丢失了盛水的金马盂,经过调查,他发现是手下人偷窃的。他不忍心给予偷窃的人处罚,只是把这个人批评了一顿,就让他永远回家,还吩咐身边的人以后不要提这件事情。

孟子曾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然而别说帝王了,很多贵族、官宦和地主根本就不把百姓、仆役当人看,肆意妄为。孙登,可以说历代太子中的“另类”。

不仅如此,孙登还很有克制力和判断力。有一次,孙登骑马外出,有一颗弹丸从他身边飞过,情形非常惊险,手下的人也很愤怒,就去寻找射弹丸的人。有一个人拿着弹弓,身上带有弹丸,大家都认为他干的。审讯他,他却不承认,手下的人想揍他,孙登不允许,也不盲目判断,反而派人找到飞过的弹丸,和被抓住那人身上的弹丸作比较。结果确实不一样,孙登就把那人释放了。

等到孙登生病快要死时,他想到的不是死亡的恐惧,反而忧虑国家存亡。他给父亲孙权写了一封绝命信,信中有对百姓苦难的忧虑、有对父亲施政不当的劝谏、有对贤臣名将的举荐。

孙登的去世,不仅是孙氏家族的不幸,更是东吴百姓的不幸。孙登,不仅继承了孙氏家族所有的优良因子,还在此基础上,成长为一个全面超越孙氏家族其他族人的人物。

孙登为何能够成长为一个异常伟大的人物?归根结底,还是家风的作用。

【好家风,比什么说教都有用】

关于家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这样教诲我们:“家风是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家训、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产,是每个家族成员自豪感的源泉,是每个家庭成员‘三观’的基石。家风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我们骨髓里的品格,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格调;家风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家风”看起来很抽象,实际上很具体,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家风应该是全家人共同创建,也应该是全家人共同遵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相对稳定的家庭习俗、风尚、风气。

如何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家风呢?

一是父母强化自身修养,做好榜样作用。家风是家庭全体成员共同制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但真正让家风得到落实的,还是父母。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家风。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这不仅是以身作则的问题,而是父母的人格决定家风的方向,自然也决定孩子发展的方向。

二是统合家庭集体的力量教育和影响孩子。家风的养成,不能单纯依靠父母。家庭中的所有人,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都要统一思想、行动一致,每一个人都不能放任自己,更不能迁就孩子。教育孩子不是一个人的舞台,而需要是一个教育的整体,这个教育的整体,实际上就是家风。

5 孙皓:母亲素养关乎孩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