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别总拿家世说事——孙吴皇族家庭教育启示(2)
【父亲缺位,母爱却足以弥补】
孙坚者,枭雄也,和刘备、曹操一样,为了争霸天下,都活跃在战场上,哪里顾得上家中妻儿。
父亲缺位,恐怕已经成了枭雄者在孩子成长中的标配了。或许,正是因为父亲的缺位,对孙策来说,影响并不特别深远。
孙策最幸运的是,他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吴夫人。
史料中记载:吴夫人教育儿女很有办法,总是宽容、诱导,谆谆教诲,让儿女自己领悟,明辨是非。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夫妻一方缺位,另一方只要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方法地引导孩子成长,孩子成才也是很有希望的事情。
吴夫人对于儿子孙策成长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丈夫孙坚离世之前,孙坚离世后,她一样坚定地关注着孩子成长,对于孩子错误做法,她仍然会提出规劝。
《会稽典录》记载,有一次孙策因为自己的功曹魏腾违背自己的主张就想杀掉魏腾,群臣都劝阻不了,最后还是吴夫人出马,才劝阻住了自己的儿子。吴夫人劝阻孙策,既有晓之以理,又有惊醒之举。她先是劝告儿子“革命尚未成功,此时杀害功臣,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失心离德”,又作势要跳井说“她要先跳井自杀,以免看到孙策日后众叛亲离”。种种举动,都足见吴夫人的智慧与权谋。
当下,父亲普遍缺位于孩子的成长,这个现状下,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就特别明显,不妨学学吴夫人对待孩子的做法。
【不在孩子面前说爱人的坏话】
吴夫人与孙坚之间,谈不上爱情,倒有点胁迫的感觉。
史料记载,吴夫人才貌双全,被勇猛的孙坚听说,就上门求亲。吴夫人的亲戚们都不同意,普遍认为孙坚轻浮、狡诈,说得孙坚既羞愧又遗憾。深知孙坚厉害的吴夫人并没有拒绝,反而是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了亲人的“安全”。
婚前,吴夫人就做了最坏打算:如果孙坚对自己不好,就是命不好!在此状态下,吴夫人与孙坚哪里有爱情与幸福可言,甚至说满腹怨言也在情理之中。
当下,很多男女追求爱情,或者说激情,这无可厚非,但爱情敌不过婚姻与时间侵蚀。于是乎,抱怨与谩骂充满了整个家庭,连孩子都受了影响,结果是婚姻破裂,家庭破裂,孩子也被推向了“歧途”。
想了想,再悲惨,能有吴夫人悲惨吗?
悲惨的她,完全可以自怨自艾,甚至在孩子面前大吐苦水,痛斥丈夫孙坚的不是。但她从没有在几个孩子,尤其是孙策面前说过父亲孙坚的坏话,在孩子面前塑造的都是父亲孙坚的英雄形象。
因为母亲的缘故,孙策内心对于父亲孙坚不仅仅是崇拜的,而且是感恩的。即便是在创业最艰苦的时候,孙策也不曾忘记父亲孙坚的血海深仇。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下,孙策终于杀死了仇人黄祖,为父亲报了大仇。
只有家庭幸福、和谐、美满了,孩子的成长才可能健康。吴夫人虽经历坎坷,自幼丧父,与二兄吴景、小妹三人相依为命,待长大成人,却不得不委身孙坚,刚有些好日子,丈夫又早逝,人生三大痛“幼年丧父、中年丧夫”两大难都经历了。苦难的她,并没有把这些苦难传递给儿子孙策,反而用自己有节制的爱、智慧与权谋,助推儿子成长为性格开朗、直率、大度、有幽默感的英雄。
【放手,才是母亲正确的做法】
孙坚战死,留下吴夫人与儿子孙策、孙权孤儿寡母,此时该怎么办?吴夫人心中是权衡过的,历史上丈夫死后,妻子挑起大梁的并非没有,刘邦的妻子吕雉就是典型代表,但这样好吗?
