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翻译能力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对中医药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他在会见时任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谈到,要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促进全球卫生事业、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做出更大贡献。他也十分支持中医中心在海外的不断建设和发展,推动中国传统医学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推广和应用。因此做好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也是对接“一带一路”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相继出台,中医药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促进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文明发展中将会发挥更为独特的作用,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治疗重大疾病中的协同作用,以及在疾病康复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将不断凸显,中医药“走出去”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医药已经成为代表中国医学与文化的一张名片。

富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要有效地走向世界,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华丽转身,有赖于大量有影响力的产品或科技成果,同时也离不开标准与规范的建立。而这些关键问题都与中医药的翻译密切相关。我们需要大量的、能够熟练开展中医翻译工作的专门人才,但这“增量提质”的背后必须有翻译理论研究的有效支持。正是如此,上海中医药大学把中医专业外语学科建设作为打造一流中医药大学的重要支柱,也在此领域形成了敢为人先、倡为人新和独树一帜的研究风格,取得了一系列堪称标杆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周恩副教授作为我校外语教学中心青年学术骨干,跟随丁年青、杨明山教授等老一代学术专家,参与了中医外语水平考试与语料库研究,以及精品课程、特色教材开发等极富开拓意义的工作。所著的《中医翻译能力研究》无疑秉承了这一传统,但又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视角。

在本书中,作者对中医翻译的历史和学术成就做了梳理,分析了中医翻译的标准和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并参照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从医学翻译行业的职业需求出发,调查了相关专业人员对中医翻译能力要素的认知情况,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出发,尝试构建“中医翻译能力模式”的新思路,提出了包括英汉双语语言能力、翻译专业知识、主题与跨文化能力、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术语能力、策略能力和翻译服务能力在内的中医译者七大能力要素。除此之外,结合目前中医药院校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特点,从能力、知识和素养纬度,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培养等做了重新审视。尤其对中医药特色内涵的把握,以及翻译技术与中医主题知识有效融入的策略等也进行深入的探讨,颇具针对性。

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需要中医人有一种积极作为的价值取向和强烈的职业意识,需要更多的年轻同道在中医药多学科研究上勇于突破与创新,这对做好中国品牌、建好中国标准、说好中国故事将是不可或缺的。希望本书不仅被看成是对中医翻译能力研究的一次全新总结,如能成为中医翻译研究者和学习者探究学术问题的又一份有益资源,那将是更好不过的了。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常务副会长 胡鸿毅