恐怕不好!吴夫人没有学吕雉,而是坚定的放手让儿子孙策去闯荡,自己则为了让儿子孙策无后顾之忧,几迁其家。吴夫人不仅明智,让儿子在生活这所大学里成长;而且自信,坚定地相信自己培养出来的儿子能够迅速成长,最终独当一面,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杰。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放手比控制来的更有效,与其老是帮助孩子完成,或者指导孩子完成,不如放手让孩子自我摸索,哪怕是撞得头破血流也是一种成长。我们要知道,我们说给孩子听的经验,即便孩子牢牢地记住了,那也仅仅是我们的经验,不属于他也不可能属于他,只有孩子在头破血流中汲取的经验才是真正属于孩子的,才可能真的为孩子所用。
当下,不少妈妈习惯“包办”,总是担忧孩子“没长大而犯错”。我们用我们的担忧阻隔孩子经历的机会,最终把孩子送上“长不大”的“歧途”。
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陪伴孩子,就像孙策的父亲孙坚一样,年仅三十七岁就在战乱中死去,突然之至。有人说,当下不会有这么突然的事情。其实不然,年前表哥出车祸而亡,直到表哥火化归天,我都不敢相信,但事实就是这么突然。对于表哥的一儿一女,父亲的离开不就是这么突然吗?昨天父亲还音容笑貌,今天就是冰冷尸体一具。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如果我们不及早让孩子独立,真到我们想让孩子独立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了。
作为母亲,不妨自己“懒”一点,多让孩子“勤劳”一点,才能培养出一个独立、自主、有生存能力的好孩子。
【夫妻之间,不要互相指责】
吴夫人的成功,值得我们很多人学习,我曾经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观点:婚姻可能有错,孩子绝对没错。我们别用自己感情的成败,去惩罚自己的孩子,那不是爱孩子,不过是用孩子的“未来”来为自己的情感宣泄买单。
人这一生,可能只经历一段情感,也可能经历许多段情感,不管情感是否破裂,既然曾经爱过,有过甜言蜜语,等到分开了,就不要大肆指责,生活里,除了他或者她,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珍惜和幸福的人和事。
别因为对另一半的指责,毁了孩子的生活与未来。
虽然吴夫人是成功的,但孙策与生俱来的基因传承自孙坚的秉性——急躁,吴夫人并没有真正的帮助孙策祛除,当然这也不能责怪吴夫人,有些东西直到死都是难以改变的。
孙策最终死于自己的急躁,这也表明了没有绝对成功的家庭教育,更没有完美无缺的家庭教育,对待孩子,我们不能过于追求完美,要允许孩子有专属于自己的个性特点。
3 孙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往往比较无情
孙权,东吴的开国皇帝,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他是孙坚的儿子,孙策的弟弟。
孙坚,活了三十六年;孙策,活了二十五年;孙权,却活了七十年。
从创业守江山来说,孙策选择孙权作为继承人,非常明智,尤其是在当时那种基业尚未稳固的情况下,有才能的孙权是最佳选择。孙权也没有辜负孙策信任,经过他的努力,东吴内忧平复,外患去除,最终在建业(今南京)建立了孙吴。
从寿命的角度来说,孙氏兄弟大多没有活过四十岁,而孙权却在继承孙策权位后活了五十二年,连皇帝宝座都坐了二十三年,在三国时期可算是在位时间比较长的帝王了。
从儿子和兄弟的角度来看,孙策选择孙权作为继承人,在某种程度上犯了非常大的错误。孙权继位后,对待孙策的儿子孙绍、孙子孙奉非常的寡情,终孙绍一生,仅被封为吴侯,后还因为孙权子嗣被封为吴侯,不得不改封上虞候。等到孙绍去世,孙奉继承上虞候的爵位,竟因为一个谣言,被孙权的孙子吴末帝孙皓给诛杀了。自此,孙策绝后。
我们说曹丕对待兄弟手足无情,但要和孙权比起来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了。孙权不仅对孙绍无情,对待祖宗也无情。曹丕不仅追封父亲曹操为皇帝,连祖父曹嵩都追封为皇帝,等到曹丕儿子曹叡继位,还追封曹操的祖父曹腾为皇帝。孙权呢,仅仅只追封孙坚为皇帝,不谈孙钟,连孙策这个真正奠定东吴基业的哥哥,仅追封为长沙桓王。
至于兄弟,曹丕确实无情,可二十四个兄弟都封了王。孙权呢,三个弟弟孙翊、孙匡、孙朗,孙匡二十多岁就死了,孙翊二十岁被人杀害(曾被大臣推荐为孙策继承人,据说他的死与孙权有关),孙朗仅因为军事上的失败就被孙权改了姓氏还禁锢终身。此三人别说封王了,除孙匡承继父亲孙坚的乌程侯外,其他两人连候都没有封。
孙权,为什么如此无情呢?
【无情,是因为缺乏安全感】
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父亲孙坚战死,孙权不过九岁。父亲战死,孙权和母亲兄弟等人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段生活,全靠母亲武烈皇后吴氏支撑家业。颠沛流离中,吴夫人一个女流之辈,在乱世之中挣扎,即便是心有余估计也力不足,孙权缺乏安全感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尤其是长兄孙策在外拼搏,自己虽年幼,却是家中最年长的男子,必须要站出来帮助母亲维持家业。即便心中充满恐惧和缺乏爱的抚慰,恐怕也难以向母亲表达出口。而且母亲在对孙权和诸兄弟的教育上,一向严格。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年仅十三岁的孙权就离开母亲的怀抱,跟随长兄孙策征战江东。在长兄身边虽然时刻充满危险,毕竟有哥哥孙策扶助。可好景没多久,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年仅二十六岁的长兄孙策遇刺身亡,年仅十八岁的孙权被任命为继承人,承继孙策打下的孙吴基业。
此时,真的是内忧外患。孙权也并不像记载的那么英明神武,反而守着兄长的灵柩痛哭几日。想想也是,幼年时渴望有父亲关爱,可惜父亲早亡;年少时渴望有长兄关心,可惜长兄早亡。
孙权来到人世的十八年里,颠沛流离,没有过一天安生日子。从此以后,孙权必须依靠自己,托起孙策留下的孙吴基业。遭遇两次丧亲打击后,迷茫、失落和对前途的无望,充斥着孙权的头脑,即便是再聪慧的他,毕竟年幼,根本没有太多的经验。
此时,孙权的地位并不稳固,大臣们认可的孙策继承人并非是他,而是三弟孙翊,只不过大哥孙策认可自己。叔父孙静的长子孙暠反对自己,曾整顿兵甲,率领士兵攻打会稽郡,阴谋被虞翻识破得以平定。
孙策虽把权位传给了孙权,但对他并不放心,托孤给张昭时,曾嘱咐:“倘若孙权不足以担当重任,你自己担当好了。万一事情不能顺利,可以慢慢地归降曹操”。
年幼时缺乏父爱,权位上缺乏稳固,孙权极度缺乏安全感。安全感越缺乏,紧张情绪就会越发浓郁,对于他人总是充满怀疑,尤其是对自己有威胁的,孙权一定会防范的比较严,生怕有人来夺去他的一切。
孙权虽善于谋略,但自身武艺不高,战争经验也不足。孙权真正自己领兵作战的战役就是在赤壁之战后,攻击合肥与张辽作战,围攻一个多月不能取胜只能退兵。
孙氏其他族人都很骁勇善战,孙权的危机感十足。陆逊,虽才能卓越,因为是孙策的女婿,却一直被孙权防备,始终不能真正掌权,为东吴开疆辟土。
鲁肃,是孙权亲自提拔,曾经对他特别器重;但是在鲁肃晚年,却以“借荆州给刘备不得还”指责鲁肃失责,可见孙权无情。
《三国志·吴书》作者陈寿曾说孙权是性多嫌忌。
现在,很多父母忙于工作,照顾不到孩子,有的父母不得已托付给祖父母,甚至送到寄宿制学校。孩子,得不到父母关爱,时常感受不到安全。其实孩子,需要的不是金钱、玩具和美食,而是父母的陪伴和温暖。曾有一个孩子,为了父亲能够陪伴自己,询问父亲一小时能赚多少钱,然后拿出自己的零花钱买父亲一个小时的时间来陪伴自己。
现在很多父母,宁可沉迷于手机等电子产品、酒吧等娱乐场所,也不愿意陪伴孩子,总是觉得孩子是累赘。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渐渐地就会疏离父母,变得不愿意与父母接触、沟通,甚至是极度的叛逆,严重的还可能仇恨父母。
【任性,是重压下的一种发泄】
孙权不仅无情,还比较任性。
任性在哪里呢?
孙策死后,内忧外患,孙权却任性地哭泣了好几天。顾命大臣孙昭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不得不出面劝说孙权停止哭泣,扶着孙权上马巡视,好让“众心知有所归”。
孙权喜欢打猎,还喜欢空手搏斗猛兽,张昭批评他:“万一哪天你被猛兽杀死了,不是让天下人耻笑吗?”孙权虽然不好意思,行为上却没有太大的悔改。
孙权喜欢喝酒,以灌醉陪他喝的人为乐。有一次,他和群臣宴会于武昌樊山的钓鱼台,群臣醉倒了不少。他吩咐手下人用冷水洒他们,让他们醒来,再喝。他下了一道命令:“今天要喝到醉倒在这钓鱼台之中,才能停止。”孙权当了吴王之后,大摆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将要结束的时候,他亲自起身,向大臣们行酒。走到骑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装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孙权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于是孙权大怒,手持利剑要杀他。
孙权还特别喜欢戏谑大臣,最出名的就是戏谑诸葛瑾,因为诸葛瑾脸长似驴,他就在一头驴的脖子下面悬挂“诸葛子瑜”的铭牌。
孙权婚姻上也比较任性。孙权的第一任夫人姓谢,是母亲吴氏主持的婚事,可惜早亡。第二任夫人姓徐,徐氏是吴郡豪族徐琨的女儿,同时也是孙权姑母的孙女,一来辈分不对,二来她是个寡妇,因貌美被孙权看中,大臣们极力反对,却被孙权拒绝。等到孙权娶了徐氏没多久,孙权又爱上了步夫人。
孙权为什么如此任性?任性,不过是重压下的一种发泄。
孙权,年幼丧父,长兄不在家,很早就需要辅佐母亲撑起整个家庭,再加上母亲对于孙权兄弟一直很严厉,寄希望于孙权兄弟能够成才,匡正门楣,光大祖宗基业。因此,孙权压力很大。
等到长兄早亡,孙权又需要支撑起整个东吴基业,压力就更大了。但时间不等人,给予孙权成长的时间太短了。在孙权最需要人辅佐时,母亲吴氏又去世了,此时孙权不过二十多岁。孙权对于母亲是非常孝顺和依赖的,这也就是孙权为什么能够容忍张昭对自己“指手画脚”,因为张昭不仅仅是孙策指定的顾命大臣,更是母亲吴氏指定的顾命大臣。
和孙权一样,当下很多孩子也时常处于重压之下。这种重压来自于何处?来自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作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够过上一个幸福、舒服、体面的生活无可厚非,可学业这种事情,根本不是逼迫出来的。有的孩子适合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的孩子适合在音乐等方面有所发展。总之,三十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切不可“拔苗助长”,让孩子在痛苦中“轮回”。
压力大,会让孩子不自觉地产生烦恼,烦恼之余就会滋生叛逆,叛逆多了自然就会任性,任性多了就会爆发亲子冲突。高考过后,就有不少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